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珑镇所辖行政村、自然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省招远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4386
颗粒名称: 玲珑镇所辖行政村、自然村
分类号: C912.82
页数: 11
页码: 109-119
摘要: 本文收录了山东省招远县玲珑镇所辖玲珑镇所辖49个行政村、48个自然村。
关键词: 山东省 招远县 玲珑镇

内容

玲珑沟上Linglónggōushàn别名:马连沟、沟上郝家位于招远县城东北8公里的罗山河东岸,招(远)黄(县)公路沿村西纵贯南北,属沿河平原。北宋初年,季、郝两姓在此建村,因沟旁盛产马莲,故名马连沟。后郝姓迁移小沟北崖,易名沟上郝家。金大定年间,梁姓由本县梁贾埠(今十里铺)迁入。明永乐年间,李西安、李西进兄弟二人由本县后花园村迁入,季、郝两姓徙绝,梁、李两姓议定更名为沟上。1985年5月置玲珑镇,村名改为玲珑沟上。耕地744亩,人口932人。以农业为主,有采金、玻璃钢、造纸、印刷、砖瓦等厂。现为玲珑镇驻地。卫生院、供销社、文化站、招远县第九中学、工业区均设于村西罗山河畔,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小蒋家Xiǎojiǎngjiā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3.5公里的罗山脚下,背靠玲珑山口,村前溪水南流入罗山河,属低山丘陵。明崇祯年间,蒋姓由本县蒋家析居此地,因居大蒋家村后,取名小蒋家。耕地153亩,人口181人。以农业和采金为主,有林业。
  睦林庄Mùlínzhuāng别名:皇恩庄、宪恩庄位于招远县城东北9公里的凤凰山南麓,三面群山环抱,大木涧水向东南穿村流入水库,属丘陵地带。据考,乔姓祖籍河南省,因避水灾,于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迁移招远县内,经官府批准定居于此,为感皇恩称皇恩庄。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因村小地广,外村觊觎,越界侵夺庄稼,强伐山林,被迫上诉到登州,经裁决仍各守原界。至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官府改村名为“宪恩庄”,以示国法恩威,村民立碑纪念。因其诉状中自称“小民”,故以此命村名为小民庄。耕地391亩,人口430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和采金。1980年地名普查,因村名不雅,经政府批准,更名为睦邻庄。
  盛家Shèngjiā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0公里的马山前坡,东依麒麟山,西临凤凰山,山涧小溪由南向北穿村而过,属低山丘陵,明嘉靖年间,盛氏由本县灵山盛家迁此定居,取名盛家。耕地600亩,人口738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和采金。
   欧家夼Oujiākuǎng别名:戴家沟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1公里的罗山脚下,藏马涧之水出于罗山、马山之间,汇流村后形成大山夼,属低山丘陵。元至元年间,戴姓由栖霞县迁此定居,取名:戴家沟。明永乐年间,欧姓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下迁徒此地,戴姓徒绝,易村名为欧家夼。耕地2040亩,人口2,263人。以农业为主,有采金和果林业。村北马山脚下曾建有地区七一四医院,于1980年11月撤销,改为中共招远县委党校校址。村东有县、镇、村三级联营罗山金矿。
  大蒋家Dàjiǎngjiā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l3公里的罗山南麓,北靠玲珑金矿,村东山涧小溪沿村南流,地属山区。北宋景祐年间,诏驰金禁,发四方游民往登莱采金,蒋氏因采金定居于此,取名蒋家。明崇祯年间,由此析出小蒋家,此地改称大蒋家。耕地633亩,人口728人。农业和采金生产并举。
  郑家zhèngjiā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7公里的长山东南麓,地属丘陵。据郑氏考,郑本姬姓,始于周厉王小子,名发,被封于郑(今陕西华县),谓桓公。因周幽王失政,为保幽王被犬戎所杀。其子郑武公又在今河南新郑建国,后裔因封国而姓郑。明永乐年间,郑氏兄弟二入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下迁此定居,取名郑家。成化年间,杨姓由招远城里迁入,村名相沿。耕地1,070亩,人口946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和采金。
