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辛店村的古风遗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9182
颗粒名称: 大辛店村的古风遗韵
分类号: K928.7
页数: 17
页码: 301-317
摘要: 过去每十里建有一个小土堡为烽火台,建在现大辛店二村村南,因村落在烽火台之北,相传有一个南方风水先生云游四方“发现大辛店坐落的地方状似一只凤凰。因此村后的一个小山包被人们称作,来这里赶山会的一些平津、江浙等地的小商贩,辛氏兄弟在大街的十字路口处开了一家客店,东南西北的商人大都在此落脚,十字街口的大槐树以南,只有大槐树、四眼井、和兴弄等古迹留存于世,东北和东南两方的分界线是以五弄头的西弄向东至鸡蛋市,西南和西北两方是以大门里弄为分界线,当时八区区长是于贤甫(皂户于家人)。
关键词: 古风遗韵 大新店村 蓬莱

内容

大辛店村,是大辛店镇驻地,因辛氏兄弟在此开店而得名。以前,大辛店曾叫“六十里堡后”,还叫过“凤凰山村”。
   据考证,大辛店自隋唐以来就是军事要塞。过去每十里建有一个小土堡为烽火台,每六十里有一个大土堡,并有马卒驻守,发现敌情传递信号,就在烽火台上放狼烟。大辛店距登州老城60里,因此有一大一小两个烽火台,建在现大辛店二村村南,因村落在烽火台之北,因此称村子为“六十里堡后”。相传有一个南方风水先生云游四方,路过此地,发现大辛店坐落的地方状似一只凤凰,呈腾飞之势,是一个有灵气的地方,是一块风水宝地,因此村后的一个小山包被人们称作“凤凰山”,凤凰山村的村名由此而来。大辛店有“一山不显三水不露”之说,一山就是指凤凰山,三水是指流经大辛店村中的三条小河。民国时期,农历六月初八是大辛店的山会,来这里赶山会的一些平津、江浙等地的小商贩,还沿用过去的说法,仍把到大辛店赶庙会称为赶凤凰山庙会。
   后来,辛氏兄弟在大街的十字路口处开了一家客店,店名就叫“辛家店”。由于这里地处交通要道,东南西北的商人大都在此落脚,再加上辛氏兄弟善于经营,生意非常兴隆,店面越做越大,甚至百里之外的商人都赶到这里住店,因此常常听到这样的问候“到哪去啊?”“到大辛店去。”长此以往,“大辛店”就被叫开了。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人气也旺,吸引着八方来客在此落户。村子的规模急剧扩大,现有1500多户,近5000人口。后来依据当年的四方,将大辛店村分为大辛店一村、大辛店二村、大辛店三村、大辛店四村,成为胶东重镇。
   由于这里地处烟潍(烟台到潍坊)、蓬青(蓬莱到青岛)的交通要道,交通便利,信息灵通,因此,很早这里便是商贾云集,买卖兴隆。十字街口的大槐树以南,大街两旁,商铺林立,各种店铺招牌鳞次栉比,是胶东重要的商贸重地。
   几度战乱,几度复兴,历史赋予了这座小镇丰厚的文化底蕴,也积淀了众多历史遗迹。过去曾有大辛店十大景之说,但这些古迹大都不复存在,只有大槐树、四眼井、和兴弄等古迹留存于世。
   之一:大辛店四个村的沿革 民国初期,大辛店镇属第八区所辖,设有镇公所,下划四方,镇有镇长,方有方长,皆为民选。四方分东北、东南、西南、西北,这四方的分界线是以南北大街为标志。东半边是东北方和东南方,西半边是西南方和西北方。东北和东南两方的分界线是以五弄头的西弄向东至鸡蛋市,以北是东北方,以南是东南方。西南和西北两方是以大门里弄为分界线,以北是西北方,以南为西南方。方下设25家为一闾,5家为一邻,各间、邻都有IpJ长、邻长,也都是民选。1929年,镇长是迟义生,东北方长是迟文会,东南方长是仲济佳,西南方长是迟宝金,西北方长是曹作霖,当时八区区长是于贤甫(皂户于家人)。
   在日伪统治时期,又改为保甲制,百家为一保,十家为一甲,保留镇公所和镇长的名称,但办实事的是村公所。村有村长,保有保长,甲有甲长,终日为日伪修炮楼、征粮草而奔忙。伪八区区公所仍驻大辛店,伪区长是王贵仁,大权独揽,直到1945年农历二月初十日大辛店解放。
   抗战胜利后,八区第一任区长是刘清源,指导员是李华亭,大辛店合并为一个大村。1945年以来,又按过去四方的界限,划为四个村,东北为一村,东南为二村,西南为三村,西北为四村,一直保持到现在。
   之二:火神老爷和蚂蚱娘娘 过去,大辛店村有很多庙宇,其中有座火神庙,有座蚂蚱娘娘庙。麟凤阁和北庙一南一北,火神老爷祝融供奉在麟风阁下层,蚂蚱娘娘供奉在北庙。于是大辛店每年必唱两台戏:一是正月十九火神祝融生日唱戏,二是六月初八大辛店山会这天适逢蚂蚱娘娘生日也唱戏。
