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郭镇所辖行政村、自然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省招远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4398
颗粒名称: 毕郭镇所辖行政村、自然村
分类号: C912.82
页数: 10
页码: 136-145
摘要: 本文收录了山东省招远县毕郭镇所辖行政村、自然村。
关键词: 山东省 招远县 毕郭镇

内容

毕郭Bìguō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20.5公里,海(阳)掖(县)与蓬(菜)水(集)公路的交会处,属沿河平原。据出土的春秋青铜剑、刻有“汉松日记”的西汉花边砖和五铢铜钱等文物以及古代园形大冢、土夯古城遗址——将军城印证,秦、汉前,就有人群在此休养生息。另据毕氏古墓碑载:毕姓在汉朝即聚居在西南山岗下的河畔地带,由于洪水冲刷,河床变迁,逐渐西移。至唐初同郭氏定居“兴国寺”旁,取名毕郭。明天顺年间,另一支郭氏,由栖霞县纸房迁入。成化年间,邢、王两姓分别由本县邢家、平度县红岚迁入。清雍正年间,程、罗、于、张、刘等四十余姓氏相继迁入,村名沿袭。解放后,因村大析为毕郭一村、毕郭二村、毕郭三村。民国十七年,张宗昌任山东督军时,政苛税杂,民不聊生,该村张玉勤、方玉增、李珍、王琪松组织“无极道”,率民数万反抗官吏豪绅,历时两年余,给封建统治阶级以沉重打击。共有耕地6,987亩,人口3,645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饮食服务、土木工程等。现为镇政府驻地。供销社、县医院分院、粮食所、税务所、派出所、交易所,木器、橡胶、玛钢、塑料、砖瓦、汽车大修等厂,招远二中、汽车站均设于此。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塘鱼、茌梨、芹菜遐迩闻名,历为招远县东南重镇,集市贸易繁荣。
  大曲庄Dàqūzhuā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20.5公里的大沽河西岸,地属平原。据曲氏古墓出土的宋代铜镜印证,曲氏于北宋时在此定居,取名大曲庄。明成化年间,李氏祖李先由本县后花园迁入;嘉靖年间,刘氏由齐山前宅科迁入,村名沿袭。耕地2,208亩,人口1,562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此村曾是毕郭公社驻地,设有供销店、面粉厂、饭店。村西建有招远县糖厂。特产腊木杈。
  炮手庄Pàoshǒuzhuā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20.5公里的招(远)栖(霞)边境,东有岗峦,北有峰山〓,南有五岭绕村庄,人称“五虎围羊地”。明弘治年间,杨登由招远城北十里铺迁居此地,以狩猎为生,故名炮手庄。耕地720亩,人口319。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西城子Xīchéngzi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8公里,海(阳)掖(县)公路南侧,大沽河东畔,属沿河平原。据出土文物西周“鬲”证实,早有人群在此生息。金、元两代兵威所加,民不聊生,为避兵灾,在此筑土城,故称“城子”。元大德年间,纪姓兄弟两人由青州府迁此定居,取名城子村。清乾隆年间,户数增多,析居东西两村,居西者,易名为西城子。耕地1,860亩,人口1,137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东城子Dōngchěngzi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8.5公里的大沽河东岸,海(阳)掖(县)公路南侧,属沿河平原。元大德年间,纪姓由青州府迁此定居,取名城子。清乾隆年间,因户籍增多,析居东西两村,居东者,易名为东城子。耕地1,155亩,人口599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毕郭吴家Bīguōwújiā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9.5公里,海(阳)掖(县)公路南旁,面向毕郭大洼,东依阎财岭。吴姓于元末在此建村,取名吴家。明万历年间,苏姓由即墨县姜山迁入,李姓从本县石对头迁入,吴姓徙绝,村名沿用。耕地2,956亩,人口1,453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和砖瓦厂。1980年地名普查与金岭公社吴家重名,经政府批准,更名为毕郭吴家。
  河西Héxī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20.5公里,海(阳)掖(县)公路南旁,大沽河西岸,属沿河平原。据宗谱载,明永乐年间,张恺由四川成都府张家湾迁此定居,认为此地“合适”,取名合适村。至明朝中期,因居河西岸,将“合适”演变为河西。耕地1,956亩,人口1,049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东寨里Dōngzhàilǐ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9.5公里的毕郭大洼,西临大沽河,北有海(阳)掖(县)公路横贯东西。金置招远县后,此地设有“军寨”。姜姓于元初由招远城里迁居此地,取名寨里。明嘉靖年间,姜姓徒绝,陈氏祖陈嘉谟由本县转山堡徙居此地,村名沿用。耕地3,241亩,人口1,536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1980年地名普查与金岭公社寨里重名,因居县城东,经政府批准,更名为东寨里。
