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山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6939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295.23
页数: 4
页码: 1-4
摘要: 本文记述了烟台市福山区的概述。
关键词: 地方志 烟台市 福山区

内容


  烟台市福山区,位于山东半岛东北部,北临黄海和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南、西与芝罘区、牟平县、栖霞县、蓬莱县接壤。总面积为584.82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32.31%,丘陵占40.19%,平原占21.08%,洼地占1.5%,水域占4.93%。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境内有大小山峰140座,河流32条,清洋河、大沽夹河穿经腹地,汇流入海。属北温带季风型大陆气候,四季明显,光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气温10—13℃。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729.2毫米,无霜期223天,宜人宜物生长繁衍。
  福山自然资源丰富,古称“福地”。境内山、丘、泊、滩、海俱全。山上林木郁郁葱葱,丘岭果树硕果累累,泊地粮油作物繁茂,沿海潮间带海产品丰富,其中海参质量为全国之冠,对虾、扇贝、螃蟹,质嫩味美,驰名中外。水源累年平均储量3.2亿立方米,供本区自用有余。地下矿藏亦较丰富,已探明的金属矿有铜、铅、锌、钨、钼、铁、锰等;非金属矿有水泥大理岩、花岗岩、透辉岩、玄武岩、陶土等。其中铜金属储量26万吨,居全省首位,钼金属储量60理岩4000万吨,透明岩储量1200万吨。公路四通八达,铁路横穿南北,邮政电信十分方便。
  福山历史悠久,据出土文物考证,远在6000年前新石器时期,境内就有人居住。商、西周为莱国地,秦、西汉置腄县,唐置清阳县,以后隶属多次变更。1131年(金天会九年)设福山县,历代沿之。1983年11月,改为烟台市辖区。1985年全区设4乡6镇,辖302个行政村,共有人口287971人。
  二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源远流长的历史原因,逐步形成福山明显的三大地方特点:福山果类栽培历史悠久,是著名烟台苹果的主要产地,素称“苹果之乡”。明、清时代,多植梨、桃、李、葡萄、苹果等,梨为出口大宗。1870年前后,西洋苹果传入福山,本地苹果被淘汰。所产“青香蕉”色绿如翠,五棱突起,甘甜多汁,质脆清香,品质被国家测定为选优标准;“红香蕉”色红如涂,肉黄细嫩,芳香浓郁,曾获市优质奖。这两个品种自70年代即列为向党中央和国务院特供品种。大樱桃、山楂等果品在省、市评比中,都被评为优质果品。至1985年,耕地面积32.7%,年产果品5000多万公斤,果业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38.6%。
  福山烹饪驰名中外,是胶东菜的发祥地,在全国八大菜系之首的“鲁菜”中最负盛名,堪称“烹饪之乡”。早在宋朝的“北食”即出于福山厨师之手。明、清时代,福山的烹饪技术传入宫廷。福山人在北京开设的“金华馆”常供奉宫廷御膳。自20世纪初开始,福山人开办的名餐馆遍及国内十几个大、中城市和国外29个国家。福山菜的烹饪技艺,以软、焦、嫩、酥为特色,口味以鲜为主,偏重清淡,注重造型,一道菜犹如一件艺术品。
  福山华侨遍及世界五大洲,人数居北方各省所属县、市、区的第三位,被称为“华侨之乡”。清朝末年以后,或因生活所迫,或因经商所为,居民逐渐有人到海外谋生。初以去高丽(朝鲜)、俄国者为多。以后又有人直接或间接迁徙到其他国家,至1985年,福山华侨共1250户,4014人,分布于29个国家。海外赤子在所居国度辛勤劳动,深受当地人民的尊重,既为祖国争了光,也为家乡做出了贡献。
  三
  清末以前,福山经济主体属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力落后。1862年(清同治元年)烟台开埠后,外国资本入侵,自然经济受到冲击,福山的工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较快。1936年前后,福山工商业发展较盛。抗日战争时期,日伪军对福山实行经济封锁,又频繁地到解放区进行扫荡,福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占据福山城,军队经常到解放区袭扰,经济再度受挫。至1949年,全县粮食平均亩产只有87公斤,工业产值仅为62万元。
  新中国成立后,福山的经济建设,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前进过程中,也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在政府的扶持下,组织互助组、合作社,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1952年粮食亩产150公斤,工业产值80万元,社会商品零售额741万元。工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率为16.7%。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下,通过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发挥了集体经济的优越性。1957年粮食亩产170.5公斤,工业产值388万元,社会商品零售额1175万元,工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率为3.9%。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由于搞“大跃进”,刮浮夸风和“共产风”,1960年粮食亩产下降到138公斤,工业产值下降到175万元,社会商品零售额下降到1143万元,工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减5.5%。在“三年调整”时期,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开始复苏。1965年粮食亩产235.5公斤,工业产值497万元,社会商品零售额1728万元,工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率为19.5%。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由于进行“文化大革命”,偏面强调“以粮为纲”,批判“利润挂帅”,工农业生产受到干扰,增长幅度不大。1970年粮食亩产265公斤,工业产值1239万元,社会商品零售额2541万元,工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率为7.5%。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全县人民发扬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抵制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错误路线,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1975年粮食亩产498.5公斤,工业产值4208万元,社会商品零售额3697万元,工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率为21.7%。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认真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拨乱反正,纠正“左”的错误,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1980年,粮食亩产479公斤,工业产值8757万元,社会商品零售额6618万元,工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率为7.9%。