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省招远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4460
颗粒名称:
分类号: K928.3
页数: 30
页码: 309-336
摘要: 本文收录了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县境内的所有山脉、丘陵。
关键词: 烟台市 招远县 山脉;丘陵

内容

罗山 Luó Shān 罗山,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5公里,招(远)黄(县)两县分界处。北纬37°27′,东经120°29′。东临玲珑山,西与双眼石对峙。山势呈东西走向。山体主要由古生代变质岩和玲珑混合花岗岩构成,局部夹有石英石裸露。山谷多呈“V”型。方圆18.8平方公里,主峰海拔759公尺,是招远县最高的山峰,素有招远北方屏障之称。
  罗山古称阳丘山。据《前汉书地理志》载:“曲成有参山,万里沙祠,阳丘山,治水(恐为“沽水”之误)所出,南至沂入海。”直至东汉以后,人们才称之为罗山。据传:西汉末年,渤海一带发生大地震。当地群众在山洞采金,忽觉地动,闻锣声(震前地声)四起,即出观望,顷刻之间,地动山摇,矿洞塌陷,人们安然无恙。此后,人们便称阳丘山为“锣山”,后谐音为罗山。1979年《考古》第二期陈可畏在《论西汉后期第一次大地震与渤海沿岸地貌的变迁》中述:“大约在公元前48年,渤海发生一次大沉没。”阳丘山的演变可能就在这个期间。
  罗山风景优美,群峰叠翠,迤逦多姿。确有“罗峰十里隔云烟,势压登莱百万峰”之势。在罗山的峭壁之上,深峡之中,有“秋千柱”双峰插天,“滴水崖”银河倒挂, “鹤姑顶”眺望日出,“云屯山”耸立云端。闻名于世的古刹“日觉观”,座落在罗山主峰南侧,海拔650米处的半山腰中,号称“仙洞石门”,系招远八景之一。石门外面有“钟鼓楼”,“正厅”建在高约十米的悬石之下;两侧各有偏房两间;西侧有钟屏三间,凿有石床三铺;西南面有三块巨石巍然屹立,形成天然的石屋。内有石井一眼,水甜可口,泡茶则别有风味。此处山势险要,仰望断崖千尺,俯视深涧百寻,群峰竞秀,怀抱其中,更有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各色山花映带左右。一入其境有“羽化登仙”之感。据旧《招远县志》载:此地乃“羽士斑全真修炼处”,因而“日觉观”俗称“斑仙洞”。
  由于“日觉观”风景优美,山势高峻,十分幽静,历来为僧道修炼之地。史志记述,金元之间即有人修炼于此。据旧《招远县志》载:被元太祖成吉思汗封为“国师”、“神仙”的全真教“龙门派”创始人邱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曾修炼于“日觉观”。有其《咏云屯山》诗印证:“云屯山云冥冥天,风动摇飞雨漂零。神气幻怪不可测,千变万化无常形。云收云霁杳无迹,但见群山罗翠屏。山高谷深变何有,白石磊磊松烟青。喜风浩荡满山谷,自上似欲超天庭。心虚目极谈天阔,俯抬漠漠环沧溟。昔居庵地走三郡,今为洞天朝万灵。虚空旧基作新观,万世不朽传佳名。” 古时每逢农历三月三,“日觉观”院内牡丹盛开,诸峰百花竞春,人们“观山花于诸峰,品佳茗在山泉”。为当时一大盛节。
  而今山峰长存,古迹失修。现为国营罗山林场的林区,森林面积达7200亩,崇山峻岭,披上了绿装。植被以刺松、黑松、落叶松为主,间有刺槐。溪间多为落叶、阔叶混合林。森林覆盖率达60%,居全县山峦绿化之首。
  罗山不仅风景优美,矿藏也十分丰富。尤以黄金闻名于中外。冶金工业部直属的招远金矿矿部,就座落在罗山东麓。此地的金矿储量大、品位高、埋藏浅。早在隋唐之前就有人用木炭烧暴,木钎、木锤开凿等简易方法开采黄金。而今,由于生产工艺不断改进,罗山的黄金宝藏得到了大规模开采。山中建有县办(罗山)金矿一处,镇办金矿一处和数处村办金矿。1985年采金最达一万多两。
   黄山Huāng Shān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9.5公里,南与金山相连,北临黄县。海拔211米,方圆0.3平方公里。明永乐年间,黄姓山黄县黄山馆后迁至西南麓建村,称此山为黄家山,后演变为黄山。
  金山Jīn Shān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8.5公里,海拔163米,方圆0.2平方公里。北与黄山相连,南接绵亘的大山,构成一行南北山脉。掘老金坑残迹印证,北宋真宗年间,即有人在此采金,因产黄金,故称金山。
  狗山Gǒu Shān别名:蹲犬山位于招远县城北19公里,招、黄两县交界处,北坡属黄县,东南与双目顶遥遥相对。方圆约0.6平方公里,海拔357米。此山在秦、汉时期即有其名,因形如巨犬蹲踞于此。故《汉书地理志》中,称之为蹲犬山,当地人民称狗山。
  瓮顶Wèngdǐ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8公里,招、黄两县交界处,北坡属黄县,西南与虚空山相连。方圆O.2平方公里,海拔292.4米。因山形似瓮,故名瓮顶。
  凤凰顶Fènghuángdǐ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8公里,招、黄两县分界处,东南与大猪顶相望。方圆约O.3平方公里,海拔391公尺。传说早年间,有一对似凤凰鸟,在此山顶落过,故得名凤凰顶。
   大山Dà Shāh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8公里,海拔230.5米,方圆0.6平方公里。北与金山、黄山构成一行南北山脉。因此山在金山以南,其面积大于金山,故名大山。
   双目顶Shuǎngmùdǐng 位于招远县城北16.5公里,招、黄两县交界处,东与虚空山绵亘相连,北坡与黄县接壤。方圆0.2平方公里,海拔425公尺。此山有两个山峰,相距约300米,两山高度相近,远看很象两只眼睛,故名双目顶。
   南围子Nánwéizi 位于招远县城北16.5公里,东北与虚空山,西北与双目顶连绵成三角形。方圆3.5平方公里,海拔453.4米。据传,古人在此垒石围墙以避兵灾,故名南围子。