  南崔家Náncuījiā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21公里的毕郭大洼,大沽河支流的西岸。明嘉靖年间,张姓由本县张家析至村北建村,取名北张家。万历年间,崔姓由本县楼里头迁入。清顺治年间,崔氏人丁兴盛,易村名为崔家。1980年地名普查与金山公社崔家重名,因居县城南,经政府批准,更名为南崔家。耕地1,272亩,人口652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富裕庄Fùyùzhuā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22公里的毕郭大洼,大沽河南流之水和西流之水的汇合处。清康熙年间,傅姓由本县黄庄子迁此定居,因处大沽河北岸,取名小河北。1935年夏,雨大河溢,村庄被淹,重建新村后,因村内有傅、于两姓,谐其音取名为富裕庄。耕地500亩,人口233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姜家Jiāngjiā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21.5公里的毕郭大洼,蓬(莱)水(集)公路西侧,村东小河南流入大沽河。元至元年间,姜姓由招远城里迁此定居,取名姜家。耕地700亩,人口479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张家Zhāngjiā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22公里的毕郭大洼,蓬(莱)水(集)公路西侧,村西小河南流入大沽河。唐开元年间,张姓由本县芮里村迁此定居,取名张家。明永乐年间,陈恺由本县堡子村迁入,孙姓由莱阳县山北头迁入,村名沿袭。耕地1,775亩,人口939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刘家Liújiā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23公里的毕郭大洼,蓬(莱)水(集)公路西侧,村东小河南流入大沽河。明永乐年间,刘姓由招远县城北关迁此定居,因村中有一渗水的土坡,人行至此地,常扑倒,故名扑头刘家,后简化为刘家。耕地1,376亩,人口717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程家洼Chéngjiāwā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23.5公里的毕郭大洼,蓬(莱)水(集)公路西侧,大沽河西流水系的三角地带。明洪武年间,程氏祖程礼由莱阳天井山迁此定居,因处低洼地带,故名程家洼。耕地2,347亩,人口1,097人。以农业为主,有林业。
  方家Fāngjiā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23.5公里的招(远)栖(霞)边境,蓬(莱)水(集)公路西侧,毕郭大洼东南边缘。明洪武年间,方氏祖方世恩由益州成都府迁徒此地建村,取名方家。耕地2,495亩,人口1,192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河南Hénán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23公里的大沽河东南岸,大王山东麓,属丘陵平原。明弘治年间,李姓由本县后花园村迁此定居,因处小河南岸,故名河南。清康熙年间,刘茂业由莱阳邢格庄迁入,孙姓从本县柳家迁入,村名沿袭。耕地3,077亩,人口1,574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东万福庄Dōngwànfúzhuā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24.5公里,蓬(莱)水(集)公路西侧的丘陵地带。明弘治年间,栾姓由本县栾家河迁此定居,取名栾河庄。崇祯年间,徐姓由本县夏甸迁入。清光绪年间,徐莫林到登州府迎试考中秀才,易村名为万福庄。后以小溪为界,分为东西两村,此地称东万福庄。耕地703亩,人口305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西万福庄Xīwànfúzhuā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24公里,蓬(莱)水(集)公路西侧的丘陵地带。明弘治年间,栾姓由本县栾家河迁此定居,取名栾河庄。崇祯年间,徐姓由本县夏甸迁入。清光绪年间,徐莫林到登州府迎试考中秀才,易村名为万福庄。后以小溪为界,分为东西两村,此地称西万福庄。耕地2,256亩,人口903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埠上Bùshà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24.5公里,蓬(莱)水(集)公路西侧,毕郭大洼南部,属丘陵地带。据墓志载,明弘治年间,徐景茂在土阜之上建村,取名埠上。孙姓于万历年间从黄县迁入。赵姓于崇祯年间从本县抬头赵家迁入,村名沿袭。