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星乡所辖行政村、自然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省招远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4404
颗粒名称: 张星乡所辖行政村、自然村
分类号: C912.82
页数: 11
页码: 149-159
摘要: 本文收录了山东省招远县张星乡行政村、自然村。
关键词: 张星乡 自然村 行政村

内容

张星Zhāngxīng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2公里,界河东岸的张星洼,黄(山馆)水(集)公路在村中纵贯南北,属沿河平原。隋开皇年闾,张姓由本县东店迁此建村,此地曾落有郧石(俗称“星”),故名张星。明永乐年间,颖川舞阳山桑侯王常之后裔有兄弟三人,徙居招远黄山乡,三弟卜居小潭(今小疃),大哥、二弟居张星。1932—1938年设张星镇。1962年因村大以大道为界,析置张星东、张星西两行政村。共有耕地1,697亩,人口2,016人。以农业为主,有戏装厂、塑料厂、元件厂等。粉丝加工数量多、质量好,为全县之冠。现为张星乡驻地。卫生院、供销社、邮电、银行、文化站、拖拉机站、南昌齿轮招远分厂、莱动招远分厂、刺绣厂等均设于此。系全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馆前刘家Guānqiánliú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21公里的招(远)黄(县)边境,黄(山馆)水(集)公路由村中纵贯南北,属丘陵平原。明崇祯年间,刘充起、充忠兄弟二人,由本县东良村移居此地,因处黄山馆前,故名馆前刘家,后简化为刘家。1980年地名普查与毕郭公社刘家重名,经政府批准,恢复原名。耕地555亩,人口313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
  馆前姜家Guānqiánjiāng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20.5公里的界河东岸,黄(山馆)水(集)公路西旁,属沿河平原。清顺治年间,姜继光由本县枣林姜家迁此定居,因处黄山馆前,故名馆前姜家,后简化为姜家。1980年地名普查与磨山、罗山公社姜家重名,经政府批准,恢复原名。耕地795亩,人口693人。以农业为主,有粉丝加工和果业。
  馆前张家Guānqiánzhāng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20公里的界河东岸,黄(山馆)水(集)公路沿村西纵贯南北,属沿河平原。明成化年间,张燧、张志高二人由馆前王家移居此地,因处黄山馆前,故名馆前张家,后简化为张家。1980年地名普查与毕郭公社张家重名,经政府批准,恢复原名。耕出746亩,人口399人。以农业为主,有粉丝加工。
   馆前王家Guānqiánwāng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20.5公里,北与黄县接界,属平原地带。明弘治年间,王姓由本县地北头王家迁此定居,因处黄山馆前,故名馆前王家。曾名王家庄子。公社化后,简化为王家。1980年地名普查与城关镇王家重名,经政府批准,恢复原名。耕地380亩,人口188人。以农业为主,有粉丝加工和果业。
  山西栾家Shānxīluán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9.5公里的黄山西麓,北与黄县接壤,属丘陵山区。明成化年间,栾正、栾仕、栾聚兄弟三人,由招远城北关迁此定居,因居黄山西麓,故名山西栾家。耕地988亩,人口562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蔡家Cài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20公里,招(远)黄(县)边境的黄山西北麓,属丘陵地带。明崇祯年间,蔡玉善由栖霞县大蔡家村迁此定居,取名蔡家。耕地1,795亩,人口776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北洼子Běiwāzi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8.5公里,黄(山馆)水(集)公路西侧,界河东岸,属沿河平原。明成化年间,孙姓由本县石虎孙家迁此建村,因地势低洼,故名洼子。1980年地名普查与大秦家公社洼子重名,经政府批准,更名为北洼子。耕地1,190亩,人口602人。以农业为主,有粉丝、食品加工和果业。
