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王村的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9124
颗粒名称: 南王村的庙
分类号: K878.6
页数: 5
页码: 223-227
摘要: 南王村和北王村建村时便袭而用之,王姓支氏不如后来者旺盛,标志着旧时栾姓村民在村中居住的位置”印证了这些姓氏在此落户大都比较早,村内迟姓落户较晚,后发展成村中大姓,据迟姓老人回忆,迟姓祖先明朝年间从。如清末老秀才迟二先生。唱遍了方圆几十里村庄,又成了营口一带的名角,据李氏村民相传,在南王村东的迟家祖茔上。被当时的蓬莱伪军大队长、汉奸郝铭传强行割走,三官庙庙中有庙,内有三官庙、龙王庙、关帝庙、土地庙和虫王庙五个庙宇,山门东侧是虫王庙,宋庆出资重修了南王三官庙,三官庙中间大殿(又称。
关键词: 南王村 寺庙 蓬莱

内容

南王村,位于蓬莱城东南约8里处,曾是公社和乡、镇政府驻地,现为南王街道办事处驻地。全村现有450余户、1200余人,有迟、李、刘、王、赵、黄、张、颜、闫、杨、孙、丁、包、吴、陈、宋、谭、褚、周、韩、管、栾、罗、徐、邢、邹、吕、宁、卢、马、钱等31个姓氏,可谓“群姓杂居,和睦相处”。村内商场店铺林立,百业兴旺,经济比较发达。
   传说公元644年,唐太宗东征高丽时路经此地,并在此安营扎寨,南北大营各派一名封王的将领驻守,后来留下了“南王”、“北王”等地名,南王村和北王村建村时便袭而用之,这一传说流传至今。其实传说多为附会,难成史实。据考证,南王村名的真实来历系与王姓在此落户有关,只是由于年代久远,家谱失传,王姓支氏不如后来者旺盛,因此这段历史便模糊不清了。随后迁徙而来的栾姓,也称“坐地户”,至今村里还留有“栾家弄子”老街名,标志着旧时栾姓村民在村中居住的位置。
   另外,南王村四周还有李家湾、赵家河、刘家夼等一些老地名,印证了这些姓氏在此落户大都比较早。村内迟姓落户较晚,但是繁衍较快,后发展成村中大姓,人口占了全村近半数。据迟姓老人回忆:迟姓祖先明朝年间从“小云南”迁移而来,至今已有400多年20多代了。南王村迟姓近、现代出了一些杰出人物,如清末老秀才迟二先生,通文墨,善诉讼,经常为村民写诉状、打官司,对穷人从不收费、,并敢于仗义执言,深受乡民好评,连清末有名的“宋老帅”(宋庆)回到家乡都去拜访他,足见其声望之高。民国初年,村中富户迟云晴,为推行新文化运动,活跃村民文化生活,自己捐资购买行头,创办了庄户京剧团,逢年过节唱大戏,唱遍了方圆几十里村庄,一演几十年,深受百姓欢迎。剧团还培养出了一批名角,为名牌大剧团输送了人才,如生角迟天宝,唱念做打无一不精,被营口京剧团选中后,又成了营口一带的名角,曾轰动一时。迟树连,抗日战争时期参加八路军,屡立战功,解放后转业到地方,曾任本溪县县长等职。迟树伐,国民党少将,是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后居台湾桃园街1号官邸,前几年病故,蒋经国亲自出席其追悼会。
   南王村李姓落户也较早,由于族谱“文革”期间被毁,很多史实资料现已难查。据李氏村民相传,其先祖明末从“小云南”被迫迁徙而来,至今已繁衍十七代。
   民国末年,在南王村东的迟家祖茔上,祖先栽有三棵杨树,这三棵杨树粗大挺拔,钻天人云,枝繁叶茂,生机盎然,曾是迟氏家族兴旺的标志,村里人都引以为豪。可惜的是,抗日战争期间日寇铁蹄蹂躏胶东,刀光剑影,生灵涂炭,这三棵老杨树也未能幸免,被当时的蓬莱伪军大队长、汉奸郝铭传强行割走,献给了日本鬼子。新中国成立后,南王村村民扬眉吐气,像当年的老杨树一样挺直了腰板,过上了美好而舒心的日子。
