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村乡所辖行政村、自然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省招远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4435
颗粒名称: 新村乡所辖行政村、自然村
分类号: C912.82
页数: 11
页码: 231-241
摘要: 本文收录了山东省招远县新村乡所辖行政村、自然村。
关键词: 招远县 新村乡 行政村 自然村

内容

新村Xīncūn 位于招远县城南19公里,勾山水库东侧,黄(山馆)水(集)公路沿村西纵贯南北。1958年修建勾山水库时,陡崖曹家部分曹、孙、李、张姓和栾格庄全村迁居此地,因新建村庄,故名新村。分为新村南、新村北两个行政村。共有耕地2,044亩,人口1,458人。以农业为主,有电表厂、果林业。产淡水鱼。现为新村乡政府驻地,粮食所、供销社、邮电局、银行、医院、针织厂、童鞋厂、农具修配厂、拖拉机站、招远县第一农业中学等均设于此,是全乡政治、经治、文化中心。
  勾下店Gōuxiàdiàn别名:黄家庄子位于招远县城南17.5公里的薄家河东岸,村东黄(山馆)水(集)公路纵贯南北,属丘陵地带。据墓碑考,黄姓始建村庄,曾名黄家庄子。金大定年间,徐姓由夏甸迁至勾山东北的驿道旁开店,招徕过往客商。元至元年间,黄姓绝徙,易村名为勾下店。明成化年间,曹、杨两姓分别由本县大曹家和招远城里迁入,村名沿袭。1958年因修勾山水库,全村迁至现址。耕地1,850亩,人口1,051人。以农业为主,有砖瓦厂、修配厂和果林业。
  西宅科Xīzháikē 位于招远县城南17公里,齐山西南麓的丘陵中,东北与东宅科毗邻。明成化年间,王姓由本县张邴堡迁此定居,因居宅科村西,故名西宅科。耕地1,268亩,人口600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东宅科Dōngzháikē 位于招远县城南17.5公里的齐山西南麓,西南与西宅科毗邻,属丘陵平原。刘氏祖刘德荣于元至元年间,由山东省昌邑县南孟屯迁居招远城北关。明永乐年间,刘氏五世祖刘文焕卜古宅基重建新村,取名宅科。原宅科更名为东宅科。耕地1,267亩,人口608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山前兰家Shānqiánlánjiā别名:兰家沟位于招远县城南16公里的齐山南麓,属丘陵山地。清顺治年间,兰成进由招远城北关兰家胡同迁居齐山南麓的山沟中,取名兰家沟。1980年地名普查与阜山公社栾家沟重名,因居齐山前,经政府批准,更名为山前兰家。耕地1,318亩,人口707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英庄夼Yīngzhuāngkuǎng 位于招远县城南17.5公里,齐山南麓的丘陵中,西北临兰家沟水库。明崇祯年间,刘氏祖刘万英由本县东宅科迁入此夼建村,取名英庄夼。耕地810亩,人口394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金城Jīnchéng 位于招远县城南17.5公里,齐山南麓的山峦中,属丘陵山地。明洪武年间,蒋姓由本县大蒋家迁此定居,以采金为业,取名金城。弘治年间,徐姓由口后徐家、郭姓由郭家相继迁入,村名沿袭。耕地584亩,人口312人。以农业为主,有陶器烧制和果林业。
  小院沟Xiǎoyuàngōu 位于招远县城南18.5公里,黄(山馆)水(集)公路东侧,西邻新村,属丘陵地带。清康熙年间,李姓由本县单家迁此定居,取名小庄子。同治年间,因处古寺“齐山院”南的小沟中,易村名为小院沟。耕地397亩,人口220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小路家Xiǎolùjiā 位于招远县城南17.5公里,黄(山馆)水(集)公路东侧,属丘陵地带。清顺治年间,路姓由本县丁家庄子迁此定居,取名小路家。耕地1,581亩,人口685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凰巢坡Huángcháopō 位于招远县城南18.5公里,黄(山馆)水(集)公路东侧,属丘陵平原。
