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业余剧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6816
颗粒名称: 第七节 业余剧团
分类号: I236
页数: 4
页码: 49-52
摘要: 民国30年10月入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宣传大队在海阳北部举行联合公演,推动了本县解放区的戏剧活动。次年,相继建立起凤城、徽村、留格庄、盘石店、桃林,朱吳、郭城、小纪、桃园、崖南头、台子、从上、何家、路瞳、台上、东村、哲阳等村73个业余剧团。最初出演话剧,羣众感觉新鲜,效果尙好。因话剧不适于露天演出,更缺布景、道具,观众兴趣渐淡。后来,出现了小调剧,演出的《归队》、《明朗的天》、《大后方生活相》,《钢铁战士》等,颇受欢迎。另外,姜良臣,吕建忠、辛悦生等初作眞入眞事登舞台的尝试。之后,又兴起了快板剧、秧歌剧、歌舞剧、活报剧、广场剧等均为观众喜闻乐见。
关键词: 戏剧 地方戏剧本 海阳县

内容

民国30年(1941年)10月入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宣传大队在海阳北部举行联合公演,推动了本县解放区的戏剧活动。次年,相继建立起凤城、徽村、留格庄、盘石店、桃林,朱吳、郭城、小纪、桃园、崖南头、台子、从上、何家、路瞳、台上、东村、哲阳等村73个业余剧团。最初出演话剧,羣众感觉新鲜,效果尙好。因话剧不适于露天演出,更缺布景、道具,观众兴趣渐淡。后来,出现了小调剧,演出的《归队》、《明朗的天》、《大后方生活相》,《钢铁战士》等,颇受欢迎。有京戏基础的剧团如桃林、南丁、何家、鲁古埠、台子、路疃、西大滩、凤城、中房、台上、北城阳、野口、书院、郭城、徽村、东村等始演了“旧瓶装新酒”的锣鼓戏:《汉奸了缘》、《冒雪寻夫》、《统帅战略》、《牙山英雄》、《江汉渔歌》、《峨嵋山》、《望江南》等,形式新颖,吸引观众。同时京剧爱好者:李顺亭、辛悦生、赵桐岩、李百川、隋易夫、高百川、徐晓东、赵冰姿等编写了《红帅斩子》、《四辈卖国贼》,《孀母教子》、《庄阎王》、《投笔从戎》、《孤星泪》、《渔夫恨》,《马格庄的傻子从军》等剧目,演出效果更好。另外,姜良臣,吕建忠、辛悦生等初作眞入眞事登舞台的尝试。秋林头的《民主家庭》;凤城的《送予参军》、《净街王》;东村的《小贞翻身》;大辛家的《欢迎子弟兵》;仓山的《民主花》,就是创新的范例。之后,又兴起了快板剧、秧歌剧、歌舞剧、活报剧、广场剧等均为观众喜闻乐见。
    从1942年至1952年我县北有郭城、南有凤城、东有徽村、中有东衬4大业余剧团,剧团中的各项组织机构设置分工明确,排演剧目非常认真,活动经常。郭城剧团跟随部队深入敌后演出,曾西去卽墨一带,支援了我军,教育了羣众。东村业余剧团演出的《小女婿》、《小姑贤》等戏配合了当时宣传婚姻法运动。凤城业余剧团演出的《闯王进京》一剧,都是双台布景,走到哪里都叫好,曾几
  台大戏对着唱,活跃了每年县集的物资交流会,颇受羣众欢迎。据不完全统计达3个业余剧团演出的剧目有:《闯王进京》《三打祝家庄》、《牙山举义》、《羣策羣力》、《逼上梁山》、《花木兰从军》、《刘胡兰》、《孔雀东南飞》、《打渔杀家》、《王秀鸾》,《忠与奸》、《血海深仇》、《宇宙锋》、《文君私奔》、《春香传》、《小姑贤》、《龙凤面》、《李二嫂改嫁》等剧。演出的剧种有京剧、吕剧、歌剧、话剧、评剧、小调剧、活报剧等。他们曾多次受到政府的表彰与鼓励。
    战争年代,物质条件艰苦,演剧都是自力更生,就地取材。没有服装、道具,妇救会、儿童团东跑西奔筹借;没有化妆品,羊毛、棉花、铅粉、花生油、锅底灰…….都可代替;没有汽灯,点燃花生油,棉花捻的“满堂红”。任凭条件低劣,但演出的效果却非常好。如《白毛女》、《培老妈》、《三世仇》、《农公泊》、《九件衣》、《一坛血》等剧演出时,经常是演员痛哭流涕,观众泣不成声,台上地主恶霸作恶,台下愤怒喊打。
    1949年有农村业余剧团36处,10236人。
    建国后,农村业余剧团大有发展:
    1952—1953年均为726处。
    1954年通过整顿后为279处。
    1958年增至500处,此后,时增时减。
    1959年为470处。
    1960—1961年均为300处。
    1962年为470处。
    1963年改成业余文艺宣传队,计450处。
    1965—1966年为600处。
    1967年为500处。
    1968年为480处。
    1969—1970年为520处。
    1972年为537处。
    1973—1974年为540处。
    1975年为553处。
    后因电影、电视渐及农村,业余剧团多自动解体。

知识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海阳县文化志》

本书记述的是1735年到1985年海阳县文化发展变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