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辛店十大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9191
颗粒名称: 大辛店十大景
分类号: F59
页数: 7
页码: 311-317
摘要: 目前仅大槐树、四眼井、和兴弄、古教堂等古迹留存于世。位于大辛店村南北主干大街南端十字路口处:是一座南北走向、略偏西北东南的双拱罗锅桥(人称南大桥),桥两旁栽有上端雕刻一圆头的四方形石柱。这位风水先生便授意在南十字路口处建一座罗锅桥:进西门出东门(大辛店原有土围墙),被日本鬼子拆去石料修炮楼”白衣庵(南庙)西边偏北,阁座东边就是南庙的西墙“从南庙的西院上25层登阁台阶。建有一个底宽约4米、高3米多的南北走向的拱洞(如城门洞一样),中间南边塑有祝融(俗称。北边塑有一尊三头六臂的神像。
关键词: 十大景 大辛店 蓬莱

内容

大辛店地处牟黄路、威乌高速公路和蓬寨路的交汇处,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军事要地和商贸重镇,历史积淀深厚,名胜古迹众多。民间有“大辛店十大景”之说,分别是:麟凤桥,麟凤阁,白衣庵,断霜桥和跨二桥,大槐树,四眼井和凤眼井,和兴弄,古教堂,东马庙,北庙和东西三官庙。但大多数古迹或毁于战乱,或毁于“文革”。目前仅大槐树、四眼井、和兴弄、古教堂等古迹留存于世。
  麟凤桥:位于大辛店村南北主干大街南端十字路口处,是一座南北走向、略偏西北东南的双拱罗锅桥(人称南大桥),全部用蚂眼石(蓬莱当地的一种花岗岩)砌成。桥两旁栽有上端雕刻一圆头的四方形石柱,西边八根,东边七根,老百姓称之为“七僧八道”。石柱之间镶有石板,作为护栏。桥的东西两面,在两拱上端的中间,从右向左,刻有约四十厘米见方的欧体“麟凤桥”三个大字。拱底宽5米左右,高两米多,民国八年(1919)修建。
  关于这座桥,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当年有一位风水先生来采地穴,在观看了大辛店地形后称:本地有凤凰降落之势,但无发迹之运。原因是过往的车辆碾压了凤颈,双翅又被庙所制,有损风水。有人问:有什么补救的方法吗?这位风水先生便授意在南十字路口处建一座罗锅桥,即可吉祥如意,兴旺发达。问其缘由,风水先生说道:“凤凰为南北降落,头在南,尾在北,由潍县(今山东潍坊)方向往烟台去的大车,进西门出东门(大辛店原有土围墙),途经这里正好压在凤颈上。建起罗锅桥后,凤颈被桥架起,大车从桥下两拱通过,岂不是压不着凤颈了吗?”乡人依之,集资修建了麟凤桥。可惜此桥在日寇入侵期间,被日本鬼子拆去石料修炮楼,如今踪迹皆无。
  麟凤阁:俗称“南阁”,修建麟凤桥后,人们便称其为“麟凤阁”,位于麟凤桥侧,白衣庵(南庙)西边偏北,阁基在南北大道上。阁座东边就是南庙的西墙,与南庙连在一起。据传此阁建于唐代,阁内檩条上,刻有“尉迟敬德监修”字样。
  阁座基,东西约16米,南北约14米,高约6米,阁座是青砖砌的。从南庙的西院上25层登阁台阶,才能到达阁座顶。阁座下面中间,建有一个底宽约4米、高3米多的南北走向的拱洞(如城门洞一样),以便于南北大街的人通行。
  在阁座上是一座两层木结构的阁,下层东边是通往上层的阁梯,中间南边塑有祝融(俗称“火神老爷”)坐像,北边塑有一尊三头六臂的神像;上层也从中间分开:南边是玉皇大帝的坐像,北边是文昌星的站像。门上顶部还挂着一块黑漆板金字“文昌星”的木匾。阁内东西约10米、南北7米左右。阁座上四周还用青砖砌了1米多高的十字花护墙,整座阁结构严谨,古朴凝重。凭窗远眺,夜间北看大辛店全景万家灯火;白天南望丘陵起伏,宛若游龙,令人心旷神怡。 白衣庵:大辛店南庙原名“白衣庵”,是一座宏伟壮观的古建筑群。据传,在唐代全国各地大兴土木、建设庙宇时,唐朝大将尉迟敬德监修了白衣庵和麟凤阁。它与麟凤阁紧挨在一起。