  北崔家Běicuī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8.5公里,黄(山馆)水(集)公路西旁,界河东岸,属沿河平原。据村西北古墓群出土的手制夹砂红陶、灰陶等文物考证,西周、春秋时期,有人群在此生息。明洪武年间,姜姓由招远城里迁此定居,取名姜家。崇祯年间,崔姓由本县毕郭迁入,至清康熙年间,姜姓徙绝,改名为崔家。1980年地名普查与毕郭、灵山、罗山公社崔家重名,更名为北崔家。耕地1,360亩,人口786人。以农业为主,有塑料厂和粉丝加工。
  圈里杨家Quānlǐyáng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7.5公里,黄(山馆)水(集)公路东侧,村北小河西流入界河,属丘陵地带。据杨氏族谱载:杨氏祖籍乃浙江省宁波府汀海厅东门里。明初徒居招远曲城。至清康熙年间,由曲城移居此地,因村西北小河环绕村庄如圈,故名圈里杨家。耕地1,118亩,人口495人。以农业为主,有粉丝加工和果业。
  黄家Huáng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8.5公里的金山西麓,属丘陵地带。明永乐年间,黄姓由黄县黄山馆,迁至金山西麓定居,取名黄家。耕地1,345亩,人口984人。以农业为主,有瓶盖厂、粉丝加工和果林业。特产石磨。
  山西孙家Shānxīsūn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23.5公里的大山西麓,村北小河西流入界河,属丘陵地带。明万历年间,孙姓由四川兰柳县大槐树底下迁此建村,因处大山西麓,故名山西孙家。耕地1,536亩,人口637人。以农业为主,有镀锌厂、油坊、果林业和粉丝加工。
   山前季家 Shānqiánjì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 7公里,大山南麓的山岭中,属丘陵地带,明万历年间,丛姓由本县山西孙家迁居此地。后季姓从掖县季家迁入,因居大山前,村多季姓,故名山前季家。耕地780亩,人口448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和采石。
   小高家Xiāgāo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7公里,黄(山馆)水(集)公路东旁,西临界河,属丘陵地带。明成化年间,高姓由本县高家庄子迁此建村,为承袭祖籍,取名小高家。耕地455亩,人口243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
  北石家Běishí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7公里的界河东岸,黄(山馆)水(集)公路西侧,属丘陵平原。明万历年间,石姓由本县朱宋村迁此定居,因处县城北,故名北石家。耕地1,030亩,人口767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
  槐树庄Huáishùzhuāng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6公里的界河东岸,黄(山馆)水(集)公路西南侧,属丘陵平原。据古墓出土的唐代红陶灯、碗和宋代崇宁钱等文物及墓志考证,早有刘姓在此定居。相传,古有一举子进京赶考在此歇马,因马啃树,众人不允,栽树偿之,取名换树庄。明洪武年间,孙伯达由山西省泽州洪洞县贾村大槐树底下,迁徒此地。永乐年间,孙姓人丁兴盛,为承袭祖籍,易村名为槐树庄。耕地2,000亩,人口1,315人。以农业为主,有修配厂、果业和粉丝加工。
  地北头王家Dìbēitóuwáng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4,5公里的钟离河东岸,属丘陵平原。明成化年间,王九皋由掖城西关迁此定居,因处抬头赵家地北头,故名地北头王家。耕地1,396亩,人口1,097人。以农业为主,有冰棍厂、果业和粉丝加工。