   虚空山Xūkōng Shān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7公里,南与凤喙山遥相对峙,西与双目顶绵绵相连。方圆O.35平方公里,海拔399公尺。出产黄金。此山巨石挺拔,山内多洞,山西有洞曰“井口”,由此可入,深不可测,中空不实,故名虚空山。相传,古时此地居民多到此避兵防寇。
   凤喙山Fènghuì Shān别名:牛心山位于招远县城北15.5公里,北邻虚空山,南与早阳山相连,山峰重叠,巨石林立,绵亘南北。方圆0.25平方公里,海拔416公尺。山巅有一巨石,形如牛心,故名牛心山。元朝陈节斋过此,见山色秀丽,巨石突于山巅,形如风咀,易名为风喙山。
   大猪顶Dàzhūdǐ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8公里,东与拐东顶、玉皇顶相邻,诸峰林立,绵亘东西。方圆0.3平方公里,海拔487公尺。因山形如猪,故名大猪顶。
   拐东顶Guáidōngdǐ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8.5公里,山峰北坡系黄县地,西邻大猪顶,东南与大拐山相连。海拔543公尺,因在大拐山东拐处,故名拐东顶。
   草帽顶Cǎomàodǐ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7.5公里,北与大拐山、玉皇顶相连,南邻石城山,是招、黄两县的分界线。海拔742公尺,因山形如草帽,故名草帽顶。
   玉皇顶Yùhuángdǐ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8.5公里,北与黄县接壤,西有拐东顶、大猪顶,山峰林立,绵亘东西。海拔693公尺。因山顶有古刹玉皇庙,故名玉皇顶。
   大拐山Dàguǎi Shān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8公里,北邻玉皇顶,南靠草帽顶,是招、黄两县交界处。海拔720公尺,因山形有一大拐角,故名大拐山。
   五虎山Wǔhǔ Shān 位于招远县城北15.5公里,北栾家河水库东南,东北与双目顶相连。方圆O.4平方公里,海拔262.6公尺。此山有五个山头,其形如五虎相聚,故称五虎山。
   早阳山Zǎoyáng Shān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4.5公里,北与凤喙山、虚空山诸山绵亘南北。方圆1.45平方公里,海拔403.1公尺。因山势雄伟,每当太阳初升时,阳光普照山巅,故称早阳山。
   美秀顶Měixiùdi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5公里,东与犁具顶相连,西与荒草顶为邻。方圆约O.6平方公里,海拔465.1公尺。因山色秀美,故名美秀顶。
   犁具顶Líjùdǐ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5.5公里,西邻美秀顶,南接黄猫顶。方圆1.07平方公里,海拔504公尺。此山纵长横短,形似犁具,故称犁具顶。
   蓑草顶Suǒcǎodǐ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6.5公里,南与三角顶相依,西连犁具顶,东与黄县为界。方圆约O.88平方公里,海拔725公尺。因盛产蓑衣草,故名蓑草顶。
   石城山Shíchéng Shān别名:芝阴山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7公里的招、黄边境,西南与蓑草顶、三角顶等群峰相连。海拔752公尺。此山峰峦挺拔,望之巍然,唯东北一径可通山口,名曰天南门。山中较平旷,近山巅处,有石垒围墙,故名石城山。
   三角顶Sānjiǎodǐ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6公里,招、黄两县接壤处,西北与蓑草顶相连,南与群山绵亘。方圆O.25平方公里,海拔716公尺。此山有三个小山峰,似三角形,故名三角顶。
   柴火顶Cháihuǒdǐ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20公里的招远县和黄县接壤地带,以主峰为界南北分属。西部群山高耸,东部山脉绵亘。海拔352.4公尺,方圆0.5平方公里。此山林木茂盛,尤以产松柴著称,故名柴火顶。出产黄金。
   荒草顶Huāngcǎodǐ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4公里,东北接美秀顶,东南与黄猫顶、小口子连成重叠的山脉。方圆约O.9平方公里,海拔394公尺。此山多黑沙土,野草丛生,古时多放牧于此,故称荒草顶。
   小口子Xiǎokǒuzi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3公里,西邻上院村,东与大口子、鸟山口诸峰相连,海拔293公尺。是人们通行的小山口,因山口小,得名小口子。
   黄猫顶Huángmāodǐ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4公里,东南与大口子、鸟山口、老云头顶绵亘南北,峰峦重叠。方圆0.3平方公里,海拔648公尺。相传,早年间此山多黄鼠狼,经常危害家禽,当地人称黄鼠狼为黄猫,故名黄猫顶。
   大口子Dàkǒuzi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3.5公里,西邻小口子,北依黄猫顶,南接鸟山口。海拔500公尺。是山中南北往来的通道。因山口较大,故名大口子。
   鸟山口Niǎoshānkǒu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3.5公里,北邻大口子,南接老云头顶。方圆O.2平方公里,海拔608公尺。相传,早年间,此处山高林茂,野草丛生,山鸟多栖居于此,故名鸟山口。
   老云头顶Lǎoyúntóudǐng别名:云屯山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3公里,南与马山相连,北依鸟山口。方圆约0.63平方公里,海拔719.8公尺。山峰高峻,气势雄伟,每当盛夏,山巅薄云覆盖,山谷白雾弥漫,故称“云屯山”。上祥光观和下祥光观,均在其东麓, “祥光烟月”为招远县八景之一。后易名为老云头顶。
