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头镇所辖行政村、自然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省招远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4392
颗粒名称: 道头镇所辖行政村、自然村
分类号: F512.7;TU984.14
页数: 10
页码: 123-132
摘要: 本文收录了山东省招远县道头镇所辖行政村、自然村。
关键词: 山东省 招远县 道头镇

内容

道头Dàotóu 位于招远县城南13.5公里,海(阳)掖(县)公路北旁,十字道西侧,村西南小河南流入勾山水库,属沿河平原。据建国后在村东、村西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石刀,战国时期的青铜剑等文物印证,此地早有人群定居。隋末唐初,肖氏由掖县迁徙此地,因居唐家岭南伸岭脉的尽头,取名到头村。后因此地是古驿道的枢纽,易村名为道头。明成化年间,王、杨两姓由本县官庄、招远城里迁入。清顺治年间,张、李、赵、孙等姓相继迁入,村名相沿。1931年设道头镇,至1937年废,1941年日军入侵,复置广兴镇,至1944年废。1947年9月18日范汉杰所属国民党第八军一一六旅叶剑秋部进犯此村,我军九纵、十三纵阻击敌人,激战两昼夜,共毙伤俘敌3,000余人。解放后因村大,按方位划分为道东、道西两个行政村。共有耕地3,570亩,人口2,295人。以农业为主,有油料、粉丝加工和酿造厂。建国后曾是华山区、华山、道头公社和道头镇政府驻地,1985年迁驻十字道。卫生院、银行、邮电、粮所、供销社、农机修配厂、招远县第四中学等均设于此,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十字道Shízidào 位于招远县城南13.5公里处,黄(山馆)水(集)公路与海(阳)掖(县)公路在此纵横相交,是招远县中部的交通枢纽和南北水系的分水岭,属丘陵地带。自明、清两代始,此地就是掖县——栖霞、招远——莱阳古驿道的交会处,故称十字道。清末民初,有人在此设店,招徕过往行人。建国后,地、县、社三级企业相继在此建立,形成具有地名特征的居民点。现为道头镇政府驻地。市属220瓩招远变电站、县办工具厂、汽车代办站,卫生院、供销社、粮库、法庭、饭店等均设此地。
  北寨子Běizhàizi 位于招远县城西南11公里,北寨子水库南岸,水(盘)夏(邱堡)公路东侧,地属丘陵。相传,明洪武年间,在南北寨子之间建有古寺。后从南方来了葛氏兄妹四人,在此建炉,以打铁为业。寺内僧人企图霸占其妹,被兄妹四人破庙杀僧,分居寺院南北。弟居寺北,取名为北寨子。嘉靖年间,王英由招远城南楼里头迁入,葛姓迁出,村名沿袭。耕地1,749亩,人口949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和酿造厂。
   北周家Běizhōu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南9.5公里,北寨子水库以东的丘陵地带。明嘉靖年间,周姓由本县横掌周家迁此定居,因南有周家,取名北周家。耕地1,095亩,人口460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和织绳厂。
  雀头孙家Quètóusūn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南9公里处,南与凤凰唐家为邻,地属丘陵。明弘治年间,孙姓由招远城北关迁此定居,因处雀头山下,故名雀头孙家,后简化为孙家。1980年地名普查与大秦家公社孙家重名,经政府批准,恢复原名。耕地1,700亩,人口890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和砖瓦厂。
  车家坡Chējiāpō 位于招远县城西南10.5公里,村前小河西流入丰收水库,属丘陵平原。据考:车氏始于西汉,源出长安,汉丞相田千秋即车氏始祖。公元前140年始,田千秋为汉武帝丞相,昭帝继位,仍留为相。因田年迈上朝步行艰难,昭帝特赐其可乘车出入禁内,人称车丞相。其子孙念先祖之荣,以车为姓。元至正年间,车氏兄弟龙、虎、豹三人,由关西一带迁居此坡,取名车家坡。清康熙年间,刘姓由本县古宅迁入,村名沿袭。耕地1,960亩,人口847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
  凤凰唐家Fènghuángtáng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南10公里,北寨子水库东南的丘陵中,村东小河向西南流入丰收水库,属丘陵平原。明嘉靖年间,唐姓由本县钟离河畔唐家迁此定居,因村东南有土丘,名凤凰岭,故名凤凰唐家,后简化为唐家。1980年地名普查与金岭公社唐家重名,经政府批准,恢复原名。耕地1,197亩,人口530人。以农业为主,有造纸厂和果业。