  杜家Dù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5公里,界河与钟离河交汇的冲积平原上。明洪武年间,杜岐由四川华阳县大槐树底下辗转迁徒此地,取名杜家。1932—1938年置杜家镇。1948—1949年经北招县府决定,再建杜家镇,1949年末废;1945年经北招政府批准,划为杜家北、杜家西、杜家东三行政村。1945年8月至1950年1月为北招县政府驻地。共有耕地3,899亩,人口2,753人。以农业为主,有采金、鞭炮、服装、饮料等厂(矿)。盛产水萝卜、大玉瓜。杜家羊汤、甩面、包子远近闻名。
  沙沟马家Shāgōumǎ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4.5公里的界河东岸,黄(山馆)水(集)公路东旁,属丘陵平原。据考,马氏始于战国时期的赵国,国都建于邯郸。都城西北十里处有山,名“马服山”。公元前270年,秦派大将胡阳攻赵阏与,赵奢帅师大破秦军,因功赵惠文王封其为马服君。其子孙因祖官爵而为姓,故姓马。唐朝中期,马氏由河北道沼州迁徙罗峰镇后,卜居马家寨。元至正年间,马氏由本县老店(马家寨)迁此定居,因处沙沟旁,故名沙沟马家。耕地1,580亩,人口875人。以农业为主,有面粉厂、硬质合金工具厂和粉丝加工。
  欧家Ou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4公里的界河东岸,黄(山馆)水(集)公路东侧,属平原地带。明万历年间,欧姓由本县欧家夼迁此定居,取名欧家。耕地1,135亩,人口890人。以农业为主,有修配厂、粉丝加工和果林业。
  河埃Héāi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3.5公里的界河东岸,黄(山馆)水(集)公路东侧,村南小河西流入界河,属丘陵平原。明洪武年间,王姓由四川华阴县铁碓臼迁此定居,因处界河岸,故名河埃。耕地1,095亩,人口716人。以农业为主,有粉丝、白铁加工。
   曲家Qū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3公里的界河东岸,黄(山馆)水(集)公路东侧,村北小河西流入界河,属平原地带。明崇祯年间,曲姓由本县圈子西〓曲家沟迁此建村,取名曲家。耕地833亩,人口791人。以农业为主,有粉丝加工。产苹果。
  小贾家Xiǎojiǎ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3公里,黄(山馆)水(集)公路东侧,村北小河西流入界河,属丘陵平原。明宣德年间,贾姓由本县张星村南移居此地,因村小,故名小贾家。耕地293亩,人口226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和粉丝加工。
  北孙家庄Běisūnjiāzhuāng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3.5公里,黄(山馆)水(集)公路东侧,村西小河西流入界河,属丘陵平原。明崇祯年间,孙姓由本县槐树庄迁此定居,取名孙家庄。1980年地名普查与齐山公社孙家庄重名,因居县城北,经政府批准,更名为北孙家庄。耕地486亩,人口537人。以农业为主,有家具厂、果业和粉丝加工。
  于家岚Yújiālán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3公里,黄(山馆)水(集)公路东侧的丘陵中,属丘陵平原。明成化年间,王学进由本县河埃迁此定居,因处于氏橡树岚以西,故名于家岚。耕地399亩,人口321人。以农业为主,有红炉、果业和粉丝加工。
  抬头赵家Táitóuzhào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3.5公里的钟离河东岸,属丘陵平原。据考,山西赵城,系赵姓起源地。周穆王在位时,有一卓越的御马手,名造父,向穆王献八骏马有功,封于赵城,其子孙以封邑而得姓赵氏。元至元年间,赵氏祖赵训由蜀迁徙到招远,卜居台子李家。
  至明永乐年间,移居此地,以吉言取名抬头赵家。耕地2,524亩,人口2,008人。以农业为主,有修配厂、冰棍厂、果业和粉丝加工。
   小刘家Xiǎoliú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3.5公里的钟离河东岸,属丘陵地带。隋末唐初,此地是东西通道,筑有歇马亭,行人多在此歇脚。明万历年间,刘岭由本县水盘迁此定居,取名歇马亭小刘家。耕地424亩,人口572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和粉丝加工。