   传说清朝某年间,正月十九日是大辛店的火神庙会,戏台子搭好了,戏班子也从平度、莱西一带请好了。可是半路上,戏班子走到栖霞散庄时,恰逢此地也赶庙会,而事先四处寻找也没请到戏班子,便强行将大辛店请的戏班子留下。大辛店这边可抓了瞎,只好临时就地找了个小戏班凑合凑合。谁料这下惹怒了火神老爷,就在散庄的戏班子准备唱戏时,戏箱子起了火,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将整个庙会烧了个不亦乐乎。戏班子老板慌急中一下子想起了大辛店的火神老爷,赶紧朝大辛店方向跪拜,请求火神老爷宽恕,并表示立马将戏班子拉去大辛店,二十日晚照常开戏,无偿唱两天,向火神老爷献戏。这样戏班子才得以平安。
   再说六月初八是蚂蚱娘娘庙会。庙会通常从初七一直能赶到初十,有时甚至赶到十一日,而初八又是蚂蚱娘娘的生日,是正会,自然要请戏班子大唱一番。当时戏台子就搭在北庙前的空地上。戏台面北,朝向北庙,观众都是站着看戏,由戏台的东台柱向北拉一条绳子,绳东边是女人,西边是男人,观众多时三四千人,少时也有一两千。
   怪事也出现在清代。就在六月初八正会这天,当时的蓬莱县太爷家里有人庆寿,要唱堂会。可请戏班子的事动手晚了,一时也抓不着,就打了大辛店山会戏班子的主意。这个县官认为大辛店初七已经唱了一天,初八停一天又有何妨,便强行把戏班子给拉走了。初八这天,县太爷家里正高高兴兴地唱堂会,突然间不知从何处飞来密密麻麻的蝗虫,大堂上下到处都是,弄得县太爷手足无措,便虔诚地领着戏班子从蓬莱城送到大辛店,又跪拜了北庙蚂蚱娘娘殿,在神像前礼拜再三。说也奇怪,拜完神像,家里那些蝗虫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
   之三:基督教堂 在大辛店有两座基督教堂,一旧一新,旧的大约建于民国初期,新的建于20世纪90年代。旧教堂位于大辛店土地庙侧(现汇丰酒店东),是一幢东西向的三间房子,门开在南山墙,门上部呈拱圆形,房脊处修有雉蝶和飞檐,大梁有合抱之粗。民国初年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有不少人来做礼拜,一些小学生为了学歌,也去做礼拜。新中国成立后,老教堂曾一度作为粮管所的粮库,现已闲置。新教堂建于1994年,位于大辛店二村东边。当时,一个姓霍的美籍大辛店人募捐建了新教堂。教堂大院南北长50米左右,东西宽20米,高高的十字架矗立在屋顶,其下是竖排的“基督教堂”四个大字。南开门出檐,左右两根一尺见方的四方柱子。右柱子上写“到我这里来的”,左柱上写“我总不丢弃他”,横批是“神爱世人”。迎脸右墙角有一方“1994”的水泥方牌。大门左右是两个带圆拱的窗,每个窗上面有一个直径一米的圆形虚窗。教堂后院的东北角有一凉亭,据说,教堂创建以来,已换了三个人管理教堂。
   之四:清末民初的商业 古镇大辛店,南北是一条石砌的大沟,南起麟凤桥,北至粮食市口。沟两旁各一条南北大街,街上商铺林立。远的不说,人们能记起的清末民初的商业,就非常繁荣。
   两条并行的大街,虽然没有高楼大厦,但街面店铺的建筑,几乎是一色的出檐大厦式古建筑,显得古朴典雅。比较有名的有“和兴盛”、“永祥和”等布匹绸缎庄。有经营杂货的“义庄隆”、“公兴元”。“公兴元”还专门经营红白喜事用品;还有“通源号”杂货店,“天茂仁”茶庄,专门做批发的“永和号”等。以上字号的店铺,差不多都代办汇款业务(相当于钱庄)。饮食业有名的有“新兴芳”、“义祥园”、“四海园”、“乙小馆”等。
   同时还有木器家具业。在这个行业里,“同聚漆”店首屈一指,还有“天聚永”货铺,家资雄厚,红白喜事所用物品,一应俱全。如办喜事的头纱红帽’一些官用器具等;办白事用的棺罩、阴魂桥、旌亭及“肃静”、“回避”牌等。办事需要打席棚,也能马上做到。到了赶山会时,要搭戏台,用的东西也-应俱全,还能把戏台搭得漂漂亮亮。死人后都要扎纸货,像纸人纸马、金山银山、摇钱树等。一村高敬堂扎的纸货,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誉名大辛店十里八村。
   之五:县三小学 在1930年,大辛店曾成立了一个现代学校叫第二院,校长于其义(小门家花山村人)。
   1930年下半年,县办的第三小学在第二院的基础上成立,校址在南庙(既麟凤阁),校长宁玉书,当地人都称为县三小学。