  铁夼Tiěkuǎng别名:泽夼位于招远县城西南8公里,白鹤顶南麓的山谷中,山涧小溪由北向南穿村流入孙家夼水库,地属山区。北宋开宝年间,泽姓建村于沟夼中,取名泽夼。明嘉靖年间。于、马两姓分别由本县玉甲、马家迁入,泽姓绝徒,因处古铁矿(今查明是铜矿)遗址的山夼中,故易名为铁夼。万历年间,高姓由本县高家庄子迁入,村名沿袭。耕地1,197亩,人口781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盛产板栗。
   东肇家沟Dōngzhàojiāgōu 位于招远县城西南8.5公里,黄(山馆)水(集)公路西侧,村西小河沿村南流入招城东河,属丘陵地带。明永乐年间,赵姓由本县赵家庵迁此定居,取名赵家沟。嘉靖年间,杨氏七世祖杨井胜由招远城里迁入。万历年间,赵姓迁出,杨氏将村名赵字谐其音附以方位,易名为东肇家沟。耕地1,080亩,人口819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贾家沟Jiǎjiāgōu 位于招远县城西南14公里,塔山南麓的沟涧中,西与掖县接壤,地属山地,明嘉靖年间,贾姓由本县梁贾埠(今十里铺)迁此定居,因处沟旁,故名贾家沟。耕地1,776亩,人口931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和砖瓦厂。产板栗。
  南寨子Nánzhàizi 位于招远县城西南l2公里的丰收水库东北侧,地势西高东低,属丘陵平原。相传,明洪武年间,村北有一古寺。葛氏兄妹四人,由南方来此建炉,以打铁为业,寺院僧人企图霸占其妹,被兄妹四人破庙杀僧后,分别在寺院南北定居。兄住古寺以南,取名南寨子。万历年间,李姓由招远城里迁入,葛姓绝徙,村名沿袭。耕地1,671亩,人口1,067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
  马家Mǎ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南11.5公里,水(盘)夏(邱堡)公路东侧,属丘陵平原。朋洪武年间,马氏祖马安由本县沙沟马家迁此定居,取名马家。耕地1,552亩,人口894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
  温家Wēn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南12公里,水(盘)夏(邱堡)公路东侧,属丘陵平原。清乾隆年间,温姓由本县山口温家迁此定居,取名温家。耕地1,160亩,人口593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董家Dǒng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南11公里的凤凰岭南坡,地势东高西低,属丘陵地带。明嘉靖年间,董姓由本县下董家迁此定居,取名董家。耕地1,235亩,人口409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
  南辛庄Nánxīnzhuāng 位于招远县城西南9.5公里,东部群岭起伏,西面梯田层层,地势东高西低,属丘陵山地。明洪武年间,辛姓由本县辛庄迁此定居,取名辛庄。嘉靖年间,杨姓由招远城里迁入,村名沿用。1980年地名普查与界河公社辛庄重名,经政府批准,更名为南辛庄。耕地645亩,人口405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南柳家沟Nánliǔjiāgōu 位于招远县城西南10公里,黄(山馆)水(集)公路西侧,属丘陵地带。明万历年间,柳姓兄弟二人由栖霞县寺口迁此定居,因处沟旁,取名柳家沟。1980年地名普查与城关镇柳家沟重名,因处县城以南,经政府批准,更名为南柳家沟。耕地1,485亩,人口816人。以农业为主,有陶器烧制和果林业。
  半壁店Bànbìdiàn 位于招远县城西南9公里,黄(山馆)水(集)公路沿村西纵贯南北,村南小河东流入招城东河,属丘陵平原。明永乐年间,刘姓由招远城北关迁居此地开店,因店内间壁是半壁,过往客商称此店为“半壁店”。后取村名为半壁店。万历年间,杨、李两姓,由招远城里迁入,村名沿袭。耕地2,696亩,人口1,704人。以农业为主,有酿造厂,电镀厂和果林业。
   银庄Yínzhuāng 位于招远县城南9公里,黄(山馆)水(集)公路以东的山峦中,属丘陵山地。清康熙年间,徐姓由本县勾下店迁此定居,因村东南500米处有古银矿遗址,故名银庄。耕地550亩,人口326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西肇甲沟Xīzhàojiǎgōu 位于招远县城西南14.5公里,水(盘)夏(邱堡)公路东侧,西与掖县接壤,属丘陵山地。明万历年间,李氏十世祖正已、修已、由己、为己兄弟四人,由招远城水门里迁此定居,取名西肇甲沟。“肇甲”含义是李氏始创此村,子孙后代永远第一。耕地2,070亩,人口962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路家Lùjiā别名:岭上路家位于招远县城西南13公里,水(盘)夏(邱堡)公路东旁的河谷平原。明万历年间,路姓由本县丁家庄子迁此定居,因处岭背上,故名岭上路家。后简化成路家。