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家乡所辖行政村、自然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省招远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4410
颗粒名称: 宋家乡所辖行政村、自然村
分类号: C912.82
页数: 12
页码: 164-175
摘要: 本文收录了山东省招远县宋家乡行政村、自然村。
关键词: 宋家乡 自然村 行政村

内容

年头宋家Niántóusòngjiā 位于招远县城北13.5公里,五虎山以南的丘陵中。宋氏祖宋廷举于明洪武年间,由黄县河北宋家迁此定居,因迁徒时间是该年一月(一岁之首),故名为年头宋家。耕地1,598亩,人口1,471人。以农业为主,有艺品、石料、毡鞋、粉丝加工和果品烤干等厂。现为宋家乡驻地。卫生院、供销社、邮电、银行、放大站、拖拉机站、机械修配厂、招远县第二农业中学等均设于此。
  庙头郭家Miàotóuguō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9.5公里,狗山以西的山峦丘陵中,北与黄县接壤。明洪武年间,郭姓由掖县大冢坡迁此居住,因村西头有一古庙,故名庙东头郭家,后演变为庙头郭家。耕地711亩,人口378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马格庄Mǎgézhuāng别名:狗山西马家、马家葬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9公里的黄山东麓,北与黄县接界,属丘陵山地。金天会年间,马姓徙居此地,因处狗山西,故名狗山西马家。元至元年间,马氏犯罪,元帝降旨夷九族,马氏闻讯更名潜逃,剩下高龄男女被诛,合葬一坟,易村名为马家葬。后因此名不雅,改称马格庄。明弘治年间,王氏祖王吉世由本县辛庄迁入,村名沿用。耕地1,339亩,人口789人。以农业为主,有石磨加工和果林业。
  虎龙斗Hùlóngdòu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8.5公里的金山东麓,属丘陵地带。明正德年间,王姓由本县辛庄迁此定居,因村南北土岭对峙,形如龙虎相斗,故名虎龙斗。耕地1,306亩,人口844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轧花、石磨和粉丝加工。
  大李家Dàlǐ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9公里的狗山西麓,东北与黄县接界,属丘陵山地。明洪武年间,李姓由湖北省枣阳县迁此定居,取名大李家。耕地1,282亩,人口545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狗山李家Gǒushānlǐjiā别名:九猪李家位于招远县城北17.5公里,狗山西南的山峦丘陵中,村东小河南流入北栾家河水库。明成化年间间,李姓由四川省迁此定居,因村周围有九个猪形土丘,故名九猪李家,后叫成小李家。1980年地名普查与大秦家公社小李家重名,因处狗山西麓,经政府批准,更名为狗山李家。耕地1,753亩,人口1,392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石棚Shípé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8里的瓮顶西麓,村西小河北流入黄县境内,地属山地。明永乐年间,史姓由山西省小云南迁此定居,因村南有一石棚,故名石棚。耕地1,191亩,人口887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和罐头厂。盛产山楂。1966年划归徐家公社,1975年徐家公社撤销仍属纪山公社。
  界沟姜家Jiègōujiāngjiā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7.5公里,瓮顶东南的山谷中,北与黄县接壤,村北小河北流入黄县境内。明洪武年间,姜姓由四川大柳树村徒居招远黄山乡徐家北河,后移居井眼店西北。至天启年间,因村东北沟是招(远)黄(县)两县的分界线,故名界沟姜家。耕地512亩,人口458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和砖瓦厂。
  井眼店Jǐngyǎndiài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7.5公里的凤凰顶西麓,北与黄县接界,村西小河北流入黄县境内,地属山区。明成化年间,姚氏祖姚广由黄县城东林家庄子迁此开店,因店设在井沿旁,做名井眼店。隶属界沟姜家村委会。人口55人。以农业为主。
