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京剧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6817
颗粒名称: 第八节 京剧团
分类号: I207.32
页数: 3
页码: 52-54
摘要: 1958年建团后,成立团委会管理行政,艺委会负责业务,首次在东村万人大会上演出。接着在政府旧礼堂、鸭子湾广场演出。后,开始上山下乡巡回演出,剧场票价3角,下乡票价2角、1角5分。周秀玲、蒋艳霞、刘有奎、包相臣、王祖袍、赵连和等主要演员,先后.夏出。次年1月改“评级分红制”为“定级制”,促使演员、演奏员德艺兼进。院演出《花木兰从军》等戏欢迎参观雷乡的亚非外宾,博得外宾好评。临别时市委领导与全体演职员合影留念。 1980年6月县委批准成立学员班,分2批招收学生39名。采取“以功带戏,以戏促功”的教学方法,勤学苦练,于81年11月首次在影剧院演出《锯大缸》等戏。
关键词: 戏剧 京剧 海阳县

内容

1958年建团后,成立团委会管理行政,艺委会负责业务,首次在东村万人大会上演出。接着在政府旧礼堂、鸭子湾广场演出。后,开始上山下乡巡回演出,剧场票价3角,下乡票价2角、1角5分。周秀玲、蒋艳霞、刘有奎、包相臣、王祖袍、赵连和等主要演员,先后.夏出
    的《五虎平西》、《盘丝洞》、《打棍出箱》、《钓金龟》、《铁弓缘》、《花木兰从军》、《玉堂春》、《荀贯娘》、《三勘蝴蝶梦》、《澶渊之盟》、《乾坤福寿镜》、《对金瓶》、《王宝钏》、《霍小玉》、《红楼二尤》等传统剧目,效果更好。
    1959年,自编自演的《海岛姑娘》与成品传统戏《花木兰》在烟台汇报演出,上级了解了演员的演技。次年1月改“评级分红制”为“定级制”,促使演员、演奏员德艺兼进。是年,上级拨款4万元增置戏装、道具,软硬片布景及灯光设备。1960年在海阳影剧
  院演出《花木兰从军》等戏欢迎参观雷乡的亚非外宾,博得外宾好评。
    1962年冬本团接纳流动武生演员张小甫、旦角演员纪慧玲在县驻地和大埠囤等处演出《绣〓记》、《十八罗汉斗悟空》、《孔雀东南飞》、《美猴王》,上座率极高。同年赴邻县和青岛演出,演出票/价4、5、6角,每场满座、掌声时起。临别时市委领导与全体演职员合影留念。
    1963年始建党支部。此年烟台地区京剧团王奎(净)、卓志成(生)、陈玉霞(旦)、徐金栋(司鼓)来本团工作。
    1964年县委宣传部长黄平之等领导亲莅本团加强政治、业务整顿,因而团风一新,德艺并茂。时有演员70余名,乐队演奏员11名,行政人员7名,为建团以来的兴盛阶段。
    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对部分老艺人和不适宜剧团工作的人员做了适当安置,此间曾演出现代戏《丰收之后》、《社长的女儿》、《杜鹃山》、《箭杆河边》、《白毛女》、《焦裕禄》、《东风解冻》等。初换剧目,形式新颖,收效颇佳。
    1966年9月21日解散京剧团,由蒋艳霞、隋宝敏等19人组成海阳县农村文化工作队,学习乌兰牧骑队上山下乡演出小型多样的、羣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受到欢迎。
    “文化大革命”期间,部分演职员受冲击,传统剧目被禁锢,服装、道具遭破坏,损失万余元。
    1969年文工队经烟台地区领导批准,编入山东省新年春节慰问团烟台分团赴牟平、文登、昆嵛山、烟台等地慰问演出,载誉而归。
    1970年地区批示以海阳文工队为骨干组成京剧演出队赴济南为省“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演出。
    1971年学习安丘流动舞台的经验,增加了管弦乐队,改变了三大件的旧有形式,同时,灯光布景也有了显著的改进。同年又参加了山东省新年春节拥军慰问团去荣城慰问演出《龙江颂》,博得好评。
    1978年县委批准改文工队为京剧团,并落实了党的政策,老艺人重返剧团。政府拨款32665元置买戏装道具,传统剧目再登舞台,丰富了本县人民文娱生活。本年度共演出240余场,收入达30000余元,自此京剧团步入正规。
    1980年6月县委批准成立学员班,分2批招收学生39名。采取“以功带戏,以戏促功”的教学方法,勤学苦练,于81年11月首次在影剧院演出《锯大缸》等戏。观众反映“海阳梨园后继有人”。4年时间共排演了《锯大缸》、《花木兰》、《状元媒》、《棋盘山》、《问樵闹府》等传统戏30余出。

附注

注:团址迁移时问及地点   建团初住工业局大院,1966年迁至团结村,1970年移于民主村老县委住址,1979年将县委办公旧址正房30间,厢房53间正式划归京剧团,同时政府拨款给予维修。1982年省文化主管部门拨款90000元,于同年9月兴建,次年8月建成3层大楼1幢,面积800余平方米。

知识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海阳县文化志》

本书记述的是1735年到1985年海阳县文化发展变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