  鲁格庄Lǔgzhuā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7.5公里,官顶东南麓的丘陵中。金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鲁姓由胶州迁此定居,取名鲁格庄。耕地1,340亩,人口1,528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和采金。盛产苹果。
  王家Wángjiā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9.5公里,麒麟山西南麓的山涧中,地属山区。明洪武年间,王氏祖王安由河南省固县迁此定居,取名王家。耕地1,120亩,人口1,252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和采金等。
   后花园Hòuhuāyuán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9公里的玉皇顶西南,黄土高阜的南坡,地属丘陵。据李氏族谱载:元至元年间,李氏由今河北省宛平县徙居青州府。至正年间,又由青州府迁此定居,因处古花园(相传,李海筑潘家城时所建)后面,故称后花园。耕地600亩,人口649人。以农业为主,有采金。
  前花园Qiánhuāyuán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8.5公里,玉皇顶西南麓的土阜上,村东、西均临山涧小溪,地属丘陵。明成化年间,冯氏祖冯嘉言由本县南冯家迁此定居,因处古花园前,故名前花园。耕地814亩,人口1,246人。以农业为主,有采金。
  潘家集pānjiājí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0公里的罗山河西畔,琵琶岭以北的丘陵中。隋末,梁姓由本县梁贾埠(今十里铺)迁居此地称梁村。据考,宋时在此筑潘家城。旧《县志》载:“潘家城在县东北二十里,世传潘美于此筑城御寇”。因处玲珑金矿一带,潘美曾在此雇工开采,设号收金,交易日繁,成为市集。潘姓世居,故名潘家集。元朝中期,滕姓由掖县柳圆滕家迁入。明初,温、杨两姓分别由本县曲城和山口温家迁入,村名相沿。耕地1,196亩,人口1,316人。以农业为主,有采金等。每甸逢四、九为集日。村西有镇办农机修配厂。
  山前路家Shānqiānlùjiā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0.5公里的罗山水库坝下,村西罗山河南流入界河,地属丘陵。明正德年间,路姓由本县城西吕家迁此定居,因处罗山南麓,故名山前路家。清乾隆年间,王、张两姓从招远城迁入,温姓从山口温家迁入。解放初,称北路家。1980年地名普查与本县路家重名,经政府决定恢复原名。耕地822亩,人口1,063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和采金。
   玲珑高家Línglónggāojiā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1.5公里,黑石顶西伸岭脉的尽头,西有招(远)黄(县)公路纵贯南北,属丘陵地带。明成化年间,高德宝由本县高家庄子迁此定居,取名高家。解放初,称北高家。1980年地名普查,与纪山公社高家重名,因处玲珑金矿前,经政府决定,更名为玲珑高家。耕地839亩,人口970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和采金。
  横掌秦家Héngzhǎngqínjiā别名:西秦家位于招远县城北5.5公里的横掌河以北,长山南麓,属丘陵平原。据秦氏墓碑载,明洪武年间,秦永、秦兴,秦义兄弟三人由掖县保旺秦家迁至招远分别卜居,秦义定居于此,因处横掌河畔,故名横掌秦家。解放后,又称西秦家。1980年地名普查与毕郭公社西秦家重名,经政府决定,恢复原名。耕地1,008亩,人口813人。以农业为主,有林业。
  后郝家Hòuhǎojiā 位于招远县城北4.5公里的横掌河北岸,地属平原。明崇祯年间,郝经、郝孝兄弟二人由掖县平里店迁此析居两地,兄郝经居弟村后,称后郝家。耕地697亩,人口480人。以农业为主。
  温家庄Wēnjiāzhuāng别名:西温家庄位于招远县城北5公里的横掌河北岸,属丘陵地带。清雍正年间,温德全因水灾由本县横掌温家迁此定居,取名温家庄。曾名西温家庄。耕地376亩,人口250人。以农业为主。