耕地3,100亩,人口1,302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西庄Xīzhuā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25公里的招(远)栖(霞)边境,村西蓬(莱)水(集)公路纵贯南北,属丘陵地带。清乾隆年间,王姓由招城迁此定居,因处栖霞小东庄以西,故名西庄。耕地1,850亩,人口680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西沟子Xīgōuzi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8.5公里,齐山东南麓的丘陵地带,村前小河东流入大沽河。明宣德年间,单姓由掖县城迁此定居,因居大沽河西的山沟中,故名单家沟。后异姓相继迁入,演变为西沟子。耕地2,193亩,人口984人。以农业为主,有山槐林和风冷库。
  小许家Xiǎoxǔjiā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22公里的大沽河东南岸,属丘陵地带。据考,许,古国名,本姜姓。周武王克商后,封功臣姜姓于许(今河南许昌东)。开国君,名文叔。春秋时为郑、楚两国所逼,曾于公元前576年迁都叶地(今河南叶县西南)。战国初,为楚所灭,其后裔以封国为姓。明永乐年间,许姓由莱阳城迁此定居,因处高阜形如“犁儿”,故名犁儿埠。嘉靖年间,许姓大部分移居新址,余户易村名为大王庄。后改为小许家。耕地760亩,人口317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南泊子Nánpōzi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24公里的大沽河东岸,地属平原。明永乐年间,单姓由本县单家迁此定居,取名单家泊子。正德年间,温姓由招远城里迁入。崇祯年间,温姓人丁兴盛,改为温家泊子。清顺治年间,王、张、李、刘等姓相继迁入,易名泊子。1980年地名普查与张星公社坡子同音,经政府批准,更名为南泊子。耕地3,152亩,人口1,614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滕家Téngjiǎ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23.5公里,大沽河以东的丘陵中,属丘陵平原。明洪武年间,滕胜由四川省迁此定居,取名滕家。嘉靖年间,李姓由本县后花园迁入,傅姓由本县傅家迁入,村名沿用。耕地3,637亩,人口1,394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和养蚕。
  官地Guāndì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23公里,大沽河东南的平原地带。元末明初,此地是官属荒地。据郭氏宗谱载:明宣德年间,始祖郭奉先由四川成都府华阳县到莱阳县任教尉,因病故,路远难归,其子孙徒居此地,取名官地。耕地1,664亩,人口718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庙子夼Miàozikuǎ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25.5公里的大沽河东岸,属丘陵地带。明永乐年间,郭姓由海阳城迁此定居。杨姓由招远城迁入,因处山夼古庙旁,故名庙子夼。耕地3,230亩,人口1,628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黑都坡Hēidūpō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25公里,招(远)莱(西)边境以西的丘陵中。金初,高姓在此建村,取名高家宅科。元末,四方动乱,民不聊生,高祖堂招兵反元,欲在此建都,因泄密高姓氏族被诛后,此地称黑都。明洪武年间,王姓由莱阳城南徐格庄迁入,此地有一荷塘,人称“泊”,取名黑都泊,后演变为黑都坡。耕地2,990亩,人口1,144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秦家Qínjiā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26公里,招(远)莱(阳)边境,大沽河以东的群岭中,属丘陵地带。明成化年间,秦姓由本县秦家沟迁此定居,取名秦家。1960年分为东西两个大队,现为东、西秦家两行政村。共有耕地3,175亩,人口1,436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官地洼Guāngdìwà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26.5公里的招(远)莱(阳)边境,属丘陵地带。古时此地系荒无人烟的官地。明万历年间,汪、魏两姓分别由莱阳县城和蓬莱县上魏家迁此定居,因居官地岭洼中,故名官地洼。耕地1,253亩,人口484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犁儿埠Líerbù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24.5公里,招(远)莱(阳)边境,崤山北麓的山岭中,属丘陵地带。明嘉靖年间,许姓由本县小许家(古名犁儿埠)移居此地,以祖籍取名犁儿埠。耕地3,207亩,人口1,195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崤山后Xiáoshānhòu(“崤”方言读yāo)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25.5公里的招(远)莱(阳)边境,崤山北麓,属丘陵地带。