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庄镇所辖行政村、自然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省招远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4374
颗粒名称: 蚕庄镇所辖行政村、自然村
分类号: C912.82
页数: 12
页码: 79-90
摘要: 本文介绍了山东省招远县蚕庄镇所辖行政村、自然村。
关键词: 蚕庄镇 行政村 自然村

内容

蚕庄Cánzhuāng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7公里,诸流河与傅(家)马(塘店)公路交会处,隔河西望招远金矿灵山沟分矿矗立西崖,属丘陵地带。据考,两汉时,梁、齐两姓定居此地,因临曲成侯国蚕丝集散地,并在此设庄购销蚕丝,故称蚕庄。北宋初期,苏姓良宽、良发兄弟二人迁入。据刘氏族谱载:刘姓始于陶唐氏——黄帝之后,居于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尧为其首领。陶唐氏之后封于刘地,其后人以地为姓,故姓刘。刘氏祖士德、士腾、士忠兄弟三人,于元末明初,由四川迁居河北省杨柳青。至明洪武年间,又由杨柳青徙居蚕庄,村名沿袭。西沟、西崖两自然村,属蚕庄村委会。共有耕地2,797亩,人口1,794人。以农业为主,有水泥厂、钙塑厂、毛纺厂、家具厂和采金。现为蚕庄镇驻地。招远县石英厂、灵山沟金矿、汽车站、供销社、卫生院、邮电、银行、农机修配厂、电影院、招远县第三农技中学等均设于此。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西沟Xīgōu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8公里,蚕庄以西的诸流河西岸,属丘陵地带。清光绪年间,刘炳月由蚕庄迁此定居,因村边有一条小沟,又居蚕庄以西,故名为西沟。人口155人。隶属蚕庄村委会。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西崖Xīyá(‘崖’方言读yái)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7.5公里,蚕庄以西,诸流河西畔,属丘陵地带。1932年刘登文由蚕庄迁此定居,因处河西土崖下,故名西崖。人口72人。隶属蚕庄村委会,以农业为主。
  王家沟子Wángjiāgōuzi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21公里,童家岭北端的沟溪中,村南小河穿村北流入诸流河,属丘陵地带。明宣德年间,王氏祖王易正由本县大诸流析居此地,因处河沟旁,故名王家沟子。耕地362亩,人口153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
   童家Tóng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20.5公里的童家岭西坡,属丘陵地带。元至元年间,童白举由掖县城北关迁此定居,取名童家。耕地897亩,人口313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
   诸流庞家Zhūliúpáug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20公里的诸流河西岸,童家岭东侧,村西小溪沿村东流入诸流河,属丘陵地带。明万历年间,庞姓由本县大秦家迁此定居,取名庞家。1980年地名普查与大秦家公社庞家重名,因处诸流河畔,经政府批准,更名为诸流庞家。耕地662亩,人口231人。以农业为主。
   宋家庄子Sóngjiāzhuāngzi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9公里的诸流河西岸,东与小罗山隔河相望,属丘陵地带。明正统年间,宋姓由本县年头宋家迁此定居,取名宋家庄子。后他姓相继迁入,宋姓徙绝,村名沿用。耕地337亩,人口152人。以农业为主,有采金。
   山后侯家Shānhòuhóu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23.5公里的万深河西岸,新城金矿以东,属平原地带。明洪武年间,侯景建同妻庞氏由四川成都府华阳县大槐树底下迁此定居,取名侯家。1980年地名普查与大秦家公社侯家重名,因处望儿山后,经政府批准,更名为山后侯家。耕地442亩,人口230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
   河西王家Héxīwáng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23公里的望儿山后,万深河西岸的平原地带。清顺治年间,王氏十一世祖王左、王右兄弟二人由本县河东王家析居此地,因处望儿山后,万深河西岸,取名山后河西王家。后简化为河西王家。合作化后,又改名河西。1980年地名普查与毕郭公社河西重名,经政府批准,仍恢复原名。耕地574亩,人口278人。以农业为主,有采金和果业,尤以苹果育苗著称。镇办河西金矿设于村南。
  河东王家Hédōngwángjiā 别名:圈黄家位于招远县城西北23公里的万深河东岸,东邻河东金矿,属丘陵地带。明洪武年间,黄氏同王友良、王友才兄弟二人,由四川成都府王家庄迁徙招远,黄氏与兄王,友良在此定居,取名圈黄家。明朝中期,王姓人丁兴旺,因居万深河东岸,改名为河东王家。耕地1533亩,人口492人。以农业为主,有采金和果业。