  大岚Dà1án 位于招远县城北17公里,双目顶西麓,南邻北栾家河水库,属丘陵地带。明成化年间,王氏祖王敬恩由黄县王马史家迁此定居,因处大片山岚中,故名大岚。1937年因村大分为东西南北四村,1959年合作化后四村合并,仍称大岚。耕地3,808亩,人口2,560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饭店和粉丝加工。
  宅科Zháikē 位于招远县城北16.5公里,虚空山东麓,村南小河向东北流入黄县境内,地属山地。据张氏族谱载,明弘治年间,张姓由四川南柳村迁徙招远黄山乡川里社井眼店西居住。天启年间,遭受水灾迁至苗家村西定居,此地群山环绕形如宅院,故名宅科。耕地1,116亩,人口671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和塑料厂。1966年属徐家公社,1975年划归纪山公社。
  苗家Miáojiā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6.5公里,虚空山东麓的山谷中。明嘉靖年间,苗姓由黄县城后苗家迁此定居,取名苗家。隶属宅科村委会。人口303人。以农林业为主。1966年属徐家公社,1975年划归纪山公社。
  川里林家Chuānlǐlínjiā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0.5公里的凤凰山南麓,村南小河向北流入黄县境内,属丘陵山区。明万历年间,林姓由本县老翅林家迁此定居,因处山川河谷,故名川里林家。耕地1,056亩,人口1,113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食品加工和绳厂。盛产柿子、大梨。1966年属徐家公社,1975年划归纪山公社。
  仓口陈家Cāngkǒuchénjiā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7.5公里的凤凰顶南麓,南与陈家水库为邻,地属山区。据陈氏族谱载:“吾门陈氏,相传四川人也,迁居黄县故名大陈家,迨明万历年间,徙居于此,所养公观此地,山水秀丽,群山环抱,形如仓库。”故名仓口陈家,后简化为陈家。1980年地名普查与磨山、界河公社陈家重名,经政府批准,恢复原名。耕地541亩,人口642人。以农林业为主,盛产柿子。1966年属徐家公社,1975年划归纪山公社。
  上林家Shànglínjiā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7公里,凤凰顶南麓的山涧中,南与陈家水库为邻,地属山区。明嘉靖年间,林士弘由本县老翅林家徙居此地,因处小河上游,故名上林家。隶属仓口陈家村委会。人口185人。以农林业为主。盛产柿子。1966年属徐家公社,1975年划归纪山公社。
  周家Zhōujiā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7.5公里,大猪顶东南麓的山涧中,南与陈家水库相邻,地属山区。明永乐年间,周氏祖周云龙由黄县北马迁居此地,取名周家。隶属仓口陈家村委会。人口77人。以农林业为主。1966年属徐家公社,1975年划归纪山公社。
  东北冲Dōnoběichō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7公里,大猪顶西麓的山涧中,村南小河西流入陈家水库,地属山区。明嘉靖年间,武姓由黄县城迁此定居,因处东北山区的交通要道,故名东北冲。耕地158亩,人口218人。以农林果业为主,有纸盒厂。1966年属徐家公社,1975年划归纪山公社。
  沟子Gōuzi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5公里,北栾家河水库西南,村西小河向南流入界河,属丘陵地带。清康熙年间,李姓由河南省迁此定居,因在大沟内建村,故名沟子。耕地915亩,人口460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和粉丝加工。
  高家Gāo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4.5公里,北栾家河西南的丘陵中,村南小河西流入界河。据村志载,明成化间,高姓由黄县苗台高家迁此定居,取名高家。耕地398亩,人口261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和粉丝加工。盛产柿子。
  北栾家河Běiluánjiāhé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5.5公里,五虎山西麓的河畔,属丘陵平原。明成化年间,栾氏祖由黄县槐树栾家迁此定居,因处河畔,故名栾家河。1958年村西北建水库时将江家河、汪家河两村并入,村名沿袭。1984年因与栾家河乡政府驻地重名,经政府批准,易名为北栾家河。耕地3,238亩,人口2,420人。以农业为主,有电器、鞭炮厂和粉丝加工。