  横掌周家Héngzhǎngzhōujiā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5公里,横掌河北岸的平原地带。明弘治年间,周丰德由本县陡道于家迁居此地,因处横掌洼,故名横掌周家,后简化为周家。1980年地名普查与纪山公社周家重名,经政府批准,仍恢复原名。耕地452亩,人口467人。以农业为主。
   横掌史家Héngzhǎngshǐjiā 位子招远县城东北5.5公里的横掌河北岸,属平原地带。据史氏家谱载:元至大年间,史氏祖史济由莱阳城西圈子迁此定居,因处横掌洼,故名横掌史家,后简化为史家。1980年地名普查与阜山公社史家重名,经政府批准,仍恢复原名。耕地917亩,人口854人。以农业为主。
  横掌曹家Héngzhǎngcáojiā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5.5公里的横掌河北岸,地属平原。元至正年间,曹姓由本县大曹家迁居此地,因处横掌洼,故名横掌曹家,后简化为曹家。1980年仍恢复原名。耕地656亩,人口728人。以农业为主。
  横掌赵家Héngzhǎngzhàojiā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6.5公里的横掌洼北部,属丘陵地带。据考,赵氏祖由四川成都府广汉县迁徙莱州府新河镇。元初,徙居招远县抬头赵家。明成化年间,赵氏四世祖由抬头赵家移居台子村。至万历年间又卜居此地,因处横掌洼,故名横掌赵家,后简化为赵家。1980年地名普查与纪山公社赵家重名,经政府决定,仍恢复原名。耕地623亩,人口686人。以农为主。
  横掌吕家Héngzhǎnglǚjiā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6公里的横掌河北岸,属平原地带。明成化年间,吕氏祖吕发先由掖县乌盆吕家迁此定居,因处横掌洼,故名横掌吕家,后简化为吕家。1980年地名普查与阜山公社吕家重名,经政府批准,仍恢复原名。耕地211亩,人口244人。以农业为主。
  姚格庄Yáogézhuā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7公里的横掌洼北部,地属平原。村东小河南流入库。据姚氏墓志载:宋咸平年间,姚氏由黄县城迁此定居,取名姚家庄,后演变为姚格庄。明成化年间,孙、王两姓分别由招远城里和北关迁入,村名相沿。耕地1,435亩,人口1,255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和采金。
   横掌姜家Héngzhǎngjiāngjiā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7公里的横掌洼,村东罗山河纵贯南北,地属丘陵。元至正年间,姜姓由招远城里迁此定居,因处横掌洼,村多姜姓,故名横掌姜家。明成化年间,张姓由莱阳迁入,村名未改,后简化为姜家。1980年地名普查与磨山、张星公社姜家重名,经政府决定,仍恢复原名。耕地1,263亩,人口1,033人。以农业为主。
  山前shānqián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8.5公里,琵琶岭前,西靠横掌洼,是招远县古老村庄之一。王氏世居此地,因处琵琶岭前,故名山前王家,后简化为山前。据民间传说,唐王李世民御驾东征高句丽时,曾在此看“古槐”(1958年此树被伐)。元末明初,李、滕、张等姓分别由本县后花园、潘家集、黄县大庄子迁入,村名沿袭。耕地779亩,人口684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和采金。
  高家疃Gāojiātuǎn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8.5公里,招(远)黄(县)公路东侧,大汪顶西麓,地属丘陵。明嘉靖年间,宋氏由招远城北关征居此地,取名宋家庄。清康熙年间,高忠由玲珑高家迁入,李氏由台上迁入,宋氏徙绝,村名相沿。1980年地名普查,因村名不符,经政府批准,更名为高家疃。耕地359亩,人口410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和采金。
  吕格庄Lǚgézhuā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9.5公里,招(远)黄(县)公路东侧,大汪顶西北麓的罗山河畔,地属丘陵。明永乐年间,吕姓由本县周家瞳(今大瞳)迁此定居,取名吕格庄。耕地858亩,人口842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和采金。