清道光年间,许姓从犁儿埠迁此定居,取名兴旺庄。同年万姓由本县万家迁入,因处崤山后麓,故易名为崤山后。耕地1,754亩,人口727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西杨格庄Xīyánggézhuā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20.5公里,大沽河北岸的毕郭大洼。明成化年间,杨、郭两姓分别由招远县城里和官地迁此定居,以小河为界,分居东西两村,居西者,取名西杨郭庄。弘治年间,李氏祖由本县后花园迁入。万历年间,姬姓由掖县紫罗姬家迁入。“七七”事变后,董姓由莱阳马连庄迁入,因多姓氏杂居,演变为西杨格庄。耕地1,100亩,人口523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东杨格庄Dōngyánggézhuā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20公里,大沽河北岸的毕郭大洼。明成化年间,杨、郭两姓分别由招远县城里和官地村迁此定居,以小河为界,分居东西两村,居东者,取名为东杨郭庄。弘治年间,李姓由本县后花园迁入。万历年间,姬姓由掖县紫罗姬家迁入,战姓由掖县夹当迁入,因多姓氏杂居,演变为东杨格庄。耕地1,935亩,人口1,046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大霞坞Dàxiáwù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20.5公里,大沽河北岸的毕郭大洼。据出土的古代玉罄、汉砖,瓦陶等文物印证,汉时夏姓定居此地,以烧瓦为业,取名夏瓦。明永乐年间,王姓由招远城里迁入,析至村西建村,改称大夏瓦。清道光年间,李姓考取举人后,认为村名不雅,易名为大霞坞。耕地3,230亩,人口1,768人。以农业为主,有砖瓦厂、果林业和种鸡场。
  西霞坞Xīxiáwù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20.5公里的庙山南麓,大沽河北岸的毕郭大洼。明永乐年间,王、李两姓由招远城里、大曲庄迁至夏瓦村西建村,取名西夏瓦。清道光年间,改为西霞坞。耕地840亩,人口372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陈家庄Chénjiāzhuā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8.5公里,海(阳)掖(县)公路南侧的丘陵地带。明嘉靖年间,陈氏祖陈嘉谟由本县转山堡迁此定居,取名陈家庄。耕地390亩,人口243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张家庄Zhángjiāzhuā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9.5公里,端午庙山北麓的丘陵中。明永乐年间,张氏祖张恺由四川迁居毕郭河西村。成化年间,张氏六世祖析居此地,取名张家庄。耕地547亩,人口210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和制笔厂。
  朱家庄Zhūjiāzhuā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9公里,大沽河西岸的毕郭大洼。元初,朱姓由邹县迁此建村,取名朱家庄。明嘉靖年间,陈氏祖陈嘉谟长子由本县转山堡迁入,朱姓徙绝,村名沿袭。耕地2,380亩,人口995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交界洼Jiāojièwā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9公里,齐山东南麓的山洼中,属丘陵地带。清顺治年间,矫姓由牟平县、纪姓由本县城子村迁居此地,取名矫纪洼。乾隆年间,兰姓由招城北关迁入。至清末民初,演变为交界洼。耕地747亩,人口277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和山槐林。
  岭上Lǐngshà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9公里,海(阳)掖(县)公路以南的丘陵中。明成化年间,徐姓由本县前柳行迁此定居,因居岭坡上,故名岭上。万历年间,李姓由招城东关迁入,村名沿袭。耕地2,747亩,人口1,532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沙沟Shāgōu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20.5公里,海(阳)掖(县)公路以南的大沽河西岸。明成化年间,温姓由本县山口温家迁此定居,因居沙沟旁,故名沙沟。耕地1,430亩,人口737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知识出处

山东省招远县地名志

《山东省招远县地名志》

本志记载了招远县行政区划、自然村、自然地理实体、人工建筑物、名胜古迹等各类地名的标准名称、历史沿革、地理方位、地形概貌、行政归属、自然经济、社会概况等,并插有现行地名图、历史沿革图、彩色照片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