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局、公司、站、院、厂、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省招远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4447
颗粒名称: 矿、局、公司、站、院、厂、场
分类号: F427.52
页数: 24
页码: 258-282
摘要: 本文介绍了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县矿、局、公司、站、院、厂、场。
关键词: 山东省 招远县 单位 机构

内容

冶金工业部招远金矿亦称玲珑金矿 Yějīngōngyèbù ZhāoyuǎnJīnkuà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5公里,罗山与玲珑山之间的山夼中。1962年建矿。矿部设在玲珑,辖灵山、九曲两分矿,距灵山分矿45公里,至九曲分矿7.5公里,间有公路联结。全矿占地面积1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职工3500余人。这里群山起伏,矿藏富庶,在长达百华里的地域内,分布有数千条富矿脉和一千多个古老的矿洞,矿石品位最高每吨达数百克。在招远县城西北部有条“淘金河”,民间淘金“岁益数千两”;西部的金华山,亦有“金穴千百处”。招远金矿所在地——玲珑,则享有“金城天府之明珠”、“中国之第一金矿”的盛名。
  招远金矿采金历史悠久。最早的黄金开采年代已难考证。据现有文献记载,至少在隋唐以前,已经有了开采黄金的活动。《隋书·辛公义列传》牟州刺史辛公义曰:“山出黄银,获之以献”;《宋史·食货志》载:“登莱采金,岁益数千两”;《元史·世祖本纪》载:“令益都漏籍户四千,淘金登州栖霞县,每户岁输金四钱”。明代神宗曾派大批太监到各地开采金矿,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被派到山东的矿税太监陈增曾到登州督办采金业。清代编纂的《招远县志·艺文》载,清毛贽咏《金华山》七绝:“明季金穴千百处,樵夫持斧砍秦松”句下注云:“神宗时于此开采”。
  招远县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矿采金,始于清光绪八年(公元1883年)广东商人郭德礼到招远开办起第一个采金矿场,在玲珑山上打出了几个富矿洞。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曾任济南、东昌、泰安、武定四府道台的李宗岱来到招远,他看到玲珑的富矿洞,依仗权势挤走郭德礼,于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以四十万两白银的资本,开办起“招远金矿局”,独霸玲珑一带矿山的开采权,并陆续从平度、莒县一带招募了一些破产的农民,对玲珑、峪子洞、红青背几条富矿脉进行开采。后其子李道元采取先以雇工、半雇工,半出租矿洞;后又改为“投票包采”即谁投票缴纳矿石或黄金多,就把矿洞包给谁的半资本主义半封建主义的生产经营方式办矿。采掘方法用钎子开凿放炮,虽然比明代以前用木炭烧,冷水浇矿岩的烧爆法改进了一步,但运输、粉碎、选矿、石碾、石磨、筛小箩等仍是人工作业,因毫无安全设备,矿洞塌方事故不断发生。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镇压了义和团运动,德国帝国主义乘机第一个把魔爪伸进玲珑。不久,美、日帝国主义接踵而来。德国荣华洋行和李道元代表的“招远金矿局”订立了“合办经营契约”;后来美国开关公司与李道元签订“买卖矿石契约”;日本三菱公司与李道元签订了“代采买卖矿石契约”。1924年,日本资本家中山展次郎与李道元签订了“暂时代采买卖矿石契约”,组成“中山矿业公司”,把玲珑和罗山划为两个矿区,后又策划改中山矿业公司为“招远矿业株式会社”,与李道元订立“金矿代采买卖矿契约”和“矿师聘请契约”。1935年,国民党政府与日本商定,由日方投资八十万元,中方投资六十万元组成名义为中日合办,实际是日本人操纵的“招远玲珑金矿股份有限公司”。据不完全统计,从公元1900年帝国主义魔爪伸进玲珑,到1937年“招远玲珑金矿股份有限公司”被我工农群众捣毁的三十七年中,德、美、日帝国主义从玲珑金矿掠走黄金共五十六点七九吨。
  1939年3月27日,日军侵占玲珑,在四周的山顶上修起七座炮楼,并在玲珑四周的大园、九曲、台上、欧家夼等地设立据点,“积极努力复兴”金矿。日军把高品位矿石装箱运到日本,把品位稍低的矿石,经过选厂制成金精矿粉,运到“满铁冶炼所”综合回收。据统计,仅在日军侵占的六年半中,从招远玲珑金矿掠去黄金就达十六吨半。