  山后杨家Shānhòuyángjiā 别名:杨家洼位于招远县城西北22公里的河东金矿以南,面临万深河,属平原地带。清顺治年间,杨同选、杨同松兄弟二人由东曲城迁此定居,因处万深河畔低洼地带,故名杨家洼。康熙年间,其弟析居卧龙杨家,易名小杨家。1980年地名普查与大秦家公社小杨家重名。因在望儿山后,经政府批准更名为山后杨家。耕地524亩,人口208人。以农业为主。
  山后傅家Shānhòufùjiā 别名:小林家位于招远县城西北22公里的望儿山北麓,北与河东王家为邻,属丘陵地带。明洪武年间,林姓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下迁此定居,取名小林家。永乐年间,傅姓由掖县城关迁入。成化年间,傅姓人丁兴盛,因处望儿山后,更名为山后傅家,后简化为傅家。1980年地地名普查与张星公社傅家重名,经政府批准,恢复原名。耕地1,180亩,人口415人。以农业为主,有皮毛加工和果林业。
  卧龙杨家Wōlóngyáng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21公里,童家岭纵贯南北,形如卧龙盘踞村东,属丘陵地带。清顺治年间,杨同选、杨同松兄弟二人由本县东曲城徒居小杨家。康熙年间,弟由小杨家析此建村,取名卧龙杨家。耕地709亩,人口213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后孙家Hòusūn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20公里,金华山东北麓的丘陵中,明天启年间,孙氏祖孙应刚由掖县朱桥镇城子村迁此定居,因居前孙家后,故名后孙家。耕地1,370亩,人口494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和采金。
   诸流王家zhūliúwáng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9公里的诸流河西岸,村南小河东流入诸流河,地属丘陵。明永乐年间,王氏三世祖由本县大诸流村析居此地,取名为王家庄子。1980年地名普查与城关镇王家庄子重名,因处诸流河畔,经政府批准更名为诸流王家。耕地915亩,人口307人。以农业为主,有过滤器厂。
   大诸流Dàzhūliú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9公里的诸流河西岸,童家岭东坡的平原地带。明洪武年间,王氏祖王友良、王友才兄弟二人由四川成都府华阳县王家庄迁此定居,因居诸流河畔,故名大诸流。耕地3,070亩,人口1,341人。以农业为主,有面粉加工和糖果厂。
  许家Xǚ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8.5公里,小罗山南麓的诸流河东岸,属丘陵地带。明洪武年间,许景文全家由四川成都府华阳县大槐树底下迁居此地,取名许家。耕地1,127亩,人口439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小诸流Xiǎozhūliú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8公里的诸流河东岸,属丘陵地带。明永乐年间,王氏三世祖由本县大诸流析居此地,取名小诸流。耕地2,268亩,人口1,019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西原家Xīyuán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6.5公里,鱼骨装庙〓以南的山峦中,属丘陵山地。明成化年间,原氏祖兄弟二人,由山西蒲城县随县令张哲至招远赴任,原氏为轿夫定居于招远城里。弘治年间,原氏祖因罪避难于此,取名原家。1980年地名普查与大秦家公社原家重名,经政府批准,以县城为方位更名为西原家。耕地1,193亩,人口462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西崔家Xīcuī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6公里,淘金河上游,东南依高庄岭,西靠鱼骨装庙〓,属丘陵山区。明洪武年间,崔姓从四川成都府华阳县迁居此地,取名崔家。公元1642年刘氏从辽宁省辽阳迁入,村名相沿。1980年地名普查与张星公社崔家重名,经政府批准,更名为西崔家。耕地637亩,人口346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金河李家jīnhélǐ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5.5公里的淘金河上游,高庄岭和鱼骨装庙〓山涧中,属丘陵山区。明洪武年间,李姓由四川成都府华阳县大槐树底下碓臼李家迁此定居,取名小李家。1980年地名普查与大秦家公社小李家重名,因居淘金河畔,经政府批准,更名为金河李家。耕地786亩,人口347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采金和建筑队。
  魏家沟Wèijiāgōu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5公里的淘金河源头,高庄岭、鱼骨装庙〓之间的山涧中,属陵丘山区。明洪武年间,魏其志由四川成都府华阳县大槐树底下迁此定居,因处淘金河源头山沟中,故名魏家沟。耕地1,085亩,人口388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和采金。
