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岭镇所辖行政村、自然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省招远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4380
颗粒名称: 金岭镇所辖行政村、自然村
分类号: C912.82
页数: 11
页码: 94-104
摘要: 本文收录了山东省招远县金岭镇所有行政村、自然村。
关键词: 山东省 招远县 金岭镇

内容

中村zhōngcūn别名:孙家夼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0公里的钟离河东岸,村西水(盘)夏(邱堡)公路纵贯南北,属丘陵平原。据出土的西周铜鼎、汉代陶马等文物印证,西汉时钟离氏在此定居,故名钟离村。隋大业年间,孙姓迁入,唐末钟离氏徒绝,改村名为孙家夼。金天会九年(公元1131年),由掖县析置招远县后,曾在此设钟离急递铺。明建文年间,隋姓由本县山上隋家迁入。永乐年间,于姓由文登大水泊迁入。后王、李、温、赵等姓相继迁入,孙姓徙绝,取古村名“钟”字,更名为钟村,后简化成中村。耕地2,981亩,人口2,046人。以农业为主,有手工业和果业。现为金岭镇驻地。银行、邮电、食品,卫生院、供销社、放大站、电影院、招远十三中,金饰、涂料、水磨石、腐竹、绿豆糕、锯条等厂均设于此。
  西岭上Xīlǐngshàng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3.5公里,钟离河西岸,五龙口以东的岗岭上,地属丘陵。明永乐年间,段姓由本县段家洼迁此定居,因居岗岭之上,取名段家岭。弘治年间,刘、滕两姓由本县大刘家、横掌滕家相继迁入。至1920年初,段姓东迁南截后,易村名为岭上。1980年地名普查与毕郭公社岭上重名,经政府决定,更名为西岭上。耕地945亩,人口437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和采金。
  南截Nánjiè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2.5公里,钟离河西岸,北邻北截,村后小河东流入钟离河,属丘陵平原。元至元年间,王氏有成、有聚、有珍兄弟三人由登州府西关迁徙招远,卜居钟离河畔建村,居河南者称南截。耕地1,304亩,人口1,303人。以农业为主,有粉丝加工。
  东埠上Dōngbùshàng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0公里,官庄〓东坡的土阜上,地属丘陵。据墓碑载,明洪武年间,李氏由四川成都府大槐树底下迁此建村,因居土阜上,故名东埠上。明末杨姓由原疃迁入,村名相沿。耕地899亩,人口681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和粉丝加工。
  北水口Běishuǐkǒu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1.5公里的界河西岸,官庄〓东坡下的河旁,属丘陵平原。明初,毛姓由掖县城里迁此建村,因处诸沟溪汇合口,故名水口。成化年间,刘、王两姓由本县芮里和张画王家相继迁入,村名相沿。1980年地名普查与大秦家公社水口重名,经政府批准,以县城为方位,更名为北水口。耕地1,907亩,入口728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和粉丝加工。
  贾家Jiǎ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0公里的官庄〓东坡,村东北有引界灌溉渠渡槽,村东小河北流入界河,属丘陵平原。明成化年间,贾姓由本县小贾家迁此定居,取名贾家。耕地1,032亩,人口1,006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和粉丝加工。
  吴家Wú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3.5公里,高庄岭东北的山涧中,村前沟溪东流入钟离河,属丘陵山地。明成化年间,吴氏祖吴欣由掖县吴家迁此建村,取名吴家,耕地1,720亩,人口750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和采金。
  西埠上Xībùshàng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2公里,高庄岭东伸土阜的阳坡,东北与金岭金矿毗邻,地属丘陵。明永乐年间,马、周两姓由本县沙沟马家、横掌周家迁此定居于土阜之上,取名埠上。天顺年间,王、孙两姓分别由本县官庄、瓦里迁入,因居东埠上村西,故更名为西埠上。耕地1,107亩,人口691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和粉丝加工。