   南王村过去有几座古建筑,远近闻名。据老人回忆,位于村中的“三官庙”,建筑雄伟,香火延续了数百年。三官庙庙中有庙,内有三官庙、龙王庙、关帝庙、土地庙和虫王庙五个庙宇。庙宇整体分南北两院:正殿是三官庙,东厢是龙王庙,西侧是关帝庙,山门东侧是虫王庙,西侧则是土地庙,占地五六亩,是一个规模很大的综合性庙宇。清末,宋庆出资重修了南王三官庙。三官庙中间大殿(又称“三元宫”),供奉着“天、地、水”三官,门两侧黑底鎏金大字的楹联上写着:“天官地官水官三官之灵纲纪造化,上元中元下元一元三气今古流传。”这副对联充满了人们对“三官”的崇拜和赞美,也寄托了百姓对神灵的无限期待。很显然,旧社会百姓们靠天吃饭,无奈中只能依赖神灵主宰精神世界,所以中国民间才有了“无村不庙,无庙不神”的封建神仙文化。20世纪40年代末三官庙改成学校,50年代被拆除。三官庙究竟始建于何年,现今已难以考证,然而,三官庙却在乡间留下了一个个传说—— 三官庙:相传,古时候有一个叫陈子祷的美男子,长得威武健壮,仪表堂堂,他终年在东海打鱼为生。有一天,东海龙王带着三女儿游玩蓬莱岛,极目远望,只见万里海疆粼粼碧波,一叶小舟在碧波中荡漾,有一个美男子正在撒网打鱼。三女儿一见钟情,便求龙王将其带回龙宫。当得知美男子家住蓬莱并无妻室时,龙王便将三女儿许配与他。
   陈子祷娶了龙王三女儿之后,生了3个儿子,个个神勇无比,法力无边,元始天尊便将他们个个封神。因老大是正月十五日出生,被封为“上元一品九气天官”,赐福“紫微大帝”,老二七月十五日出生,被封为“中元二品土气地官”,赦罪“清虚大帝”;老三是十月十五日出生,被封为“下元三品五气水官”,解厄“洞阴大帝”。
   道教奉“三官”为大神,据说他们功力非同小可。过去人们求取功名富贵和延年益寿,就拜天官赐福;如犯罪有错,就求地官赦免;如想消灾,就求水官解厄。因道教将三官大帝的诞辰日定为元日,即上元为农历正月十五、中元为七月十五、下元为十月十五,故又称他们为“三元大帝”,所以三官庙也称为“三元庙”。
   龙王庙:龙王庙中供奉的是“雨神”。过去蓬莱人有句俗语叫做“靠天吃饭”,其实“靠天吃饭”的真正含义就是靠雨吃饭,即靠雨水滋润万物,浇灌庄稼,以此获得好收成。而一旦长时间天不下雨或雨水偏少,即成干早。因此,人们希望有一位神灵来保护人们对雨水的需求,于是便出现了雨神。
   最早人们信奉的雨神叫“赤松子”,是中国神话中的仙人。相传是神农时代的雨师,后为道教所信奉,并演绎出一段故事:古人信奉天上二十八星宿,二十八星宿的毕宿是西方七星宿中的第五宿,由八颗星组成,形状如捕鱼的箅网或捕蝴蝶的兜网。人们认为毕宿星能孕育雨而为雨星,毕宿星相对应的人神名叫陈俊,号为雨师,即雨神,雨神便受到人们的崇拜。在道教中雨神的名字变成了赤松子,说他是由元始天尊所封的雨神。《列仙传》中有赤松子的故事:说在炎帝神农时代,有一年干早无雨,土地干裂,河流枯竭,赤地千里,寸草难生。这时神州大地出现了一个怪人,他言语癫狂,上披草领,下穿兽皮,手似飞禽利爪,左手托一塔形松果,身上长满黄毛,虽样子可怕,但心地十分善良。他见久早成灾,庄稼都快干早死了,就折一柳枝,对天狂歌猛舞:“我叫赤松子,在王屋山修炼千年,已是一条神龙。在天为毕宿星,元始天尊封我为雨师,主行霖雨,快快降雨来,救一方百姓!”不一会儿,果真乌云遮日,电闪雷鸣,天降大雨,直至万物滋润。人们觉得这是天神所助,就把他奉为雨神祭祀。