   藏马涧Cángmǎjiàn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3.5公里处。海拔310公尺,方圆O.75平方公里。山涧呈南北走向,三面环山,形如“几”字,两侧山涧之水,向南流出。此地较偏僻,山高谷深,砂质石岩,陡峭如削,两山峰峦对峙,形如门户,十分幽静。古称“六公涧”。《县志》载:相传,此地为唐公、郎公、化公、志公、张公、寥公修真处,各有石洞。凡洞皆有石碾、石臼。明末清初,群众因避兵灾在此藏过马,故名藏马涧。
   燕窝顶Yànwōdǐ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8公里的招、黄边境。海拔611公尺,方圆1.5平方公里。山势挺拔秀丽,形如燕窝伏挂天涯,故名。出产黄金。
   牛心顶Niúxīndǐ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7.5公里的招、黄两县分界处。海拔652公尺,方圆1.5公平方里,山势险要,形如牛心,故名牛心顶。盛产黄金。
   双顶Shuāngdǐ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7公里处。海拔672.6公尺,方圆2平方公里。东临招远金矿九曲分矿,西靠招、黄边境,北依牛心顶,面向大圆顶,中间两峰并列,各显奇秀,故名双顶。盛产黄金。
   大顶Dàdǐ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8.5公里处。海拔597公尺,方圆3平方公里。西、北麓均属黄县地。主峰北背东折与“530”高地连接,屏障东西。总观全貌山大顶高,故名大顶。盛产黄金。
   围子Wěizi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9.5公里处。海拔274公尺,方圆1.5平方公里,属柴火顶南仲岭脉。山虽不高,却独峰秀拔。古人曾在此围山筑墙,以避兵灾,故名围子。
   颜家顶Yánjiādǐ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22.5公里的招、黄两县分界处。海拔182公尺,方圆1.5平方公里。系黄县颜家沟村的东南山,以村得名。
   高顶Gāodǐ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0.5公里的群山峻岭之间。海拔466.6公尺,方圆0.7平方公里。东临深涧,西连群峰,南北峰峦拱卫,唯其巍然屹立,秀挺独拔,故称高顶。
   马耳顶Mǎěrdǐ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2公里处。海拔637公尺,方圆1.72平方公里,东与马山相连,西靠上院东涧。因山巅两峰似马耳,故称马耳山。
   马山Mǎ Shān别名:马鞍山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2公里处,海拔654公尺,方圆5.63平方公里。古称马鞍山。呈东北、西南走向。东接“652”高地,西与马耳顶相连,形如鞍韂齐备,待命出征的战马,故称马山。《县志》载诗: 天际峰峦紫翠攒,似将文绵覆雕鞍。
   五花经雨神犹矫,双耳迎风势欲抟。
   春酿睛岚增点染,影涵斜日助烂斑。
   繁华尽载飞龙背,凭仗诗豪仔细看。
   双眼石Shuāngyǎnshí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2.5公里处。海拔509公尺,方圆1.13平方公里。东北临藏马涧,西依马山,南北均是山涧群峰。因山顶有两块巨石,形如山的双眼,故名双眼石。
  金华山Jīnhuá Shān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20.5公里处。海拔192,4米,方圆0.5平方公里。东南连豆腐脑山,西邻望儿山,面向磨山,背靠丘陵。旧《招远县志》载:“在县西50里,石峰峭拔,壁立千寻,上有确山娘娘寺,祈子者多应”。今复建碧霞行宫,改名金华山。碧霞行官,已荡然无存。毛贽有诗赞美金华山: 金华山峙海天东,势压登莱百万峰。
  作镇曲成倚北郭,俯临沧海隐蛟龙。
  碧霞祠居层峦上,飘缈云霄摩太空。
  一自罗峰分两郡。无人访道来崆峒。
  我来仰止名山胜,鸟道羊肠一线通。
  妙相庄严攒石壁,阴云缭绕起寒风。
  门前劈石蟾为坐,广厦幽崖兰若宫。
  明季金穴千百处,樵夫持斧斫秦松。
  削峰环如刀剑竖,卷者虬龙蹲者熊。
  放眼长空青未了,蓬莱阁泛洪波中。
  状元笔札埋荒草,古墓残阳汉将虫。
  万岁河流若襟带,三山亭子久无踪。
  齐地河山七十二,金华不改大王雄。
  裹粮惟继向平子,磨崖愿比保定翁。
  敢道铭山得奇句,嵩高一升谁问能。
  东豆腐脑山Dōngdòufǔnǎo Shān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5.5公里,歇歇山西麓的山溪中。海拔100米,方圆0.02平方公里。此山由晶莹洁白的石英石构成,似豆腐脑叠叠兀立,故名豆腐脑山。因处蚕庄以东,故名东豆腐脑山。
  高庄岭Gāozhuāng1ǐng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4公里处,海拔176.8公尺,方圆1.5平方公里。明初,高姓山岚在此,故名高庄岭。1978年冬,整改成农田2000余亩,属金岭镇农、林场,后易名为园艺场,以培育苗木为主。
  歇歇山Xiēxiē Shān 位于招远县城两北14公里的高庄岭两南岭背。海拔150公尺,方圆0.5平方公里。傅(家)马(塘店)公路沿山穿过。因此山岭长坡缓,古时车马人行十分艰难,到山顶须歇脚,故称歇歇山。
  张画山Zhánghuá Shān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5公里处。海拔257.4公尺,方圆1.7平方公里。山高林茂,侧背皆成峰岭,形如一张图画,故名张画山。“雾云寺”石碣称为瞻华山。由于此山南麓山涧背风向阳,致使四时自然景色异常:时近冬末春初,山巅白雪覆盖,地冻草枯;山涧却松柏吐翠,百草迎春。故《县志》称之为“张画先春”,乃招远县八景之一。并载:“不谢长春,别有天地也”。