   县三小学的成立,据说与刘珍年有关。有史记载,在1931年春末夏初,刘珍年和马本斋同游蓬莱阁。游完后马本斋去了宁夏,后来成立了回民支队。刘珍年回了烟台,便委派他的侄子刘英才到蓬莱任县长。刘英才到任后’狠抓教育,在蓬莱城建立“县一”“县二”,在大辛店组建“县三”小学,在蓬莱县南部山区,县三小学是那个时代唯一一所现代化小学,按班级授课,课本全是教育部审定的。废除了“之乎者也”等八股教材。
   1931年末,县三小学更名为蓬莱县大辛店镇小学。校长由宁玉书换成顾季勋。麟凤阁的上层是教师宿舍,下层是图书馆,送子娘娘小庙变成了会议室’吕祖庙是教师的办公室,山门前的空地改为操场,大殿成了教室,排了七趟课桌,中间留有三趟走道。随着学生增多,教室也开始扩建,并逐渐有了女孩子入学(过去没有女生),学生达70。人,教师只有10人,到1937年“七七”事变,共送走了五批毕业生,学校也随之解散。在这个学校里,培养了不少革命志士。如蓬莱第一个金融工作领导人门窗(原名门曰增),在1944年被伪军杀害,18岁当上营长的隋毓琪在战斗中牺牲;现在为中将的张文和等。
   之六:花样繁多的货币 在清代使用的通货是银锭和散银,民国时改为银元、铜板(分大小两种,大的20文,小的1。文),银元和铜板的兑换是一个银元兑换五吊。那时一千文制钱(圆内有四方孔的铜板)为一吊,大铜板五十个为一吊,小铜板一百个为一吊。民国初期,发行钞票有四大银行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农业银行,钞票单位有元、角、分,最大的面值是十元。当时和银元同等价值,后来国民党溃败,这些纸钞像废纸一样。
   当时在大辛店,银元(包括铸有袁大头像、孙中山半身像、蒋介石站像的银元)每个重量是7钱2厘(16两老秤),合现在21.5克。除铜板和四大银行发行的钞票在流通外,还有当地商号印发的钞票。印发本商号的钞票大多是一吊两吊的,没有大的面额,与四大银行钞票一样通用,这时候通货还算稳定。到了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尤其是1937年底到1938年,国民党所谓抗日的杂牌军抛出了一些“民生银行”的钞票;蓬莱县府又抛出一种像布告一样的钞票,百姓称之为“白孝褂子”。这时候,银元和四大银行的钞票基本上看不到了,市面上只流行这些五花八门的钞票。更有甚者,一些商号印票子来不及,就用牛皮纸裁成长方形,大小不一,用笔写上元、角的字样,盖上商号章,就能在市面上流通。这种局面一直到日伪统治大辛店期间,强制使用“准备银行”的钞票,那些五花八门的钞票才被废止。
   之七:大辛店两奇人 清末民初,大辛店这个地方出了许多怪人怪事,其中姜山和查夜神最为有名。
   民间传说,姜山是清末人,他长得高大魁梧,臂力过人,性情鲁莽,是个李逵式的人物。有一次,他到许家沟地主顾家去偷谷草,用自己做的绳子捆了一捆谷草,扛着往回走,被人发现了,追来十多个人。追到东分水岭(现牟黄公路和蓬寨路交汇处),姜山一看来人追近,将谷草扔下,抽了绳子就跑。追来的十多个人在往回搬谷草时,一次还没搬完,可见姜山这捆草有多少,他的劲头有多大。
   他还有专门驯服烈性牲口的本事。有的人家买了烈性牲口使不了,就找着姜山了。他驯服牲口的办法非常简单:就是用自己的屁股贴在牲口屁股上,让其使劲尥蹶子,等牲口累得筋疲力尽、踢不起蹶时,他就用那双有力的大手,在牲口脖子上用力掐几下,这时牲口就老老实实地听他摆布了,从此这头牲口会变得很驯服。
   姜山这个人没有头脑,是非不分,有钱就是好买卖。因此,有些人与别人结仇时,就给他些小恩小惠,请他吃一顿饭,利用他去报复仇家。这种事他经常去做。旧时,在大辛店大门里有一个会武术的叫付奇通,他有武功,同时也讲武德。有人唆使姜山,去对付付奇通。姜山便两次三番登门去骂,付奇通置若罔闻,而姜山便以为付奇通怕他,更加肆无忌惮地挑衅,付奇通忍无可忍就动了手,但也不是打他,只是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抓住姜山的梭子骨。这一抓,高大的姜山竟缩作一团,被付奇通像抓小鸡一样摔到大街上。从此,姜山的狂妄劲大为收敛。
   姜山还有一个怪癖,凡是新上任的县太爷,他都要去作点案,试试县太爷的刑仗。两三任县太爷过去了,他以身试法的瘾还没过够。这一次,又一个新上任的县官算得上是一个酷吏,听说了姜山的事,心里有数了。这姜山又去做了一个案子,落到这个酷吏手中,姜山惨了。他没有想到,县官会用穿铁鞋这种酷刑来“照顾”他。可他也不示弱,穿上烧红的铁鞋走了两三步就倒下了,最终病死在狱里。
   查夜神是大辛店的另一个怪人,因他白日睡觉,晚上到处闲逛。还因为他除了冬天穿鞋,全是赤脚而行,因此又叫“赤脚大仙”。他这人可怜穷人,在夜游时,经常遇到小偷,他都漠而视之。有时小偷偷的东西多了,发不上肩,他还帮忙。他身上的趣事很多,其中拔蒺藜和吃萝卜缨子流传甚广。