  山后白家Shānhòubáijiā 别名:山后王家位于招远县城西北22公里的望儿山北麓,西与掖县接壤,属丘陵地带。明永乐年问,王姓由掖县城北关迁此定居,因处金华山后,故名山后王家。公元1800年,白俊由掖县城里迁此落户,其子白聚元于1821年考取秀才,易村名为山后白家。耕地 982亩,人口269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山后冯家Shānhòufēng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21.5公里,金华山、望儿山北麓的丘陵中,西与掖县为界,属丘陵地带。清顺治年间,冯改成、冯改道兄弟二人由掖县城子村迁此定居。因处金华山和望儿山后,故名山后冯家,公社化后简称冯家。1980年地名普查与罗山公社冯家重名,经政府批准,恢复原名。耕地1,160亩,人口420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采石和采金。
   前孙家Qiánsūn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20公里,金华山东北麓的丘陵中。明洪武年间,孙氏由四川成都府华阳县铁碓臼孙家迁此建村,因处土岭前坡,故名前孙家。耕地1,735亩,人口653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和金矿。
  诸流隋家Zhūliúsuí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8公里的诸流河东岸,属丘陵地带。清康熙年间,隋氏祖由莱阳县大隋家迁此定居,因处诸流河畔,故名诸流隋家。公社化后简称隋家。1980年地名普查与勾山公社隋家重名,经政府批准,恢复原名。耕地1426亩,人口652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石英村Shíyīngcūn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5.5公里的东豆腐脑山西麓,县内公路北侧,属丘陵山地。明洪武年间,刘氏祖刘士腾、士德、士忠兄弟三人,由河北省杨柳青迁居蚕庄,刘氏三世祖析居此地,因处蚕庄东沟,故名东沟。1980年地名普查时,以盛产石英闻名,经政府批准,更名为石英村。耕地1,200亩,人口468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和石英矿。
  西曲城Xīqūchéng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22公里的望儿山南麓,西与掖县接壤,村南小河沿村西流入掖县境内,属平原地带。相传,金、元两代有迟、李、王等姓曾居于此。据杨氏族谱载:一世祖杨显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由浙江宁波府汀海厅迁此定居,因处汉曲成故城以北,故名曲城。宣德年间,杨氏三世祖析至村东建村,改曲城为西曲城。耕地1,750亩,人口765人。以农业为主,有糖果厂和采石。
  东曲城Dōngqūchéng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21.5公里的望儿山南麓,西邻西曲城,村南小河西流入掖县境内,属平原地带。明宣德年间,杨氏三世祖由曲城析居村东,取名东曲城。耕地2,136亩,人口1,131人。以农业为主,有采石、金采和大理石厂。
  李格庄Lǐgézhuāng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21.5公里,磨山西麓的丘陵中。明洪武年间,李姓由四川成都府华阳县大槐树底下碓臼李家迁此定居,取名李格庄。明末王姓迁入,李姓徙绝,村名沿用。耕地1,860亩,人口523人。以农业为主,有采石。
  前庄子Qiánzhuāngzi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6公里的诸流河东岸,地势东高西低,属丘陵平原。据族谱载:明洪武年间,刘氏祖刘士腾、士德、士忠兄弟三人,由河北省杨柳青迁居蚕庄,其四世祖刘贵文析居蚕庄村前,故名前庄子。耕地552亩,人口361人。以农业为主,有饭店。蚕庄邵家Cánzhuāngshào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6公里,金钱沟西头,诸流河东岸,属丘陵平原。明万历年间,邵氏祖邵参、邵臣兄弟二人,由本县邵家村迁居此地,取名邵家。1980年地名普查与金岭公社邵家重名,因邻蚕庄,经政府批准,更名为蚕庄邵家。耕地611亩,人口409人。以农业为主,有饭店。
  老翅张家Lǎochìzhāng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5.5公里的诸流河东岸,属丘陵平原。明建文年间,张东品、张西品兄弟二人由掖县马塘店迁此定居,取名张家。清朝此地政区为老翅社,故名老翅张家。耕地1,914亩,人口990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和采金。
  林家Lín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4公里的歇歇山西南麓,村前小河西流入诸流河,属丘陵地带。明洪武年间,林氏祖林表正和林宏由四川成都府华阳县迁此定居,取名林家。耕地3792亩,人口1,732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和采金。
  洼子Wāzi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20.5公里,磨山西南麓的平原中,属丘陵平原。明永乐年间,孙姓由本县瓦里村迁此定居,因处低洼平坦地带,故名洼子。嘉靖年间,杨肆宽由招远城里迁入,村名沿用。耕地2,479亩,人口842人。以农业为主,有采金和采石。
