东泊子与古墓之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9259
颗粒名称: 东泊子与古墓之迷
分类号: K928.7
页数: 3
页码: 401-403
摘要: 一个位于蓬莱城西部的北沟镇,另一个位于蓬莱城东部的潮水镇,东泊子村位于潮水镇西南的一个山坳里“曲姓由本县观里迁至此地定居。但在低洼处仍留有大量的积水,在很早以前泊子村北部还有一个碗口粗的大泉眼,泉水自泊子山谷流经泊子村北。这里也会形成水泊。但却因地势低洼而常遭受水患,开凿了一条较为顺畅的排水沟,从遗留下来的大量汉代古墓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在泊子村西北和南部的高岗上。正由于它的高大和当时没有大型机械。但是这些墓冢却早已被人挖洞盗窃一空。
关键词: 东泊子 古墓 潮水镇

内容

蓬莱市有两个“泊子村”,一个位于蓬莱城西部的北沟镇,另一个位于蓬莱城东部的潮水镇,为了区分两个泊子村,20世纪80年代地名普查时,便把西部的“泊子村”称为“西泊子村”,东部的“泊子村”称为“东泊子村”。
   东泊子村位于潮水镇西南的一个山坳里。明朝永乐年间,曲姓由本县观里迁至此地定居。现在全村人口512人,占地1288亩。有的说,因为远古时代这里是海,后来沧桑巨变,海水消退,此地形成了水泊,故称“泊子村”。其实,从泊子村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出,泊子村三面是高地,只有东南部比较低,这是泊子村唯一的一处排水通道。山洪暴发时,水只有从这里才能排出去,但在低洼处仍留有大量的积水,形成一个大水泊。
   过去人们选址定居,建村设寨,首要的是要有水,多选依山傍水之地。据说,在很早以前泊子村北部还有一个碗口粗的大泉眼,由于紧靠大山,所以这里泉水很旺,并历经千年而不枯竭。高山流水,清例而甘甜,人们就是看中这泉水才在这里定居下来的。泉水自泊子山谷流经泊子村北,向东南而下,通过观里村人东河,同平畅河汇合,成为平畅河的一个支流。正因为水源不断,再加上积水排泄不畅,即使没有山洪暴发,这里也会形成水泊。这是泊子村“水泊”形成的主要原因,所以村名冠以“泊子”二字,叫“泊子村”,也是顺理成章,名副其实。
   明朝初年,曲姓氏族在此定居。这里虽然水源充足,但却因地势低洼而常遭受水患。为了治理水患,改善居住条件,他们先把泉眼给堵住了。又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从村子的东南方向,顺着地势,开凿了一条较为顺畅的排水沟,从此,这里的水患才被彻底根治。“水泊”消失了,泊子村成了不怕风雨,风景秀丽,非常适合居住和生活的美丽村庄。
   泊子村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这里就有人类居住了,这要比曲姓氏族在此居住早1500多年。从遗留下来的大量汉代古墓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在泊子村西北和南部的高岗上,有十几座高大的墓冢。这些墓冢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保留到现代还像小山一样。正由于它的高大和当时没有大型机械,才得以保存下来。但是这些墓冢却早已被人挖洞盗窃一空,只留下一座座空壳。遗憾的是这些空壳多数也在人们有了集体力量和简单机械的情况下遭到破坏,被夷为平地。
   在泊子村西北500米处,现有封土堆两处。其中一最大墓w高9米,底周长60米,像一座小山拔地而起,南北各有一个洞口通墓室,据说这是两个盗洞。墓室呈圆形,直径3米多,q隆顶高4米,全部砖砌。现在的砖全被拆掉,被村民拉回家垒墙头,砌猪圈,还有的被垒到地边的石堰上,可以说遍地都是,随处可见,这些汉砖有的长40厘米,宽20厘米,厚6厘米,还有的长30厘米,宽15厘米,厚5厘米。这些汉砖块头都比较大,有的砖还有tv口,多数是一个长边有清晰的菱形图饰,有的短边也有菱形图饰。这些汉砖历经两千多年,至今仍很精致坚硬,因此可想而知,当时的制砖工艺已相当精湛。在出土的这些汉砖里,有相当一部分顶边还刻有“长安乐”三个篆字。
  据了解,村北大墓冢的墓门有三块汉画像石(现存八仙渡)。这三块汉画像石后来被村民断成七块,搬回家中,其中两块长1.9米,宽45厘米,厚12厘米,皆为玄武岩青石。上刻典型的汉行兽图及花边饰纹。另一块长2.1
  米,宽0.5米,厚20厘米,石材颜色较浅,上刻羊面和鱼形等吉祥图案。从画像石的材质来看,不是就地采集的石料。汉画像石上虽然没有文字记载,但是从画像的图案来看,非常生动传神,线条非常流畅自然,这也不是一般画师工匠所能为。因此,从这座大墓冢的规模和画像石的精美程度可以印证,此墓的主人绝非一般的平民百姓,很可能是有一定身份的达官显贵。
   这些墓主入到底是些什么人?这里当时又发生了些什么事?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在这里消失了?这些不解之谜不知需要多少年才能解开,或许它将永远是个谜。

知识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蓬莱地名故事》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用翔实的史料写出蓬莱和各镇街的旧制新姿,也用有力的证据书写出大多数村名的来历和故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