  1938年7月,中共胶东区委派干部到招远成立采金委员会,领导群众开采黄金。1940年8月1日,撤销采金委员会,成立采金局和武装护矿队。同年9月,又成立招黄边区金矿工会,并和玲珑采金局共同组成招黄边区党支部,领导群众进行反掠夺斗争。1945年8月21日,玲珑获得解放。翌年初,党中央从延安派专家,从上海调工程技术干部来山东省胶东行政公署,在招远建立了玲珑公司,领导采金生产。1948年8月,在北截建立利华金矿,在灵山沟建立胜华金矿。1950年,玲珑公司归中央重工业部领导。1958年,在罗山办起胜华、金翅岭办起新华金矿。1965年,新华和利华金矿合并为建华金矿。1962年,山东省重工业厅根据国务院发展黄金生产的指示,将建华、胜华两矿合并为招远金矿,隶属中国黄金矿山公司。总矿开始设在灵山,1964年迁至玲珑。1976年,招远金矿先后属省、地领导。1979年隶属冶金工业部. 建国后,国家对黄金生产十分重视,中央领导同志曾亲临招远金矿视察指导。目前,矿山全部实现了机械化生产,安全设施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已成为具有800T/日采、选、冶综合生产能力的全国大型黄金矿山之一,1984年生产黄金52,021两。
  招远温泉Zhāoyuǎn Wénquán 招远温泉,位于招远县城东里许的滚泉山西麓。地热范围东起汤东沟村,西至招城东河西岸,北至朱家咀村西,南至大曹家村后小河一带,呈三角形,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有泉眼3处,生产井12眼。其中孔深70米的8眼,3—8米的4眼。单井日涌水量800—1000吨。水温高达摄氏98度,居全省首位,在全国亦享有盛誉。 招远温泉历史悠久,早就遐迩闻名。旧《招远县志》载:“汤泉,最著骊山,最清香溪,最热遵化……然招远温泉,热不下遵化,其温凉并流,奇观为天下最”。泉水由石隙涌出,奔流而西,与近处冷水汇流一处,形成小溪,人称“鸳鸯河”,又名阴阳河”。河上有桥,因受水温影响,秋不见霜,冬不见雪,形成一大奇观,故名“断霜桥”。旧《招远县志》又载:温泉“炙手炭同炎,濯足热益大,隔瓮能煮水,浸篮可熟菜,竟如鼎中汤,澡身此为最。”古人在此“甃石为池,澡身去垢”。自唐建罗峰镇后就有“温泉晚浴”之称,金初置县后,被誉为八景之一。
  招远温泉的形成,与地壳构造裂隙关系甚为密切。据地质和考古学家研究,温泉是由雨水和地表水下沉至地壳深处,再由岩石裂缝循环到地面形成的。胶东系一古陆地。自古生代以来长期隆起,且比较稳定,故古老的变质岩隙大片裸露。到了中生代(约两亿三千万年前)因受燕山运动以及此后的喜马拉雅山运动的影响,转而处于微微上升阶段,从而导致岩石破碎和裂隙构造的进一步发展,为温泉的形成创造了地质条件。
  招远温泉有三个特点:其一,温度高、热效应好;其二,矿化度较高,浮力、压力大,对人体作用力强;其三,所含药物化学成份丰富,除含钙、钠、钾、铁、镁、硫、氟、碳、碘、溴、硫酸根和亚硝酸等二十多种元素外,还含具有重要医疗价值的微量放射元素——镭、钠和氡。从而决定了其具有独特的医疗作用。用温泉水洗浴,对医治慢性风湿病、外伤、肥大性关节炎,光线刺激性皮炎、牛皮癣、坐骨神经疼、慢性胃炎、高血压、冠心症及动脉硬化等多种疾病,都有较好的疗效。
  温泉独特的医疗作用早就为人们所认识利用。旧《县志》载:温泉“不惟除垢腻,兼之愈癣癞、驱瘟疫、消饱涨、慰疲倦、夏除暑、冬去寒……”。但是,解放前,招远温泉只有三个简陋的小汤池。新中国成立不久,人民政府就在旧浴池旁边修建了设备比较齐全的两个大型浴池,接纳全图各地前来治病和疗养的人。同时,还修缮了原“民汤”,以利群众免费洗浴。一九七八年,国家拨款三十万元,兴建了一幢一千九百多平方米的三层浴池大楼,拥有四百多个床位,日洗浴人数达一千多人次。一九八三年,国家又投资二百万元,在旧水疗室的北侧,新建了一座四至六层的现代化水疗大楼,总面积达八千平方米,拥有三百五十多个床位,成立了疗养院。近几年,科技工作者敲开了进一步利用地下热能的大门。一九七一年,省科委在这里建起我省第一座二百瓩的地热发电站。一九七二年,地、县科技部门又利用热水中的氡元素分析,在此建起了地震测报站。水产部门在此试养非洲鲫鱼成功,建起了热带鱼保种站。体育部门在此建起了温泉游泳池,常年为游泳健儿提供了训练和比赛场地;周围村庄的群众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建起了温室,用来发展蔬菜生产,使地下热能的开发和利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招远县黄金职工温泉疗养院 ZhāoyuānxiànHuángjīnzhígōngWēnquánliáoyǎngyuàn 位于县城东冷家庄子村西,文(登)招(远)公路北旁。占地面积41333平方米,建筑面积10,500平方米。医生1人,职工64人,床位350张,各种浴池59个,容纳120人次。