耕地587亩,人口327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大原家Dàyuán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南13公里,水(盘)夏(邱堡)公路东侧,道头河西岸,属丘陵平原。据原氏族谱载:原氏祖籍系城南原家河村(今大曹家、城西吕家之间),明天启年间,其家恃前辈有功,与知县发生矛盾,被逐出城区,迁徙夏甸东银庄落户。惟王兆林带妻子到此岭建村,取名岭上原家。明末清初,户数增多,析居两村,改名大原家。至清道光年间,刘、杜两姓相继迁入,村名沿袭。耕地1,786亩,人口801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和粉丝加工。
  岭上王家Lǐngshàngwáng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南13.5公里,水(盘)夏(邱堡)公路西旁,属丘陵地带。明建文年间,王姓由招远城南关迁此定居,因处荒草岭上,故名岭上王家。耕地361亩,人口174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小原家Xiǎoyuán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南13.5公里,水(盘)夏(邱堡)公路东旁,北与大原家为邻,属丘陵平原。明末清初,原氏一支由岭上原家析至村南一里处建村,取名小原家。耕地936亩,人口393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中周家Zhōngzhōu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南12.5公里,水(盘)夏(邱堡)公路东侧,属丘陵平原。明嘉靖年间,周姓由本县横掌周家迁此定居,因居南北周家之间,故名中周家。耕地514亩,人口213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胡家埠Hújiābù 位于招远县城西南13公里,海(阳)掖(县)公路北侧,南与状元头隔河相望,属丘陵平原。明崇祯年间,胡姓由本县马埠胡家迁此定居,因处土阜上,取名胡家埠。耕地1,223亩,人口463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范家屋Fànjiāwū 位于招远县城西南12公里,海(阳)掖(县)公路以北的丘陵地带。明永乐年间,范姓由栖霞县迁此定居,因此地有狩猎小屋,故名范家屋。嘉靖年间,杨姓由招远城里迁入,村名沿用。耕地218亩,人口116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南李家庄Nánlǐjiāzhuāng 位于招远县城西南12公里,黄(山馆)水(集)公路以西的丘陵地带。清康熙年间,李氏由本县后花园迁此定居,取名李家庄。1980年地名普查与阜山公社李家庄重名,因处县城南,经政府批准,更名为南李家庄,耕地950亩,人口415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和五金厂。
   贺甲庄子Hèjiǎzhuāngzi 位于招远县城西南12公里,黄(山馆)水(集)公路西侧,南与道头为邻,属平原地带。明崇祯年间,贺姓由江苏省淮安府迁此定居,取名贺家庄子。清乾隆年间,杨姓由招远城里迁入,贺姓徙绝,易村名为贺甲庄子。耕地998亩,人口700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道后杨家Dàohòuyáng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南11.5公里,黄(山馆)水(集)公路西侧,南与道头为邻,属丘陵平原。明万历年间,柳姓兄弟二人由栖霞县寺口迁此定居,兄析居以北,取名柳家沟。弟定居土阜之上,取名柳家埠。崇祯年间,杨氏由招远城里迁入,人丁兴旺,易村名为杨家庄。1980年地名普查与勾山公社杨家庄重名,因处道头村后,经政府批准,更名为道后杨家。耕地1,720亩,人口958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和砖瓦厂。
  松岚子Sōnglánzi 位子招远县城西南15.5公里,海(阳)掖(县)公路南侧,西与掖县接壤,属丘陵地带。清康熙年间,王姓由招远城南道口村迁此定居,因处松岚旁,故名松岚子。耕地1,089亩,人口482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状元头Zhuàngyuántóu 位于招远县城西南14公里,海(阳)掖(县)公路南侧的岗岭前,道头河西岸,属丘陵平原。据考,五代时,庄、王两姓定居于聚灵岭头,取村名为庄王头。据《县志》载:北宋嘉祐年间,掖县罗峰镇(今招远城)王俊民考中状元,授职徐州通判兼南京考试官。至熙宁年间,在任暴病身亡。灵柩返籍葬于镇南30里处聚灵岭下,易村名为状元头。耕地1,414亩,人口628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后疃Hòutuǎn 位于招远县城西南13公里,海(阳)掖(县)公路北侧,东南与道头毗邻,属丘陵平原。清顺治年间,杨姓由招远城里迁此定居,因处道头瞳后,故名后瞳。耕地1,287亩,人口672人。以农业为主,有油料加工厂。