  凤凰庄Fènghuángzhuāng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9.5公里的磨山东南麓,属丘陵地带。明洪武年间,王氏祖由四川成都府华阳县南门外铁碓臼王家迁至掖县西庄儿头。弘治年间,七世祖王志强迁徙招远县,卜居双凤桥以西,称西凤凰庄。清道光年间,张海山、海先兄弟二人,由本县洼子迁居双凤桥以东,称东凤凰庄。合作化后合并为凤凰庄。耕地406亩,人口299人。以农业为主,有采石。
  灵山盛家Língshānshèng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21公里的灵山西麓,属丘陵地带。明洪武年间,盛刚与妻曲氏由四川成都府华阳县大槐树盛家迁此定居,取名盛家,后改为灵山盛家。1939年古历五月初六日,我军十三团在此消灭了叛军王性初部(原国民党第四十梯队第一大队)。侵华日军进入该村烧毁民房1,000余间,抢走牲口179头。此后在北招县政府的支持下重建新村。耕地2,418亩,人口818人。以农业为,有果林业和采石。
  马埠Mǎbù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9.5公里,灵山北麓的马埠岭上,此地土质肥沃,野草丰茂,是一片天然高阜牧场。金,元时期,人们多在此放马,故称马埠岭。明朝初期,王、胡、陈、徐四姓相继迁入,分别析居此地,均以“马埠”冠以姓氏,命村名为马埠王家、胡家、陈家、徐家。耕地总亩数3,543亩,人口1,516人。均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马埠王家Mǎbùwáng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9.5公里的马埠岭以南,地属丘陵。明永乐年间,王喜三、王喜松兄弟二人,由本县辛庄迁此定居,因此地是牧马场,故名马埠王家。耕地951亩,人口495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和条编业。
  马埠徐家Mǎbùxú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9公里的马埠岭以南,地属丘陵,明万历年间,徐宽由本县高家庄子迁此定居,因此地是牧马场,故名马埠徐家。耕地976亩,人口388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和采石。
  马埠胡家Mǎbùhújiā 别名:掖县王家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8.5公里,灵山北麓的马埠岭上,地属丘陵。明洪武年间,王从信由掖县河岭迁居此地,因居掖县地,故名掖县王家。建文年间。燕王朱棣发兵靖难到南京与建文帝争夺王位时,胡氏兄弟三人和贾姓奴仆相随迁徙山东省屺〓岛。永乐年间,胡氏一支从屺〓岛迁入。张姓在此当雇工,王、胡、张三姓同居此地。1941年由掖县划归北招县所属,村多胡姓,改名为马埠胡家。耕地644亩,人口252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和瓶盖垫加工厂。
  马埠陈家Mǎbùchén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8公里的马埠岭以南,地属丘陵。明成化年间,陈、冯两姓从本县洼子迁此定居,因此地系牧马场,村多陈姓,取名马埠陈家。清康熙年间,孙姓由本县南孙家迁入,村名沿袭。耕地972亩,人口381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
  拉格庄Lāgázhuāng 别名:腊格庄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7.5公里的灵山北麓,北临灵山矿区,属丘陵地带。明洪武年间,郭姓由掖县城里迁此定居,因处大腊树旁,取名腊格庄。后演变为拉格庄。耕地1,170亩,人口663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条业和采金。
   灵山沟Língshāngōu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7公里,诸流河西岸的沟溪中,北与灵山沟分矿毗邻,属丘陵地带。清雍正年间,刘士勇、刘士孟由蚕庄迁此定居,因居灵山北麓的沟旁,故名灵山沟。耕地416亩,人口126人。隶属拉格庄村委会。以农业为主,有果业、条编和采金。
  丁家Dīng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5.5公里的诸流河东岸,属丘陵平原。元至正年间,丁氏祖丁龙、虎、豹兄弟三人由四川迁居招远县西北乡诸流河畔,取名丁家。清朝此地属老翅社,易名老翅丁家,后简化为丁家。耕地1,850亩,人口946人。以农业为主,有采金和罐头厂。
  〓后Yànhòu别名:〓后张家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6公里的诸流河西岸,石鼓山东麓,村南小河东流入诸流河,属丘陵平原。明洪武年间,张应举由四川成都府华阳县大槐树底下迁此定居,取名小张家。成化年间,柳杭在其村前建村时,因两村之间有一沙〓,故更名为〓后张家,后简化为〓后。耕地418亩,人口229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和采石。柳杭Liǔháng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5公里的诸流河西岸,属丘陵平原。明成化年间,刘氏祖刘福、刘盛二人由本县老店迁此建村,当时此地是柳树行,故名柳行,后演变为柳杭。耕地2842亩,人口1,323人。以农业为主,有镜子铺、羊毛衫厂和电器制修厂。