  琵琶岭Pípalǐ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9.5公里的罗山河西侧。海拔96.6公尺,方圆0.25平方公里。山形椭圆如琵琶,敞称琶琵岭。岭上有古寺,寺前有唐将段志玄墓。传说,唐王李世民率军于贞观18年(公元644年)东征高句丽时路过此地,因罗山上有山寇,唐王令大将段志玄出兵荡平,段战死于此岭上。据《唐书·张亮列传》载:“帝将伐高丽……自请行,诏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引兵由东莱浮海破卑沙城……”。卑沙城位于辽东半岛南端,而蓬莱镇当时属莱州,是东征行军必经通道。按《唐书列传》记叙,东征路过此地,有人死于此是事实,而以段志玄加以附会,则无可考。
   大汪顶Dàwāngdǐ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1公里处。海拔279.9公尺,方圆2.84平方公里。东南与东高顶隔沟相望。西临罗山河,南靠虎王口。金末元初,汪姓定居于西麓,并占有此山,命名为大汪顶。
  东高顶Dōnggāodǐ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2.5公里处。海拔271公尺,方圆2.5平方公里。此山是青山顶南伸岭脉的尽头,东临山涧,西靠长岭。因处大汪顶以东,故名东高顶。
  崮山Gù Shān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4公里处。海拔296.4公尺,方圆0.5平方公里。东临崮山沟,两靠小山溪,背依放牛口,而向牛心沟,山势南北长,四周陡削,山巅较平坦,故称崮山。
  犬山Quǎn Shān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8公里的阜山东北。海拔226.2公尺,方圆0.5平方公里。因山形如犬,故名犬山。
  门楼山Ménlóu Shān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6公里,诸流河东岸,西与灵山沟金矿隔河相望,东邻金钱沟,南靠张家岭。海拔91米,方圆0.3平方公里。据传,此山顶,原有两块巨石,堆立山巅形似石门楼,故名门楼山。
  西豆腐脑山Xīdòufǔnǎo Shān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8公里,东临诸流河畔,西与金华山相连。海拔115公尺,方圆O.25平方公里,山体由晶莹洁白的石英石构成,似豆腐脑叠叠兀立,因处蚕庄以西,故名西豆腐脑山。
  雾云山Wùyún Shān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6.5公里处。海拔411.8公尺,方圆3.5平方公里。《招远县志》载:“在县西十五里为县治来龙小祖,山势高峻,连绵数十里,每晨卯之交,烟云吞吐圆合山麓,不知山之为云,云之为山也。”故以此自然景色取名雾云山。山西南麓建有古刹“圣水庵”。《县志》日:“庵中双泉出石〓,原名‘涌泉寺’,后改今名,其庵依山麓叠石为之,四望多奇观,时一登临,襟顿涤”。时下庙毁寺废,“成”、“甜”两泉井尚存。北魏献文帝皇兴四年(公元470年)析置东曲成县城于山南群岭环抱的山夼中。至北齐天宝七年(公元556年)并东西曲成入掖县,历时86年。旧城遗址,已无法考证,只古地名在旧《县志》中,有所记载。
  磨山Mò Shān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1公里,海拔2159公尺,方圆2平方公里,是北部高顶南伸岭脉的尽头,山巅巨石耸立,为色白而坚的花岗石,宜于制磨,故名磨山。
  会仙山Huìxiān Shān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205公里,东临大沽河,西靠恶沟。海拔285公尺,方圆2平方公里。相传,元世祖忽必烈入中原后,最崇道教,因常有道教徒云游此地,做称会仙山。此山地势普遍较高,春季到来,山下桃花开满院,山上杏花方吐蕊,因自然地势不同,致使其景色各异。
  阜山Fù Shān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7公里处。海拔337.9公尺,方圆1.5平方公里。东临深沟,西靠山洼,背连陡坡,面向深谷,是大沽河的发源地,山势虽孤却感丰满,故称阜山。
   米山Mǐ Shāh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22公里,东临响水河,西与掖县接壤,南依黄埠岭,北靠东、西曲城。海拔130.8米,方圆O.25平方公里。据传,明成化年间,此地周围连遭虫害,人们在此山上修建虫王庙,祈防虫灾,故名为米山。几年后,牲口瘟疫泛滥成灾,将虫王庙改修为马王庙,每年的古历三月十六日为庙会,山名依旧。
   石鼓山Shígǔ Shān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6.5公里,东靠诸流河,西临马埠岭,南北丘陵起伏。海拔158.7米,方圆0.25平方公里。因山顶有一巨石,形状似鼓,故名右鼓山。
   卧虎山Wòhǔ Shān 位于招远县城东7.5公里处。海拔137.3米,方圆0.32平方公里。山形如虎,微昂其首,东西长卧,故名卧虎山。
   灵山Líng Shān 位于招远县城西南18公里,招掖两县交界处。海拔322.8米,方圆3.8平方公里。主峰耸入云霄。山巅的灵山寺,隐于松柏绿荫中。《县志》载:“古时旱,祈雨多有辄应”,故名灵山。
  1940年6月,日军侵入胶东,对我抗日军民进行“六一”扫荡。拼凑招、黄、掖三县的伪军和国民党整编十二师赵保元部(日军委任为剿共第七路军)2000余人,从朱桥向东侵入我县境内。当时我军十四团团长李希孔率军700余人驻蚕庄以北一带;团政委张咨明率军300余人驻灵山东麓。5日凌晨,日伪军从灵山侧翼袭击我军,张政委率军占据灵山主峰,阻击敌人。顿时硝烟四起,杀声震天,在敌强我弱的局势下,英雄的中华儿女与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拼搏。张政委身受重伤,怀抱手雷与敌人同归于尽,为民族生存和祖国解放,谱写了光辉史篇。
   老虎卧 Lǎohǔwò 位于招远县城以西14公里,东与钴山毗邻,西靠诸流河上游。海拔274米,方圆1.8平方公里.山的西北角似虎头,脊峰似虎背,东南角似虎尾,从山的侧面看去好似一只猛虎伏卧山上,故名老虎卧。
