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子王家万宝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9139
颗粒名称: 泊子王家万宝顶
分类号: K928.5
页数: 1
页码: 252
摘要: 有王、刘、孙、宁、包等姓氏,因村子坐落在低洼处,泊子王家村“泊子王家村南有一小山丘”传说万宝顶上有一个大深坑“坑里常年住着一对金翅鸟”这对金翅鸟便会衔着金枝玉叶回来筑巢,而且还可能在金翅鸟窝里捡拾到金银珠宝,当年王氏先人在山上采石建屋时,从石缝里发现了金色页岩。王氏家族终于兴旺发达起来,族中出了多位商贾大亨“据清光绪版《蓬莱县续志》记载,泊子王家巨贾王博于咸丰七年(1857)捐给瀛洲书院八亩三分三厘九毫地,坐落于王家沟等。也是那时王氏富庶的见证,道光附贡生选昌邑教谕。
关键词: 万宝顶 王家村 泊子

内容

南王街道北边有个“泊子王家村”,村庄现有70多户、200多人,有王、刘、孙、宁、包等姓氏。明朝初年,王氏祖先从“小云南”迁移而来,因村子坐落在低洼处,故取名“泊子王家村”。
   泊子王家村南有一小山丘,美其名曰“万宝顶”。传说万宝顶上有一个大深坑,坑里常年住着一对金翅鸟,每当太阳升起的时候便欢歌起舞,然后舒展金翅飞向远方,夕阳西下时,这对金翅鸟便会衔着金枝玉叶回来筑巢。据传,人们只要见到金翅鸟,就会带来好运,而且还可能在金翅鸟窝里捡拾到金银珠宝,“万宝顶”由此而得名。由于后来寻宝的人多,打扰了金翅鸟平静安逸的生活,这对金翅鸟便飞向了远方,从此不知去向。其实,这不过是人们为追求幸福而演绎出来的一个故事。
   当年王氏先人在山上采石建屋时,从石缝里发现了金色页岩,以为挖到了金子,挖来挖去挖出了一个大深坑,而挖出来的只是一些含有云母的石块,俗称“老瓦金”。到了清代道光、咸丰年间,王氏家族终于兴旺发达起来,族中出了多位商贾大亨,他们闯关东、下南洋,生财有道、经营有方,成为一方巨富。据清光绪版《蓬莱县续志》记载:泊子王家巨贾王博于咸丰七年(1857)捐给瀛洲书院八亩三分三厘九毫地,纳大粮地二亩,荒地八分,坐落于王家沟等,工房有案。可见王氏人品高尚,致富不忘公益事业,足以青史留名。村中多处上百年的“大架子”老砖瓦房,也是那时王氏富庶的见证。王氏发迹的人相继有:王学道,又名宗圣,道光附贡生选昌邑教谕,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局长,门头挂有“琴江雅望”金字大匾,遗作有《修祠堂记》石刻一方,镶嵌在村委大院西墙上;王树堂(王宗圣后裔),光绪十年秀才;王俊德,光绪年间fft(音yi)生。古时府学和县学每年农历二、八月选“丁”之日,由府县教官率秀才到孔庙祭孔,亦称“丁祭”,举行典礼时,必有佾生作舞。
   新中国成立后在村南平坟造田时,村民曾挖掘出一些清代官服饰品、官帽(俗称雷狐帽)、朝珠子等物品,亦有官员之后遗留下来的金瓜银镫、短剑大刀等,可惜“文革”期间皆被毁掉。
   如今的泊子王家,村前小溪流水,村后果树成林,村中水泥铺路,家家青砖瓦房,户户过上了温馨而富裕的好日子。

知识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蓬莱地名故事》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用翔实的史料写出蓬莱和各镇街的旧制新姿,也用有力的证据书写出大多数村名的来历和故事。

阅读

相关人物

曹国华
责任者
张功基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