  段家洼Duànjiāw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4.5公里,五虎山西南麓的小河旁,属沿河平原。明嘉靖年间,段姓由招远县城里迁此定居,因处河畔洼地,故名洼子。1980年地名普查与大秦家、张星、灵山等公社洼子重名,经政府批准,更名为段家洼。耕地834亩,人口481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和钟表修理。
  丛家Cóngjiā 位于招远县城北15公里的双目顶南麓,东临早阳山,西依五虎山,属丘陵山区。据文登县地名办公室资料《丛氏族谱》载:西汉大臣金日〓因功历代受爵食邑,荣于子孙,至东汉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屠杀汉朝旧臣。金氏十三世祖为避族诛,潜逃至东莱郡不夜城小店村,易姓丛,改小店村为丛家岘。明万历年间,丛朝礼由丛家岘迁此定居,取名丛家。王、庞两姓于清顺治年间,分别由本县虎龙斗和圈子迁入,村名沿袭。耕地2,578亩,人口2,599人。以农林业为主,有果业和石料加工。石料质量,远近闻名。盛产柿子。
  口后韩家Kǒuhòuhánjiā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5公里,早阳山东麓的山涧中,村西小河穿村北流入黄县境内,属山区。明永乐年间,韩姓由蓬莱县北关迁此定居,因处垛石山口背后,故名口后韩家,后简化为韩家。1980年地名普查与磨山公社韩家重名,经政府批准,恢复原名。耕地439亩,人口503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盛产柿子。1966年属徐家公社,1975年划归为纪山公社。
  口后王家Kǒuhòuwángjiā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4.5公里,荒草顶南麓,招(远)黄(县)公路沿村通过,地属山区。清顺治年间,王姓由本县地北头王家迁此定居,取名王家庄。后因处垛石山口后,易名为口后王家庄,后简化为王家庄。1980年地名普查与张星,灵山等公社王家庄重名,经政府批准,更名为口后王家。耕地450亩,人口399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1966年属徐家公社,1975年划归纪山公社。
  徐家Xújiā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5.5公里,美秀顶西麓的山谷中,村西小河北流入黄县境内,地属山区。明成化年间,徐姓由本县前柳行迁此定居,因处垛石山口后,故名口后徐家,后简化为徐家。耕地775亩,人口678人。以农业为主,有石棉厂和果林业。盛产柿子、大梨。1966年是徐家公社驻地,1975年划归纪山公社。
  奶子场Nǎizichǎ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6公里,犁具顶与蓑草顶之间的山涧中,地属山区。明万历年间,林姓由本县林家迁此定居,因此地背风向阳,人们劳动休息时,常在此给孩子喂奶,故名奶子场。耕地325亩,人口323人。以农林果业为主。1966年属徐家公社,1975年划归纪山公社。
  南路口Nánlùkǒu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5.5公里,犁具顶与蓑草顶之间,村西溪水北流入陈家水库,属山区。清乾隆年间,林姓由本县川里林家迁此定居,因处南山路口,故名南路口。隶属奶子场村委会。人口103人。以农林果业为主。1966年属徐家公社,1975年划归纪山公社。
  西战家Xīzhàn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4公里,五虎山西南麓的沿河平原上,村北小河西流入界河。明崇祯年间,战胜由本县战家析至村西建村,取名西战家。耕地291亩,人口244人。以农业为主,有小水泥广和粉丝加工。盛产葡萄。东战家Dōngzhàn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4公里,五虎山西南麓的沿河平原上,村北小河西流入界河。明成化年间,战氏祖战永昌和侄战发奎一起由掖县夹道战家迁入。战永昌居于此地,取名战家。至崇祯年间,战氏繁衍成两村,以东西区分,易村名为东战家。耕地620亩,人口466人。以农业为主,有粉丝加工。盛产葡萄。
  栾家庄Luánjiāzhuāng别名:凤凰庄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4公里,五虎山西南麓的沿河平原上,村北小河西流入界河。明万历年间,姜姓由本县虎王庄迁此定居,因村南有一凤凰岭,取名凤凰庄。清康熙年间,栾姓由北栾家河迁入,人丁兴旺,易村名为栾家庄。耕地267亩,人口166人。以农业为主。