   查夜神经常赤脚夜游,可大辛店周围尤其是南大道遍地是蒺藜,经常刺他的脚。他灵机一动,想出了办法。那时县府对下面的税收都承包给私人,如屠宰税、商号营业税、地排税、骡马税、草市税等等。这个怪人就承包了草市税,草市由他管理。遇到大辛店集日,在日出时已满街都是入了。因为赶集的人都来得很早,在晨雾里,他蹲在南大道旁拔蒺藜,人们差不多都认识他,问他拔这玩意干什么。他编了个谎言说:“烟台来了一个老客,专收蒺藜,价格很高,只要拔上三五斤,比一垛草还值钱!”一传十,十传百,赶集的人都去拔蒺藜,连刚出土的草芽都拔光了。那些被蒙骗的人个个都背着一捆捆蒺藜,去找烟台客商。哪里有客商的影子?于是都来找查夜神。他却不慌不忙,擎起手中的蒺藜说:“去晚了,老客收购足了,走了。这不连我也没卖出去!”从此,南大道两旁的蒺藜断了根,这不能不说是这个怪人的功劳。
   有一年秋天,查夜神有事赤脚徒步去黄县。返回时正值中午,他又热又累,于是坐下来休息。刚一定神,就见不远处有一块萝卜地,饥渴的他拔了一个萝卜,在坑里放了一个铜板,按山规这不算偷。他正大吃大嚼,突然走来两个年轻人,硬说他偷吃萝卜,并说我们这里有个规矩,偷吃萝卜得连缨子一块吃。他怎么求饶都没用,心一横,把萝卜缨子吞吃了,并把两个年轻人的体貌特征牢牢记住,心想等遇到我手里时再说。事有凑巧,不过半年,两个年轻人赶着牲口驮着草来到大辛店草市。真是冤家路窄,查夜神表面不动声色,看两个年轻人牲口已经拴好了,趁他们不注意,将牲口缰绳解开,向东一推。东边有一块刚抽穗的谷子地,牲口见了怎能不吃?刚吃了几棵,他将牲口捉住,高喊:“这是谁的牲口?”两个年轻人赶过来说:“大爷,牲口吃了庄稼咱们赔!”查夜神问:“怎么赔?”“你说怎么赔就怎么赔!”查夜神说:“那好,我们这里有个规矩,牲口吃了谷穗,主人就得吃谷秸。”两个年轻人一听,十分生气地说:“牲口吃了庄稼,我们赔你钱就是了,哪有叫人吃谷秸的道理?这不是成心作索(即刁难)人吗!”查夜神不紧不慢地说:“不行,你们那里拔个萝卜吃要吃萝卜缨子,难道那就不是作索人吗?”两个年轻人一听“吃萝卜缨子”,想起半年前的那件事,满面羞愧,无地自容,点头哈腰,连连道歉。查夜神淡淡地一笑,本来就只是想教训一下这两个年轻人,所以也没太难为他们。
   之八:大辛店在多灾多难的1938年 1938年春节刚过,正月初七傍晌,两辆满载全副武装的日寇从烟台方向直扑大辛店而来。在麟凤桥下(俗称“南大桥”),日寇迅速下了车,在各路口警戒。一名军官上了石桥,用望远镜四处望望,并向在场的老百姓说着半生不熟的中国话,无非是“中日友好”、“大东亚共荣圈”一类的陈词滥调。不到两个小时,日寇军官一挥手,日本兵全都上了车,向东驶去。
   农历二月十三日是南头大集(那时大辛店集市每逢三、八赶集,三为南头集,八为北头集)。麟凤阁下赶集的人熙熙攘攘,非常拥挤。上午十时许,从西南方向飞来一架轻型飞机,投下了一颗炸弹。那天偏巧西北风,炸弹在离人群五六十米的地方落了地,赶集的人幸免于难。可是朱刘庄有一个姓刘的人,当时正牵着一头驴,他看到飞机上扔下一个发光的东西,以为是宝物,牵着驴向炸弹奔去,生怕别人抢去。刚接近炸弹,“轰”地一声,炸弹爆炸了,可怜他连人带驴一起被炸死。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中午十二点,由正东方向飞来两架双翼轰炸机,向大辛店扑来,在空中盘旋一圈,就向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地投下四枚重型炸弹,一颗炸中政府大厅,两名门岗及政府人员共五人,被炸得血肉横飞,其中一颗人头飞出约百米,一条腿飞出约二百米,大门房屋一片瓦砾。飞机盘旋一圈后,又投下四枚炸弹,这次投在大辛店中心,炸塌数十间房子,三家商铺,死伤三人。一个残缺不全的尸体,被炸飞到十米多高的树上。第三次盘旋后,又向着大辛店北头投下四枚炸弹,又炸死五人,其中一人血肉不全。飞机飞走后,人们到大街上一看,满街都是残缺不全的商品,到处充满火药味。抗日民主县政府不得不转移到偏远的农家。农历七月十三日下午,日寇又有两架飞机轮番轰炸、扫射,街上满目疮痍,惨不忍睹。
   之九:日寇铁蹄下的大辛店 日寇侵华期间,大辛店到处是碉堡,暗堡不算,光大小碉堡就有11个。修这些碉堡,全是大辛店四方群众用人拉车推、牲口驮,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从四方运来的。日伪强派四方民众做劳役,监工用棍子打、鞭子抽,驱使百姓用他们的双手一块石头一块木头地修起了这些碉堡。那时的大辛店人民,真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日寇占领大辛店后,只是减小了空袭的恐惧,可更增加了人们对日伪残暴的恐惧。白天街上还敢有人走动,到了晚上,大街一片死寂。