  庙的面积大约2500平方米,坐北向南,大山门上面悬挂“白衣庵”三个大字的木匾。进了山门,两边是东西门房,各塑一尊哼哈二将的站像,高约3米,圆睁二目。进了山门,约25米的大院内,大雄宝殿巍然屹立,大殿前檐约有2米,檐下r立着四根直径约40厘米的圆木柱,大殿门窗全是隔扇。进了约10米宽的大殿,北边正中,一排三座木制的雕花彩色佛A.A的底座高约1米。中间各塑有一尊坐佛,当中一尊高约4米,是释li牟尼坐像。两旁两尊比中间一尊矮七八厘米,但三尊佛像的佛饰、颜色、相貌全都一样,只有高低之分。大殿的东西两侧各塑四尊站佛,最东边一尊是托塔天王李靖,西边最南一尊是二郎神杨戬。其余已无从考证。出了大殿往东,紧靠大殿有一小庙,是送子娘娘庙。塑着一个娘娘像,怀里抱的、肩上背的、膝上坐的、面前蹲的全是塑的小娃娃,有十几个。过小庙再往东是一座三间的吕祖庙,规模不大(比民房略大些)。正间当中塑着一尊吕洞宾站像,道家打扮,身背宝剑,手持拂尘,飘然若仙,另外还有其他一些塑像。
  大殿两侧是几间僧房。不知为什么此庙名日白衣庵,但却一直住着和尚。
  大槐树:大辛店村内的大槐树共有三株。这三株古槐不在一处,一株在麟凤桥西的三官庙前,人称槐树老爷。因为它有灵气,经常有人到树下求仙方仙药,香火旺盛,“有求必应”的大红幕布挂满树干枝权。至于此槐何时所植已无所考证,从树干上来看其年代远远超过蓬莱阁的那株唐槐,只是现已不复存在。
  另一株在东门里,老干与麟凤桥西那株差不多,它的位置在现在的状元顶和凤凰山的十字路口处,矗立于牟黄路中央。它是大辛店潘家所植,潘家当初栽植此槐的目的是为了出人头地,家业兴旺。后来被近邻尹家连房子带树一块买走。据说当初尹家兄弟买了此树后生意非常兴隆,买卖越做越大,家业越来越兴旺,尹家兄弟也愈加呵护大槐树,大槐树更加枝繁叶茂。后来尹家的后人出国发展了,大槐树就无人照料了。由于年头太久,大槐树的树心逐渐腐朽变空,再加上随着牟黄路硬化,大槐树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差。镇政府正准备采取保护措施,不幸的是,1998年8月17日晚上10点钟左右,外地一个疲劳驾驶的司机开着大货车一头撞上了处于路中央的大槐树。可怜的千年古槐被拦腰撞断,带着见证的千年沧桑,带着深深的遗憾,走向生命的终点。后来,镇政府又在其不远处的路边栽植了一株大槐树。
  还有一株略小于前两株的大槐树,在现在大辛店南北大街南端,至今根深叶茂。村里老人们说:当年日本鬼子在树东南修建炮楼,嫌这棵大槐树阻挡视线,便要割倒大槐树。可是刚割了不一会儿,大槐树竟流出了鲜红的血水,换个地方割还是一样流血水。吓得鬼子连忙停手,大槐树这才得以保存下来。人们说:这棵大槐树有灵气。如今,这棵树有两人合抱之粗,高约数丈,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捣臼井、凤眼井和四眼井:捣臼井(当地人称“兑臼井”),建造年代不详,位于大辛店四村曹家弄东头南侧,现已不存。据说它是在一块大花岗岩石上凿出来的井壁,圆润光滑,明如铜镜。
  凤眼井位于麟凤桥南端10米左右的路两旁,路东路西两口井一模一样,井口圆且光滑。过去大辛店有“凤凰村”的叫法,因这两口井正处于凤凰头的部位,恰似凤凰的双眼,故称凤眼井。
  大辛店的井还有一个更奇怪的,名叫“四眼井”。顾名思义,即一个井有四个井口。它位于大辛店北庙下,传说是和尚为了取水方便挖的。井很深,井口又大,为了方便,又为了安全,便在一块大石板上凿了四个眼。这样一次可以容纳四个人同时取水。民间传说,这口井的四个眼取上来的水味道却不一样,靠近东北角的水是甜水,说明有泉水渗出,而靠近西南角的水是咸水,也就是漤水(学名硬水,含镁、钙等矿物质较多),说明是从地沟里浸出来的水。因此,老百姓都知道从西南角打上来的水煮绿豆不烂,而从东北角打上来的水就能煮烂绿豆。随着时代的变迁,大辛店街上的这些井都因为道路建设,大街改造而填埋了,早已不见踪影。2005年,镇政府在南北大街西侧、汇丰酒店对过依照原样又建了口四眼井,以延续古老美好的记忆和传说。
  断霜桥和跨二桥:断霜桥,位于土地庙东南,老基督教堂前。桥的北边是一条南北向的小巷。由于地理环境的作用,秋后地面上的水蒸汽被小巷的气流冲走,故而这个小桥的桥面向来不结霜。因此,就形成了周围白霜如雪,而桥上却纤尘皆无的美妙景致,人们便称其为“断霜桥”。
  跨二桥,又叫“一步两桥”。过去大辛店大街中间有一条南北向的石砌大沟,沟的两岸是两条大街,店铺林立,商业繁荣。沟的南端,西边就是麟凤桥的东桥基,东边也修建了一座跨越大沟的东西石板桥,这桥的西南端即是麟凤桥的东北头。因此,从麟凤桥南走下来,要向东去,必然要踏上东西向的石板桥。这样前脚踏上了石板桥,而后脚却还在麟凤桥上,这就叫一步两桥,故名跨二桥。