  北曹家庄Běicáojiāzhuāng 位子招远县城西北13.5公里,五虎山西南麓的沿河平原上,村南小河西流入界河。清康熙年间,曹姓由福山县城南曹家迁此定居,取名曹家庄子。1980年地名普查与道头公社曹家庄子重名,因处县城北,经政府批准,更名为北曹家庄子。耕地590亩,人口495人。以农业为主,有粉丝加工。
   三姓庄Sānxìngzhuāng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3.5公里,黄(山馆)水(集)公路以东的丘陵中,村西小河西流入界河,属丘陵平原。清康熙年间,陈、潘、于三姓分别由本县山里陈家、潘家、石对头子家迁此定居,取名三姓庄。耕地93亩,人口88人。以农业为主。
  新林家Xīnlín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3.5公里,五虎山西南麓,村北小河西流入界河,属丘陵平原。1979年5月因修建陈家水库,林姓由奶子场迁出33户,147人,于栾家庄村东重建新村,取名新林家。耕地203亩,人口161人。以农业为主。
  埠南张家Bùnánzhāngjiā 位于招远县城北12.5公里的早阳山西南麓,村西小河向西南流入界河,属丘陵平原。明万历年间,张氏祖张守安、张守才兄弟二人,由蓬莱县华寺楼张家迁此定居,因处高阜以南,故名埠南张家。耕地1,143亩,人口1,084人。以农业为主,有造纸厂和粉丝加工。
  丰家Fēng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2公里的早阳山西南麓,村南小河向西南流入界河,属丘陵平原。明初,酆姓在此建村,取名酆家。嘉靖年间,刘复初由招远城迁入。清道光年间,蒋、苑两姓由本县蒋家、苑家迁入,张姓由黄县马蹄张家迁入,村名沿袭。后将“酆”字简化为“丰”字,故称丰家。耕地462亩,人口487人。以农业为主,有粉丝加工。
  灵山郭家Línshānguōjiā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3.5公里,早阳山西麓的丘陵中,村北小河西流入界河。清雍正年间,郭姓由黄县前徐家迁居灵山庙以南,取名灵山郭家。耕地243亩,人口199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蒋家Jiǎngjiā 位于招远县城北12.5公里,早阳山西南麓的丘陵中。明弘治年间,蒋姓由本县罗山大蒋家迁此定居,取名蒋家。耕地754亩,人口715人。以农业为主,有毡鞋厂和粉丝加工。
  英里Yīnglǐ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2公里的早阳山西南麓,村南有招(远)黄(县)公路通过,属丘陵平原。相传,唐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大将张亮东征时,曾在此安营扎寨,故称“营地”。据古墓文物考证,北宋、金、元三代,有人群在此定居。明天顺年间,杨氏由曲城迁入,以营地取名杨家营。到嘉靖年间,杨氏绝徙,孙真由莱阳迁入,人丁兴旺,易名为英里。耕地1,524亩,人口1,416人。以农业为主,有面粉厂、林场和粉丝加工。产苹果。
  枣林姜家Zǎolínjiāngjiā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2公里的早阳山南麓,招(远)黄(县)公路北侧,属丘陵地带。北宋嘉祐年间,王姓由本县山前村迁此定居,取名王家。金大定年间,姜姓由黄县东关迁入,村多姜姓,因处山枣林中,易名为枣林姜家。耕地1,095亩,人口749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羊家Yángjiā别名:羊角村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2公里的早阳山南麓,招(远)黄(县)公路由村南横贯东西,属丘陵地带。明成化年间,杨光株由本县曲城迁此定居,因此地有两块尖石,形如羊角,故名羊角村。因方言“角”“家”同音,后演变为羊家。耕地674亩,人口530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下院Xiàyuàn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3公里的垛石口前坡,招(远)黄(县)公路从村中通过,属丘陵山地。明建文年间,王姓由本县辛庄迁此定居,因处院里庙以西,故名下院。耕地1,213亩,人口924人。以农业为主,有修配厂、镜子铺和粉丝加工。1966年属徐家公社,1975年划归纪山公社。