   然而在民间传说中,龙王的名声更大,据说治水、行雨都归龙王所管。而赤松子自称是一条神龙,人们便将他归于龙王管辖范围,视其为龙王的下属,因此把祭祀雨神的庙称为“龙王庙”,所供奉的神却是雨神赤松子——陈俊的化身。
   关帝庙:过去朝廷中有文臣和武臣,财神也有文武之别。相传文财神有多位,有名的是比干和范蠡。被奉为武财神的都是历史上知名的武将,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赵公明和关公了。赵公明一般被“请”在家中供奉,是“居家财神”,而关公则是一方财神,因而住在庙中。
   在乡间百姓心目中,关公是一位全能之神,财神不过是他的“职能”之一。但关公一生从不为钱财所动,历来视金钱为粪土,洁身自爱,一身凛然正气。关公之所以能够成为财神,还有人们敬重他忠义两全、武艺高超、金银财宝由他来守护则万无一失的意思。因此,乡间百姓多建“关帝庙”供奉,乞求关公保一方平安,佑一方富庶。
   土地庙:道教神话中的“土地爷”,是管理一个区域的“小地面神”。因土地能生万物,有了土地就有了农业,有了农业就有了衣食,所以古人特别敬重土地神,并为其建庙供奉。一般土地庙中都供奉着一位须发皆白、额有皱纹的老者,这便是“土地爷”,他是神话中共工之子勾龙。传说农历二月初二是土地爷的生日,因此民间自古即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另外,旧时亲人死后,有送“浆水”一说。蓬莱当地俗称之为“报庙”,意为人死后首先要到土地庙报到,而送浆水的地点就在土地庙。据说,阎王爷管人的生死,土地爷是其手下的地方官,鬼魂在见阎王爷之前,要先往土地庙报到,并在庙内羁押三天,三天之后再被送往阎王殿,阎王爷便按其生前的功德罪过或升天享福,或下地狱受罪。但这三天里土地爷不管饭,故家人在亲人死后的当天或第二天,要去给鬼魂送浆水(饭食),以便使他们吃饱了能有力气按时“上路”。
   虫王庙:从古至今,庄稼人最怕的就是大自然给农业带来的各种灾害,而虫灾便是诸多自然灾害之一。旧时由于受科学技术制约,人们对虫害无能为力,因此只能祈求神的保佑。于是,就有了专门治理虫灾的保护神——虫王爷,据传这位虫王爷是宋代名将刘猛。刘猛的生日是农历正月十三,所以每年正月十三人们都要去虫王庙,祈求虫王爷刘猛将军显灵,降伏虫灾,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现在看来,南王的三官庙及院内的龙王庙、关帝庙、土地庙、虫王庙,都是乡间百姓为祈福求平安所建,也是当时道教盛行的必然产物。但从另一方面看,建庙拜神,是生产力落后,科学不发展,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无力、无助、无奈,只能祈求神灵保佑,求得心理安慰的一种反映。

知识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蓬莱地名故事》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用翔实的史料写出蓬莱和各镇街的旧制新姿,也用有力的证据书写出大多数村名的来历和故事。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功基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