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山·万寿宫·万寿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9102
颗粒名称: 万寿山·万寿宫·万寿村
分类号: K892
页数: 3
页码: 203-205
摘要: 万寿山坐落在城内钟楼之南、基督教堂对面。后来人们在这座土丘上植花木、建楼台,这是因为朱明王朝崇尚道教,就是当时为皇帝祈寿而建的道场,系唐开元年间所建”供奉历代在登州府任职的政绩显著的官吏”后周登州刺史郭进,宋时知登州侍其曙、刘涣、李师中、马默、苏轼,元时登州同知张起严,明时登州知府周斌、林弼、毕汝舟、朱希颜、徐问、刘镛、冯昆、郑漳、刘泾、李承选、鲁廷彦,供奉的是明清两代祖籍登州的素有贤名的官吏。
关键词: 万寿山 万寿宫 万寿村

内容

蓬莱城自古就有“三山不显,七桥不露”的传说。其中的三山,就是凤凰山、麒麟山和万寿山。万寿山坐落在城内钟楼之南、基督教堂对面。相传当年人们疏浚“画河”河道,清淤时将淤土堆放于河道左侧洼地,逐渐形成了一座土丘。后来人们在这座土丘上植花木、建楼台,便又形成了一座公园。明朝初年,土丘公园内建有一座道观。这是因为朱明王朝崇尚道教,炼丹烧汞,追求长生不老之术。到了嘉靖年间,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为迎合皇帝之意,便在全国各大州郡大兴土木,建设道场,以此为皇帝祈寿。蓬莱的万寿宫,就是当时为皇帝祈寿而建的道场,土丘也因之命名为“万寿山”。
  万寿宫是仿宫殿式建筑,依山而筑,气势恢宏。门前建有龙墩,院内苍松古柏,粗壮繁茂。殿前螽质驮碑,殿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大殿内供奉着玉皇大帝。各地的善男信女,经常前来求福祈寿,宫内香火连年鼎盛。万寿宫庙会日是正月初九,每逢会期,人山人海,盛况空前。
  在登州府衙(今内长山要塞区后勤部所在地)东南侧,旧时曾有一座“佑德观”,系唐开元年间所建,内有“名宦祠”和“乡贤祠”。“名宦祠”供奉历代在登州府任职的政绩显著的官吏,从北魏、隋、唐直到宋、元、明、清,依次是北魏时东牟太守邢臧,隋时牟州刺史辛公义,唐时登州刺史严浚,后周登州刺史郭进,宋时知登州侍其曙、刘涣、李师中、马默、苏轼,登州通判宗泽,金时登州通判吴邦杰,元时登州同知张起严,明时登州知府周斌、林弼、毕汝舟、朱希颜、徐问、刘镛、冯昆、郑漳、刘泾、李承选、鲁廷彦,同知李钺、张学、弋正,登州镇副总兵沈有容,清时登州道连登,登州知府徐可先,登州通判李芝兰,登州总兵张公谅、李林盛、刘清。
  “乡贤祠”供奉的是明清两代祖籍登州的素有贤名的官吏,明代官吏依次是礼部尚书陈迪、御史许锐、河南参政阎琮、汉阳知府何亮、御史赵秉伦、陕西知府任忠、应天府尹陈鼎、大宁都司戚景通、御史浦铣、王言、少保戚继光、刑部尚书陈其学、御史浦之浩、户部主事吴国相、御史吴昶、户部主事张诩、益王府长史何熹、卫辉知府吴子美、御史孙以仁、川北道徐逢聘、大理寺丞陈人登、项城知县李元善、河南副使梁之垣、刑部郎中王述善、思州知府陈梦琛、大理寺卿陈梦琉、黎城知县陈梦玮、封户部主事张伯龙、开封府推官张瑶。清代官吏依次是赠通议大夫沙梦石、封通议大夫沙应鹤、礼部尚书沙澄、赠上高知县杨大观、定远知县徐杆、水师营游击滕国祥、石首知县张杰、正定知府王启曾。后来,两祠中的“名宦”和“乡贤”被移到万寿宫内供奉,共受百姓瞻仰礼拜。清代之后,由于无人住持,万寿宫的香火逐渐断绝,院内成了慈善机构和慈善人家向穷苦百姓施粥放饭的地方。民国时期,这里设有职业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景熙小学和县立医院曾相继设在这里,后来多年曾是县人民武装部的办公场所。
  万寿村因境内的万寿山、万寿宫而得名。解放初期,万寿村由南司、寿康、蔡家、南关、南巷5个自然村组成。1949年建“村公所”,1951年成立第一届万寿村委。
  该村1954年成立初级社,1956年成立高级社,1958年建立万寿大队,1967年改名为跃进大队,1980年恢复原名万寿大队,1984年改名为万寿村,2002年改名为万寿社区居委会。现有970户、2480多人。
  万寿村境内除了万寿宫以外,还有罗成打登州射落的灯台、科考放榜的挂榜山、供奉黄飞虎的天齐庙以及上水门、甘石桥等古迹。现在上水门已被蓬莱市政府公布为市级保护文物,保存尚好,其余大部分已经湮灭。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甘石桥遗迹。甘石桥是“七桥不露”古迹之一,在小河子街南头地下。老辈子年间每当天早时,万寿村有一姓赵的老人就会到桥侧往下挖土,此举称之为“挖龙眼”。据说龙眼一疼必会流泪,这样苍天便会喜降甘霖,滋润万物,而且多有灵验。老人百年之后,再也没有人挖“龙眼”了,因之甘石桥也就鲜有人知了。

知识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蓬莱地名故事》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用翔实的史料写出蓬莱和各镇街的旧制新姿,也用有力的证据书写出大多数村名的来历和故事。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功基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