   孤山Gū Shān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1公里,南与宋家山对峙。方圆约O.43平方公里,海拔201.6公尺。因山自平地隆起,四周较平坦,故名孤山。
   钴山Gǔ Shān 位于招远县城西12.5公里处。海拔208公尺,方圆1平方公里。西与老虎卧为邻,南与老鼠尾北端隔沟相望。因山顶部圆平。似鼓,故称鼓山,后演化为钴山。
   华山Huá Shān 位于招远县城西7.5公里处。海拔279.1公尺,方圆O.5平方公里。明洪武年间,刘姓在山南麓建村时,发现山上有棵海棠花,将此山命名为“花山”,后演变为华山。
   了涧顶Liǎojiàndǐng 位于招远县城西6公里处。海拔327公尺,方圆1.8平方公里。此地丘陵起伏,诸峰林列,唯其最高,东和架旗山相望,西与华山为邻,背靠尼庵涧,面向石门河。主峰伟拔,其景独秀。古人多在此放牧,俯视山涧,尽收眼底,故名了涧顶。
   滚泉山Gǔnquán Shān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5公里处。海拔107公尺,方圆O.5平方公里。山下泉水远近闻名,似沸汤自滚,故名滚泉山。
   北风山Běifēng Shān 位于招远县城东9公里处。海拔215米,方圆1,2平方公里。因山北空旷,风袭无阻,又与南风山对应,故名北风山。
   羊坡顶Yángpōdǐ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5.5公里,大梁家和观上陈家之间。方圆0.87平方公里,海拔213.3米。据传,古时此山草木茂盛,宜于放羊,故称羊坡顶。
   禄山Lù Shān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3公里,禄山水库南岸。方圆0.56平方公里,海拔218米。古时,山上建有“光禄寺”,故名禄山。
   老鼠尾Lǎoshǔwěi 位手招远县城西南12.5公里处。海拔177公尺,方圆1.5平方公里。地势南高北低,纵长横狭,形如鼠尾,故名老鼠尾。
   架旗山Jiàqí Shāh 位于招远县城西南4公里,龙王水库以西。海拔324.2公尺,方圆1.5平方公里。据旧《县志》载:“唐太宗征高丽屯兵架旗处。”即是此地,故名架旗山。相传,唐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十月,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劲兵四万,战船500余艘,自东莱泛海征高丽,在此山下屯兵,山上架旗。从前山顶有一澄潭,深不可测,水常生云,云则兆雨。当地群众只要见到架旗山上生云,不过三日必定下雨,谓之招远八大景之一,日“架旗阴雨”。诗日:天策当年此驻兵, 峰峦留得军旗名。
   千年不改阴雨情, 风雨犹闻破阵声。
   双山Shuāng Shān 位于招远县城东7.5公里处。海拔200米,方圆1平方公里。《县志》载:“……两峰排列如伯仲雁行”。世传,有兄弟同登此山而得名。
   南风山Nánfáng Shān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9公里处。海拔219.3米,方圆1平方公里,北靠苇都高家,因与北风山对应,故名。
   小阜山Xiǎofǔ Shān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5.5公里的招栖两县边境。方圆O.56平方公里,海拔282.4米。因与北部阜山遥遥相对,故名小阜山。
   石脚山Shíjiǎo Shān 位于招远县城西南12.5公里处。海拔235.9公尺,方圆1.2平方公里。山势陡峻,峰峦奇秀,顶部山石林立,气势雄伟。山的形状如人的一只脚,故名石脚山。
   好汉〓Hǎohànjiāng 位于招远县城西南11公里处,海拔126公尺。东接钟离河西畔,西连石脚山东麓,地势西高东低。此地古时是人行必由之路,坡长缓陡,负载行走比较吃力,故名好汉〓。
   金翅岭Jīnchìlǐng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6.5公里处,系张画山脉北伸的岭丘。海拔60公尺,方圆0.5平方公里。因此岭形如鸟翅,盛产黄金,故名金翅岭。招远县金翅岭金矿建于此。
   玲珑山Línglóng Shān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4.5公里,小圆顶的西侧,西与罗山隔涧相望。海拔470公尺,方圆约O.5平方公里。山脊背有露出地表的富矿脉,山石赤褐、玲珑剔透,金光闪闪,异彩夺目,宛如长龙伏卧山巅,故名玲珑山。由于盛产黄金,被誉为招远金矿的一颗明珠。早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此山就有七个著名矿洞。山上有“云洞”,山肩有“穿洞”,山腰有“庙洞”,腋下有“金洞”,山下有“水洞”、“生铁洞”、“玉石洞”,以矿石色泽得洞名。有3500米涵洞贯穿东西。群众有民谣赞誉: 玲珑宝山十八层,金梁玉柱在其中。
   谁人找着开山锁,尖斗砂子金斗平。
   小圆顶Xiāoyuándǐ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5公里,招黄两县分界处,东连群峰,西接罗山,峰回路转,山水分流南北。海拔517公尺,方圆1.5平方公里。主峰呈圆形。因比大圆顶低112公尺,故称小圆顶。金坑鳞列,盛产黄金。
   正坡顶Zhèngpōdǐ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4公里处。海拔420公尺,方圆1.97平方公里。此山是小圆顶南伸岭脉。呈南北走向,东临峡谷,西靠玲珑山,因形如头帕,故名正帕顶,后因“帕”、“坡”方言同音,演变为正坡顶。富产黄金。
   大圆顶Dàyuándǐ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6公里处。海拔629公尺,方圆2平方公里。罗山东行山脉由小圆顶转而向北延伸,主峰呈圆形,因比小圆顶高出112公尺,故称大圆顶。盛产黄金。
   陡坡Dǒupō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7.5公里,九曲村东,九曲蒋家村前。海拔280公尺。山不高,坡甚陡,人畜不易攀登,故名陡坡。
