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水曾称“二京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9256
颗粒名称: 潮水曾称“二京都”
分类号: K928.5
页数: 6
页码: 392-397
摘要: 题写于潮水的圣寿寺西壁上,潮水镇当在明朝初年就已经颇具规模”建设为一个繁华的名镇,潮水民众用砖石构筑起高6米、厚4米、长约十里的围墙。潮水镇还组建起一支地方群众武装——潮水自卫团。这就更加增强了镇内居民的安全感,潮水镇方圆四五十里地的一些大家富户,纷纷迁入镇内居住。潮水镇之所以能够富甲一方。长时期呈现着一派升平繁荣景象,潮水镇地处胶东半岛北部。西依白脸山脉。河畔两侧土地肥沃,过去是胶东半岛北部横贯东西的交通要道。潮水镇正因为地理位置独特,当时潮水镇内设有镇公署、警察局“镇内居民夜不闭户。
关键词: 潮水镇 “二京都” 蓬莱

内容

提起潮水镇,蓬莱人都知道它还有一个雅号——“二京都”。
  说起“二京都”不能不提及一首词:“胶东名胜,繁华潮水,京都二字相嘉。流水小桥,花街翠巷,辖居四万人家。烟柳隐堤沙。海涛涌霜雪,天际无涯。市列奇珍,阔绅达贵竞豪奢。青山碧水堪夸。有三春杏李,十里槐花。箫鼓弄晴,渔歌唱晚,嬉嬉钓叟牛娃。烟暮酒旗斜。且倚楼赏月,沉咏年华。乘醉图将妙景,携人梦思遐。” 这一首《望海潮》词,相传是明朝洪武年间,一位尊号为“洛坡散仙”的人,云游到潮水镇,见这里水光山色秀丽,商业经济繁荣,一时兴起,题写于潮水的圣寿寺西壁上。词中用“京都”二字赞誉潮水,这可能就是潮水镇别名“二京都”的最早出处了。从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象来看,潮水镇当在明朝初年就已经颇具规模,而且相当繁华了。
  二京都的称谓的确与《望海潮》词有关,但最为关键的是,千百年来潮水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扬长避短,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将一个普通的村庄,建设为一个繁华的名镇。
  清朝同治年间,捻军(俗称长毛军)首领赖文光率领其残部流窜至胶东地区,骚扰抢掠当地百姓。为“反长毛”,潮水民众用砖石构筑起高6米、厚4米、长约十里的围墙。围墙四角建有四个大炮楼,围墙外挖有4米宽的护城河,出人5个城门。围墙的建成,使潮水村又平添了几分威风。作为一个村镇,竟然拥有这般坚固的防御体系,在当时的整个山东省可能也是少有的。与此同时,为了保卫地方安全,维持社会秩序,潮水镇还组建起一支地方群众武装——潮水自卫团。这就更加增强了镇内居民的安全感。影响所及,潮水镇方圆四五十里地的一些大家富户,为避匪患战祸,纷纷迁入镇内居住。这样一来,潮水镇居民迅速增加,经济实力更加雄厚。
  潮水镇之所以能够富甲一方,长时期呈现着一派升平繁荣景象,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自然条件。
  潮水镇地处胶东半岛北部,位于烟台、蓬莱之间,北临黄海,西依白脸山脉,东展平原。平畅河由南向北穿越人海。河畔两侧土地肥沃,阡陌纵横,水源充足,农产品丰富。沿海渔业兴旺,海上交通运输发达。平畅河口港湾,商船渔舟往来如梭,风帆樯桅,高耸似林。由此北渡,可到大连、旅顺;西航,可至天津、唐山;东去,可达烟台、威海。镇北古路驿道,西接蓬莱、黄县,东连芝罘、文登,过去是胶东半岛北部横贯东西的交通要道。潮水镇正因为地理位置独特,自然环境条件优越,物产丰富,交通发达,因此才引来了全国各地的富商大贾,商贸往来络绎不绝,从而促进了潮水镇的开放,推动了商业经济的发展。
