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吴家乡所辖行政村、自然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省招远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4429
颗粒名称: 大吴家乡所辖行政村、自然村
分类号: C912.82
页数: 8
页码: 219-226
摘要: 本文收录山东省大吴家乡所辖行政村、自然村。
关键词: 山东省 招远县 大吴家乡

内容

大吴家Dáwújiā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3.5公里,海(阳)掖(县)公路北旁,招远县中部南北分水岭处,村南小河东流入齐山水库,属丘陵地带。明万历年间,吴氏兄弟二人,由蓬莱县城南关徙居招远城东南吴家咀,兄移居此地,取名大吴家,耕地2,444.1亩,人口1,020人。以农业为主,有小化工厂和果业。现为大吴家乡驻地。邮电、银行、卫生院、粮食所,石棉、针织、麻塑等厂,招远县第五农业中学等均设于此,是全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北马驻埠Běimǎzhùbǔ别名:张家庄位于招远县城东南8.5公里,徐家庄水库以北的山岭中,村东小河南流入库,属丘陵地带。明万历年间,张姓由本县东庄头迁此定居,取名张家庄。崇祯年间,因村北土阜草木茂盛,是天然的牧马场,古称马驻埠,故易名为北马驻埠。耕地828亩,人口335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迟家沟Chíjiāgōu 位于招远县城南10公里,黄(山馆)水(集)公路东侧的山岭间,属丘陵山地。清顺治年间,迟姓由黄县迟家迁此定居,因处山峦沟旁,故名迟家沟。耕地l,892.7亩,人口934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南马驻埠Nánmǎzhùqù别名:马家圈子位于招远县西南9公里,徐家庄水库以北的马驻埠〓上,村东小河沿村南流入库,属丘陵地带。明弘治年间,马姓由本县沙沟马家迁居土岭圈前,取名为马家圈子。崇祯年间,孙姓由招远城北瓦里迁入,因村北土阜草木茂盛,是天然的牧马场,故易名为南马驻埠。耕地1,481亩,人口579人。以农业为主,有砖瓦厂和果林业。
  东马驻埠Dōngmǎzhùbù别名:东庞家位于招远县城东南8.5公里,徐家庄水库以北的马驻埠〓上,属丘陵地带。明弘治年间,庞姓由本县庞家迁此建村,取名东庞家。万历年间,王姓由本县姚格庄迁入。崇祯年间,因村西土阜草木茂盛,是天然的牧马场,故易名为东马驻埠。耕地520亩,人口259人。以农业为主,有砖瓦厂和果林业。
   蒋家坡jiǎngjiāpō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0公里,徐家庄水库以北的沟溪旁,属丘陵地带。清乾隆年间,蒋姓由本县大蒋家迁此定居,因居丘陵阳坡前,故名蒋家坡。耕地345亩,人口155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张秀家Zhāngxiùjiā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1.5公里,徐家庄水库以东的山涧中,衬东小河沿村南流入库,属丘陵地带。明崇祯年间,一张姓兽医,由本县张格庄行医至此,由于医术高明,生意兴隆,定居于此,人称“张兽爷”村。后因村名不雅,谐其音改名为张秀家。耕地1116亩,人口493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大泊子Dàpōzi别名:孙家泊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2公里,招远县中部南北水分岭上,孙家裔水库以东的丘陵平原地带。明崇祯年间,孙永昌由本县槐树庄迁此定居,因处大水泊旁,取名孙家泊子。后他姓相继迁入,易村名为大泊子。耕地1,233亩,人口504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
  小泊子Xiǎopōzi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1.5公里,徐家庄水库西侧,山岭沟壑环绕村庄,村南小河东流入水库,属丘陵地带。清康熙年间,李姓由招远城水门里迁此,因居大泊子东北一华里处,故名小泊子。耕地747亩,人口342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徐家庄Xújiazhuā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1公里,徐家庄水库北岸的丘陵地带。清康熙年间,徐姓由本县勾下店迁此定居,取名徐家庄。耕地633亩,人口355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邹格庄Zōugézhuǎ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2公里,徐家庄水库与老徐夼水库之间的丘陵地带。明万历年间,邹姓由黄县馆前邹家迁此定居,取名邹格庄。崇祯年间,李姓由招远城里迁入,村名沿袭。耕地1,503亩,人口723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王家夼Wángjiākuǎ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2.5公里,老徐夼水库东北山夼中,属丘陵地带。清道光年间,徐姓由黄县城迁此建村,因村中有一古槐,取名老树夼,后叫老鼠夼。1980年地名普查群众反映村名不雅,因村多王姓,经政府批准,更名为王家夼。耕地168亩,人口86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和砖瓦厂。