   树顶Shùdǐ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20.5公里的扒山路家村北。海拔189公尺,方圆O.5平方公里。顶端较平坦,山涧土质好,适宜树木生长,故名树顶。
   乐土顶Lètǔdǐ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21.5公里,北部颜家顶南伸岭脉之尽头。海拔221公尺,方圆1平方公里。北宋元圣年间,乐姓定居其东麓后,取名乐土顶。
   小罗山Xiáoluó Shān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8.5公里,诸流河东岸。海拔76米,方圆约O.08平方公里。山呈圆形,周围坡度较缓,中间平而凸出,很象一面锣,故名小罗山。
   五龙口Wǔlóngkǒu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4.5公里处。方圆0.5平方公里,海拔105公尺。岭背的顶端是五条长岭的集结点,又是五条人行小道的交会处。形如长龙汇集在此,故称五龙口。
   纪山Jì Shān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8公里,东南与长山相接,西南邻小孤山,方圆约O.35平方公里,海拔212公尺。据传,季姓迁至山东麓定居后,即命名为季山。后演变为纪山。
   宋家山Sòngjiā Shān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9公里,东与大木涧顶相连,南与卧龙宋家为邻。方圆约O.38平方公里,海拔221公尺。宋姓由黄县迁至山南建村,将此山命名为宋家山。
   大木涧顶Dàmùjiàndǐ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0公里,东临大木涧,西靠宋家山,北依高顶,面向卧龙山口。海拔346公尺,方圆1.5平方公里。东麓山涧中,土质肥沃,大树参天,故称大木涧,此涧西山顶也因之叫大木涧顶。
   官顶Guāndǐ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9公里,东临大木涧,西与纪山隔沟相望,南向横掌大洼,背靠卧龙山口。海拔367公尺,方圆2.5平方公里,古时此地系官属荒山,故称官顶。
   凤凰山Fènghuáng Shān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0公里的崇山峻岭之间。海拔308公尺,方圆1.44平方公里。东西均靠峡谷,背临峭壁悬崖。因山形如鸟,故名凤凰山。
   麒麟山Qílín Shān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0.5公里处。海拔261公尺,方圆1.27平方公里。山峰不高,呈长方形,中间有两峰连接,前高后低,南部突起,巨石鳞列,形如巨兽,伏卧南北,故名麒麟山。
   杨白岭Yángbáilǐ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1.5公里,罗山南伸岭脉的尽头。海拔212公尺,方圆1.6平方公里。因山溪岸盛产白杨树,故名杨白岭。
   黑石顶Hēishídǐ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3公里处,西临招(远)黄(县)公路,北靠台上村。海拔269.1公尺,方圆1.94平方公里。因山巅黑石累累,故称黑石顶。富产黄金。
   歪咀顶Wāizuǐdǐ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5.5公里,面向青山顶,背靠九曲涧。海拔433公尺,方圆2平方公里。山巅成三角形,顶尖向北歪斜,形如鹰咀,故名歪咀顶。
   桃园子顶Táoyuánzidǐ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6.5公里处。海拔363公尺,方圆1平方公里。呈东北、西南走向。阳坡土质肥沃,盛产桃子,故名桃园子顶。
   扒山pá Shān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9公里处。海拔301.8公尺,方圆4.5平方公里。山形如雄狮头在西,尾在东扒卧。故称扒山。
  鱼骨装庙yúgúzhuāngmiào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7公里,淘金河以西的岭背上。海拔149.9米,方圆0.4平方公里。据传,北宋仁宗年间,在此峰顶以鱼骨代木材为庙内的梁椽,建有“海神庙”,后废。人们为忆此古迹,此岭称鱼骨装庙。
  小孤山Xiǎogū Shān 位于招远县城北7公里,东有长山,东北与纪山相邻。海拔119.3米,方圆0.2平方公里。因与其他山脉互不相连,形成孤独小山头,故名小孤山。
  长山Cháng Shān 位于招远县城北7公里,北与纪山相连,西邻小孤山。海拔236,4米,方圆O.6平方公里,此山南北长,东西短,故名长山。
   老鹞顶 Lǎoyàodǐ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3公里处。海拔287公尺,方圆2.4平方公里,是青山顶南伸岭脉的山峰。西临罗山水库,南北均系“V”字形峡谷。因山巅巨石重叠,地势险要,宜于山鹰栖息,故称老鹞顶。
   青山顶Qīngshāndǐ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4.5公里,大李家水库以西。海拔255公尺,方圆2.5平方公里。土质较好,盛产松柏。山间苍松碧绿,沟中灌木丛生,故称青山顶。
   山场背Shānchǎngbèi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5公里,青山顶的东伸山脉。海拔231公尺,方圆1平方公里。山背不高,坡度不大,草木丰茂,是天然的牧场,故称山场背。
   高华山Gāohuà Shān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6.5公里,大李家水库以东。海拔253公尺,方圆2平方公里。东西长,南北窄。“220”和“201”高地1,分居左右,其居中间,独显其秀,故称高华山。