  “二京都”被人们叫得最响的时期,当属清末民初。这时的潮水镇正处于鼎盛之时。当时潮水镇内设有镇公署、警察局。警察局还配有一部马拉式消防车,水龙带、灭火器材、云梯等设备齐全。编制为150余人的自卫团,拥有长短枪150余支。自卫团武器装备在当时可谓精良,军事训练有素,威名远播。潮水周边几十里,土匪活动几乎绝迹。由于社会治安秩序稳定,镇内居民夜不闭户,人们安居乐业。
  镇西北角,有一座建于明朝初年的圣寿寺。寺院占地20余亩,庙宇建筑宏伟,气势非凡。大雄宝殿飞檐雕栋,金碧辉煌。寺院内,苍松古柏参天,晨钟暮鼓悠扬,善男信女来往不绝,香火极盛。镇东门里大街北侧,建有一座占地十余亩的天庆庵。殿堂宏大,塑像造型神态逼真。庵内院落,修竹成荫,静斋雅舍,木鱼声声,环境幽清恬静。镇内另有家族祠堂六处。祠堂门面多是精雕细刻图案,风格别致。祠院中多植丁香翠竹,高洁幽雅。北京式的四合院落,四进五出的豪宅,门前旗杆高竖、两旁石狮雄踞的朱门府第,遍布镇内,达三、四百处之多。长约两里的东西大街两侧,楼阁亭台林立,青堂瓦舍错落有致,商号、店铺鳞次栉比。饭店、酒家、作坊、旅馆、当铺星罗棋布。药房、医院、邮局、钱庄、烟馆、妓院、澡堂、理发店、照相馆、镶牙馆、储蓄公司、车铺、雕刻店等,不胜枚举。还有多家商号开办的砖瓦窑厂、养鸡场、油坊、织布厂、地毯厂、手工作坊等,分布在镇外近郊。另有一些大户,拥有良田五六百亩,虽然在本镇没有商号店铺,但是在全国一些大城市,如北平、天津、哈尔滨、奉天、大连、上海等地,却拥有几十处大买卖,开办了不少的工厂企业和大公司。例如周家大户和茹家大户等。粗略统计,潮水街上的商号店铺至少有七八十家。当时潮水镇内居民的姓氏就多达八十余姓。从?种角度来讲,一个镇的姓氏越多越杂,越能说明此地的开放和繁荣程度越高。
  据传,清末有位叫朱彭寿的文人,曾在潮水镇居住过多年。他曾经对潮水镇经营良好、顾客盈门的商号老店进行过一番考察和总结,将店名商号最常用的字,以平仄押韵的方式串联起来,编成了一首七言诗: 顺裕兴隆瑞永昌,元亨万利复丰祥。
  泰和茂盛同乾德,谦吉公仁协鼎光。
  聚益中通全信义,久恒大美庆安康。
  新春正合生成广,润发洪源厚福长。
  朱彭寿后来去北平,专职给商铺起名号,名声大振,红极一时。他因此也收入颇丰。
  随着商业经济的繁荣,也带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各地许多有名的戏班子经常来镇内演出。一些规模大小不等的马戏团、杂技团,更是隔三差五地来到潮水。往往是这帮刚走,那群又来。至于那些搞评弹、大鼓、说书、卖唱的,以及驯兽耍猴、打拳舞剑的江湖艺人,或在茶馆酒楼之中,或在街头巷尾之上,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表演。在这里最值得一提的是,潮水镇正月十五的闹元宵。观灯、燃放花炮、耍狮舞龙扭秧歌,从十三日夜开始,一连三天。从镇西北的圣寿寺门前,到镇东门里的天庆庵,一条长约两里的东西大街两侧,家家商号店铺门前,都悬挂着各种奇巧的花灯。沿街两旁,用苇席扎制的灯棚,一个挨着一个,紧密相连。每一个灯棚里,都布满了形态色彩各异的灯。灯上有画戏剧人物的,有画花鸟的,有写谜语的,等等,不一而足。灯艺制作水平和风格,也高低不一,各具千秋。每当夜幕降临,万灯齐亮。全村男女老少,全都涌到街上观灯。周围十里八村的人们,也都早已赶来凑热闹。一时间,人山人海,万头攒动,喧声鼎沸,拥挤不堪。突然间,烟花爆竹冲天而起,顿时电闪雷鸣:或似金菊怒放,或如天女散花,光彩瞬息万变,天空绚丽多姿。忽而,锣鼓喧天,唢呐笙弦齐奏,乐声悠扬,曲调悦耳。耍狮舞龙扭秧歌的?伍紧随乐队而行。雄狮威猛刚健,时而跳跃腾空,时而翻滚伏地,逗人喜欢;巨龙左盘右旋,一时翻江倒海,一时卷曲戏珠。秧歌队里,有西天取经的唐僧师徒,有各显其能的过海八仙,有背媳妇的猪八戒,有骑毛驴的小丑儿,有跑旱船的俊女美妇,有踩高跷的王孙公子……个个形象生动,神态逼真,时时令人捧腹大笑。更有那多情男女,私定佳期,相约于灯火阑珊处。整个潮水街,到处都是欢腾的海洋,一派升平景象,好一个繁华的“二京都”! 有诗为证: 揽胜当知潮水佳,风流入物赛京华。