  邹家Zōu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1公里的钟离河西岸,北与金岭金矿毗邻,村南傅(家)马(塘店)公路横贯东西,属丘陵平原。明永乐年间,邹姓由馆前邹家迁此定居,取名邹家。宣德年间,杨、孟、刘姓分别由本县曲城、孟格庄、大刘家相继迁入,村名沿用。耕地790亩,人口600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和粉丝加工。
   官庄Guānzhuāng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1公里的钟离河东岸,官庄〓西坡下,属丘陵平原。唐初置罗峰镇时,因此处土质肥沃,辟为官地,设公田揖民,以务农桑,故称“官庄〓”。贞观年间,王氏祖由四川徙天津卫后,又迁此建村。明永乐年间,温、柳、傅等姓均为租种官田相继定居于此,故名官庄。耕地2,240亩,人口1,540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和粉丝加工。
  掉钟头Diàozhōngtóu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0.5公里的钟离河东岸,村南傅(家)马(塘店)公路横贯东西,属丘陵平原。元至元年间,谢、梁、曹、刘、张、马诸姓散居梁家沟、张家岭、马家洼等小村落。明洪武年间,诸姓氏协商迁此建村,取名掉庄头,其含义是掉转旧庄,重新安村。天顺年间,马俊、马赞兄弟二人由掖县陈草马家迁入。崇祯年间,郭、姜两姓由掖县大冢坡、招远城里迁入后,村名演变为掉钟头。耕地2,175亩,人口1,753人。以农业为主,有手工业、粉丝加工和拖拉机配件厂。
  庄头刘家Zhuāngtóuliú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9.5公里,官庄〓东坡的沟溪中,村东小河北流入界河,属丘陵平原。明永乐年间,刘姓由本县大刘家迁此建村,因村北有“庄子田”(旧社会地主村外庄田),故名庄头刘家。耕地571亩,人口403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翻砂厂和粉丝加工。
  沟李家Gōulǐ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9公里,官庄埔东坡的沟溪旁,村东小河沿村北流入界河,地属丘陵。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李直由本县古宅村迁此建村,因居沟溪边,故名沟李家。耕地784亩,人口846人。以农业为主,有条、果业和粉丝加工等。
  山上侯家Shānshānghóu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9.5公里,雾云山北麓的丘陵间,村东小河沿村北流入界河,村西公路纵贯南北。明永乐年间,侯姓由本县侯家迁此定居,取名侯家。1980年地名普查与界河公社侯家重名,因处雾云山北麓,经政府决定更名为山上侯家。耕地628亩,人口564人。以农业为主,有条、果业、砖瓦烧制和粉丝加工等。
  原疃郭家Yuántuǎnguō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8.5公里,雾云山北麓的丘陵中,村西小河北流入界河。村北傅(家)马(塘店)公路横贯东西。明洪武年间,郭姓由掖县大冢坡迁此定居,取名郭家。明朝中期,邻村原疃兴盛闻名,改为原疃郭家,公社化后简称郭家。1980年地名普查与界河公社郭家重名,经政府决定,恢复原名。耕地1,638亩,人口1,387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条业和粉丝加工。
  黄泥沟Huángnigōu别名:烽火庄位于招远县城西北8.5公里,张画山北麓的沟溪边,地属丘陵。明洪武年间,王姓在此建村,因村南有“烽火台”,取名烽火庄。成化年间,杨姓由原疃迁居黄泥沟旁,易村名为黄泥沟。耕地736亩,人口610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和粉丝加工。
  原疃Yuángtuǎn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7公里的界河西岸,东有黄(山馆)水(集)公路纵贯南北,南邻金翅岭金矿,属丘陵平原。元至元年间,杨氏祖杨显由浙江宁波府汀海厅东门里杨家辗转到招远,卜居曲城。二世祖析居此地后,曾三迁其居,最后仍回原地,故名原疃。耕地2,203亩,人口2,152人。以农业为主,有果品烤干厂、采金、粉丝加工和果业。
  皂户王家Zàohúwáng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3公里,高庄岭南麓的沟涧中,属丘陵山地。“皂户”之称由来已久。春秋时,齐相管仲曾为齐桓公拟定富国强兵之道:“海王之国,谨正盐荚”。
