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家庄与陈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9097
颗粒名称: 司家庄与陈鼎
分类号: K928.5
页数: 2
页码: 196-197
摘要: 紫荆山街道司家庄村,由五里桥、南沟和司家庄3个自然村组成,现有441户、1416人、1200亩耕地。司家庄村曾为“赤山人民公社”驻地,1971年赤山人民公社撤销后,所辖大队分别划归相邻的城关、南王、北沟3处人民公社。明朝时期司家庄曾叫“杏花村”,清末民初改为“司家庄村”,沿袭至今。岂不知陈迪刚直不阿,痛陈朱棣背主欺侄恶名,暴怒的朱棣遂将陈迪及其六个儿子处以极刑,陈氏宗族老少180余人惨遭诛杀流放,只有陈迪刚出生5个月的幼子陈珠,被奶娘芮娘藏在门旁水道中躲过此劫。芮娘死后,大批乞丐涌入陈宅扶灵痛哭,并追送至墓地。一日兴至,陈鼎将茅屋命名为“杏花坞”,自称“杏坞野叟”。
关键词: 司家庄 陈鼎 紫荆山

内容

紫荆山街道司家庄村,由五里桥、南沟和司家庄3个自然村组成,现有441户、1416人、1200亩耕地。司家庄村曾为“赤山人民公社”驻地,1971年赤山人民公社撤销后,所辖大队分别划归相邻的城关、南王、北沟3处人民公社。明朝时期司家庄曾叫“杏花村”,清末民初改为“司家庄村”,沿袭至今。
   说起杏花村,不得不提及陈鼎。陈鼎始祖为陈迪,陈迪曾任明初礼部尚书,乃明太祖托孤重臣,命其辅佐太孙朱允坟。后来,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抢走了皇位,朱棣久闻陈迪贤名,欲揽为己用。岂不知陈迪刚直不阿,痛陈朱棣背主欺侄恶名,暴怒的朱棣遂将陈迪及其六个儿子处以极刑,陈氏宗族老少180余人惨遭诛杀流放,只有陈迪刚出生5个月的幼子陈珠,被奶娘芮娘藏在门旁水道中躲过此劫。八年后,陈珠遭人告发,被流放到登州,芮娘随行,义扶遗孤。在芮娘抚养教育下,陈珠人品端庄,聪慧好学,长大后在蓬莱结婚生子,家业很快复兴。陈家乐善好施,凡讨饭者来到陈门,芮娘无不慷慨解囊,怜孤惜贫,声名日著。芮娘死后,大批乞丐涌入陈宅扶灵痛哭,并追送至墓地。棺木人土以后,仍久久不愿离去。其后,众人感念芮娘忠义之举,便在其居住的石岛村观音堂附近,勒石雕像以为纪念,贫穷之人常在其石像旁祈福,多有灵验,遂以为神,其生前所住之弄被称为“石婆婆弄”。石婆婆弄现在仍存,其石像被八仙过海旅游有限公司收藏。
   陈家四世祖陈鼎,即陈珠之重孙,明弘治十八年进士,其出仕后,政绩斐然,如同先祖一般正直耿介,忠正廉明,官至明武宗朝应天府尹。当时武宗当朝,荒淫无度,奸佞当道。大太监刘瑾独揽朝政,其朋党廖堂之侄科考舞弊,满朝大臣莫敢樱(音ying)其锋,独陈鼎闻知此事具本上奏。因之得罪刘瑾等,被其罗织罪名陷害人狱,折磨数月,惨遭百般杖责,几乎被置于死地,幸被兵部主事王守仁、吏部尚书杨一清联本力保。武宗思前想后,知有冤
  情,即免其官职为庶人,遣其回乡,放归蓬莱。
   陈鼎遭贬后,除极少数正直之士通过各种方式慰藉之外,余者一反常态,视之如虎。回归蓬莱之后,陈鼎因其所居之处离州府太近,同僚又多,迎迓接待,诸多不便,遂搬至城南五里桥之畔,结庐独居。自此,陈鼎吟诗填词,自得其乐,过着悠然的田园生活。州人闻其贤才,恳其课童。陈鼎之子其愚、其可、其学、其重,陈鼎之侄邦礼、邦志等及族中其他子侄皆拜陈鼎为师。陈鼎在此课业十年,从不收束修,唯使学童之家长在其居旁植杏数株,渐成规模。几年光景,茅屋四周杏树即枝繁叶茂。每当阳春三月,杏花盛开,美景宜人。门前小桥流水,其声潺潺,置身其中,倒也有世外桃源之感。一日兴至,陈鼎将茅屋命名为“杏花坞”,自称“杏坞野叟”。
   且说陈鼎自回归登州,其才其德广为人们称颂。刘瑾被诛后,府县两学生员上疏四十余封,为陈鼎鸣不平。十年后,1552年武宗归天,世宗即位,改元嘉靖,起用前朝忠正谏诤之臣,陈鼎第一个被征召,升为陕西参议,不久便携其侄离蓬赴任。
   实际上,陈鼎毕竟做过朝廷重臣,他虽身在“桃源”,心却与国家共命运。他的诗文看似恬淡平静,细读之,却能品出忧国忧民的意境,正如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优其君,处江湖之远,则优其民”之言。
   宦海沉浮,几十年人生跌宕,陈鼎始终坚持正义,保持着一个清官的高风亮节,不谄媚,不附势。王守仁曾赋诗赠陈鼎曰:“碧桐鸣凤倚云端,风采轩轩动百官。气毓东山春色爽,虹随南斗剑光寒。峥嵘路上知谏客,潦倒危途始识韩。一饭敢忘鸡黍义,百年心事静中看。”
   陈鼎赴任后,因其居东傍元宝山,北望渤海湾,水光山色,秀甲一方,便渐渐有人到此择址定居,遂成一处自然村落,皆以“杏花村”为名,直至清末民初方改名为“司家庄村”。

知识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蓬莱地名故事》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用翔实的史料写出蓬莱和各镇街的旧制新姿,也用有力的证据书写出大多数村名的来历和故事。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功基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