   驻大辛店的日寇,把中国人的生命看得还不如他们的一条狗。一村有个徐仲三,是“公光号”的经理,晚饭前到义庆隆号联系生意,在回家吃饭的路上,迎面来了一个日本兵,他是日本的“皇带子”,牵着一条狼狗,喝得醉醺醺的,见到徐仲三,他就放狗咬人。徐仲三被狗乱撕乱咬,撕翻在地,既不敢打狗,还得向日本兵连声哀告求饶。而这个日本兵却打着口哨,哈哈大笑。徐仲三被咬得血肉模糊。
   徐仲三被救回家后,已奄奄一息。第二天,日本鬼子“猫哭耗子假慈悲”,装模作样地领着一个医生来给徐仲三看病,可惜徐仲三已含恨离开了人世。
   1944年夏天的一个中午,烈日炎炎,大地像火炉一样。在大槐树东,就是在现医院地下楼西北角,有一个日寇守防的大碉堡,一个青年农民被日寇绑着双脚,头朝下从碉堡上倒竖下来,就这样挂在被烈日晒得滚烫的西边墙上,奄奄一息。更有甚者,1945年农历二月初十,日寇逃窜之前,将抓在碉堡里的7名中国人,反绑双手,一个一个扔进水井里。当扔到第六个人的时候,已接近水面,所以最后一个人被扔下去的时候,先扔下去的人把他托了起来。所幸这天解放了,这个人才得以活命。日寇在大辛店犯下的滔天罪行,这里只记下了凤毛麟角而已。国恨家仇,永远也不能忘记。
   之十:日伪在大辛店的穷途末路 1944年农历二月初十凌晨,在大辛店东方,隆隆的炮声和巨大的爆炸声,震撼大地,远隔十多里的大辛店,门窗被震得乱响,原来这是八路军在攻打被称之为“胶东第一大碉堡”的大黄家炮楼。
   1944年秋,得口店伪军碉堡被八路军围困得岌岌可危,蓬莱伪军总头目郝铭传风急火燎地从蓬莱城亲率五个中队出发,共一千四五百人,再加上日本兵的配合,接应炮楼伪军撤退。他们在大辛店东的十字道口稍作休整,便向大辛店西的八路军阵地冲来。第一次向大辛店村西冲锋,在院后村南冈,被八路打援部队击退,又组织第二次冲锋,未到焦家村北又被打回来,接着郝铭传亲自指挥带领第三次冲锋,这次连大辛店西媾也未冲上,几次被八路军赶进大辛店,打得郝铭传狼狈不堪。
   日伪军被赶回大辛店后,便被八路军围困起来,又缺粮又缺草,就到处砍树,甚至连老百姓家里的门板、木料也被抢去作烧柴。到最后,伪军便用枪逼着大辛店的百姓下乡抢粮抢草,连六七十岁的老人也不放过。并且在迁子大门口设岗检查,如果空手回来,不但进不了大门,还会被暴打一顿,再赶出去抢粮草,弄得大辛店男人东躲西藏。直到1945年农历二月初十,大辛店解放了,人们才得以呼出一口恶气。
   之十一:人民政府首判杀人犯 1938年初夏的一天下午,天气阴沉,随着三声枪响,罪大恶极的刘仁及刘氏母女被蓬莱县抗日民主政府处决,这起长达两年之久的杀人解尸案终于审结,这是蓬莱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以来判决的第一起杀人案。
   刘仁原是村里集镇车里张家村的一个屠夫,心狠手辣。1936年,他与小门家镇得口店村的一个姓刘的有夫之妇勾搭成奸,并和刘氏母女一起设计杀害丈夫程逸先。杀人后先是将尸体沉到离村口不远的蛤蟆湾里,后又趁赶集卖肉之机,将尸体移到车里张家村一口枯井里。
   得口店村东有一个叫大军子的人,虽与程逸先不是本族,却年少气盛,仗义行侠,便到当时的县政府提起诉讼,而当时的县政府是国民党的县政府,因收受了刘仁的贿赂,腐败的县政府便把原告判成诬告,并判了半年徒刑。刘仁做贼心虚,原告虽被判了个诬告罪,他还是提心吊胆,夜不能眠,不得不逃到大连避风去了。大军子出狱后,吐血卧床,苦不堪言。
   1938年,蓬莱成立了三军二路抗日军队,推翻了伪县政府,建立了人民的县政府,县长是于仲淑,不久移居大辛店。这时刘仁以为改朝换代了,又过了这么多年,太平无事了,便从大连回到大辛店,仍旧是骄横跋扈,屠夫本色。不服气的大军子又向人民的县政府投了诉状,县长委派了司法处处长任清之处理。几番周折,明察暗访,最终将刘仁逮捕归案。在大辛店三村西河漫水桥西50米处,将刘仁等三犯依法惩处。
   之十二:恶有恶报的“瞎治子” 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大辛店有几条地头蛇,他们互相争斗,互相倾轧。