  因此,齐国将沿海居民分为农户和皂户,所谓皂户即煮盐户。至今胶东沿海各县仍有皂户等地名。明万历年间,王氏祖朝兴由本县玲珑镇王家迁此建村。清顺治年间王好全由掖县柳圆滕家迁入,虽早已易盐为农,但为追念祖业,仍名皂户王家。耕地2,162亩,人口785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朱家Zhūjiā别名:南朱家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2公里,高庄岭东伸岭脉的沟溪旁,村前小河东流入钟离河,地属丘陵。《史记》载:周武王克商后,封古天子陆终氏的裔孙曹扶于邾,邾为鲁国的附庸,即今山东邹县东南26公里邾城地。战国初,邾为楚国所灭。其子孙为念故国,以国为姓,后去右耳为朱氏。明洪武年间,朱氏祖兄弟三人由山东省兖州迁徙招远后,分别析居城关公社朱家咀、界河公社朱家。长兄朱达礼定居钟离河畔,取名南朱家,后简化为朱家,耕地772亩,人口492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和粉丝加工。
  唐家Táng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1.5公里,高庄岭东伸岭脉的沟溪旁,村前小河东流入钟离河,地属丘陵。明洪武年间,唐氏祖唐福、唐明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县贾村大槐树底下迁此定居,取名唐家。清康熙年间,赵姓由本县纪山赵家徙居村东,取名小赵家。1947年土改后合并为唐家。耕地862亩,人口414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和粉丝加工。
  庵里Anlǐ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0公里的钟离河东岸,南靠中村,属沿河平原。明嘉靖年间,于姓由本县石对头于家迁此建村,因居古庙“白石庵”旁,故名庵里。万历年间,吕姓由掖县乌盆吕家迁入,村名沿袭。民国时期,庵内设有招远县第四小学。1939年春,庙宇校舍全毁。耕地140亩,人口101人。以农业为主。
  寨里Zhàilǐ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0公里的钟离河东岸,西与金岭镇工业区毗邻,村北傅(家)马(塘店)公路横贯东西,属丘陵平原。据邵氏族谱载:明洪武年间,邵氏一世祖邵英、邵聚由四川省成都府附马县枣栗村徒居招远县。邵聚在此定居,因此地古称“礼仪之乡”,故名载礼,后演变为寨里。耕地2,336亩,人口1,529人。以农业为主,有孵鸡、养鸡厂和粉丝加工。
   山上马家Shānshàngmǎ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8.5公里,雾云山西北麓的沟溪旁,村东小河穿村北流入界河,地属丘陵。明嘉靖年间,马姓由本县沙沟马家迁此定居,因处雾云山西北麓,村多马姓,故名山上马家,后简化为马家。万历年间,侯姓由掖县南关迁入,村名沿袭。1980年地名普查与勾山公社马家重名,经政府决定,恢复原名。耕地625亩,人口642人。以农业为主,有条、果业和粉丝加工。
  山上孙家Shānshángsūnjiā别名:四虎寨位于招远县城西北8公里,雾云山西北麓,村西小河北流入界河,地属丘陵。明弘治年间,孙姓由本县山西孙家迁此建村,因村周围巨石卧伏似猛虎镇山,取名四虎寨。后来人多石毁,易名山上孙家。耕地1,327亩,人口1,150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和粉丝加工。
  山上汪家Shānshàngwāng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7.5公里,雾云山北麓,属丘陵山地。明成化年间,汪姓由本县罗山前汪家(今改王家)迁此建村,因处雾云山北麓,故名山上汪家。万历年间,温姓由本县横掌温家迁入。清遭光年间,王姓由本县埃子王家迁入,村稆沿袭。耕地750亩,人口552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和粉丝加工。
  上刘家Shàngliú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6.5公里,张画山西北麓,地属丘陵。据赵、王氏墓志和出土的北魏白陶、高灯座、碗等文物印证,北魏时,赵、王两姓曾在此居住。明永乐年间,刘氏祖刘一伯、刘彦礼、刘福成兄弟三人,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下迁入,在古村落沟上头定居,故名上刘家。耕地2,667亩,人口2,054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和粉丝加工。
  埠南Bùnán别名:埠岚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1.5公里,傅(家)马(塘店)公路南侧,歇歇山东伸岭脉的沟溪间,属丘陵山地。据村志载:明嘉靖年间,李姓由本县中村迁此定居。此地土阜南有橡树岚,曾名埠岚。后于姓迁入,人口增多,移居土阜以南,易名为埠南。耕地1,428亩,人口683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采石和粉丝加工。