  土地庙和石头弄:大辛店的土地庙(在原大辛店镇政府所在地)与众不同。它的外观俨然一座正规的庙宇,实则规模较小,只是形似。它有正殿、围墙、庙门,并设有隔街照壁,其正殿从外形看是一门两窗,但却不是三间,而是一大间无梁的殿堂(人称“无梁殿”)。庙内有泥塑的土地爷座像,无其他配像。东窗悬挂着一口小铁钟,谁家死了人来报庙时就撞它。西窗为木棂子,庙院不大,砌有围墙。临街设有向南的庙门(门楼),对面路南建一座照壁,因隔着一条街,故名“隔街照壁”。东西向的街道在照壁北土地庙南,庙东有一条南北向的“石头弄”。因为这条弄南半段地势低洼,因此地面全部用拳石铺就,以防从北面流来的雨水冲刷土地庙的围墙,从而成为大辛店唯一的石头街道,人走上去,“嘎嘎”作响。
  这条小弄从北向南流下来的水要从碾盘搭成的小桥流去,以便行人通行,而今土地庙和隔街照壁已不复存在,碾盘桥亦埋于地下。土地庙后的民房一律朝向东南,因庙宇都是子午向(正南正北),所以庙后的民房是不能按子午向建设的。
  东马庙:建在大辛店东门里的关帝庙,人们俗称“东马庙”。庙的规模不大,总面积约1400平方米,建有山门、飞殿、东西两厢。山门两旁东西各一间门房。东门房内塑了一匹枣红马,西门房内塑了一匹白马。出了山门,往北是正殿,正中是一尊高2米多的关公坐观春秋塑像,但见他头披绿巾,身穿绿袍,左手捋起长而黑的美髯,不愧“美髯公”之称,右手持一本《春秋》,赤红的面颊,两道浓密粗长、乌黑发亮的蛾蚕眉,一双凤目半睁半闭,直视右手的《春秋》,气度不凡,庄严而自重,令人肃然起敬。关公像的东边是一尊手捧宝剑的关平站像,西边是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周仓站像。
  可惜这些古迹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焦土抗战”,实施坚壁清野,在1939年全部毁掉了。
  北庙和东西三官庙:北庙位于现大辛店十字路口东南,蓬莱第二人民医院南侧,人们对此庙已经记忆模糊,据说庙里供着蚂蚱娘娘和药王爷爷。蚂蚱娘娘是保佑农民的庄稼不遭蝗虫灾害,药王爷爷是保佑农民的庄稼不得病。总之,北庙是保佑农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故而来此烧香磕头的人总是络绎不绝。
  东西三官庙是两座很小的庙,东头一座,西头一座,里面无非供着天官、地官、水官,故称“三官”,详细情况已经失传。
  和兴弄:在现大辛店街南部(过去是大辛店的中心),有一条古色古香的小弄,这就是有名的和兴弄。为什么叫和兴弄?原来,在清末民初,迟家(一个大家族)在大辛店街上开有“和兴盛号”店铺,买卖经营包括日用百货、布匹绸缎、钱庄等等,买卖很大,在当地很有名气。因和兴盛的主人姓迟,住在这条弄里,长此以往,人们便叫它和兴弄。
  和兴弄事实上是两条弄,即有南弄、北弄,现在南弄已拆毁,只剩下北弄。当年两条弄共住了迟氏家族13家,70多口人,南弄21间,北弄36间,共57间。
  据这条弄主人的后人、现已85岁的迟宝珂老人回忆:老人们说这条弄西头临街处建有一个挺气派的大门楼,是清康熙年间所建。当初迟家族人第一代从临街建起,逐步往东延伸,共有四排房子:都是中间是小弄,南北各有一四合院。85岁的迟宝珂老人出生在北弄最后一排(即最东边一排房子)。南弄有三排,现已不复存在。
  从西头进入蜿蜒的小弄,拳石铺砌,共有四进过道。房梁全是又粗又直的圆木呈双层做成,恰似一个“工”字,檩条也很壮实。一路往东约三四十米,院落错落有致,古朴典雅,引得许多人前来欣赏观看。

知识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蓬莱地名故事》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用翔实的史料写出蓬莱和各镇街的旧制新姿,也用有力的证据书写出大多数村名的来历和故事。

阅读

相关人物

迟宝珂
责任者
于新武
责任者
林士栋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