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院乡所辖行政村自然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省招远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4424
颗粒名称: 南院乡所辖行政村自然村
分类号: C912.82
页数: 10
页码: 206-215
摘要: 本文收录了山东省招远县南院乡所辖所有行政村、自然村、由来概况。
关键词: 招远县 南院乡 农业经济

内容

南院庄Nányuànzhuā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3公里,磨起山东麓的大洁河畔,属丘陵平原。据出土的战国青铜剑、汉代灰土陶和北宋咸平钱等文物印证,早有人群在此定居,是招远县古老村庄之一。北宋时此地建有古刹“节基寺”和“清基寺”,两寺有地道相通,寺内僧人为非作歹,被官府毁寺屠僧。北宋开宝年间,节姓迁此定居,因处寺院以南,故名南院庄。明永乐年间,邴姓由山西洪洞县迁入,郝姓由掖县平里店迁入。万历年间,节姓徙绝,村名相沿。耕地3821亩,人口2019人。以农业为主,有建筑业、养殖业和铁丝网、焊条、油料加工、乳皮花生等厂。现为南院乡驻地,卫生院、银行、粮所、邮电、供销社、农机修配厂、招远县第三农业中学等均设于此,是全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小涝泊Xiǎolàopó 位于招远县城东11.5公里,禄山西麓,大涝泊村西,村东小河南流入大沽河,属丘陵地带。清康熙年间,刘秉治由招远城北关迁此定居,因居大涝泊以西,故名小涝泊。耕地405亩,人口229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粘土厂和小手工业。
  东温家庄Dōngwēnjiāzhuāng 位于招远县城东11.5公里的羊坡顶东坡,村东小河南流入大沽河,属丘陵平原。清道光年间,温姓由本县山口温家迁此定居,取名温家庄。1980年地名普查与大秦家公社温家庄重名,经政府批准,更名为东温家庄。耕地450亩,人口255入。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养殖业和酒厂。
  大涝泊Dàlàopō 位于招远县城东12公里处,东与禄山〓隔河相望,西依羊坡顶,村前小河南流入大沽河,属河谷平原。明成化年间,郭姓由本县官地迁此定居,因处大沽河畔的涝洼地带,故名大涝泊。嘉靖年间,李氏祖由本县后花园迁入,村名相沿。耕地1388亩,人口806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李家沟Lǐjiāgōu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4公里,禄山水库东侧,小阜山西麓,属丘陵地带。明万历年间,李氏祖由招远城水门里迁此定居,因居小沟旁,故名李家沟。耕地2366亩,人口907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钢窗厂、毛毡厂和钳厂。
  张邴堡Zhāngbǐngpù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1.5公里,大沽河西岸,招(远)栖(霞)公路沿村北横贯东西,属河谷平原。据《招远县志》载,金天会年间,在此设“急递铺”,元明因之。邴姓原籍栖霞,元至正年间,在铺内当差,定居于此。明成化年间,张姓由本县毕郭河西迁入,因处“急递铺”旁,故名张邴堡。弘治年间,郝、王两姓由招远城里和横掌郝家迁入,村名相沿。耕地2233亩,人口1274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养殖业、家具厂和纸盒厂。
  东小庄Dōngxiǎozhuā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1.5公里,大沽河西岸,北邻张邴堡,属河谷平原。清光绪年问,张姓由本县芮里村迁此定居,因村小取名小庄。1945年并入张邴堡,至1961年划为行政村,仍称小庄。1980年地名普查与界河公社小庄重名,经政府批准,更名为东小庄。耕地222亩,人口146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
  庙后吕家Miàohòulǚjiā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0.5公里的,大沽河西岸,万寿山北麓,属丘陵平原。明成化年间,吕姓由本县大疃(古名夺疃)迁此定居,取名吕家。1980年地名普查与阜山公社吕家重名,因处玉皇庙后,经政府批准,更名为庙后吕家。耕地347l亩,人口1807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养殖业、造纸厂和粉丝加工。
  北院庄Běiyuànzhuā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1公里的大沽河东岸,县内公路穿村纵贯南北,属河谷平原。据刘氏族谱和古遗址考证,此地东南里许有古刹“清基寺”。明洪武年间,刘氏祖刘用由山东武定府蒲台县迁此定居,因处寺院旁和南院庄北,故名北院庄。徐、孙两姓于成化年间,分别由本县高家庄子和后裔村迁入,村名相沿。耕地3060亩,人口1876人。以农业为主,有家具厂、糖果厂、砖瓦厂、养殖业和粉丝加工。
  东李格庄Dōnglǐgézhuā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4公里,文(登)招(远)公路以南,属丘陵平原。明弘治年间,李氏祖李明由本县山上李家迁此定居,取名李格庄。嘉靖年间,孙有祥由本县石对头孙家迁入,村名相沿。1980年地名普查与灵山公社李格庄重名,因处县城东,经政府批准,更名为东李格庄。耕地2760亩,人口1202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砖瓦厂和食品加工厂。