  清顺治年间,李姓由本县后花园迁此定居,因此地多雉鸡,古称“凤凰坡”,故名凰巢坡。耕地621亩,人口315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南单家Nánshànjiā别名:单家位于招远县城南18.5公里,黄(山馆)水(集)公路以东的丘陵中。清顺治年间,单姓由本县单家迁此定居,取名单家。1980年地名普查与大秦家公社单家重名,因处县城南,经政府批准,易名为南单家。耕地1,231亩,人口553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乔家庄Qiáojiāzhuān 位于招远县城南19.5公里,齐山以南的丘陵中。清顺治年间,乔姓由山西泽州乔村驿迁此定居,取名乔家庄。耕地1072亩,人口554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王家屯Wángjiātùn 位于招远县城南18公里,齐山以南的丘陵中。清顺治年间,王姓由本县祁格庄迁此定居,取名王家屯。耕地1,138亩,人口475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白石顶Báishídǐng别名:白设庄位于招远县城南19.5公里,齐山南伸的山岭间,属丘陵山地。清康熙年间,张姓由本县岭上村迁此定居,取名白设庄。后因〓顶出产石英石,易名为白石顶。耕地891亩,人口311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陡崖曹家Dǒuyácáojiā 位于招远县城南20公里的勾山东麓,勾山水库西岸,属丘陵山地。明成化年间,曹姓由城南曹家迁此定居,因建村于勾山水库西的土崖之上,故名陡崖曹家。耕地1,266宦,人口876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坝前曹家Bàqiáncáojiā别名:陡崖曹家位于招远县城南21.5的勾山水库坝前。1958年兴修勾山水库,因库容面积扩大,部分曹姓于1961年由陡崖曹家迁此定居,取名陡崖曹家。1980年地名普查与陡崖曹家重名,因处水库坝前,经政府批准,更名为坝前曹家,隶属陡崖曹家村委会。人口182人。
  薄家Bójiā 位于招远城县南21.5公里的勾山东麓,勾山水库坝南。明崇祯年间,薄姓由掖县西由村迁此定居,取名薄家。耕地1,300亩,人口661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臧述庄Zàngshùzhuāng别名:史家位于招远县城南20公里,黄(山馆)水(集)公路东侧,属丘陵平原。明景泰年间,史姓由乐安县(今广饶县)史家口镇,为避水灾迁此定居,取名史家。抗日战争中,该村臧述曾任胶东十三团排长,1945年2月在莱阳万第战役中壮烈牺牲,葬于本村。1947年为褒扬先烈,经政府批准,以烈士姓名易村名为臧述庄。耕地2,702亩,人口1,164人。以农业为主,有砖瓦厂和果林业。
  新旺庄Xīnwàngzhuāng 位于招远县城南21公里,黄(山馆)水(集)公路东侧,属沿河平原。明嘉靖年间,王姓由诸城县王庄迁此定居,为念旧籍,取名新王庄。至清初,演变为新旺庄。耕地5,556亩,人口1,296人。以农业为主,有砖瓦厂、石墨厂和果林业。