  圈子Quānzi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1.5公里的界河东岸,黄(山馆)水(集)公路西侧,村东小河西流入界河,属沿河平原。元至元年间,孙姓在此建村,因处河套,环绕似圈,故名圈子。明洪武年间,逄姓由招远城南关逄家湾迁入,后因逄庞同音,改为庞姓,村名沿袭。耕地1,328亩,人口1,237人。以农业为主,有修配厂、塑料广和粉丝加工。
  小郝家Xiǎohǎo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1.5公里,黄(山馆)水(集)公路东侧,村前小河西流入界河,属平原地带。明成化年间,郝姓由掖县平里店迁此定居,因南有大郝家,故名小郝家。耕地1,209亩,人口1,012人。以农业为主,有粉丝加工、果业和砖瓦厂。
  盖岭Gàilǐng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1公里,黄(山馆)水(集)公路东侧,村北小河西流入界河,属平原地带。明洪武年间,王姓由本县辛庄迁此定居,因村北有一条三华里长的土盖岭,故名盖岭。耕地425亩,人口363人。以农业为主,有粉丝加工。
  小疃Xiǎotuǎn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0.5公里的界河东岸,黄(山馆)水(集)公路西旁,属沿河平原。明永乐年间,王氏兄弟三人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下迁徙招远黄山乡,两兄卜居张星,三弟定居此地,因处河畔水潭旁,取名为小潭。明末清初,水潭逐渐淤平,潭、疃同音,改为小疃。耕地822亩,人口1,035人。以农业为主,有饭店和粉丝加工。
   盛家庄Shèngjiāzhuāng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0公里的界河东岸,黄(山馆)水(集)公路东旁,属平原地带。明成化年间,盛会、盛宾兄弟二人由掖县西由村迁此定居,取名盛家。清道光年间,郝东奎由大郝家迁入;光绪年间,于、栾、王、石、刘等姓分别由邻村迁入,村名沿袭。1980年地名普查与罗山、灵山公社盛家重名,经政府批准,更名为盛家庄。耕地497亩,人口535人。以农业为主,有修配厂和粉丝加工。
  大郝家Dàhǎojiā别名:大吕家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0公里的界河东岸,黄(山馆)水(集)公路东侧,属平原地带。明洪武年间,吕姓由本县西坞党迁入,取名大吕家。永乐年间,郝生、郝葱兄弟二人由掖县平里店迁入,到成化年间,郝姓人丁兴旺,村北新建小郝家,改名为大郝家。崇祯年间,路姓由本县路家河迁入,村名沿袭。耕地657亩,人口878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和粉丝加工。
  后栾家Hòuluán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0公里,黄(山馆)水(集)公路东侧,属平原地带。明成化年间,栾氏兄弟二人由黄县簸箕栾家迁此定居,弟卜居此地,因居兄住村以北,取名后栾家。耕地409亩,人口537人。以农业为主,有陶器烧制和粉丝加工。
  黄庄子Huángzhuāngzi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9.5公里,黄(山馆)水(集)公路东侧,村东小河南流入界河,属平原地带。清乾隆年间,傅化民买到黄姓庄田,迁此建村,故名黄庄子。耕地252亩,人口316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和粉丝加工。
  傅家Fùjiā别名:张家庄位于招远县城西北9.5公里的界河东岸,黄(山馆)水(集)公路东旁,村前小河西流入界河,属平原地带。隋大业年间,张姓由本县东店迁此定居,取名张家庄。明成化年间,张乐先由黄县泊子张家迁入,后因无子,黄县楼子庄傅有才入赘,至明末傅姓人丁兴旺,改村名为傅家。耕地1,352亩,人口1,478人。以农业为主,有饭店、粉丝加工和果业。