  该院1967年前为烟台市714医院水疗室。1981年扩建为温泉疗养院,隶属县经委。1984年6月改属黄金局。以专业性质命名。
  招远县第一饮食服务公司浴池 ZhāoyuǎnxiànDí——lyǐshífúwùgōngsīYùchí 位于县城东里许的滚泉山下。占地面积34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职工25人。浴池4个,盆池20个,床位290个,日浴达1000余人次。
  招远温泉历史悠久。明朝就有“甃石为池”浴身的记载。解放前仅有汤池3处,分为“官汤”和“民汤”。建国后修建大型浴池两处,1980年新建为三层浴池大楼,属商业局。以专业性质命名。
   山东省地质局第六地质队Shāndōngshěng DìzhìjúDí——6 Dìzhìduì 位于县城南三街西段北侧。占地面积60258平方米,建筑面积18787平方米。职工1291人。辖5个分队,在招远、栖霞、掖县、黄县等县开展以金为主的地质探矿工作。
  该队始建于1958年,定名为胶东第一地质队,1960年更为现名。
   招远县罗山金矿 Zhāoyuǎnxiàn LuóshānJīn kuàng 位于捂远县城东北l2.5公里,罗山南麓的欧家夼村东。占地面积189765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34平方米。职工1044人。年产黄金10652两。
  1976年前为县社联营金矿。1970年10月建立招远县罗山金矿,属集体企业。日采选能力为150吨,以山得名。
   招远县北截金矿 Zhāoyuǎnxiàn Běijié Jīnkuàng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4.5公里,钟离河西岸,辛庄镇北截村与大刘家村交界处。占地面积284565平方米,建筑面积14122平方米。职工463人。年产黄金7513两。
  1942年秋,群众集资开采一至四号矿井。1945年组成“双兴”公私合营矿。1947年归属国营“利华”金矿。1953—1965年停业。1975年10月改为罗山金矿三分矿。1979年1月成立北截金矿,设洼孙家、北竖井、黄山、石棚四矿区。日采选能力130吨。因矿部设于北截,故名。
   招远县蚕庄金矿 Zhāoyuǎnxiàn Cánzhuāng Jīnkuàng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6.5公里的诸流河畔,蚕庄镇境内。占地面积224967平方米,建筑面积14400平方米。职工484人。年产黄金4503两。
  该矿建于1963年,以开采、加工石英为主,系村镇联办石英厂。1970年10月由工业局接管为招远县石英厂。1973年归黄金局。1975年8月改名为招远县蚕庄金矿。以开采黄金为主,兼营石英。设黄埠岭、石英山、上庄三矿区。日采选能力100吨,因矿部设于蚕庄,故名。
   招远县河东金矿Zhāoyuānxiàn Hédōng Jīnkuàng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23公里,烟潍公路东侧的蚕庄镇河东王家村东。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717平方米。职工375人。年产黄金7340两。
  1976年建矿,原为蚕庄金矿分矿。1980年独立为招远县河东金矿,属集体企业。日采选能力为150吨。以村得名。
   招远县夏甸金矿 Zhāoyuǎnxiàn Xiàdiàn Jīnkuàng 位于招远县城西南29公里,新村乡夏甸村西北的丘陵中。占地面积152524平方米,建筑面积11159平方米。职工382人。年产黄金3632两。
  1970年群众集资以土法采金。1980年由罗山金矿接管组成三级联营。1983年6月改为招远县夏甸金矿,属集体企业。日采选能力为100吨。以村得名。
   招远县金翅岭金矿 Zhāoyuǎnxiàn Jīnchìlǐng Jīnkuàng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6公里,张画山北麓的岭丘上。占地面积14947平方米,建筑面积2128平方米。职工494人。年产黄金5009两。
  1966年建矿,原为社、队采金联社。1969年改为招远县罗山金矿一分矿,属县、社、队三级联营。1978年12月改为招远县金翅岭金矿,属集体企业。日采选能力为50吨。因矿址处金翅岭旁,故名。