  南邢家Nánxíngjiā 位于招远县城南20.5公里,黄(山馆)水(集)公路东侧,村前小河向东南流入大沽河,属沿河平原。明嘉靖年间,邢姓由本县邢家迁此定居,取名邢家。1980年地名普查与界河公社邢家重名,经政府批准,改名为南邢家。耕地970亩,人口476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时家Shíjiā 位于招远县城南21公里,黄(山馆)水(集)公路东侧,大沽河支流东畔,属沿河平原。明嘉靖年间,时姓由本县五里庄迁此定居,取名时家。耕地1,615亩,人口664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小时家Xiǎoshíjiā 位于招远县城南21.5公里,黄(山馆)水(集)公路以东,东北与时家隔河相望。清光绪年间,时姓由时家析居此地,取名小时家。隶属时家村委会,人口155人。
  岚子东Lánzìdōng 位于招远县城南21公里,大沽河西畔,属沿河平原。清顺治年间,王姓由本县新旺庄迁此定居,因处松岚东侧,故名岚子东,后演变为岚东。1980年地名普查与磨山公社岚东重名,经政府批准,恢复原名。耕地1,337亩,人口668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车元口Chēyuánkǒu别名:车辕口位于招远县城南21公里,大沽河以西的群岭中,属丘陵平原。明万历年间,邱姓由本县邱家迁此定居,因地形似车辕,故名车辕口,后演变为车元口。耕地1,384亩,人口661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范家庄Fànjiāzhuāng别名:范家疃位于招远县城南22公里,黄(山馆)水(集)公路西侧,属丘陵山地。清雍正年间,范姓由栖霞县迁此定居,取名范家疃。1980年地名普查与城关镇范家疃重名,经政府批准,更名为范家庄。耕地439亩,人口234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大龙夼Dà1óngkuǎn 位于招远县城南22.5公里,黄(山馆)水(集)公路东侧的山夼中,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山区。清康熙年间,王姓由本县新旺庄迁此定居,因处山夼洼地,故名大龙夼。耕地1,220亩,人口580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禾木程家Hémùchéngjiā 位于招远县城南22.5公里,大沽河以西的山峦丘陵中。北宋咸平年间,程氏由挪头迁此定居,以姓氏边旁“禾”加姓氏“程”,取名禾木程家。耕地1,210亩,人口467人。以农业为主,有砖瓦厂和果林业。
  下董家Xiàdǒngjiā 位于招远县城南23公里的大沽河西岸,属沿河平原。明崇祯年间,董姓由本县曹孟村迁此定居,因处沟下头,故名下董家,耕地1,236亩,人口645人。以农业为主,有砖瓦厂和果林业。
  后路家Hòulùjiā 位于招远县城南22公里,薄家河和大沽河交汇处,属沿河平原。明永乐年间,路氏兄弟二人由本县丁家庄子迁此析居两地,兄居后村,取名后路家。耕地3,164亩,人口1,618人。以农业为主,有砖瓦厂、木器加工和果林业。
  前路家Qiánlùjiā 位于招远县城南23公里的大沽河西岸,北邻后路家,属沿河平原。明永乐年间,路氏兄弟二人由本县丁家庄子迁此析居两地,弟居前村,取名前路家。耕地1427亩,人口1,011人。以农业为主,有砖瓦厂和果林业。
  留仙庄Liúxiānzhuáng 位于招远县城南24公里,黄(山馆)水(集)公路南侧,属沿河平原。明洪武年间,于姓由文登县大水泊迁此定居,因一道士传教寄宿于此,群众敬仰之,故名留仙庄。耕地3,600亩,人口1,716人。以农业为主,有砖瓦厂、陶器厂、缝纫和果林业。
   上庄Shàngzhuāng 位于招远县城南24.5公里,黄(山馆)水(集)公路以东的山岭中,南邻山榛沟,属丘陵山地。明天启年间,臧姓由本县臧家迁此定居,因居小河源头,故名上庄。耕地2,438亩,人口956人。以农业为主,有砖瓦厂和果林业。
  高山洼Gāoshānwā 位于招远县城南24.5公里的高山南麓,地势北高南低,属丘陵山地。明万历年间,李姓由本县后花园村迁此定居,因处高山南麓低洼地带,故名高山洼。耕地1,350亩,人口527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小后夼Xiǎohòukuǎng 位于招远县城南24.5公里,高山南麓的山夼中,属丘陵山地。清光绪年间,董姓由本乡下庄移至村后的山夼中建村,取名小后夼。隶属高山洼村委会。人口69人。