  河上沟Héshànggōu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2公里,徐家庄水库以东的高阜上,属丘陵地带。明成化年间,徐姓由本县南坞党迁此定居,因处小河源头的沟壑之中,故名河上沟。耕地845亩,人口296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和食品加工厂。
  大洼Dàwā别名:大汪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3公里,老徐夼水库以东的高阜下,属丘陵平原。清乾隆年间,王姓由招远县城里,李姓由黄县大庄李家徒居大汪旁,取名大汪。后演变为大洼。耕地340亩,人口122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
  庙西Miàoxī 位于招远县城南13公里,海(阳)掖(县)公路北侧的丘陵地带。明成化年间,李姓由本县后花园迁此定居,因处古庙以西,故名庙西。耕地1,170亩,人口552人。以农业为主。
  小吴家Xiǎowújiā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4公卫,海(阳)掖(县)公路南侧,村西小河向东南流入齐山水库,属丘陵地带。明崇祯年间,吴姓由栖霞县黄口迁此定居,因邻近大吴家,故名小吴家。耕地916亩,人口483人。以农业为主,有玻璃钢厂。
  岔道Chàdào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4公里,海(阳)掖(县)公路北侧,村西南小河东流入下林庄河,属丘陵地带。据李氏古墓出土的北宋鸡咀瓷瓶和金明昌七年(公元1197年)的石棺印证,北宋时李氏祖李文峰在此建村,因处大道口,故名岔道。耕地3,229亩,人口1,563人。以农业为主,有砖瓦厂和服装加工。
  向阳岭Xiàngyánglǐng别名:官里庄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4.5公里,海(阳)掖(县)公路北侧的山沟中,属丘陵地带。明崇祯年间,刘姓由招远城北关迁此定居,当时行政区划为“里甲”制,取名为官里庄。1980年地名普查与东庄公社官里庄重名,因居岭前,经政府批准,更名为向阳岭。耕地630亩,人口248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和服装加工。
  立甲疃Lìjiǎtuǎn别名:李家疃位于招远县城西南14公里,海(阳)掖(县)公路南侧,村西小河南流入勾山水库,属丘陵平原。据古墓出土的唐代和北宋铜钱印证,唐初,李、路、党、孟诸姓定居此地,因村多李姓,取名李家疃。明景泰年间,王姓兄弟四人由本县赵家庵迁入。至清同治年间,李姓徙绝,王福元、王福成、王元增成为大地主,易村名为立甲疃。1967年改为团结村,群众不习惯,经政府批准,恢复原名。耕地3,041南,人口1,415人。以农业为主,有砖瓦厂。
  后仓Hòucāng 位于招远县城南15公里,黄(山馆)水(集)公路东侧的丘陵地带。元末明初,官府粮仓建于此地,邢、杨两姓在仓后定居,取名为后仓。明正德年间,李梅、李忠、李南由招远城水门里迁入;万历年间,刘氏仁、义、礼、智、信兄弟五人由招远城南关相继迁入,村名沿用。耕地1,614亩,人口708人。以农业为主。
  肖家屯Xiǎojiātún 位于招远县城南15.5公里,海(阳)掖(县)公路南侧,西北邻路家屯,属丘陵地带。清雍正年间,肖姓由掖县沙河迁此定居,取名肖家屯。耕地496亩,人口200人。以农业为主。
  于夼Yúkuǎ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5公里,海(阳)掖(县)公路南侧的丘陵地带。明万历年间,于姓由本县石对头于家迁此定居,因处沟夼中,故名于夼。崇祯年间,王、赵两姓由招远城里和本县抬头赵家迁入,村名沿用。耕地1,517亩,人口659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齐山店Qíshāndiàn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4.5公里的齐山背后,村南小河东流入齐山水库,属丘陵地带。金大定年间,殷姓由莱州府徙居齐山北麓大道旁开店,取名齐山店。明嘉靖年间,张、杨两姓分别由本县老翅张家和招远城里迁入,村名沿用。耕地1,770亩,人口1,048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南孙家庄Nánsúnjiāzhuá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6公里,面向齐山北麓,背临齐山水库,属丘陵地带。清乾隆年间,孙希公由本县北里庄马家迁此定居,取名孙家庄。1980年地名普查与张星公社孙家重名,经政府批准,更名为南孙家庄。耕地609亩,人口302人。以农业为主,有砖瓦厂和果林业。