  虎王庄Hǔwángzhuāng 位于摇远县城东北9公里,大汪顶南麓的虎王口西侧,地属丘陵。明永乐年间,郝氏兄弟二人,由本县沟上郝家(今玲珑沟上)迁此一带,兄居此地,取名大郝家。明崇祯年间,王姓由山前迁入,村名未改。1980年地名普查与张星公社大郝家重名,因处虎王口,村多王姓,经政府批准,更名为虎王庄。耕地899亩,人口668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横掌刘家Héngzhǎngliújiā 位于招远县城北4.5公里的横掌河北岸,地属平原。明正统年间,刘氏由本县上刘家迁此定居,因处横掌洼,故名横掌刘家,后简化为刘家。1980年地名普查与张星、毕郭公社刘家重名,经政府批准,恢复原名。耕地456亩,人口371人。以农业为主。
  前郝家Qiánhǎojiā 位于招远县城北4公里,横掌河北岸的平原地带。明崇祯年间,郝经、郝孝兄弟二人由掖县平里店迁此定居,后析居两地,因弟郝孝居兄村前,故名前郝家。耕地276亩,人口271人。以农业为主。
  横掌温家Héngzhǎngwēnjiā 位于招远县城北4公里,横掌河和招城东河交汇处的北岸,地属平原。据温氏族谱载:元至元年间,温氏一世祖兄弟三人,由四川大柳树村迁出,三弟徙居掖县,二弟迁居平度,兄温提令迁徙招远卜居此地,死后葬于“同龙顾祖”地(今山口温家)。因处横掌河畔,故名横掌温家,简称温家。1980年地名普查与道头公社温家霞名,经政府批准,恢复原名。耕地720亩,人口940人。以农业为主。
  横掌徐家Héngzhǎngxújiā 位于招远县城北4.5公里的横掌河北岸,属平原地带。明嘉靖年间,徐姓由本县高家庄子迁此定居,因处横掌河畔,村多徐姓,故名横掌徐家,后简化为徐家。万历年间,张宪由黄县大庄子迁入,村名相沿。1980年地名普查与纪山公社徐家重名,经政府批准,恢复原名。耕地184亩,人口192人。以农业为主。
  横掌崔家Héngzhǎngcuījiā 位于招远县城北4.5公里的横掌河北岸,属平原地带。清乾隆年间,崔氏由本县馆前崔家迁此定居,因处横掌河畔,故名横掌崔家,后简化为崔家。1980年地名普查与灵山公社崔家重名,经政府批准,恢复原名。耕地271亩,人口302人。以农业为主。
  薛家Xuējiā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4.5公里的横掌河北岸,属平原地带。明成化年间,薛氏兄弟二人由蓬莱县上薛家迁此定居,因居横掌河畔,故名横掌薛家,后简化为薛家。耕地801亩,人口784人。以农业为主。
  芮里Ruìlǐ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4.5公里的横掌洼,罗山河西岸,属平原地带。据村后古墓出土汉砖印证,汉时于、蒋两姓在此定居,因此地盛产黄花菜,取名黄花坡。相传,唐王李世民东征路过此地,村民隐蔽村边苇丛中观望行军,唐王见池塘中柳荫倒垂,水波荡漾,问:“芮里有人吗?”居民闻知,引以为荣,后改村名为芮里。耕地1333亩,人口1907人。以农业为主,有手工造纸厂,主产卫生纸、粗纸。
  张格庄zhānggézhuā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6公里的罗山河西岸,属丘陵地带。元朝末年,张姓由黄县大庄子迁此定居,取名张格庄。耕地1251亩,人口1103人。以农业为主。
  寨子Zhàizì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5.5公里,招(远)黄(县)公路东侧,东与西疃补庄为邻,地属平原。明永乐年间,温氏由本县山口温家迁此定居,相传此地是宋军驻寨旧址,故称寨子。耕地682亩,人口885人。以农业为主,有粉丝加工。
  柳家Liujiā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6公里,招(远)黄(县)公路东侧,村四周均系平原。唐武德年间,柳姓由罗峰镇(今招远城)迁居此地,取名柳家。明崇祯年间,徐、张两姓分别由本县高家庄子、芮里迁入。清乾隆年间,柳姓徙绝,村名沿用。耕地840亩,人口1225人。以农业为主。
   冯家Féngjiā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7公里的招(远)黄(县)公路以东,东临黄土岗,南北均为平原。明洪武年间,冯金、冯良由四川迁徒招远,卜居此地,取名冯家。嘉靖年间,栾、蒋、张三姓分别由本县栾家河、大蒋家和招远城里迁入,村名沿用。耕地921亩,人口947人。以农业为主。
  西疃补庄Xītuǎnbǔzhuā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5.5公里,招(远)黄(县)公路东侧,东与东瞳补庄毗邻,西与寨子村接壤,地属丘陵。北宋元祜年间,村东北建有古刹“中庄院”,俗称“先有中庄院,后有招远县”。明永乐年间,院内僧人抢男霸女,勾结邻村万马刘家豪绅起兵反明,被明兵毁庙屠僧,万马刘家也遭洗荡。成化年间,王姓由本县官庄迁至万马刘家废墟西建村,取名西瞳补庄。耕地581亩,人口456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和粉丝加工。