   大辛店南头,有一个好人叫迟文明,在村里专管红、白事,当地人称为“杠子头”,绰号“二拉拉”。其实这人非常精明能干,虽不识字,但在处理红、白事中,他能根据主人家出多少费用,来安排花费,结果都是八九不离十,从不超支,主人家都很满意。1942年以后,他做了共产党的地下交通员,负责由大辛店到艾崮山区根据地的通信联络工作,后来被大辛店一个绰号叫“瞎治子”的“地头蛇”迟启治在栖霞马家缘活埋了。
   迟启治当时在国民党杂牌军七路军里当一个什么主任,他和迟文明有私人恩怨,一直想寻机报复。有一天迟文明从艾崮山根据地返回大辛店时,正巧在上薛家被“瞎治子”逮住,以“通共匪”的罪名对迟文明百般拷打,酷刑用尽,迟文明坚强不屈,始终没有招供。“瞎治子”不管有无口供,就将这位地下抗日工作者活埋了。“瞎治子”回到大辛店以后,又以“通匪罪名”将一个绰号“黑讼棍”的地头蛇卢幡抓了起来。
   卢幡这个人确实有才,靠给人写诉状,打官司混饭吃,但心眼不正,丧尽了天良,有钱就是爹,有奶便是娘。他的一支笔能把要输的官司打赢,能把无理的官司打胜,是当地有名的“黑讼棍”和地头蛇。他也想用这支笔独霸一方,所以对“瞎治子”并不服气。他虽和“瞎治子”是近邻,两家却经常闹摩擦,两个人积怨很深。“瞎治子”心狠手辣,对卢幡用尽酷刑,甚至连用牙签插指甲缝的刑法都用上了。受刑不过的卢幡,只有按“瞎治子”定的罪名承认下来,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卢幡被秘密枪毙了。而后“瞎治子”异想天开,又开始打伪八区区长王贵仁的主意,想夺取八区区长这个宝座。鬼精灵的王贵仁,哪有不察觉的道理,来了个先下手为强,向驻大辛店的日寇告了密,说“瞎治子”是共产党的人,利用日寇的屠刀,将“瞎治子”拉到大辛店西河边砍了头。
   王贵仁后来随日寇逃至北京,又逃至天津。天津解放后,他向人民政府自首。经调查他当伪区长时对抗日有些贡献,所以只判了三年徒刑,刑满后回到大辛店,“文革”前夕病故。
   之十三:大辛店十大景 大辛店地处牟黄路、威乌高速公路和蓬寨路的交汇处,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军事要地和商贸重镇,历史积淀深厚,名胜古迹众多。民间有“大辛店十大景”之说,分别是:麟凤桥,麟凤阁,白衣庵,断霜桥和跨二桥,大槐树,四眼井和凤眼井,和兴弄,古教堂,东马庙,北庙和东西三官庙。但大多数古迹或毁于战乱,或毁于“文革”。目前仅大槐树、四眼井、和兴弄、古教堂等古迹留存于世。
   麟凤桥:位于大辛店村南北主干大街南端十字路口处,是一座南北走向、略偏西北东南的双拱罗锅桥(人称南大桥),全部用蚂眼石(蓬莱当地的一种花岗岩)砌成。桥两旁栽有上端雕刻一圆头的四方形石柱,西边八根,东边七根,老百姓称之为“七僧八道”。石柱之间镶有石板,作为护栏。桥的东西两面,在两拱上端的中间,从右向左,刻有约四十厘米见方的欧体“麟凤桥”三个大字。拱底宽5米左右,高两米多,民国八年(1919)修建。
   关于这座桥,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当年有一位风水先生来采地穴,在观看了大辛店地形后称:本地有凤凰降落之势,但无发迹之运。原因是过往的车辆碾压了凤颈,双翅又被庙所制,有损风水。有人问:有什么补救的方法吗?这位风水先生便授意在南十字路口处建一座罗锅桥,即可吉祥如意,兴旺发达。问其缘由,风水先生说道:“凤凰为南北降落,头在南,尾在北,由潍县(今山东潍坊)方向往烟台去的大车,进西门出东门(大辛店原有土围墙),途经这里正好压在凤颈上。建起罗锅桥后,凤颈被桥架起,大车从桥下两拱通过,岂不是压不着凤颈了吗?”乡人依之,集资修建了麟凤桥。可惜此桥在日寇入侵期间,被日本鬼子拆去石料修炮楼,如今踪迹皆无。
   麟凤阁:俗称“南阁”,修建麟凤桥后,人们便称其为“麟凤阁”,位于麟凤桥侧,白衣庵(南庙)西边偏北,阁基在南北大道上。阁座东边就是南庙的西墙,与南庙连在一起。据传此阁建于唐代,阁内檩条上,刻有“尉迟敬德监修”字样。
   阁座基,东西约16米,南北约14米,高约6米,阁座是青砖砌的。从南庙的西院上25层登阁台阶,才能到达阁座顶。阁座下面中间,建有一个底宽约4米、高3米多的南北走向的拱洞(如城门洞一样),以便于南北大街的人通行。
   在阁座上是一座两层木结构的阁,下层东边是通往上层的阁梯,中间南边塑有祝融(俗称“火神老爷”)坐像,北边塑有一尊三头六臂的神像;上层也从中间分开:南边是玉皇大帝的坐像,北边是文昌星的站像。门上顶部还挂着一块黑漆板金字“文昌星”的木匾。阁内东西约10米、南北7米左右。阁座上四周还用青砖砌了1米多高的十字花护墙,整座阁结构严谨,古朴凝重。凭窗远眺,夜间北看大辛店全景万家灯火;白天南望丘陵起伏,宛若游龙,令人心旷神怡。