   招远县银矿Zhāoyuánxiàn Yínkuàng 位于招远县城北4公里,招城镇十里铺村西南的岭背上。占地面积66660平方米,建筑面积8250平方米。职工150人。年产纯银6100公斤,产值60万元。
  1979年建矿,隶属招远县金翅岭金矿。矿区原为金矿点,矿石成份多自然银、灰银,伴有铅、锌、金、铬等。白银蕴藏量约180吨。日采选能力为100吨。以产品得名。
   招远县对外贸易公司Zhāoyuǎnxiàn DuìwàimàoyìGōngsī 位于县城南大街东端南侧。占地面积70,66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职工160人。年出口商品70余种,产值4733万元。
  1950年建为招远县粉丝组。1972年改为烟台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招远采购站。1977年7月1日改称招远县对外贸易公司。
  招远粉丝是由纯绿豆为原料,采用民间传统加工工艺制作而成。具有丝条细匀,波浪纹状,富有韧性,光亮透明,洁白清晰之特点,兼有消暑清热之功能,是招远县主要农副土特产品之一。是饮食业界及家庭热烹凉拌之佳品,荤索皆可,四季皆宜,驰名中外。
  招远县加工粉丝历史悠久,素有“银丝之乡”之称。据旧《招远县志》记载,早在明末清初,粉丝加工就在招远盛行。1849年宋家乡徐家村徐登荣分别在招远城及毕郭开设粉庄。1863年开始从龙口出口,故招远粉丝又称“龙口粉丝”。目前,远销五大洲的56个国家和地区。
  建国后,招远粉丝经过不断改进工艺流程,产量逐年增加,质量日益提高。每年春秋两季是粉丝加工制作的时节。当天晴之际,山坡、河畔凉晒的缕缕银丝,迎风飘荡。全县16个乡镇,161个村建有粉丝作坊,年产粉丝达10,096吨,产值2000万元。
   招远县运输公司Zhāoyuǎnxiàn Yùnshū Gōngsī 位于县城北大街西段南侧。占地面积28,167平方米,建筑面积8100平方米。职工241人。货车66部,客车6部,小型乘车3部。年货运量12.798万吨,总收入267.31万元。
  1970年6月由马车社、搬运队合并为招远县运输公司。1971年秋从城南大曹家迁至现址。以专业性质命名。
   招远县土产公司 Zhāoyuǎnxiàn Tǔchǎn Gōnosī 位于县城南大街东端北侧。占地面积29,700平方米,建筑面积5810平方米。职工68人。经营土杂品1200余种,年利润16万元。
   始建于1970年3月,以业务性质命名。
   招远县广播电视站 Zhāoyuǎnxiàn Guǎngbōdiànshìzhàn 位于县城南大街西段南侧。占地面积5126平方米,建筑面积2530平方米。职工33人。
  1956年在城里村建站。1957年3月正式播音,定名为招远县广播站。1961年在蚕庄、道头两镇试点。到1972年全县各乡镇均设有放大站。1975年改名为招远县广播事业管理局,1981年改为招远县广播事业局,1982年10月迁至现址,1984年3月改为现名。
   招远县邮电局Zhāoyuǎnxiàn Yóudiànjú 位于县城西大街与中心街相交处。占地面积10,713.7平方米,建筑面积3451.7平方米。下设18个支局(所),职工210人。邮路长达191公里。有汽车5部,摩托车8辆,自行车14辆,电传打字机2台,自动交换机720门,载波终端机58端。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064门,市内电话510部,农村电话1454部。固定资金184万元,年总收入115万元。
  1940年前,在抗日政权区域内设有情报站、武装交通队(班、组),传递军政文件。1942年成立南北招战时中华邮政局。1945年分设毕郭、道头、蚕庄、潘家集邮政所。1950年南北招合并,定名为招远县邮政局,辖毕郭、夏甸、道头、蚕庄、杜家、潘家集支局。1969年迁至现址。
   招远县气象站 Zhāoyuànxiàn Qìxiàngzhàn 位于县城中心街西段南侧。古地面积4568平方米,建筑面积614平方米。职工10人。主要承担全县区域的天气预报、地面气象观测、农业气候测报等。
  1957年建为招远县盖岭气候站。1966年改为招远县气候服务站。1969年迁至现址,1981年更名为招远县气象局,1984年改为现名。
   220KV招远变电站Erbǎièrshíqiānfú Zhāoyuǎn Biāndiànzhàn 位于招远县城南12.5公里,黄(山馆)水(集)公路东侧,十字道东北的分水岭上。占地面积41333平方米,建筑面积1792.5平方米。职工25人。
  1980年12月正式建站运行,属烟台市电业局,负责招远、掖县等四县两矿供电,以专业性质命名。