   望儿山Wànger Shān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22.5公里的招掖两县边境。海拔176米,方圆O.5平方公里。登上山巅,东看金华山青松映翠,西望渤海碧波万顷,北瞰平原千里,南眺岗峦起伏,风景秀丽。山中金穴遍布,盛产黄金。周围布有焦家、新城、河西大型金矿和许多民问采金点。《县志》载:“世传有子从戎,父登山望之,卒葬山麓”。故以此得名望儿山。
   诗云: 朝望儿,晓露唏;暮望儿,夕阳微。
   三春花又发,九月雁初飞,儿兮归不归? 春忽秋,朝复暮,儿不归,竞何处? 海云黄,海波绿,搔首问天天不语。
   仰望顶Yǎngwàngdǐng 位于招远县城西南7.5公里处。海拔320公尺,方圆2.5平方公里.东西皆临百米深涧。四周峰峦起伏,山高势险。因山势陡峻,仰视方见山顶,故称仰望顶。1942年4月,胶东五旅一部及所属十三团,在高锦纯司令员的率领下,进驻仰望顶西麓的南、北冯家一带。并在仰望顶隘口山巅严密设防,待机歼敌。4月27日,日本侵略军大岛部队集结两千余名日伪军向我军阵地猛烈炮轰,在硝烟弥漫中,多次向我军冲锋。我军居高临下,英勇反击,敌人屡次进攻均被击溃。后又调增援部队迂迥侧击,妄图断我后路。我军立即组织反冲锋,战士个个犹如猛虎下山,插入敌群在山谷中展开白刃战,经过激烈的拼搏,敌人溃不成军,弃尸荒野,窜回招城。这次战斗共击毙日伪军二百五十余名。敌酋大岛也身负重伤。此次战役,给招掖日伪军以沉重打击,鼓舞了全县军民的革命斗志。
   尖尖山Jiānjiān Shān 位于招远县城西南7公里,西北与仰望顶相望,东南与白鹤顶为邻。方圆1.6平方公里,海拔291米。因山形似尖锥,故名尖尖山。
   大高顶Dàgāodǐ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7公里,蓬(莱)水(集)公路西侧,西南与小高顶毗邻。方圆0.4平方公里,海拔237米。古时无名。清初,梁姓由本县大梁家迁此一带定居,以山形命名为大高顶。
   按〓Anjiā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3公里,大沽河东岸,南院庄村后。方圆1.7平方公里,海拔198.5米。古时此〓建有尼庵,故称庵〓,后改称按〓。
   王山Wáng Shān 位于招远县城西南15公里的荆王家村南。海拔165公尺,方圆O.2平方公里。三面环河,山南较平坦,溪水由东向西折流而南注入大沿河。公元1430年,王姓在山北麓建村,为扩大王姓地域,将此山命名为王山。
   塔山Tǎ Shān 位于招远县城西南13公里,北依深涧幽谷,长岭南伸与掖县接壤。海拔269.4公尺,方圆1.4平方公里。山顶呈圆形,高而尖,远眺宛如一座塔,故名塔山。
   石岚顶Shílándǐng 位于招远县城西9.5公里处。海拔207公尺,方圆0.9平方公里。此山秀峰独拔,四周皆是深涧幽谷,山顶乱石陈列,形如石堆,故名石岚顶。
   白鹤顶Báihèdǐng 位于招远县城西6.5公里,东部群峰绵亘,西与尖尖山相连。方圆2平方公里,海拔336.5米。北宋开宝年间,泽姓在招城以南山涧定居,因山形似白鹤屹立,故名白鹤顶. 小黑顶Xiáohěidǐ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6.5公里处。海拔173公尺,方圆0.23平方公里。该顶产黑松,眺望此顶,其色深黑。因山小,故名小黑顶。
   脉祁山Mòqí Shān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7公里,孤峰突出,四周山脉纵贯。海拔191公尺,方圆O.5平方公里。金天会年间,祁姓占有此山和周围山脉,取名脉祁山。
   万寿山Wànshòu Shān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1公里,大沽河以西,东与磨起山遥望相对。方圆1.7平方公里,海拔199.4米。古时山上建有玉皇庙,人们常去祈祷,故称万寿山。抗日战争时期,此庙被毁。
   磨起山Mòqǐ Shān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2公里,大沽河西岸。方圆O.4平方公里,海拔179米。山顶平圆,四周倾斜,似一起磨,故名磨起山。
   画石〓Huàshíjiā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6公里,南北长岭之间,与团顶、青石〓毗邻。方圆0.6平方公里,海拔209米。因山上多滑石,故称滑石〓,后演变为画石〓。
   青石〓Qingshijiā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6公里,南北长岭之间,与画石〓、团顶毗邻。方圆0.3平方公里,海拔211米。山〓上青石累累,故称青石〓。
   小天〓Xiǎotiānjiān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6.5公里,南与青石〓和逢顶相望。方圆O.5平方公里,海拔218.5米,因此〓是周围最高处,古称“天〓”,后易名为小天〓。
   逢顶Féngdǐ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7.5公里,蓬(莱)水(集)公路西侧,西北与小天〓相望。方圆0.9平方公里,海拔241米。此顶系十字路交叉点,又是人们在荒山野岭上歇息相遇之处,故称碰顶,后演化为逢顶。
  羊坡岭Yángpōlǐ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0.5公里,梧桐夼与大涝泊之间。方圆1.9平方公里,海拔225.3米。山顶广阔平坦,野草繁茂,是天然小牧场,人们多在此放牧牛羊,故称羊坡岭。
  对脚岭Duìjiǎolǐ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7公里,招、栖边境的南北长岭以西,北与小高顶为邻。方圆0.6平方公里,海拔220米。因岭脉分别向东南、西南延伸,形似人的两脚相对,故称对脚岭。
  小高顶Xiǎogāodǐ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7公里,草店村西南,东北与大高顶相连。方圆O.3平方公里,海拔231米。古时无名。清初,梁姓由本县大梁家迁此一带定居,以山形命名为小高顶。