  东疃补庄Dōngtuǎnbǔzhuā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6.5公里,招(远)黄(县)公路东侧,东靠山〓洼地,西邻西疃补庄,地属丘陵。北宋元祐年间,在村东北建有古刹“中庄院”。明永乐年间,院内僧人抢男霸女,勾结邻村万马刘家豪绅起兵反明,被明兵毁庙屠僧,万马刘家也遭洗荡。成化年间,李氏由本县后花园迁至万马刘家废墟东建村,取名东瞳补庄。耕地563亩,人口482人。以农业为主,有车马用具加工。
  庄头Zhuāngtóu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7公里,招(远)黄(县)公路东侧,卧虎山北麓的丘陵中。北宋元祐年间,此地建有古刹“中庄院”。明永乐年间,寺院僧人被明兵毁灭。宣德年间,张姓由黄县大庄村迁此定居,因处“中庄院”废墟背后,取村名中庄头,后演变为庄头。1942年因村大划为东、西庄头,公社化后两村分别建立东、西庄头两大队。1980年地名普查恢复原名庄头。共有耕地1,663亩,人口1,309人。以农业为主。
   龙泉庄Lóngquánzhuā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9公里的大汪顶西南麓,东临罗山水库灌渠,地属丘陵。明永乐年间,郝姓兄弟二人由本县沟上郝家(今玲珑沟上)迁此一带,弟居此地,与兄住村大郝家相邻,故称小郝家。崇祯年间,王姓由山前迁入,村名沿袭。1980年地名普查与张星公社小郝家重名,因村东有罗山水库灌渠,弯曲如龙,经政府批准,更名为龙泉庄。耕地680亩,人口493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官家河Guānjiāhé 位于招远县城东8.5公里的官家河水库坝下,东与磨山隔河相望,西临卧虎山,地属丘陵。明永乐年间,官姓在此建村,因居小河西岸,故名官家河。万历年间,张姓由招远城里迁入。清顺治年间,官姓徙绝,村名相沿。耕地1,539亩,人口1,100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玲珑台上Línglóngtáishà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3公里,招(远)黄(县)公路东侧,正坡顶南麓,村西罗山河纵贯南北,地属山区。明嘉靖年间,李姓由本县后花园迁此,因居高坡土台之上,取名台上。1980年地名普查与界河、金岭公社台上重名,因处玲珑山西南麓,经政府批准,更名为玲珑台上。耕地1,233亩,人口1,315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和采金。
  罗山李家Luóshānlǐjiā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1.5公里,大汪顶东麓,罗山水库前,地属山区。明宣德年间,李姓由本县后花园迁此定居,因村小,取名小李家。1980年地名普查与大秦家、灵山公社小李家重名,因处罗山南麓,更名为罗山李家。耕地792亩,人口962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玉泉庄Yùquánzhuāng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0.5公里,大汪顶南麓,东邻东高顶,西靠虎王山口,地属山区。明万历年间,张姓由黄县大庄子迁此定居,取名张家庄。1980年地名普查与勾山公社张家庄重名,因处虎王口泉水旁,泉水潺潺,清沏见底,经政府批准,更名为玉泉庄。耕地275亩,人口302人。以农业为主,有林业。
  磨山夼路家Mòshānkuānglùjiā 位于招远县城东北10.5公里,磨山北麓的谷涧中,地属山区。明万历年间,路姓由本县山前路家迁此定居,因处磨山北麓山夼,取名磨山夼路家,后简化成路家。解放后曾称东路家。1980年地名普查与道头公社路家重名,经政府决定,仍恢复为磨山夼路家。耕地960亩,人口974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知识出处

山东省招远县地名志

《山东省招远县地名志》

本志记载了招远县行政区划、自然村、自然地理实体、人工建筑物、名胜古迹等各类地名的标准名称、历史沿革、地理方位、地形概貌、行政归属、自然经济、社会概况等,并插有现行地名图、历史沿革图、彩色照片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