   招远汽车站Zhāoyuǎn Qìchēzhàn 位于县城西大街与北大街相交处。占地面积15,228平方米,建筑面积1857平方米。职工45人。客运线22条,长2112公里。日发旅客4000人次,日接旅客1000人次。下设车站2处,代办站4处,年收入182万元。
  1953年始建于南大街县招待所处,隶属青岛市运输公司。1959年改属烟台市运输公司,1970年迁至现址,全称为山东省公路运输联合公司烟台市分公司招远汽车站。
   招远县交通监理所Zhāoyuǎnxiàn Jiāotōngjiānlǐsuǒ 位于县城北三街西段北侧。占地面积5130平方米,建筑面积1210平方米。工作人员20人。
  1978年成立招远县车辆监理站,1980年改为招远县交通监理站,1984年7月改称现名。
   招远县公路管理站Zhāoyuǎnxiǎn Gōnglùguǎnlǐzhàn 位于县城南大街西端,黄(山馆)水(集)公路西旁。占地面积13,200平方米,建筑面积3133平方米。职工107人。下设政工,财务等6个股及1个维修车间,一个驾驶班,9个养路工班,16个养路队,4个养路费征收所,负责21条公路(长408公里)的修建养护工作。
  1951年始建于道头镇。定名为招远县公路站。1951年4月至1981年先后驻在道口、大曹家等村。1981年10月迁至现址。以业务性质得名。
   招远县公路站沥青库Zhāoyuǎnxiàn Gōng1ùzhàn Lìqīngkù 位于招远县城南10公里的半壁店村南,黄(山馆)水(集)公路西侧。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12.2平方米。职工3人。
  1974年建库,有一套筑路炼油设备,以专业性质命名。
   招远县燃料公司 Zhāoyuǎnxiàn Ránliào Gōngsī 位于县城南2.5公里的西坞党村,黄(山馆)水(集)公路东侧。占地面积3585平方米,建筑面积277平方米。职工45人。年经营煤、焦炭127514吨,产值675.4万元。
  1972年始建于城西吕家村,定名为招远县煤建公司。1975年末迁至现址,1978年8月改为招远县燃料公司。
   山东省石油公司招远支公司 Shāndōngshěngshíyóugōngsī Zhāoyuǎnzhīgōngsī 位于县城北大街西端北侧。占地面积25393平方米,建筑面积3106平方米。职工51人。年供油量20000吨,产值1177万元。
  1976年建,定名为招远县石油公司,后改称招远石油分站,1985年改为现名。
   招远县自来水公司 Zhāoyuǎnxià ZiláishuǐGōngsī 位于县城河东路北段东侧。1977年建。占地面积8666.6平方米,建筑面积1288平方米。职工44人。年供水量190万立方米,产值31万元。
   招远石油支公司加油站 Zhāoyuǎn Shíyóuzhīgōngsī Jiāyóuzhà 位于县城北大街西端,黄(山馆)水(集)公路西旁。占地面积3020平方米,建筑面积597.4平方米。职工6人。年经营量1088吨。年利润87万元。
  1978年建站,1979年开始营业,属招远石油支公司。以所在地和业务性质命名。
   招远县网扣绣花厂 ZhāoyuǎnxiànWǎngkòuxiùhuāchǎng 位于县城北二街西段北侧。占地面积21780平方米,建筑面积10675平方米。职工178人。年产值501万元。
  1955年建厂。1978年与草制艺品厂合并为招远艺品厂。1982年与草制品厂分开,改为现名。
  网扣、绣花是招远县民间手工艺品,从十九世纪末开始生产,建国初期就已闻名中外。床盖、台布、茶巾、窗帘、沙发套和各种盘垫等网扣产品与麻布绣花,生丝挂毯等绣花产品,均在国际市场享有盛誉,畅销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意大利等82个国家和地区。网扣1979年被省二轻厅定为名牌产品;轻工业部注册的“梅花”牌网扣,1980年被评为国家优质产品。
   招远县草制艺品厂 ZhāoyuǎnxiànCǎozhìyìpǐnchǎng 位于县城北二街西端的黄(山馆)水(集)公路西旁。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120平方米。职工77人。生产草制艺晶,年产值350万元。
  1973年建厂。与网扣绣花厂合称招远县艺品厂。1982年由招远县艺品厂分出迁至现址,改名为招远县草制艺品厂。主产草门帘、草地毯、草提篮等。产品于1958年进入国际市场,远销西欧、日本等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1983年草地毯在省质量评比中荣获第三名。