  河西于家Héxīyú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0.5公里的钟离河西岸,西靠芍药山,村南小河东流入钟离河,属丘陵平原。清乾隆年间,于姓由本县中村迁此建村,因居钟离河畔,故名河西于家。耕地605亩,人口243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和粉丝加工。
  洼吕家Wālǚ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0公里的钟离河西岸,西临芍药山,村南小河绕村东流入钟离河,属丘陵平原。清康熙年间,吕姓由莱阳县山后迁此定居,因处河畔洼地,故名洼吕家。耕地385亩,人口211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和粉丝加工。
  邵家Sháo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9.5公里的钟离河东岸,村西水(盘)夏(邱堡)公路纵贯南北,属丘陵平原。据邵氏族谱载:明洪武年间,邵氏一世祖邵英、邵聚由四川成都府附马县枣栗村徒居招远县。邵英在此定居,取名邵家。耕地1,147亩,人口755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和粉丝加工。
  西店Xīdiàn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0公里的钟离河东岸,东与东店毗邻,村西水(盘)夏(邱堡)公路纵贯南北,属沿河平原。明成化年间,于姓由本县中村迁此开店,因处古驿道旁的东店村西,故名西店。耕地400亩,人口314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和粉丝加工等。
  东店Dōngdiàn 别名:张店位于招远县城西北9.5公里的钟离河东岸,西与西店毗邻,村东小河穿村西流入钟离河,属丘陵平原。地处古驿道和东、西曲成之间,是招远县古老村庄之一。据张氏墓碑考,两汉时期,张姓以开店为业在此定居,取名张店。明成化年间,于姓在钟离河东岸设店招徕行人,改张店为东店。耕地554亩,人口300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和粉丝加工。
   山上赵家Shānshàngzhào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8公里的雾云山西麓,村西小河北流入钟离河,地属丘陵。明成化年间,赵氏六世祖由本县抬头赵家迁此定居,杨姓由本县原疃迁入,因处雾云山西麓,村多赵姓,故名山上赵家。耕地664人,人口510人。以农业为主,有酿造厂和粉丝加工。
  山上姜家Shānshàngjiāng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7.5公里的雾云山西麓,属丘陵山区。明永乐年间,姜姓由招远城里迁此定居,因处雾云山西麓,村多姜姓,故名山上姜家。耕地688亩,人口315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和粉丝加工。
  山上张家Shānshàngzhāngjiā别名:马王庄位于招远县城西北7公里,雾云山西北麓的山峦中,属丘陵山区。明永乐年间,马姓由本县沙沟马家迁入,取名马家庄。后王姓迁入,人丁兴盛,改名马王庄。弘治年间,马、王两姓迁出,张姓由本县东店迁此定居,易名山上张家。耕地620亩,人口506人。以农、林业为主,有果业和粉丝加工。
  光山Guāngshān 位于招远县城西12.5公里,钴山北麓的山坳中,地属山区。清嘉庆年间,丁姓由本县前崔家迁此定居,因临光山,以山得名。耕地247亩,人口180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小河头Xiàohétóu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0公里的钟离河西岸,西靠芍药山,村东水(盘)夏(邱堡)公路纵贯南北,属丘陵平原。明永乐年间,周姓由本县西埠上迁此定居,因处钟离河支流源头,故名小河头。耕地648亩,人口439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和粉丝加工。
   大河头Dàhétóu别名:大河王家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0公里的钟离河西岸,西临芍药山,村东水(盘)夏(邱堡)公路纵贯南北,属丘陵平原。明洪武年间,王氏兄弟三人由四川成都府碓臼王家徙居钟离河上游,取名大河王家。嘉靖年间,杨仙由招远城里迁此定居,因处钟离河支流源头,故更名为大河头。耕地1,324亩,人口979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和粉丝加工。