  东高家庄Dōnggāojiāzhuā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4公里,文(登)招(远)公路南侧,属丘陵地带。明崇祯年间,高姓由苇都高家迁此定居,取名高家庄。1980年地名普查与本县高家庄重名,经政府批准,以县城为方位,更名为东高家庄。耕地760亩,人口291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和食品加工厂。
  大疃Dàtuǎn别名:夺疃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5公里,文(登)招(远)公路南侧,小河由北向南穿村流入大沽河,属丘陵地带。唐初,周、吕两姓在此建村,取名周家疃。明永乐年间,尹姓由掖县埠南尹家迁入,成化年间,与周、吕两姓发生矛盾,以致械斗,周、吕两姓被迫迁走,故称“夺疃”。清末民初,易名为大瞳。耕地3375亩,人口1497人。以农业为主,有压胎厂和木器加工厂。
  岚东Lándō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5.5公里,文(登)招(远)公路南侧,村东小河南流入大沽河,属丘陵平原。明嘉靖年间,徐姓由本县前柳行迁此定居,因村西有松岚,故名岚东。耕地1349亩,人口818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砖瓦厂和鞭炮厂。
  百尺堡Bǎichǐpù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6公里,文(登)招(远)公路南侧,小天〓东北麓的高阜上,属丘陵地带。明洪武年间,王姓由招远城迁此定居,因距村北古驿道“急递铺”百尺左右,故名百尺堡。耕地760亩,人口291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砖瓦厂和橡胶厂。
  大梁家Dàliángjiā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5.5公里的羊坡顶东北麓,县内公路沿村北横贯东西,属丘陵地带。明嘉靖年间,梁姓兄弟二人由本县十里铺迁入后,析居两地,兄居于此,取名大梁家。耕地1643亩,人口318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和修配厂。
  小梁家Xiǎoliángjiā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5.5公里的羊坡顶东北麓,县内公路沿村北横贯东西,属丘陵地带。明嘉靖年间,梁姓兄弟二人,由本县十里铺迁入后,析居两地,弟居于此,取名小梁家。耕地1213亩,人口552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和五金厂。
  东马家Dōngmǎjiā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5.5公里的羊坡顶东北麓,北邻画石〓,村北县内公路横贯东西,属丘陵地带。明万历年间,马姓由本县掉钟头迁此定居,取名马家。1980年地名普查与纪山公社马家重名,经政府批准,以县城为方位,更名为东马家。耕地1491亩,人口650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草店Cǎodiàn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7公里的逢顶与秋千顶之间,团顶屹立村西,蓬(莱)水(集)公路纵贯南北,属丘陵地带。明永乐年间,王姓由本县百尺堡迁此定居,设店招徕行人,因店房用草苫盖,故称草店。耕地2157亩,人口1159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和五金厂。
  大高家Dàgāojiā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8公里的招(远)栖(霞)边境,蓬(莱)水(集)公路在村西纵贯南北,村东小河西流入大沽河,属丘陵地带。清康熙年间,高姓长子由本县苇都高家迁入,取名大高家。耕地960亩,人口466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和五金厂。
  东杨家庄Dōngyángjiāzhuā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2公里的大沽河西岸,磨起山西南的丘陵地带。清康熙年间,杨姓由招远城里迁此定居,取名杨家庄。1980年地名普查与勾山公社杨家庄重名,经政府批准,以县城为方位,更名为东杨家庄。耕地1120亩,人口425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和砖瓦厂。
  牟疃姜家Mùtuǎnjiāngjiā别名:姜家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4公里的大沽河南岸,西与牟瞳为邻,属丘陵平原。明万历年间,姜氏祖姜伟由招远城里迁此定居,取名姜家。1980年地名普查与毕郭公社姜家重名,因邻近牟疃,经政府批准,更名为牟疃姜家。耕地1317亩,人口540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秦家沟Qínjiāgōu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4.5公里的大沽河东岸,羊坡顶西南麓,属丘陵地带。明天启年问,秦姓由本县老秦家迁此定居,因处山沟中,故名秦家沟。耕地2519亩,人口892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和砖瓦厂、涂料厂、修配厂。