  [=此处为插图页:图1(选场取金),图2(金银扬辉)=] [=此处为插图页:图1(滚泉山下泉水奔流),图2(招远温泉疗养楼)=] [=此处为插图页:图1(玲珑佳酿),图2(工业展销楼)=] 招远县酿酒厂Zhāoyuǎnxiàn Niàngjiǔchǎng 位于县城西大街与南三街交会处。占地面积36,434平方米,建筑面积12,050平方米。职工220人。年主产玲珑白酒4000吨,还产玲珑特酿、特制玲珑酒、玲珑二曲等。产值600万元,人均贡献利税1万元。
  1958年建厂。酿酒以固体烧为主,1968年建成液体酒精生产线。1980年—1984年玲珑白酒先后四次被省一轻厅评为优质酒;1984年玲珑白酒、玲珑二曲双获省厅第一名。玲珑特酿,荣获省厅试评优质产品称号。
   招远县葡萄酒厂Zhāoyuǎnxiàn Pútaojiǔchǎng 位于县城北梦芝村南,黄(山馆)水(集)公路东侧。占地面积2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职工125人。年产红、白葡萄酒1541.2吨,产值285.2万元。
  1982年5月1日建厂。1984年白葡萄洒被省一轻厅评为优良产品。以所在地和产品性质命名。
   招远县电池厂 Zhāoyuǎnxiàn Diànchíchǎng 位于县城河东路北段东侧。占地面积13,750平方米,建筑面积5688平方米。职工369人。主产R20型、R14型、R6型、R40型、30R20型五个品种电池。年产量2130万只,产值411万元。
  1970年建为干电池专业厂。1983年R20型干电池荣获省一轻厅优良产品称号。以产品性质命名。
   招远县针织厂 Zhāoyuǎnxiàn Zhēnzhíchǎng 位于县城北瓦里村南,黄(山馆)水(集)公路西旁。占地面积32,000方米,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职工270人。年产棉汗衫、裤178万件,产值250万元。
  1980年建厂,1983年投产,同年销往日本棉汗衫、裤50多万件。以产品性质命名。
   招远县印刷厂 Zhāoyuǎnxiàn Yìnshuāchǎng 位于招远县城两大街南段东侧。占地面积4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850平方米。职工154人。主要有铅印、凸版彩印和胶印三种产品。年印刷量为大纸14,585令,产值105万元。
  该厂建于1958年,始称《招远大众》报社。1970年改为现名。以生产性质命名。
   招远县毕郭糖厂 Zhāoyuǎnxiàn BìguōTángchǎ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20.5公里,大沽河西岸的毕郭镇大曲庄村西。占地面积48,122平方米,建筑面积8958平方米。职工184人。年产白糖800吨,兼产糖果、果酒、乳品、果脯等三十多种产品。产值320万元。
  1978年建厂,属国营企业。以甜菜为主要原料制糖。以驻地和产品命名。
   招远县五金造锁总厂 Zhāoyuǎnxiàn Wǔjīnzàosuǒzǒngchǎng 位于县城河东路北段东侧。占地面积61,735平方米,建筑面积32,515平方米。职工738人。年产“三环牌”铜铁挂锁678.3万把,门锁21.33万把,总产值803.29万元。
  该厂始建于1974年,定名为招远县制锁厂,1975年正式投产。“三环牌”铜铁挂锁系国家名牌产品,年出口量达424.63万把,畅销美国、西德、罗马尼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107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家、省、市三级质量评比中曾荣获8次第一名,1次第三名,3次第四名。1982年“三环牌”铜挂锁荣获国家轻工部质量评比第三名。1983年“金峰牌”821、822、823型门锁在国家举办的新产品展销会上,被评为“优秀新产品”,并颁发了“金龙奖”。
  1984年12月更名为招远县五金造锁总厂。
   招远县服装厂 Zhāoyuǎnxiàn Fúzhuāngchǎng 位于招远县城南一街东端南侧。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职工234人。主产呢绒服装、硬领衬衫、出口服装和流行时装。年产量20万件,产值300万元。产品畅销全国,远销香港、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
  该厂建于1954年,始称招远新生缝纫社。1957年改为招远红旗被服厂。1960年又改为招远被服社。1965年分为招远被服一、二社。1966年改称工农兵被服社和东风被服社。1969年,改为现名。