  上院Shàngyuàn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2.5公里,荒草顶南麓的山谷中,西与下院为邻,地属山区。明万历年间,王姓由本县圈子迁此定居,因处院里庙以东,故名上院。耕地695亩,人口1,033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1966年属徐家公社,1975年划归纪山公社。
  苑家Yuànjiā 位于招远县城北11.5公里,孤山以西的平原上,招(远)黄(县)公路在村南横贯东西,村南小河西流入界河,属平原地带。据苑氏族谱载:明永乐年间,苑氏祖苑应举,从四川省兰柳村迁至招远县黄山乡,卜居凤凰岭山口,取名苑家口子。因嫌居深山与木石鹿豕相栖,又移居此地,改名为苑家。耕地1,329亩,人口1,358人。以农业为主,有砖瓦厂和粉丝加工。
  北于家庄子Běiyújiāzhuāgzi别名:汪家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1公里,孤山西麓的河谷平原上,招(远)黄(县)公路在村西横贯东西,属丘陵平原。明万历年间,汪姓由本县大河头村迁此定居,取名汪家。崇祯年间,于姓由蒋家村迁入,因南有于家庄,易名为北于家庄子。耕地945亩,人口904人。以农业为主,有砖瓦厂和粉丝加工。
  后大里Hòudàilǐ 位于招远县城北10.5公里,孤山西南麓的丘陵平原中,村北小河西流入界河。明万历年间,于广德由文登县大水泊迁此定居,因子氏祖曾在宋朝任大夫,系大夫乡里,故名大里。清雍正年间,于氏五世祖析居村南,易名为后大里。耕地693亩,人口760人。以农业为主,有墨水厂和果脯厂。
   前大里Qiándàilǐ 位于招远县城北10公里,招(远)黄(县)公路南侧,孤山西南麓,属丘陵平原。清雍正年间,于氏五世祖由后大里析至此地,另建新村,取名前大里。耕地293亩,人口359人。以农业为主,有粉丝加工。
  北里庄Běilǐzhuāng 位子招远县城东北10公里,孤山西南麓的丘陵中,村北小河西流入界河,属丘陵平原。明洪武年间,王氏祖王龙、王虎兄弟二人,由四川成都府迁徙招远,卜居梁家台子。因居住不便,北移一里处建村,故名北里庄。耕地2,240亩,人口2,040人。以农业为主,有鞭炮厂、铸件厂和粉丝加工。
  南于家庄子Nányújiāzhuāngzi 位于招远县城北9公里,宋家山西麓的丘陵平原中,村南小河西流入界河。清康熙年间,于氏祖于玘由后大里迁居此地,取名于家庄。乾隆年间,因村北有北于家庄子,易名为南于家庄子。耕地408亩,人口418人。以农业为主,有砖瓦厂。
  北马家Běimǎjiā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9.5公里,宋家山西北麓的斜坡上,属平原地带。明永乐年间,马姓由本县北栾家河迁此定居,取名马家。1980年地名普查与金岭、磨山公社马家重名,因处县城北,经政府批准,更名为北马家,耕地227亩。人口273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
  唐埠曲家Tángbùqūjiā 位于招远县城北8.5公里的纪山西北麓,村北小河西流入界河,属丘陵平原。据墓志载,南北朝时,曲姓在此居住,取名曲家。相传,唐贞观年间,大将张亮率军路过此地,在村北土阜上休兵,故改名为唐埠曲家。明崇祯年间,姚姓从黄县迁入,温姓从本县横掌温家迁入,村名简化为曲家。1980年地名普查与张星公社曲家重名,经政府批准,恢复原名.耕地597亩,人口572人。以农业为主,有钟表维修和粉丝加工。
  赵家zhàojiā别名:党家疃位于招远县城东北8.5公里的纪山北麓,村前小河西流入界河,属丘陵地带。元至元年间,党氏由本县老店村迁此定居,取名党家疃。至明天顺年间,党氏无后,抬头赵家赵宫兴入赘。赵氏人丁兴盛,易名为赵家。耕地855亩,人口707人。以农业为主,有饮料厂和粉丝加工。
  卧龙宋家Wòlóngsòngjiā 位子招远县城东北9公里,宋家山东南麓的谷涧中,村南小河西流入界河,属丘陵地带。明成化年间,宋姓由黄县河北宋家迁此定居,因村北有一山岭,形似长龙伏卧,故名卧龙宋家。耕地564亩,人口521人。以农业为主,有食品厂和粉丝加工。
  纪山纪家Jìshānjìjiā 位于招远县城北8.5公里,纪山东麓的谷涧中,属丘陵地带。明嘉靖年间,纪姓由四川兰陵县牛根树铁碓臼迁此定居,取名纪家。1980年地名普查与界河公社纪家重名,因处纪山东北麓,经政府批准,更名为纪山纪家。耕地1,207亩,人口1,086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和粉丝加工。

知识出处

山东省招远县地名志

《山东省招远县地名志》

本志记载了招远县行政区划、自然村、自然地理实体、人工建筑物、名胜古迹等各类地名的标准名称、历史沿革、地理方位、地形概貌、行政归属、自然经济、社会概况等,并插有现行地名图、历史沿革图、彩色照片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