  冬观西岭梅凌雪,春赏东川蝶戏花。
  彩舫笙萧吹海月,画楼灯火接朝霞。
  如君挥笔能摹写,寄与亲朋好友夸。
  附: 潮水镇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两个奇人的故事。
  故事一: 清光绪年间,潮水镇有一镇民王某,受雇于本镇一大户人家,替人放牛为生,人们称他王牛倌。因长期赶着一大群牛上山下泊放牧,王牛馆练出了一手绝活:十丈之内以石击物,无有不中。一日傍晚放牧归来,在镇西门头恰遇本街中医张先生。张先生求王牛馆,今后如遇见蛇,一定打死送给他。王牛倌答应了。
  几天后,王牛倌在山上见到了一条蛇,一石击毙,带回家送给张先生。张先生见蛇太小,求他再打一条大蛇给他。王牛倌问张先生:“要蛇何用?”张先生告知:“剥蛇皮糊胡琴用。”王牛倌再次答应。
  几天后的一个上午,王牛倌赶着牛群来到潮水西北面的白脸山后放牧,近中午时在悬崖峭壁处发现一条大蛇正在晒太阳。王牛倌捡起一石头,朝蛇头部狠命击去,一石命中,大蛇挣扎着翻滚涌动了几下,最终死去。王牛馆用全身力气把死蛇放在一牛背上捆绑住,驮回来送给张先生。张先生一见吓了一跳,只见大蛇垂挂于牛背两侧,首尾两头拖地,足有大茶杯口粗。张先生很害怕,急忙对王牛馆说:“这条蛇太大了,已经成气候了,你怎么敢打死它?我是不敢要了!你在哪里打的,就把它再送回那里去吧!”王牛馆见张先生如此说法,很是生气,就回敬他道:“你也太难伺候了!打死个小的给你,你嫌小;打死个大的给你,你又嫌大,那里有正好合适的给你?好吧,下午我再把它送回去。” 午饭后,王牛倌赶着牛群驮着那条大蛇往山上赶,刚出镇西门不远,就见东南老磁山方向,乌云翻滚,迅疾向西北涌来。当王牛馆和牛群到达白脸山脚时,头上已是乌云压顶,周围电光闪烁,炸雷震耳欲聋,大雨直泻而下。王牛倌似乎已经预感到不妙,心里胆怯,旋即钻入一牛的腹下。只听得“咔嚓”一声爆响,电光闪处,王牛馆身上的那头牛被雷当场击毙倒地。王牛倌虽未被雷击中,但已被吓疯,从此癫癫狂狂,动作尽仿蛇形,几年后疯死。随后不久,中医张先生也因患中风而死。
  故事二: 大约一百年前,在潮水镇有个身怀一绝的人叫叶其荣,此人口技真叫绝。每当有艺人到潮水,叶其荣必须到场用口技帮着围场子,学鸡叫、牛叫、猪叫,学鸟打架等。叶其荣最拿手的是模仿鸟鸣。各种鸟鸣经他一叫分不出真假。特别是每年的春秋两季,是乌鸦成群行动最活跃的季节。晚上,叶其荣约几个人,拿着口袋到村边的树林里隐蔽起来,然后叶其荣学乌鸦叫,霎时,成群的乌鸦从四面八方叫着,腾飞着,聚拢来,这时叶其荣一行入一齐动手捉乌鸦。一会儿工夫,口袋装得满满的,第二天家家就可以美餐一顿。

知识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蓬莱地名故事》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用翔实的史料写出蓬莱和各镇街的旧制新姿,也用有力的证据书写出大多数村名的来历和故事。

阅读

相关人物

林士栋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