  秋千顶Qiqiāndí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8.5公里,蓬(莱)水(集)公路东侧,东与栖霞县接界。方圆0.8平方公里,海拔257.5米。每逢清明节前后,在天气晴,惠风畅的日子里,人们多在此山架秋千,供人游春,故名秋千顶。
  古山Gǔ Shān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5.5公里,城子水库上游的东侧。方圆1.3平方公里,海拔193.4米。古时无名。清康熙年间,王氏迁居山南,命名为古山。
  峰山〓Fēngshānjiā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8.5公里,蓬(莱)水(集)公路西侧。方圆O.75平方公里,海拔237.9米。据传,古时山上有一片树林,常有蜜蜂栖于枯树中,繁殖生息,故称蜂山〓,后演变成峰山〓。
  雀埔Quèjiā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8公里处。海拔200米,方圆0.3平方公里。东西两侧均靠山涧小溪,沟壑迂回,松槐映翠。适宜鸟雀栖息,古时曾以吉言叫凤凰〓。后取名雀〓。
  招子顶Zhāozidǐ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9.5公里,马山〓的南伸岭脉。海拔199.6米,方圆O.3平方公里。相传,南北朝时,国势动荡,群雄四起,招兵自立。青年为避兵役,多躲于此,事宁后父母来此招子回家,故名招子顶。
  齐山Qí Shān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6公里处。海拔266.9米,方圆4.5平方公里。齐山之名始于春秋。《县志》载:齐灵公十六年岁次乙未(公元前566年),齐将宴弱起兵进攻莱国,同年11月,莱国城破国亡,大夫正与子、王湫奔莒共公浮柔南逃到“棠邑”(今平度县以东地区)。宴弱率师南进棠邑时,路过此地,见此山独峰秀拔,林壑优美,时逢深秋,霜叶松涛点缀其间,确为佳境。因齐军到此,故命名为齐山。古时山东有寺庙“齐山院”,早废。1945年7月,为褒抗日救国烈士,南招县政府在山巅,建革命烈士纪念塔一座,塔姿雄伟,颇为壮观。
  阎岭Yáncáilǐ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20公里处。海拔149.1米,方圆1平方公里。地势北高南低,呈椭圆形。土质较好,盛产萝卜,可腌咸菜,古名“腌菜岭”。岭间农田鳞列,有大冢子分布其间。唐贞观18年(公元644年),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张亮东征高句丽时,路过此地。因山岗上有歹人,临时设寨安营于跑马岭,与歹人展开激战,随征大将蔡绍战死此地。但哪个大冢子是蔡绍之墓,待考。此岭现叫阎财岭,是“腌菜岭”演化而来的。
  仓石山Cāngshí Shān 位于招远县城西南19.5公里的招、掖两县交界处。方圆1平方公里,海拔270公尺。山势盘回曲折,异秀峭拔,因该山背面像只老鼠,故名仓鼠山,后演变为仓石山。
  狼庄顶Lāngzhuāngdǐng 位于招远县城西南23.5公里,水(盘)夏(邱堡)公路西侧,招、掖边境的接合地带。方圆1.2平方公里,海拔254公尺。山形如狼,故名狼壮顶,后谐其音叫成狼庄顶。
  巨岩山Jùyán Shān 位于招远县城西南21.5公里处。方圆1平方公里,海拔230.2米.因山顶巨石巍然挺立,故名巨岩山。
  团顶Tuándǐng 位于招远县城西南21.5公里,西北与巨岩山相望。方圆3平方公里,海拔211.7米。因山顶圆平,故名团顶。
  勾山Gòu Shāh 位于招远县城南21公里,东临水库,西对团顶。海拔243.7米,方圆1平方公里。此山四周多沟,人称“沟山”,后演变为勾山。
  庙山Miào Shān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20公里处。海拔157.3米,方圆0.25平方公里。孤山耸立,秀峰独拔。因山巅阳坡盛长芍药花,曾名芍药山。相传,北宋时在此建庙,易名为庙山。
  柴火岭Cháihuǒlǐn位于招远县城西南24.5公里,青龙夼水库东北,县内公路沿东麓向南折而西行。方圆1平方公里,海拔205.3公尺。早年因岭上松柏苍翠,丛林茂密,是当地群众拾柴之处,故名柴火岭。
  良山Liáng Shān 位于招远县城西南26公里的招远、莱西边境。海拔200.7公尺,方圆4平方公里。四周峰峦绵亘,峰顶苍松古柏,绿树成荫,景色秀丽,以自然景色优美得名。是招远县南甸的主要山峰。明朝招远县行政区划时,以方位和地理特征划为四个乡,曾以此山命名为良山乡。
  高山Gāo Shān 位于招远县城南23.5公里的大沽河以西。海拔170米,方圆O.2平方公里。元初,高姓在此山前建村,取名高山。
  灵雀山Língquè Shān 位于招远县城南26.5公里,东临大沽河,西连丘陵,面向河谷平原。海拔185.9米,方圆O.8平方公里。四周峰峦起伏,沟壑纵横,夏甸河于山南萦绕东流,汇入大沽河。因山中是百灵鸟聚集栖息的地方,故称灵雀山。
  银山Yín Shān 位于招远县城南28.5公里的招(远)莱(西)边境,背靠夏甸河,东西均属河谷平原。海拔152公尺,方圆0.5平方公里。因古时在此采银,故名银山。1958年为炼铁曾在此山深潭排水,发现内有人骨和古开采工具。《县志》载:“山巅万澄潭,深不可测,其水与海潮应节,意者谷王所吐纳。”据查,水潭有二,山巅山下各有其一,长年积水不干。山下水潭,因日久年深沙土流入,水已不深;山巅深潭,呈斜形直伸入山内,是古代银矿遗迹。因矿洞深达地下水层,故泉水直涌山巅,形成深潭。水之涨落既非“与海潮应节”,也并非是“谷王所吐纳”,而是随着气候和地下水位的变迁而变迁。
   芝山Zhī Shān 位于招远县城南29.5公里,招(远)莱(西)边境,黄(山馆)水(集)公路由山东纵贯南北。海拔233.9米,方圆2平方公里。山势雄伟,风景幽美,此山多产灵芝(水灵),故称芝山。

知识出处

山东省招远县地名志

《山东省招远县地名志》

本志记载了招远县行政区划、自然村、自然地理实体、人工建筑物、名胜古迹等各类地名的标准名称、历史沿革、地理方位、地形概貌、行政归属、自然经济、社会概况等,并插有现行地名图、历史沿革图、彩色照片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