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盐而名的小皂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9113
颗粒名称: 烧盐而名的小皂村
分类号: K928.5
页数: 2
页码: 212-213
摘要: 蓬莱城区东部沿海有一村落,名为小皂村,主要有宁、张、王等姓氏,其中以宁姓居多且历史最为久远。略懂一点地名起源的人都知道,多数村落皆以姓氏为名,而小皂村则不然。那么,该村名是缘何而来呢?说来话长,得从制盐说起。
关键词: 小皂村 烧盐 蓬莱城

内容

蓬莱城区东部沿海有一村落,名为小皂村,主要有宁、张、王等姓氏,其中以宁姓居多且历史最为久远。略懂一点地名起源的人都知道,多数村落皆以姓氏为名,而小皂村则不然。那么,该村名是缘何而来呢?说来话长,得从制盐说起。
  说起制盐业,众所周知,它在胶东半岛有着悠久的历史。春秋时期,齐国因制海盐而富甲天下,称霸诸侯。作为齐地的登州,烧盐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唐宋以来,山西、河北的池盐先后兴起。宁氏祖先在迁到登州之前,在山西业以烧制池盐为生。
  据史料记载,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2)宁氏祖先由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奉命持锅票(古代官方烧盐凭证)迁入登州,距今已近500年了。宁氏祖先名为宁士齐,有四个儿子,分为东、西、南、北四支,不断生息繁衍,至今已传30代。宁氏先人初来登州,先在抹直口村落脚,后来发觉现村址处常有凤凰栖息,古语说:凤凰不落无宝之地,遂于此安家落户。
  生活逐渐安顿下来以后,宁氏祖先率领儿女重操旧业,在海边垒起锅灶,开始为官家烧盐。宁氏先人烧盐,有三个方面可以证实。其一,当年携带的锅票一直保存至今,但因年代久远,只能看清大体轮廓。锅票,相当于现在的“营业执照”,在古代为官方指定的烧盐者,没有“锅票”烧盐即为非法。其二,小皂村西有一条古道通往城里,这条道在新中国成立前一直叫做水城道,据说早先称为卖盐道,是去城里卖盐的必经之路。其三,该村有不少村民套院墙所用的石头,大多是南山黄马眼石。这是为什么?当年村里有条收草街,专用于经营柴草生意的。烧盐需要木质比较硬的木柴,南山的松柴最为适合。山区人们用牲口将松柴驮到该村来卖,牲口所驮的架子两面捆绑的松材重量有时不相等,出现一面轻一面重的现象,为了让牲口走起来稳当,不受罪,所以重量少的一面用石头加重,以求两面重量平衡。卖完松材往回走时,不可能再把石头带回去,日积月累,小皂村民们就把石头积攒起来,大多用于套院墙。
  相对于那些大盐场、大作坊而言,宁氏祖先干的毕竟还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作坊,俗称“小灶”(古代指烧盐的灶户)。所以,当宁氏一族逐步繁衍壮大,渐渐形成村落的时候,便以“小灶”为村名,随着村里读书人不断增多,人们越来越觉得“小灶”不够文雅。后来,村里的文人以“皂”代“灶”,小皂村之名便由此延续至今了。

知识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蓬莱地名故事》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用翔实的史料写出蓬莱和各镇街的旧制新姿,也用有力的证据书写出大多数村名的来历和故事。

阅读

相关人物

宁树基
责任者
赵宁业
责任者
王连文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