  新马家Xīnmǎjiā别名:马家位于招远县城南23.5公里的大沽河西岸,西临高山,属沿河平原。明成化年间,马姓由本县沙沟马家迁此定居,取名马家。1980年地名普查与金岭、纪山公社马家重名,经政府批准,更名为新马家。耕地1,143亩,人口484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曹孟Cáomèng 位于招远县城南25公里的大沽河西畔,南与莱西县接界,属沿河平原。元至正年间,曹、孟两姓分别由本县城南曹家和孟格庄迁此定居,取名曹孟。耕地3,037亩,人口1,554人。以农业为主,有砖瓦厂、木器加工和果林业。
  洪沟Hónggōu 位于招远县城南24.5公里的大沽河西岸,西临高山,属沿河平原。清同治年间,张姓由本县老翅张家迁此定居,因处横沟北岸,故名横沟,后演变为洪沟。隶属曹孟村委会。人口185人。
  姜家窑Jiāngjiāyáo 位于招远县城南25.5公里,黄(山馆)水(集)公路西侧,地势西高东低,属丘陵山地。清康熙年间,姜姓由本县上甸迁此定居,以烧制砖瓦为业,故名姜家窑。耕地1,255亩,人口633人。以农业为主,有砖瓦厂和果林业。
  道北庄子Dàoběizhuāngzi别名:刘家庄子位于招远县城东南25.5公里,黄(山馆)水(集)公路东侧,属沿河平原。清乾隆年间,刘姓由招远城北关迁此定居,取名刘家庄。1945年公路改道,因处原公路以北,经政府批准,易名为道北庄子。耕地522亩,人口293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河西庄子Héxīzhuāngzi 位于招远县城南26.5公里的留仙庄河西岸,黄(山馆)水(集)公路东侧,属沿河平原。清康熙年间,刘姓由夏甸迁此定居,曾以夏甸为中心取名东北庄。1945年因处留仙庄河西岸,易名为河西庄子。耕地1,182亩,人口637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南张家庄Nánzhāngjiāzhuāng 位于招远县城南26公里,黄(山馆)水(集)公路东侧,留仙庄河东岸的丘陵中。明成化年间,张姓由招远城里迁此定居,取名张家庄。原属高山公社,1962年划归勾山公社。1980年地名普查与城关镇张家庄重名,经政府批准,更名为南张家庄。
  耕地1,117亩,人口548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老甲沟Lǎojiǎgōu别名:老金沟位于招远县城南25.5公里,黄(山馆)水(集)公路东侧,留仙庄河以东的山岭中,属丘陵地带。明万历年间,杨姓由招远城里迁居此地淘金,因处老金沟中,故名老金沟。1945年经政府批准,易村名为老甲沟。耕地867人,人口331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山榛沟Shānzhēngōu 位于招远县城南25.5公里,黄(山馆)水(集)公路东侧,灵雀山北伸的山峦中,地属山区。清乾隆年间,臧姓由本县上庄迁此定居,因此沟盛产榛树,故名山榛沟。耕地625亩,人口302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下庄Xiàzhuāng 位于招远县城南25.5公里的灵雀山北麓,村前小河南流入大沽河,属丘陵山地。清顺治年间,周姓由本县横掌周家迁此定居,因村西北建有上庄,故名下庄。耕地1,936亩,人口917人。以农业为主,有砖瓦厂和果林业。
  杨家庄Yángjiāzhuāng 位于招远县城南25.5公里,大沽河西的丘陵地带。明万历年间,陈姓由本县朱家庄迁此建村,取名陈家庄。清康熙年间,杨氏由招远城里迁入。至乾隆年间,杨姓易村名为杨家庄。耕地1,016亩,人口335人。以农业为主,有砖瓦厂和果林业。