   下林庄Xiàlínzhuān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5.5公里,海(阳)掖(县)公路南侧,西临齐山水库,属丘陵地带。明嘉靖年间,张氏祖治中、治云兄弟二人由本县张家庄迁此定居,因处西北〓树林和上林庄以下,故名下林庄。崇祯年间,吴锡荣、吴锡仁兄弟二人由本县吴家咀迁入,村名沿用。耕地1,947亩,人口1,136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和服装加工。
  朱疃Zhūtuǎn别名:珠疃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5.5公里,海(阳)掖(县)公路东侧,西与下林庄隔河相望,村西小河南流入下林庄河,属丘陵地带。明嘉靖年间,朱姓由本县朱家庄迁此定居,因小河东岸石岭中间,有一石凸子,形似圆珠,人称“龙戏珠”,故名珠疃。后因朱姓建村改为朱疃。崇祯年间,阎姓由本县郭家埠迁入。清乾隆年间,曹姓由城南大曹家迁入,村名相沿。耕地1,359亩,人口625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高家圈Gāojiāquān 位于招远县城西南16.6公里,黄(山馆)水(集)公路东侧,村南小河两流入道头河,属丘陵地带。清顺治年间,高姓由本县老翅丁家迁此定居,因处小河套,故名高家圈。耕地417亩,人口195。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前仓Qiáncāng 位子招远县城南16.5公里,黄(山馆)水(集)公路东侧的丘陵中,村东小河沿村前流入道头河。明嘉靖年间,王氏祖王朋、王成兄弟二人由本县官庄村迁此定居,因处“官仓”前,取名前仑。耕地842亩,人口475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和绳厂。
  柳家仓Liǔjiācāng别名:六甲仓位于招远县城南16公里,黄(山馆)水(集)公路以东的高阜上,属丘陵地带。明崇祯年间,王姓由栖霞县寺口迁此定居,因明朝施行“里甲”制,此地属第六甲,又居官仓以东,故名六甲仓。清初,此地多柳树,易村名为柳家仓。耕地602亩,人口241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孙家院Súnjiāyuàn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7公里的齐山东南麓,村东小河南流入大沽河,属丘陵平原。元至正年间,孙姓由本县石城夼迁此定居,因处古庙“齐山院”旁,故名孙蒙院。杨氏于明永乐年间,由招远城里迁入,孙氏徙绝,村名相沿。耕地466亩,人口1177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张家院Zhāngjiāyuàn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6.5公里,齐山东麓,海(阳)掖(县)公路南侧,村东小河沿村南流入大沽河,属丘陵地带。明崇祯年间,张氏祖张进由莱阳县小院迁此定居,因邻近古庙“齐山院”,故名张家院。耕地1,797亩,人口829人。以农业为主,有冰棍厂和果林业。
  许家院Xǔjiāyuàn别名:曹家院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6.5公里的齐山东麓,海(阳)掖(县)公路南侧,村东小河南流入大沽河,属丘陵地带。清顺治年间,曹姓由本县南曹家迁此定居,因临近古庙“齐山院”,故名曹家院。乾隆年间,许氏由蓬莱县迁入,人丁兴旺,易名为许家院。耕地379亩,人口208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汪家院Wāngjiāyuàn 位于城远县城东南17.5公里的齐山东南麓,村西小河南流入大沽河,属丘陵地带。明万历年间,汪姓由本县汪家迁此定居,因处古庙“齐山院”东侧,故名汪家院。耕地 1,451亩,人口804人。以农业为主,有镀锌厂和小化工厂。
  东沟子Dōnggōuzi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8公里的齐山东南麓,村西小河南流入大沽河,属丘陵地带。明万历年间,刘、邱两姓由本县邱家迁此定居,因居齐山东沟,故名东沟子。耕地1031亩,人口485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路家屯Lùjiātún 位于招远县城南15.5公里,海(阳)掖(县)公路南侧,村西小河向西南流入辽清河,属丘陵地带。明成化年间,路姓由本县丁家庄子迁此定居。取名路家屯。耕地745亩,人口378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知识出处

山东省招远县地名志

《山东省招远县地名志》

本志记载了招远县行政区划、自然村、自然地理实体、人工建筑物、名胜古迹等各类地名的标准名称、历史沿革、地理方位、地形概貌、行政归属、自然经济、社会概况等,并插有现行地名图、历史沿革图、彩色照片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