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颤颤”古树奇事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9152
颗粒名称: “颤颤”古树奇事多
分类号: I057
页数: 4
页码: 267-270
摘要: 在村西南约800米处有3丘张家祖坟,是石庙张家村张氏先人定居这里的历史见证”明朝年间张姓始祖张荣先领着3个儿子从“这三户别姓人家一户是新中国成立前乞讨来的,张氏老祖宗的3个儿子派生为“后代取名已不按辈分排列规定用字“只有长支的嫡系后裔仍然严格地按照既定辈分用字起名”年复一年地守护着这3座坟头。一直在庇护着整个石庙张家村的人”蓬莱城里有个基督教的洋教父听说这棵树后”结果全村家家户户的坟都被平掉”唯独张姓先祖哥仨的坟没有遭到洗劫。只是希望自己家责任田里的庄稼长得更好些!
关键词: 传说 “颤颤树” 蓬莱

内容

南王村向西11里处有一个石庙张家村,全村有140多户,350多人,耕地660多亩。在村西南约800米处有3丘张家祖坟,迄今依然完好无损地保留着,坟旁那棵傲然挺立的“颤颤树”,更是惹人瞩目,令人称奇。
  “颤颤树”的真实名称叫“黄檀树”,是一种名贵树种。此树大小树干都长满针刺,人若碰上就被扎得浑身打颤颤,因此石庙这一带的人都叫它“颤颤树”。
  相传这棵“颤颤树”是石庙张家村张氏先人定居这里的历史见证。按照张家祖谱记载,明朝年间张姓始祖张荣先领着3个儿子从“小云南”逃荒而来,见此地山清水秀、土肥地沃,便定居于此,繁衍生息,渐成村落。因村东南有一处石家寺庙,香火旺盛,远近有名,故取村名为“石庙张家”。如今全村140多户人家,张姓占绝大部分,只有3户别姓人家,一户李姓,一户梁姓,另一户姓胡。这三户别姓人家一户是新中国成立前乞讨来的,另两户是新中国成立后人赘而来。张姓排列的辈分是:荣宗洪茂仕、业恒家金庭、国永邦昌兆、人良德建成。而今张姓排到了“兆”字辈,已历经15代了。
  村中支脉相当清晰:张氏老祖宗的3个儿子派生为“三大支”,再后来又由“三大支”派生为“九小支”。只是后面“两大支”后代取名已不按辈分排列规定用字,只有长支的嫡系后裔仍然严格地按照既定辈分用字起名。
  据村中老辈人讲,“颤颤树”已有近400年的树龄了,400年来“AFT颤树”栉风沐雨,年复一年地守护着这3座坟头。村里人都说,“颤颤树”一直在庇护着整个石庙张家村的人。据传,20世纪30年代后期,蓬莱城里有个基督教的洋教父听说这棵树后,就领着他的弟子亲临其境,又是观赏,又是拍照,并对这棵树大加赞赏,连说这块地方是难得的“风水宝地”,从此“颤颤树”又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大跃进”和“文革”时期,在一片破除封建迷信的声浪中,掘坟曾一度风靡乡间,致使许多先人的尸骨暴殄荒野。据说当年村里有一伙人,曾扛着铁镐和铁锨,决意掘毁“颤颤树”旁的3座坟墓。可当他们看到那棵岿然不动的“颤颤树”时,不知为什么,忽然个个都像被灌了迷魂汤似的不寒而栗。当时这伙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没有胆量抡动铁镐和铁锨,最后就稀里糊涂地走了。结果全村家家户户的坟都被平掉,唯独张姓先祖哥仨的坟没有遭到洗劫。
