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上村的女娲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9141
颗粒名称: 窑上村的女娲石
分类号: K928.5
页数: 2
页码: 255-256
摘要: 在芝山东北的山脚下,有一个美丽富饶的小村叫“窑上村始建于明朝初期。建窑上村之前这里曾有唐姓人居住,而当时村名叫什么,村中老辈人也都不清楚,唐氏家族便扶老携幼迁徙他乡,至今窑上村的老人们提起这段历史”在南山脚下烧窑谋生”这里便逐渐形成了一个自然村落,现在窑上村南山脚下的地名”窑上地。窑上地的周围尚有旧窑址隐约可辨,因为耕种、挖土和修渠等原因“窑上村的人曾在此相继发现了各种烧制的陶片”上有简易的条文状或编织形花纹,亦有旧时的砖头瓦片散落其间。窑上村,窑上村村边曾有一巨石。因之乡人便随口送名。
关键词: 窑上村 女娲石 蓬莱

内容

在芝山东北的山脚下,有一个美丽富饶的小村叫“窑上村”,全村现有96户,260多口人,耕地430亩。窑上村始建于明朝初期,据辈辈世世口传,建窑上村之前这里曾有唐姓人居住,而当时村名叫什么,村中老辈人也都不清楚。因人丁不旺,后期不知又发生了什么变故,唐氏家族便扶老携幼迁徙他乡,从此不知去向,村中空留一个“唐氏胡同”。至今窑上村的老人们提起这段历史,常常欷欧不已。
  到了明末清初,王姓、孙姓、李姓三家由“小云南”迁入此地后,在南山脚下烧窑谋生。后经历代发展,人口不断增多,这里便逐渐形成了一个自然村落,遂起名为“窑上村”,并一直沿用至今。现在窑上村南山脚下的地名,仍称之为“窑上地”,窑上地的周围尚有旧窑址隐约可辨。因为耕种、挖土和修渠等原因,窑上村的人曾在此相继发现了各种烧制的陶片,上有简易的条文状或编织形花纹,亦有旧时的砖头瓦片散落其间。由此可见,“窑上村”村名名副其实。
  窑上村村边曾有一巨石,方两丈着余,通体黝黑,凹凸不平,中间略高,成蟹盖状。据传,此石是“女娲补天”时,精选于蓬莱仙山的异石,但不知何故却永久遗留于此。此石既无观赏价值,亦无其他用场,因之乡人便随口送名“丑石”。然而,丑石在窑上村老人们的眼里,却是“神石”、“圣石”,因为击其石能发出金属脆声,拂之手感滑腻而呈寒,终年四周渗水成滴,日夜泛出幽暗冷光。夏天的早晨或落雨之前,丑石石面上会有晶莹的水珠渗出。每逢“鬼节”(农历七月十五和十月初一)时,这里总会有人烧香跪拜,祈求家人平安。丑石石面上渗出来的水珠,乡人谓之“丑石泪”。据说用“麦秸管”将小水珠吹撵到一起形成大水珠后,取十滴加入香油、蜂蜜、杏仁,猛火煺熟,而后饮之可治咳嗽、小儿腹痛等症,老辈人经常这么做。因而“丑石”在窑上村老辈人的眼里,还是“奇石”、“宝石”…… “文革”期间整大寨田时,“丑石”被炸掉了。当时很多老人眼含着热泪说:“没有了‘神石’保佑,往后的日子怎么过啊?”然而,“丑石”没有了,窑上村家家户户的日子依然照样过,而且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走进了如今的繁华盛世……

知识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蓬莱地名故事》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用翔实的史料写出蓬莱和各镇街的旧制新姿,也用有力的证据书写出大多数村名的来历和故事。

阅读

相关人物

于良志
责任者
张功基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