   盛家沟Shèngjiāgōu 位于招远县城西南15.5公里,海(阳)掖(县)公路以南的丘陵中,地势西高东低。清康熙年间,盛氏由掖县西由村迁此定居,因处山沟旁,故名盛家沟。耕地1,387亩,人口666人。以农业为主,有磨具厂、光学仪器厂和果林业。
  南周家Nánzhōu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南14.5公里,海(阳)掖(县)公路南侧,北邻道头,属丘陵平原。明建文年间,周姓由莱阳冢子村迁此定居,取名周家。嘉靖年间,另一支周姓在村北建村,取名北周家。为区别两村,易名为南周家。耕地772亩,人口449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大尹格庄Dàyǐngzhuāng 位于招远县城南16公里,黄(山馆)水(集)公路西侧,村东小河南流入勾山水库,属丘陵平原。明成化年间,尹姓兄弟二人由本县大瞳村迁此析居两地,兄住此地,取名大尹格庄。成化年间,张姓由本县芮里迁入。嘉靖年间,王姓由招远城里迁入。崇祯年间,温姓由本县横掌温家迁入,村名沿袭。耕地2,817亩,人口1,495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南台Nántái 位于招远县城西南16公里,黄(山馆)水(集)公路西侧,村东小河南流入勾山水库,属丘陵平原。明建文年间,张姓由本县芮里迁此定居,因村南有一土台,故名南台。耕地436亩,人口204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曹家庄子Cáojiāzhuāngzi 位于招远县城西南15公里,黄(山馆)水(集)公路西侧,村西小河南流入勾山水库,属丘陵地带。清乾隆年间,刘姓由本县上刘家迁此定居,取名刘家庄。嘉庆年间,曹姓由本县城南曹家迁入,人丁兴旺。道光年间,易村名为曹家庄子。耕地777亩,人口507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孙家夼Sūnjiākuǎ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南11.5公里,黄(山馆)水(集)公路东侧,双顶东麓的山涧中,小河穿村南流入孙家夼水库,属丘陵山地。明万历年间,孙姓由本县槐树庄迁此定居,因处山夼,故名孙家夼。耕地1,700亩,人口1,113人。以农业为主,有配电盘厂和果林业。原属大吴家公社,1984年4月划归道头镇。
  苏家庄子Sūjiāzhuāngzi别名:段家庄位于招远县城南10公里,黄(山馆)水(集)公路东旁,村西小河北流入招城东河,属丘陵地带。明万历年间,段姓由本县洼子迁此建村,取名段家庄。清顺治年间,苏姓由栖霞县苏家店迁入,乾隆年间,段姓徙绝,易名为苏家庄子。嘉庆年间,杨姓由招远城迁入,村名沿袭。耕地1,420亩,人口761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原属大吴家公社,1984年4月划归道头镇。
  玉甲Yù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南14.5公里,黄(山馆)水(集)公路东侧,海(阳)掖(县)公路南侧,村东小河南流入勾山水库,属丘陵平原。元末,于姓在此建村,取名于家。明崇祯年间,王氏七世祖三子由李家疃析居此地,村名沿袭。清同治年间,王姓发展成大户,尚有十八名举人,于姓被迫迁出,王姓谐其音,易村名为玉甲。1945年春至1950年末,为南招县政府驻地。耕地2,575亩,人口1,312人。以农业为主,有油料加工和建筑队。原属大吴家公社,1984年4月划归道头镇。
  庄家坡Zhuāngjiāpō 位于招远县城南13.5公里,海(阳)掖(县)公路由村中横贯东西,辽清河于村东南流入道头河,属沿河平原。明万历年间,庄姓由本县上东庄迂此定居,因处平坡地带,故名庄家坡。耕地650亩,人口369人。以农业为主。原属大吴家公社,1984年4月划归道头镇。
   梁家Liángjiā 位于招远县城南12.5公里,招远县南北分水岭上,黄(山馆)水(集)公路东侧北邻招远变电站,属丘陵地带。唐建罗峰镇至置县前,于、冯、田三姓聚居此地,取名于家店。明成化年间,梁文明、文举兄弟二人由本县梁贾埠(十里铺)迁入,人丁兴旺,开辟南三犁沟、北三犁沟排涝治村有功,改村名为梁家。耕地2,509亩,人口1,534人。以农业为主,有烟花广、砖瓦厂、木器加工厂及养鸡、养貂专业户。特产白花楸树和家槐。原属大吴家公社。1984年4月划归道头镇。

知识出处

山东省招远县地名志

《山东省招远县地名志》

本志记载了招远县行政区划、自然村、自然地理实体、人工建筑物、名胜古迹等各类地名的标准名称、历史沿革、地理方位、地形概貌、行政归属、自然经济、社会概况等,并插有现行地名图、历史沿革图、彩色照片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