  更让人奇怪的事还在后头呢!20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家家都把承包的土地视为宝贝,整天不辞辛劳地精心管理。据说刚开始的时候,有一户人家的责任田就分在那棵“颤颤树”旁边。这户人家是老实巴交的庄稼人,男主人也没有什么坏心眼儿,只是希望自己家责任田里的庄稼长得更好些,便总觉得那棵“颤颤树”有点儿碍眼,生怕树根纵横交错会影响庄稼生长,于是就琢磨着如何铲断这棵树的主根。有一天,男主人只截断了几条支根并准备次日截向主根时,不料收工回家后发现妻子突然病危,就马上叫来救护车送进了医院。谁知第二天,他儿子出外打工时又摔断了腿,这真是祸不单行!后来,不顺心的事儿也接踵而至。这家男主人就纳闷了,觉得家里发生的事情很蹊跷,他就慢慢地想,难道这一切是伤了那棵“颤颤树”的树根而造成的后果?于是他悄悄扛起锨跑到了“颤颤树”下,一边祷告,一边把铲断树根的地方用土重新填埋好。说来也怪,很快妻子的病和儿子的腿都好了,从此全家人再也没有碰到过烦心的事情。大概这家人觉得这件事并不光彩,便埋在肚子里不说,但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最终还是在村里四下传扬开来。
  “颤颤树”不仅庇护着石庙张家村的一代又一代人,它的根还是治疗骨折的一味珍贵药材。据说很早以前,蓬莱城里有一个老中医,岁数很大,人称“付先生”。付先生有专治骨折的祖传秘方,当时方圆几十里的地方,凡是断腿、断胳膊、断手指头、断脚指头的,无论多么严重,只要经他医治管保手到病除。而付先生的秘方里,就有“颤颤树”的根。因为村里人发现,付先生年年秋后都要到这里刨些“颤颤树”的宿根。付先生不仅治愈了方圆几十里的骨折病人,而且还与石庙张家村的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直到现在,村里老人谈及往事时,还赞不绝口地说:“神医啊!那可真是扁鹊转世,华佗再生啊!”如今,这位名传一时的老中医早已不在了,但每年秋后仍有到这里采集“颤颤树”树根的人,大概是这位老中医把接骨秘方,传给了自己的后人吧? 也许是“颤颤树”的庇护,石庙张家村代代都出有学问的人。据老人们讲,村里曾有过文化入“大先生”和“二先生”,他们在村子开办私塾和学堂,方圆几十里都有人到这里求学。老人们还说,以前东北三省有一个人,他的毛笔字写得特别好,整个东北三省的大商家、大店铺的字号和匾额,都得借助这个人的墨宝,而这个人就是石庙张家村的,遗憾的是此人姓名、生平已很少有人知晓。另外,以前石庙张家村的文化生活特别活跃,小戏班以及舞龙、舞狮子、踩高跷闻名半个蓬莱。直到现在,村里逢年过节和赶庙会,还在上演老祖宗遗留下来的舞龙绝技呢。
  “颤颤树”虽年代久远,但生长速度却非常缓慢。如今400年过去,才有两人合抱之粗,高不过丈把许。它历经了几百年风雨,从未被“文人墨客”吟诵过,但它那屈曲盘旋、嶙峋婆娑的奇姿,简直令人叹为观止!据说有一个识风水、懂阴阳并专门收购奇花异树的商人,也对这棵“颤颤树”望而生畏。这人当年在这里不惜重金买下两株300余年的紫玉兰树和200余年的家槐树。有人调侃他,让他把“颤颤树”也一块儿买下。可当他随村人来到“颤颤树”跟前时,脸色陡然大变,他捋着胡子咂了咂舌头,然后慢条斯理地说:“不敢!不敢!你们仔细看看,这树里面藏着千条龙万条龙哩,它早已成了精了!”接着,他又神秘兮兮地说,“这棵树什么人也动不得。不要说我,就是道行霖高的高人也动不得。谁敢动它,轻者倾家荡产,重者名败身亡!”说完,这个商人头也不回地扬长而去。从此人们对这棵树更加敬畏和爱护,因此这棵树至今依然枝繁叶茂。
  这便是“颤颤树”的传说,信不信由你。

知识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蓬莱地名故事》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用翔实的史料写出蓬莱和各镇街的旧制新姿,也用有力的证据书写出大多数村名的来历和故事。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如营
责任者
张功基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