  坡石山Pōshíshān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3公里的老虎卧北麓,东靠芍药山,西邻诸流河,属丘陵山区。
  清康熙年间,张明月夫妻与张自能、自强、自高兄弟三人,从柳杭村东小滩村,迁入老虎卧背后定居,因山坡石头裸露,故名坡石山。耕地1,581亩,人口577人。以农林业为主,有采金和打石。
   大韩家Dàhán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19.5公里的灵山西麓,属丘陵山区。明洪武年间,韩林由四川成都府华阳县大槐树底下碓臼沟迁此定居,取名韩家。清康熙年间,韩氏一支析至山南另建新村,取名小韩家(现属掖县),故将韩家改为大韩家。耕地1,350亩,人口667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采金和打石。
  灵山冯家Língshānféng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19.5公里的灵山西麓,西依黄埠岭,南与掖县接壤,属丘陵山区。明洪武年间,冯姓由四川成都府大槐树底下徒居灵山西麓,故名灵山冯家。耕地2535亩,人口889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织布厂和采石。
  西山王家Xīshānwáng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17公里,灵山东麓的山坳中,山涧溪流绕村东流入诸流河,地属山区。明洪武年间,王氏祖由四川成都府华阳县铁碓臼王家迁徙掖县西庄儿头。七世祖王志强于弘治年间,由掖县徙居招远凤凰庄。十二世祖王守金子崇祯年间,由凤凰庄再徙陆家村。十三世祖王云登、云旌、云旗于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1年)卜居此地,因处灵山脚下,故名西山王家。耕地1,820亩,人口774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采金和采石。
  灵山蒋家Lingshānjiǎng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16公里的灵山东麓,村前小河东流入诸流河,属丘陵山区。清顺治年间,蒋姓由大诸流村迁居此地,取名蒋家。1980年地名普查与纪山公社蒋家重名,因邻近灵山,更名为灵山蒋家。耕地932亩,人口558人。以农业为主,有家用电器厂、果林业和采金。陆家Lùjiā别名:陆家窝垛位于招远县城西15.5公里的灵山东麓,东靠诸流河,属丘陵平原。清顺治年间,陆韻洪由掖县大陆家迁此定居,取名陆家窝垛,后简化为陆家。耕地875亩,人口527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和打石。
   囫囵河Húlúnhé 位于远招县城西南15公里的诸流河上游,东靠囫囵〓,西与掖县接界,属丘陵山区清康熙年间,王永智、王德福、王德才、王德莱由本县大诸流迁此定居,因处囫囵〓西坡的诸流河畔,故名囫囵河。耕地791亩,人口378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牟家Mùjiā别名:于家位于招远县城西南15公里的诸流河上游谷地,西与掖县接界,属丘陵山区。明天顺年间,于姓由文登县大水泊迁此建村,取名于家。正德年间,牟龙夫妻与继母不和,带领三个弟弟(牟虎、牟官、牟生)由栖霞县蛇窝泊逃避此地。正德年间,于姓因火灾绝户,易名为牟家。耕地1,740亩,人口853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和采金。
  南孙家Nánsūnjiā别名:山后孙家位于招远县城西南14公里,孤山西麓的山坳中,属丘陵山区。明万历年间,孙利带领三个儿子由黄县桥头孙家迁此定居,因居孤山西坡下,故名山后孙家,公社化后易名南孙家。耕地2,445亩,人口1,331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油坊和粉丝加工。
  河北刘家Héběiliú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5公里的淘金河东岸,东靠五龙口,南邻高庄岭,属丘陵山区。清顺治年间,刘氏祖由本县大刘家迁此定居,因处淘金河东支流以北,村多刘姓,故名河北刘家。耕地1,078亩,人口492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路格庄Lùgézhuāng 位于招远县城西南15公里的高山北麓,诸流河源头,西与掖县接壤,古为招掖边境通道,属丘陵山区。清康熙年间,李三安在此设店招徕客商,当时招远城里的李、刘二人,以肩挑小贩为业。路宿此店,见此处地广人稀,征得店主同意后,弃商就农,迁此建村,取名路过庄,后演变为路格庄。耕地471亩,人口413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知识出处

山东省招远县地名志

《山东省招远县地名志》

本志记载了招远县行政区划、自然村、自然地理实体、人工建筑物、名胜古迹等各类地名的标准名称、历史沿革、地理方位、地形概貌、行政归属、自然经济、社会概况等,并插有现行地名图、历史沿革图、彩色照片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