   东汪家Dōngwāngjiā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6.5公里,画石〓与对脚岭之间的丘陵地带。明崇祯年间,汪姓由本县地北头王家迁此定居,取名汪家。1980年地名普查与界河公社汪家重名,经政府批准,以县城为方位,更名为东汪家。耕地826亩,人口371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和钢窗厂。
  高家岭Gāojiālǐ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8.5公里的招(远)栖(霞)边境,蓬(莱)水(集)公路由村西纵贯南北,属丘陵山地。清顺治年间,高姓由本县苇都高家迁此定居,因处山岭上,故名高家岭。耕地1080亩,人口468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和酿造厂。
  牟疃Mùtuǎn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3公里的大沽河西岸,属丘陵平原,隋开皇年间,牟姓由杨疃镇(今栖霞城)迁此定居,取名牟疃。明成化年间,刘姓由本县上刘家迁入。崇祯年间,林姓由栖霞县解家迁入,村名沿袭。耕地2430亩,人口973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和电热褥厂。
  阎家yánjiā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3.5公里,大沽河北岸的丘陵平原上。元至元年间,阎姓由招远县城里迁此定居,取名阎家。明弘治年间,李东林由栖霞县驼山迁入。清乾隆年间,赵姓由本县南寨子迁入,村名沿袭。耕地2740亩,人口1056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和手套厂、乳皮花生厂。
  万家Wànjiā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4.5公里,大沽河支流北岸的河谷平原。明成化年间,万姓兄弟二人由黄县黑山迁徒招远县析居两村,兄居此地,取名万家。耕地1783亩,人口655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下观堡Xiàguànpù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5.5公里,大沽河东支流北岸的丘陵平原上。隋开皇年间,大沽河上游东南处建有古刹“纯阳观”。金天会九年(公元1131年),招远建县后,曾在此观旁设“急递铺”。明万历年间,李氏由招远城东门里迁此定居,因居古刹和“急递铺”下方,故名下观堡。耕地1602亩,人口691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和粉丝加工。 观上陈家Guānshàngchénjiā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6公里,大沽河支流北岸,北临羊坡顶,属丘陵平原。明万历年间,陈姓由本县大转山堡迁此定居,因处“纯阳观”东侧,故名观上陈家,清末简化为陈家。1980年地名普与界河公社陈家重名,经政府批准,恢复原名。耕地2493亩,人口1065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和砖瓦厂。
  韩家Hánjiā别名:簸箕匠韩家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6.5公里的峰山〓西北麓,村南小河沿村北流入大沽河,属丘陵平原。明崇祯年间,韩姓以修理簸箕为业,由本县口后韩家迁此定居,取名簸箕匠韩家。清乾隆年间。姜姓由本县毕郭公社寨里村迁入,村名简化为韩家。耕地1080亩,人口468人。以农业为主,有绳厂、砖瓦厂、水泥空心砖厂和果林业。
  峰山后Fēngshānhòu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7.5公里,蓬(莱)水(集)公路西侧,峰山〓北麓,村南小河西流入大沽河,属丘陵山地。明成化年间,张姓由本县东店村迁此定居,因处峰山〓北麓,故名峰山后。嘉靖年间,秦、李两姓分别由本县大秦家和后花园迁入,村名相沿。耕地696亩,人口275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凤凰夼Fènghuángkuǎ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8公里,蓬(莱)水(集)公路西侧,东与栖霞县接壤,村南小河西流入大沽河,属丘陵山地。清同治年间,冯、刘两姓由本县冯家和招远城北关迁入,因居荒山野岭多雉鸡之处,故名凤凰裔。耕地307亩,人口107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东罗家Dōngluójiā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4.5公里的大沽河东岸,古山西北麓,属丘陵平原。明弘治年间,罗氏祖罗均、罗衡兄弟二人,由大名府(今河北省大名县)迁徙此地后,析居东西两村,罗均居东,取名东罗家。耕地877亩,人口499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和砖瓦厂。
  龙王沟Lóngwánggōu 位于招远县城南东17.5公里的峰山〓西麓,村前小溪由东向西北流入大沽河,属丘陵地带。清乾隆年间,王姓由黄县城迁此定居,因村西沟旁有一石块形如龙头,故名龙王沟。耕地913亩,人口302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和酿造厂。