  台上Táishàng 位于招远县城西10.5公里的钟离河西岸,小河穿村东流入钟离河,地属丘陵。明崇祯年间,李姓由招远城水门里迁此定居,因居沟岸土台上,故名台上。清顺治年间,刘姓由栖霞臧格庄迁入,村名沿用。耕地901亩,人口664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粉丝加工和招远县第五针织童装厂。
  后崔家Hòucuī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10公里的钟离河西岸,属丘陵平原。据崔氏族谱载:明洪武年间,崔氏祖崔新由山西洪洞县贾村大槐树底下迁此定居,取名崔家。永乐年间,二世祖析居小沟北沿,取名后崔家。清乾隆年间,另一支崔姓由本县馆前崔家迁入,村名沿用。耕地400亩,人口318人。以农业为主,有小化工厂和果业。
  前崔家Qiáncuī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9.5公里的钟离河西岸,属丘陵平原。据崔氏族谱载:明洪武年间,崔氏祖崔新由山西洪洞县贾村大槐树底下迁此定居,取名崔家。永乐年间,二世祖析居沟北沿为后崔家,将原村改为前崔家。清雍正年间,李姓由本县山上李家,初姓由丁家庄子相继迁入,村名沿用。耕地197亩,人口166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
  山上隋家Shānshàngsuí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7.5公里的雾云山西南麓,属丘陵山区。据隋氏族谱载:隋氏祖籍本河南省汝宁府固始县,自宋朝迁徒山东登州府栖霞县蛇窝泊村。至十四世,隋氏祖隋贵于明洪武年间由栖霞蛇窝泊村迁此定居,因处雾云山西南麓,村多隋姓,故名山上隋家。耕地1,070亩。人口780人。以农业为主,有砖瓦厂、花炮厂、果林业和粉丝加工。
   山上原家Shānshàngyuán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7.5公里,雾云山西南麓的沟壑中,村东南溪水绕村北流入钟离河,属丘陵山区。清顺治年间,原姓由本县北寨子村迁此定居,因处雾云山西南麓,故名山上原家。耕地775亩,人口426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和粉丝加工。
  山上李家Shānshànglǐ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7.5公里,雾云山西南麓和华山北麓的群峰环抱中,地属山区。明天顺年间,李姓由本县草沟头迁此定居,因处雾云山西南麓,故名山上李家。耕地1,320亩,人口1,061人。以农、果、林业为主,有粉丝加工。果品年产40万斤,板栗产量居全县之首。是全县精神文明典型村。
  员外沟Yuánwàigōu 位于招远县城西10.5公里的钟离河西岸,钴山东麓,属丘陵山区。明弘治年间,杨延魁三子杨维峰由本县草沟头迁此定居,因村居员外茔的北沟旁,故名员外沟。耕地919亩,人口687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和粉丝加工。
  草沟头Cǎogōutóu 位于招远县城西9公里的钟离河上游东岸,华山西麓的沟溪中,村西水(盘)夏(邱堡)公路纵贯南北,属丘陵平原。明永乐年间,赵、李两姓分别由本县赵家庵、城里迁此定居,因处草沟西头,故名草沟头。宣德年间,杨、于两姓由招远城里和中村迁入,村名相沿。耕地1,902亩,人口1,471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采金、翻砂厂、家具厂和粉丝加工。
  钟家Zhōng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9公里的钟离河上游,金岭水库坝下,属丘陵平原。两汉时,钟离氏为避水灾,由淮南钟离辗转徒居此地,取名钟家。明崇祯年间,兰,杨两姓由本县抬头赵家、草沟头迁入。清乾隆年间,刘姓由本县上华山迁入,钟姓迁出。1959年在此修建金岭水库,全村迁居草沟头村前,村名相沿。耕地332亩,人口299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和网扣加工。
   山里陈家Shānlǐchén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6公里,雾云山和华山之间的山谷中,村北县内公路横贯东西,地属山区。明洪武年间,陈氏祖陈文明由四川资州府资阳县大柳树下铁碓臼村迁至黄县陈家。至永乐年间,四世祖陈启兴徙居此地,因处雾云山以南的群山中,村多陈姓,故名山里陈家。耕地860亩,人口562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和粉丝加工。果品年产550余万斤,居全县首位。

知识出处

山东省招远县地名志

《山东省招远县地名志》

本志记载了招远县行政区划、自然村、自然地理实体、人工建筑物、名胜古迹等各类地名的标准名称、历史沿革、地理方位、地形概貌、行政归属、自然经济、社会概况等,并插有现行地名图、历史沿革图、彩色照片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