   白衣庵:大辛店南庙原名“白衣庵”,是一座宏伟壮观的古建筑群。据传,在唐代全国各地大兴土木、建设庙宇时,唐朝大将尉迟敬德监修了白衣庵和麟凤阁。它与麟凤阁紧挨在一起。
   庙的面积大约2500平方米,坐北向南,大山门上面悬挂“白衣庵”三个大字的木匾。进了山门,两边是东西门房,各塑一尊哼哈二将的站像,高约3米,圆睁二目。进了山门,约25米的大院内,大雄宝殿巍然屹立,大殿前檐约有2米,檐下r立着四根直径约40厘米的圆木柱,大殿门窗全是隔扇。进了约10米宽的大殿,北边正中,一排三座木制的雕花彩色佛A.A的底座高约1米。中间各塑有一尊坐佛,当中一尊高约4米,是释li牟尼坐像。两旁两尊比中间一尊矮七八厘米,但三尊佛像的佛饰、颜色、相貌全都一样,只有高低之分。大殿的东西两侧各塑四尊站佛,最东边一尊是托塔天王李靖,西边最南一尊是二郎神杨戬。其余已无从考证。出了大殿往东,紧靠大殿有一小庙,是送子娘娘庙。塑着一个娘娘像,怀里抱的、肩上背的、膝上坐的、面前蹲的全是塑的小娃娃,有十几个。过小庙再往东是一座三间的吕祖庙,规模不大(比民房略大些)。正间当中塑着一尊吕洞宾站像,道家打扮,身背宝剑,手持拂尘,飘然若仙,另外还有其他一些塑像。
   大殿两侧是几间僧房。不知为什么此庙名日白衣庵,但却一直住着和尚。
   大槐树:大辛店村内的大槐树共有三株。这三株古槐不在一处,一株在麟凤桥西的三官庙前,人称槐树老爷。因为它有灵气,经常有人到树下求仙方仙药,香火旺盛,“有求必应”的大红幕布挂满树干枝权。至于此槐何时所植已无所考证,从树干上来看其年代远远超过蓬莱阁的那株唐槐,只是现已不复存在。
   另一株在东门里,老干与麟凤桥西那株差不多,它的位置在现在的状元顶和凤凰山的十字路口处,矗立于牟黄路中央。它是大辛店潘家所植,潘家当初栽植此槐的目的是为了出人头地,家业兴旺。后来被近邻尹家连房子带树一块买走。据说当初尹家兄弟买了此树后生意非常兴隆,买卖越做越大,家业越来越兴旺,尹家兄弟也愈加呵护大槐树,大槐树更加枝繁叶茂。后来尹家的后人出国发展了,大槐树就无人照料了。由于年头太久,大槐树的树心逐渐腐朽变空,再加上随着牟黄路硬化,大槐树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差。镇政府正准备采取保护措施,不幸的是,1998年8月17日晚上10点钟左右,外地一个疲劳驾驶的司机开着大货车一头撞上了处于路中央的大槐树。可怜的千年古槐被拦腰撞断,带着见证的千年沧桑,带着深深的遗憾,走向生命的终点。后来,镇政府又在其不远处的路边栽植了一株大槐树。
   还有一株略小于前两株的大槐树,在现在大辛店南北大街南端,至今根深叶茂。村里老人们说:当年日本鬼子在树东南修建炮楼,嫌这棵大槐树阻挡视线,便要割倒大槐树。可是刚割了不一会儿,大槐树竟流出了鲜红的血水,换个地方割还是一样流血水。吓得鬼子连忙停手,大槐树这才得以保存下来。人们说:这棵大槐树有灵气。如今,这棵树有两人合抱之粗,高约数丈,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捣臼井、凤眼井和四眼井:捣臼井(当地人称“兑臼井”),建造年代不详,位于大辛店四村曹家弄东头南侧,现已不存。据说它是在一块大花岗岩石上凿出来的井壁,圆润光滑,明如铜镜。
   四眼井 凤眼井位于麟凤桥南端10米左右的路两旁,路东路西两口井一模一样,井口圆且光滑。过去大辛店有“凤凰村”的叫法,因这两口井正处于凤凰头的部位,恰似凤凰的双眼,故称凤眼井。
   大辛店的井还有一个更奇怪的,名叫“四眼井”。顾名思义,即一个井有四个井口。它位于大辛店北庙下,传说是和尚为了取水方便挖的。井很深,井口又大,为了方便,又为了安全,便在一块大石板上凿了四个眼。这样一次可以容纳四个人同时取水。民间传说,这口井的四个眼取上来的水味道却不一样,靠近东北角的水是甜水,说明有泉水渗出,而靠近西南角的水是咸水,也就是漤水(学名硬水,含镁、钙等矿物质较多),说明是从地沟里浸出来的水。因此,老百姓都知道从西南角打上来的水煮绿豆不烂,而从东北角打上来的水就能煮烂绿豆。随着时代的变迁,大辛店街上的这些井都因为道路建设,大街改造而填埋了,早已不见踪影。2005年,镇政府在南北大街西侧、汇丰酒店对过依照原样又建了口四眼井,以延续古老美好的记忆和传说。
   断霜桥和跨二桥:断霜桥,位于土地庙东南,老基督教堂前。桥的北边是一条南北向的小巷。由于地理环境的作用,秋后地面上的水蒸汽被小巷的气流冲走,故而这个小桥的桥面向来不结霜。因此,就形成了周围白霜如雪,而桥上却纤尘皆无的美妙景致,人们便称其为“断霜桥”。