  庙前Miàoqián 位于招远县城南26公里,大沽河以北的丘陵中,村东小河南流入大沽河,地势较平坦。明嘉靖年间,巨姓由莱阳迁此定居,因处古寺前,故名庙前。耕地916亩,人口436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隋家Suíjiā 位于招远县城南26.5公里的大沽河北岸,招(远)莱(西)两县边境,村东小河南流入大沽河,属沿河平原。清顺治年间,隋姓由莱阳埠后村迁此定居,取名隋家。耕地868亩,人口584人。以农业为主,有棉花加工和果林业。
  臧家Zàngjiā 位子招远县城南26.5公里的大沽河西岸,南与莱西县接界,属沿河平原。明万历年间,臧姓由莱阳仙庄迁此定居,取名臧家。耕地912亩,人口664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上甸Shàngdiàn 位于招远县城西南28.5公里的良山南麓,南与莱西县接壤,属丘陵地带。金正大年间,邱姓由掖县迁居夏甸以西,取名上甸。明洪武年间,姜龙、姜虎兄弟二人由四川成都府西流村迁入,村名沿袭。耕地670亩,人口271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西芝下Xīzhīxià 位于招远县城西南28.5公里的招(远)莱(西)边境,属丘陵地带。元至元年间。邴姓由本县张邴堡迁此定居,因处芝山下,故名西芝下。明成化年间,刘姓由本县夏甸西河北、于姓由文登县大水泊相继迁入,村名沿袭。耕地852亩,人口609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大庄子Dàzhuāngzī 位于招远县城南27.5公里,银山西北麓的小河北岸,南与莱西县接界,属沿河平原。明成化年间,李姓由本县后花园迁此定居,取名李家庄。崇祯年间,刘姓由招远城北关迁入。清乾隆年间,李氏绝徙,村多刘姓,易村名为刘家庄,后更名为大庄子。耕地2,340亩,人口982人。以农业为主。有砖瓦厂和果林业。
   银山后Yínshānhòu 位于招远县城南27.5公里的留仙庄河北岸,银山北麓,属丘陵平原。据原氏族谱载,原氏祖籍系原家河村(今大曹家与城西吕家之间)。明天启年间,其家恃前辈有功,与知县发生矛盾,被逐出县城,为避难潜居银山北麓,取名银山后。耕地1,945亩,人口885人。以农业为主,有砖瓦厂和果林业。
  东丁家Dōngdīngjiā 位于招远县城南28.5公里的银山东麓,南与莱西县接壤,村北小河东流入大沽河,属沿河平原。明崇祯年间,丁姓由本县丁家庄子迁此定居,取名丁家。因同区域内有大、小丁家两村,1957年经政府批准,更名为东丁家。耕地1,348亩,人口597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夏甸Xiàdiàn 位于招远县城南28.5公里的招(远)莱(西)边陲,黄(山馆)水(集)公路西旁,夏甸河穿村东流入大沽河。据出土的战国青铜剑、汉代灰陶罐、王莽刀币、北宋铜饰等文物印证,此地早有人群定居。北魏皇兴四年(公元470年),析置东曲成县后,夏姓由河北潞县迁此定居,因处绿草成茵的荒草甸子和东曲成南甸(古称围城之墙为廓,廓外曰郊,郊外曰甸,此地为东曲成南甸),故名夏甸。宋、金之间,王姓由罗峰镇迁居河南岸;明洪武年间,刘姓由四川成都铁碓臼刘家迁居河北岸;尹姓于崇祯年间,由本县大瞳迁居河南岸;清初,阎、李等姓氏相继迁入。随着人口的增多,以河为界形成了西河北、西河南、东河北、东河南四个行政村,统称夏甸。1931年曾设夏甸镇至1937年废。共有耕地6,333亩,人口3,470人。以农业为主,有砖瓦、酿造、被服、石墨、童鞋、木器等厂和果林业及竹条编制。特产陶器。

知识出处

山东省招远县地名志

《山东省招远县地名志》

本志记载了招远县行政区划、自然村、自然地理实体、人工建筑物、名胜古迹等各类地名的标准名称、历史沿革、地理方位、地形概貌、行政归属、自然经济、社会概况等,并插有现行地名图、历史沿革图、彩色照片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