   招远县制革厂Zhāoyuǎnxiàn Zhìgéchǎng 位于招远县城西大街北段西侧。占地面积l7,800平方米,建筑面积8400平方米。职工156人。主要产品有服装革、修面革、出口手套革和红底革。年产量17万自然张,产值249万元。产品畅销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和地区。其中红底革在1978年全省同行业质量评比中获第四名。
  该厂建于1958年,始称招远皮革社,1973年改现名。
   招远县皮鞋厂Zhāoyuǎnxiàn Píxiéchǎng 位于招远县城西一街南端东侧。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职工190人。主产胶粘、线缝两种皮鞋。年产量10万双,产值80万元。
  1981年2月由招远县鞋厂分出建厂,以产品命名。
   招远县工具厂Zhāoyuǎnxiàn Gōngjùchǎng 位于招远县城南13.5公里,黄(山馆)水(集)公路与海(阳)掖(县)公路相交处。占地面积3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职工331人。年产“永久牌”管子钳23万把,产值173.54万元。
  建于1972年8月,原名招远县农具厂,生产脱谷机和其它农机具。1975年转产管子钳,改名招远县工具厂。
   招远县黄金机械修配厂 Zhāoyuǎnxiàn HuángjinjīxièXiūpèichǎng 位于县城南三街西段南侧。占地面积15272平方米,建筑面积8296平方米。职工182人。主产黄金选矿机械设备,年产值171万元。
  1969年6月建厂,以修配黄金机械设备为主,1972年改为生产黄金选矿机械设备,以业务性质得名。
   招远黄金矿山汽车修配厂Zhāoyuǎn Huángjīnkuàngshān Qìchēxiūpèichǎng 位于县城西北瓦里村南,黄(山馆)水(集)公路西侧。占地面积53,550平方米,建筑面积9003平方米。职工129人。以修配汽车为主,兼产氧气,年产值110万元。
  该厂建于1975年,1976年投产。原名为招远黄金矿山汽车修配厂,属黄金局。1979年11月改属交通局,改名为招远县汽车修配厂。1981年5月改为现名,仍归黄金局所辖。
   招远县化肥厂Zhāoyuǎnxiàn Huàféichǎng 位于县城东里许,文(登)招(远)公路北旁。占地面积121,002平方米,建筑面积29,607平方米。职工601人。年产合成氨10,000吨,产值477万元。
  1970年建厂。主产碳化氨水。1984年9月转产碳酸氢氨。以产品性质命名。
   招远县化工厂 Zhāoyuǎnxiàn Huàgōngchǎng 位于招远县东北10.5公里,潘家集东北的山坡前。占地面积24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0平方米。职工898人。年产化工品57,647吨,产值1316万元。
  1970年10月建厂,1971年投产,始称招远县罗山金矿化工厂。1974年改为招远县化工厂。生产硫酸、磷肥、保险粉、增白剂等18种化工品。其中保险粉、增白剂被省评为优质产品。以产品性质命名。
   招远县电厂 Zhāoyuǎnxiàn Diànchǎng 位于县城西南隅1.5公里的城西吕家村南,黄(山馆)水(集)公路西侧。占地面积2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78平方米。职工260人。年供电量1.4亿度,销售收入1391万元。
  1960年3月筹建,1965年7月竣工,2×240瓩发电机组投入运行,原名招远电厂。1976年3月成立招远县电业局,同年6月与电厂合并。下设变电站7处,其中35千伏变电站6处,110千伏变电站1处,农电站16处。担负着全县农村、机关、学校、厂矿企事业等生产、生活用电的任务。电力能源占全县总能源85%以上。以业务性质得名。
   招远县水泥厂 Zhāoyuǎnxiàn Shuǐníchǎng 位于县城北四街东段北侧。占地面积5423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96平方米。职工212人。年产量58000吨,产值300万元。
  1971年在梦芝村北建厂。1973年11月迁至城北考家西〓新址。以产品命名。
   招远县花生机械厂和转向机厂 Zhāoyuǎnxiàn Huāshēngjīxièchǎng HéZhuǎnxiàngjīchǎng 位于县城南三街南侧。占地面积32166平方米,建筑面积15229平方米。职工418人。主产水泵、汽车转向器、拖拉机转向器等,兼修拖拉机。年产值323万元。