  三合庄Sānhézhuāng别名:八马沟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8.5公里,蓬(莱)水(集)公路西侧,东与栖霞接壤,属丘陵山地。清乾隆年间,郑、兰、陈三姓由本县郑家、城北关、堡子迁此,以农牧为业,因养马八匹,故称八马沟。清末,因村名不雅,易名为三合庄。耕地530亩,人口169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刘家疃Liújiātuān别名:黄县庄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9公里,蓬(莱)水(集)公路东侧,东与栖霞县接壤,属丘陵山地。清朝中期,此地是黄县城里丁姓地主的庄田,称“黄县庄”。嘉庆年间,刘、郭两姓由招远城北关和郭家庄子迁此租地谋生。后因村多刘姓,故易名为刘家疃。耕地714亩,人口250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和粉丝加工。
   古山屯Gǔshāntún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6公里的古山南麓,村前小河向西南流入城子水库,属丘陵平原。明成化年间,路姓由招远城西吕家迁此定居,因处古山南麓,故名古山屯。嘉靖年间,王姓由莱阳茂子场迁入。清同治年间,李、刘两姓分别由本县大涝洼和五截迁入,村名相沿。耕地1488亩,人口698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和五金厂。
  金家沟Jīnjiāgōu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6.5公里的雀〓西北麓,村东小河南流入大沽河,属丘陵山地。明成化年间,金姓由本县寨里迁此定居,因居沟旁,故名金家沟。弘治年间,秦姓由本县老秦家迁入,村名相沿。耕地1389亩,人口506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和砖瓦厂。
  六合庄Liùhézhuā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7.5公里,雀〓北麓的山岭中,村南小河西流入大沽河,属丘陵山地。明崇祯年间,战、郭两姓为避难,由本县战家、原瞳郭家潜居荒山野坡间。清康熙年间,冯、杨、温、孟四姓,分别由本县前花园、城里、山口温家和黄县孟家迁居此地。乾隆年间,因六姓聚居,故名六合庄。耕地1377亩,人口460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和修配厂。
  冯草洼Féngcǎowā别名:冯曹洼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1.5公里,,万寿山西南麓的丘陵中。明崇祯年间,冯曹两姓分别由本县冯家和大曹家迁此定居,因处丘陵洼地,故名冯曹洼。清同治年间,曹姓绝徙,易名为冯草洼。耕地932亩,人口340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西涝泊Xīlàopō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1公里,大沽河套西北侧的丘陵中。明万历年间,王姓由本县山前村迁此,因居山峦西坡的低洼处,雨季涝洼积水,故名西涝泊。耕地786亩,人口279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和糖果厂。
  宁家Níngjiā别名:北孙家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2.5公里,大沽河西北岸,属丘陵平原。据古墓出土的战国青铜剑印证,古时就有人群在此定居。明成化年间,孙姓兄弟二人由本县瓦里迁入,南北析居,兄居此地,取名北孙家。清顺治年间,宋姓由本县寨里迁入。康熙年间,孙姓绝徙,易名为宁家。耕地1510亩,人口609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和食品加工厂。
  老马思家Lǎomǎsījiā别名:南孙家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2.5公里的大沽河西岸,属丘陵平原。明成化年间,孙姓兄弟二人由本县瓦里迁入,析居南北两村,弟居南,取名南孙家。清顺治年间,陈国章由本县转山堡迁入。据传,康熙年间,孙姓迁徙,陈姓出卖一匹老马,此马去而复返,故易名为老马思家。耕地226亩,人口100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和砖瓦厂。产西瓜。
  西罗家Xīluójiā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3.5公里的大沽河两岸,古山西北麓的丘陵平原中。明弘治年间,罗氏祖罗均、罗衡兄弟二人由大名府(今河北省大名县)迁此后,析居东西两村,罗衡居西,取名西罗家。耕地2603亩,人口1199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养殖业。产西瓜。
  迟家Chíjiá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5公里的城子水库西岸,属丘陵平原。明永乐年间,迟氏祖迟明、迟和兄弟二人由山西省洪洞县贾村大槐树底下迁此定居,取名迟家。耕地1288亩,人口546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砖瓦厂和高强度螺栓厂。

知识出处

山东省招远县地名志

《山东省招远县地名志》

本志记载了招远县行政区划、自然村、自然地理实体、人工建筑物、名胜古迹等各类地名的标准名称、历史沿革、地理方位、地形概貌、行政归属、自然经济、社会概况等,并插有现行地名图、历史沿革图、彩色照片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