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执行党和国家“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多层次、多形式的生产承包责任制,国营、集体、个体经济一齐发展。1985年粮食亩产达524.5公斤,工业产值达14664万元,社会商品零售额达10693万元,工农业总产值达36789万元,年均递增率为13%,为1949年的35.7倍。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提高。1985年,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职工年均工资分别为1016.4元和874.8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55.6%和54.6%,人均存款727.54元,为1978年的5.6倍。农民收入提高更快,1985年人均纯收入513元,为1978年的2.28倍;人均存款321.99元,为1978年的8倍;有17个村人均收入700元以上,还出现许多万元户。住房高大宽敞,少数农户住上楼房。在城乡居民中,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已基本普及;电视机、电风扇、电冰箱、收录机、洗衣机、摩托车等高档耐用消费品急剧增加。
  四
  福山人民富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具有优良的革命传统。明朝时期,在沿海一带设烽燧墩,于八角口筑围墙,建炮台,防御倭寇侵扰。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中日战争爆发,各村联办团练,防御日军入侵。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福山籍爱国志士团练大臣王懿荣率军抵抗,终因寡不敌众,为国捐躯。1911年11月12日,福山籍同盟会员由子贵,曾参加烟台同盟会发动的光复烟台武装起义。次日革命军兵临福山城,受到城区进步人士的支持,迫使知县易扬远悬白旗投降。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1927年中共烟台特支派彭雪枫来福山开展民运工作,他以小学教师的合法身份作掩护,在古现一带举办农民夜校,播下了革命火种。1935年夏,中共胶东特委派门锡山在门楼一带开展农民运动,同年11月胡家夼村农民发起抗债抗租斗争,以配合牟平县的“一一·四”暴动。1936年,于业功等一批进步知识分子,秘密发展“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筹建“民先”福山队部。同年,福山中学师生发起募捐活动,支援绥远抗战。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民先”在中共胶东临时工委领导下,进行各种形式的抗日救国宣传。1938年日军侵占福山后,福山人民在中共福山县委的领导下,积极组织“青抗先”、“青妇队”等革命团体,踊跃参加地方抗日武装或主力部队,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八年的顽强斗争,为国家民族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在战争期间,福山有162名优秀儿女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抗战胜利后,中共福山县委和县人民政府领导全县人民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广大贫’苦农民翻身得解放。1946年,国民党发动了全面内战,全县人民踊跃参军支前,保卫革命胜利果实。在解放战争中,全县先后三批5000余名青壮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有4000余人组成支前担架队、运输队。他们转战南北,在支援鲁南、淮海、渡江、上海和长岛等战役中,有692名战士、民工光荣牺牲。
  1950年,福山人民正在以战斗的姿态投入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之际,美国发动了侵朝战争,并把战火燃烧到鸭绿江边。福山人民积极响应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有500余名青年参加国防军,后转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后方各界人士也踊跃捐款购买飞机大炮,支援战争。三年中,有109名福山儿女牺牲在朝鲜战场上。在1951年以后开展的“镇反”、“三反”、“五反”、“肃反”等运动中,全县人民皆自觉行动起来,检举揭发反革命分子和各种不法分子的罪行,为巩固人民政权作出了贡献。在和平建设时期,福山人民始终继承和发扬了革命的光荣传统,农民积极生产缴纳爱国粮;工人辛勤劳动,为建设社会主义奉献力量;青年和学生在学习之余,组织学雷锋小组为社会主义服务。以革命传统培育的一代新人正在茁壮成长。
  五福山历史悠久,经济发达,教育、文化、科技、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迅速。1985年,全区有小学221所,初级中学7所,完全中学3所,电视大学、聋哑学校、中等专业学校、体育学校、教师进修学校各1所。在校学生39307名,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3%;幼儿园259所,入托幼儿12684名。全区有广播站、档案馆、文化馆、图书馆、文物管理所、电影院、电影发行公司各l处;乡镇文化站10处,电影院4处,企业文化室32处;农村文化室82处;各级电影队109个,放映密度名列全省前茅。全区有专业研究所1处,各种科技学术团体5个,科研项目遍及工业、农业、建筑等各个领域。1978年至1985年,福山的科研工作,获区级以上科技成果奖70项,其中市级27项,省级6项,国家级9项。全区有卫生医疗机构39个,卫生技术人员588人,病床432张。乡镇设区分院或卫生院,村庄、企业设卫生室,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已有明显改变。地方病基本绝迹,传染病发病率大为减少,人口死亡率下降到6.9%,居民寿命延长,1981年平均为70.33岁。计划生育成果显著,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57年的23.09‰下降到1985年的3.6‰,获省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全区体育运动活跃,竞技水平不断提高。在1982年至1985年有福山籍运动员参加的市级以上比赛中,获国家级金牌3枚,省级金牌1枚、铜牌2枚,市级金牌8枚、铜牌3枚。
  纵览历史,福山人民勤劳勇敢,千百年来,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斗争中,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和辉煌的成就。横观全局,福山的制约因素也不少,主要是人口多土地少,能源缺乏,工业起步晚,地方财力不足,给福山的现代化建设造成一定困难。英雄的福山人民,将继承前人的优良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扬长避短,开拓前进,为振兴福山,开发福山,再谱新篇。

知识出处

福山区志

《福山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本志下限止于1985年,主要记述福山区历史与现状。包括、建置、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教育、交通等方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