  1952年3月成立建新、建国铁业社。1955年合并为红星铁业社。1958年8月转为国营先锋机械厂。1961年5月改为农具修配厂。1965年易名为招远县农机修造厂。1980年改为现名。
   招远县拖拉机站 Zhāoyuǎnxiàn Tuōlājīzhàn 位于县城北四街西端南侧。占地面积10387平方米,建筑面积3206平方米。职工83人。年产发电机20600台,产值98万元。
  1961年始建于城西吕家村东。原有拖拉机5部,以农田作业为主;1974年厂址迁至城北考家西〓,仍以拖拉机农耕为主,兼产拖拉机配件,以站养厂;1976年改变经营性质,主产拖拉机配件,以厂养站。又名拖拉机配件厂。
   招远县机关招待所Zhāoyuǎnxiàn jīguānzhāodàisuǒ 位于县城西大街与南大街相交处。占地面积16942平方米,建筑面积13080平方米。职工94人。床位720个,套间10个,卫生间42个,餐厅10处。年收入30万元。
  建于1958年。1970年汽车站迁出后,全所扩建为三幢楼房,接待各级工作人员。以专业性质命名。
   招远县影剧院 Zhāoyuǎnxiàn Yǐngjùyuàn 位于县城西大街中段东侧。占地面积7086.77平方米,建筑面积4584.78平方米。职工8人。
  1974年动工,1976年竣工。大厅分两层,坐席1505个。会议室8个。以出赁设施放电影、演戏剧、做会址为业,年收入34698元。
   招远县电影院 Zhāoyuǎnxiàn Diànyǐngyuàn 位于县城北大街东段北侧,东与劳动服务公司毗邻。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职工15人。
  1982年建。观众厅分两层,座席1301个。放映室装有天津电影机械厂生产的东风35毫米座机一套,经营电影,属国营文化企业。以专业性质命名。
   招远县革命烈属敬老院 Zhāoyuǎnxiàn Gémìnglièshǔjìnglǎoyuàn 位于招远县城南三街东段南侧。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工作人员5人,赡养孤老烈属6人。
  该院建于1960年初,1968年前称招远县革命烈属养老院,后改为现名。
   招远县人民医院 Zhāoyuǎnxiàn Rénmínyīyuàn 位于县城南大街西端北侧。占地面积22950平方米,建筑面积11662平方米。医务人员198人。床位200张。有“B超”、“胃镜”等较先进的医疗设备,设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中医科等十五个科室。
  1950年成立招远县医院,1959年迁至现址,改名为招远县人民医院。
   招远县精神病院 Zhāoyuǎnxiàn jīngshénbìngyuàn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5.5公里,风喙山东麓,徐家村北的谷涧中。占地面积2667平方米,房屋54间,病床41张,医务人员14人。
  1977年由原徐家公社医院改为招远县精神病院。
   招远县火化场 Zhāoyuǎnxiàn Huǒhuàchǎng 位于县城西里许初家山南麓。占地面积7667平方米,建筑面积1102平方米。设有火化炉3座,殡仪厅、骨灰寄存室各1处,汽车3部,职工13人。
  1968年始建,1970年开业,专为殡葬事业服务,以业务性质命名。
   招远县良种场 Zhāoyuǎnxiàn Liángzhǒngchǎng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0.5公里的盖岭村西,黄(山馆)水(集)公路东侧。房屋38间,耕地180亩,职工45人。以培育推广畜禽、作物良种为主。
  1949年在盖岭村西建场,取名招远县盖岭良种试验场,隶属农业局。1957—1968年改为中共招远党校和“五、七”干校。1976年简名为招远县良种场。
   招远县罗山林场 Zhāoyuǎnxiàn Luóshān Línchà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3公里的歪嘴顶东麓。北依九曲山口,南临青山顶。有小园庙、斑仙洞、许巾铺三个林区。场部设在小园庙,职工36人。
  该场建于1948年,系国营林场。以出产木材为主,有落叶松、刺松、黑松等林地7200亩,兼营果业。以山得名。

知识出处

山东省招远县地名志

《山东省招远县地名志》

本志记载了招远县行政区划、自然村、自然地理实体、人工建筑物、名胜古迹等各类地名的标准名称、历史沿革、地理方位、地形概貌、行政归属、自然经济、社会概况等,并插有现行地名图、历史沿革图、彩色照片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