   跨二桥,又叫“一步两桥”。过去大辛店大街中间有一条南北向的石砌大沟,沟的两岸是两条大街,店铺林立,商业繁荣。沟的南端,西边就是麟凤桥的东桥基,东边也修建了一座跨越大沟的东西石板桥,这桥的西南端即是麟凤桥的东北头。因此,从麟凤桥南走下来,要向东去,必然要踏上东西向的石板桥。这样前脚踏上了石板桥,而后脚却还在麟凤桥上,这就叫一步两桥,故名跨二桥。
   土地庙和石头弄:大辛店的土地庙(在原大辛店镇政府所在地)与众不同。它的外观俨然一座正规的庙宇,实则规模较小,只是形似。它有正殿、围墙、庙门,并设有隔街照壁,其正殿从外形看是一门两窗,但却不是三间,而是一大间无梁的殿堂(人称“无梁殿”)。庙内有泥塑的土地爷座像,无其他配像。东窗悬挂着一口小铁钟,谁家死了人来报庙时就撞它。西窗为木棂子,庙院不大,砌有围墙。临街设有向南的庙门(门楼),对面路南建一座照壁,因隔着一条街,故名“隔街照壁”。东西向的街道在照壁北土地庙南,庙东有一条南北向的“石头弄”。因为这条弄南半段地势低洼,因此地面全部用拳石铺就,以防从北面流来的雨水冲刷土地庙的围墙,从而成为大辛店唯一的石头街道,人走上去,“嘎嘎”作响。
   这条小弄从北向南流下来的水要从碾盘搭成的小桥流去,以便行人通行,而今土地庙和隔街照壁已不复存在,碾盘桥亦埋于地下。土地庙后的民房一律朝向东南,因庙宇都是子午向(正南正北),所以庙后的民房是不能按子午向建设的。
   东马庙:建在大辛店东门里的关帝庙,人们俗称“东马庙”。庙的规模不大,总面积约1400平方米,建有山门、飞殿、东西两厢。山门两旁东西各一间门房。东门房内塑了一匹枣红马,西门房内塑了一匹白马。出了山门,往北是正殿,正中是一尊高2米多的关公坐观春秋塑像,但见他头披绿巾,身穿绿袍,左手捋起长而黑的美髯,不愧“美髯公”之称,右手持一本《春秋》,赤红的面颊,两道浓密粗长、乌黑发亮的蛾蚕眉,一双凤目半睁半闭,直视右手的《春秋》,气度不凡,庄严而自重,令人肃然起敬。关公像的东边是一尊手捧宝剑的关平站像,西边是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周仓站像。
   可惜这些古迹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焦土抗战”,实施坚壁清野,在1939年全部毁掉了。
   北庙和东西三官庙:北庙位于现大辛店十字路口东南,蓬莱第二人民医院南侧,人们对此庙已经记忆模糊,据说庙里供着蚂蚱娘娘和药王爷爷。蚂蚱娘娘是保佑农民的庄稼不遭蝗虫灾害,药王爷爷是保佑农民的庄稼不得病。总之,北庙是保佑农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故而来此烧香磕头的人总是络绎不绝。
   东西三官庙是两座很小的庙,东头一座,西头一座,里面无非供着天官、地官、水官,故称“三官”,详细情况已经失传。
   和兴弄:在现大辛店街南部(过去是大辛店的中心),有一条古色古香的小弄,这就是有名的和兴弄。为什么叫和兴弄?原来,在清末民初,迟家(一个大家族)在大辛店街上开有“和兴盛号”店铺,买卖经营包括日用百货、布匹绸缎、钱庄等等,买卖很大,在当地很有名气。因和兴盛的主人姓迟,住在这条弄里,长此以往,人们便叫它和兴弄。
   和兴弄事实上是两条弄,即有南弄、北弄,现在南弄已拆毁,只剩下北弄。当年两条弄共住了迟氏家族13家,70多口人,南弄21间,北弄36间,共57间。
   据这条弄主人的后人、现已85岁的迟宝珂老人回忆:老人们说这条弄西头临街处建有一个挺气派的大门楼,是清康熙年间所建。当初迟家族人第一代从临街建起,逐步往东延伸,共有四排房子:都是中间是小弄,南北各有一四合院。85岁的迟宝珂老人出生在北弄最后一排(即最东边一排房子)。南弄有三排,现已不复存在。
   从西头进入蜿蜒的小弄,拳石铺砌,共有四进过道。房梁全是又粗又直的圆木呈双层做成,恰似一个“工”字,檩条也很壮实。一路往东约三四十米,院落错落有致,古朴典雅,引得许多人前来欣赏观看。

知识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蓬莱地名故事》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用翔实的史料写出蓬莱和各镇街的旧制新姿,也用有力的证据书写出大多数村名的来历和故事。

阅读

相关人物

迟宝珂
责任者
于新武
责任者
林士栋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