  北李家庄Běilǐjiāzhuān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9.5公里的界河东岸,黄(山馆)水(集)公路西旁,属沿河平原。据村北古墓出土的刀币、五铢钱等文物考证,西汉末年李姓在此建村,取名李家庄子。1939年,日军入侵招远后,在此修建碉堡,历时约五年。1980年地名普查与城关镇李家庄子重名,因居县城北,经政府批准,更名为北李家庄。1956年并入傅家村。人口98人,以农业为主。
  前栾家Qiánluán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9公里,黄(山馆)水(集)公路东侧,村东小河南流入界河,属平原地带。明成化年间,栾氏兄弟二入由黄县簸箕栾家迁此定居。兄卜居此地,因处弟住村前,故名前栾家。耕地535亩,人口635人。以农业为主,有粉丝加工和果业。
  东石家Dōngshíjiā 位于招远县城北9.5公里,黄(山馆)水(集)公路以东,村东小河南流入界河,属平原地带。明万历年间,石姓由蓬莱县石家庙迁此定居,因处北石家以东,故名东石家。耕地1,165亩,人口1,173人。以农业为主,有农具修配厂、铸造厂、果业和粉丝加工。
  北坡子Běipōzi 位于招远县城北8.5公里的界河东北岸,村西北小河西流入界河,属丘陵平原。明弘治年间,初姓由本县丁家庄子迁此定居,因处土坡上,取名坡子。1980年地名普查与毕郭公社泊子同音,经政府批准,更名为北坡子。耕地841亩,人口787人。以农业为主,有电线厂和粉丝加工。
  石对头Shíduìtóu 位于招远县城北7公里的界河东岸,小孤山西麓,地势东高西低,属丘陵平原。此地北岭有青石形如牛,南山有白石状似羊,石牛、石羊南北相对,故名石对头。1958年公社化将马家、王家、〓上李家、孙家、范家、于家六村合并为石对头生产大队。1984年改为六个行政村。共有耕地3,999亩,人口3,415人。石对头马家Shíduìtóumǎjiā 位于招远县城北7公里的界河东岸,小孤山西麓,属丘陵平原。明嘉靖年间,马元增由本县老店迁此定居,此地南北岭上有白青两石,形如牛羊对峙,故名石对头马家。人口601人。以农业为主,有粉丝加工。
  石对头王家Shiduìtóuwángjiā 位于招远县城北7公里的界河东岸,小孤山西麓,属丘陵平原。清康熙年间,王氏由本县小诸流迁此定居,因此地南北岭上有白青两石,形如牛羊相对,故名石对头王家。人口590人。以农业为主,有粉丝加工。
  〓上李家 Jiāngshànglǐjiā 位于招远县城北7.5公里的界河东岸,纪山西麓,属丘陵平原。据考,李氏古时以官得姓。《左传》中说:“官有世功,则以官族”。李氏远在夏朝之前即为狱官之长,其子孙世为理官(即司法官),以官命姓为理氏。理、李二字古通用。理氏于商末周初改为李氏。元初,李氏由宛平县迁青州,至明初由青州迁招远城里。弘治年间,李姓由招远城里迁此定居,因处山〓上,故名〓上李家。人口301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和粉丝加工。
   石对头孙家Shíduìtóusūnjiā 位于招远县城北7公里的界河东岸,小孤山西麓,属丘陵平原。明嘉靖年间,孙姓由本县孙家村迁此定居,因此地南山北岭有白青两石,形如牛羊相对,取名石对头孙家。人口743人。以农业为主,有酿造厂和粉丝加工。
  石对头范家Shíduìtóufànjiā 位于招远县城北7公里的界河东岸,小孤山西麓,属丘陵平原。明弘治年间,范姓由本县范家疃迁此定居,因此地南山北岭有白青两石,形如牛羊对峙,取名石对头范家。人口250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和粉丝加工。
  石对头于家Shíduìtóuyújiā 位于招远县城北6.5公里的界河东岸,长山西麓,属丘陵平原。据考,于氏本姬姓,古时作邘。周武王克商后,封其次子为邘国诸侯,都城邘台镇(今云南省安宁)。其子孙以国名为姓,后去右耳为于姓。元顺帝时,于氏一支由安宁徙登州东部海滨斥山。北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其分支迁至文登县大水泊。至明万历年间,于姓由文登县大水泊迁此定居,因此地南山北岭有白青两石,形如牛羊对峙,故名石对头子家。人口930人。以农业为主,有制秤和粉丝加工。村西界河岸边,设有引界灌溉渠闸门和管理所。

知识出处

山东省招远县地名志

《山东省招远县地名志》

本志记载了招远县行政区划、自然村、自然地理实体、人工建筑物、名胜古迹等各类地名的标准名称、历史沿革、地理方位、地形概貌、行政归属、自然经济、社会概况等,并插有现行地名图、历史沿革图、彩色照片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