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庄镇所辖行政村、自然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省招远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4367
颗粒名称: 辛庄镇所辖行政村、自然村
分类号: C912.82
页数: 14
页码: 61-74
摘要: 本文介绍了山东省招远县辛庄镇所辖行政村、自然村。
关键词: 招远县 行政村 自然村

内容

辛庄Xīnzhuāng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22公里,淘金河入海口西南岸,西北濒渤海,青、莱、登古驿道(今烟潍公路)通过村东南,属沿海平原。据1973年古墓群中的出土文物印证,西周时期就有人群在此生息。从辛氏古墓出土的汉砖考证,两汉时期,辛氏在此建村,取名辛庄。后王氏一世祖王明贤、明运相继迁入。元延祐年间,联村集资在村南修建了文昌帝君庙(今已毁废)。明朝初年,辛氏徙居本县朱家,村名沿袭。解放后因村大,按方位划分为四个行政村。1958年公社化时分别成立了辛庄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包括南庙村)四个生产大队。1984年改为四个村委会。共有耕地4,217亩,人口3,335人。沿海有防护林。各村主产小麦、玉米,特产海参、加级鱼,有“鱼米之乡”之誉。现为辛庄镇政府驻地。卫生院、供销社、文化站、拖拉机站、水产站、轻工机械厂、沙场、边防派出所、邮电、粮所、招远县第一农技中学等均设在此,另外还有村办粮油加工、塑料、酿造、针织、华侨葡萄酒等厂。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南庙村Nánmiàocūn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21.5公里,烟潍公路北侧。北与辛庄毗邻,属丘陵平原。元延祐年间,辛庄联村集资修建文昌帝君庙于此(今已废)。明末清初,本县高家庄子徐姓在此开店,后有人定居于此,因处古庙旁,故名南庙村。1958年公社化时,划入辛庄东南大队,1984年改属辛庄东南村委会。人口51人。以农业为主。
    东良Dōngliáng  位子招远县城西北23公里,界河入海口的西侧,东与黄县接壤,北濒渤海,南临古驿道(今烟潍公路),属沿海平原。据古墓汉砖印证,汉初有人在此居住,取名塔上村。后因海潮上涨,村庄被淹,沧海桑田,几经更迭,居民点随着变迁。南北朝北齐天保年间,吴、王、李三姓在此以方位建立南瞳、北瞳、东南瞳三村。隋朝此处建有古刹“洪门寺”,寺僧为非作歹,欺压良民,被东莱郡官兵剿灭。官府为便于统治,表彰郡东除暴安民有功,将三村合并,命村名为东良。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为防倭寇,设东良海口巡检司于此(今古城卫遗址,周围约四华里)耕地5,889亩,人口3213人。以农业为主,有农机修配、面粉、造纸、织绳、糖果、乳皮花生等厂,盛产沙参、西瓜。沿海有防护林和渔业队。
   小宋家Xiáosòng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22.5公里,西北濒渤海,东与辛庄毗邻,属沿海平原。据考,宋氏于南北朝时期在此定居,取名宋家。因处沿海,常受风沙侵袭,居民多迁徙。至明永乐年间,宋氏人丁兴旺,有一支迁至辛庄村西建村,称小宋家。耕地417亩,人口269人。沿海有防护林,以农业为主,有渔业。
    湖汪HúWāng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22公里,西北濒渤海。金、元、明、清四代,招掖北路急递铺设于此。烟潍公路在村南通过,属沿海平原。据出土的汉墓石画象印证,西汉时期就有人在此定居。后因海潮上涨,村庄被淹没(据1979年《考古》第二期文考,公元前48年,渤海曾发生一次大地震,滩涂变迁,海水倒灌。),居民多流散。东汉光武年间,冯、花、戚三姓迁此定居,分别建立了冯家大门、北台子、戚家三个村;由于明末版图动荡,群众为防卫和避乱,将三村合并。因处大水泊旁,水势汪汪形如湖,故名湖汪。耕地2,697亩,人口1,440人。沿海有防护林带,以农业为主,有渔业、林业和冷藏厂。特产欧洲李子。
    北侯家Běihóu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21公里,烟潍公路南侧,淘金河由村南转西流入渤海,属沿海平原。明洪武年间,侯氏成福、标正二人由四川华阳县迁此定居,取名侯家。1980年地名普查,与灵山、金岭、大秦家公社侯家重名。因处县城北,经政府批准,更名为北侯家。耕地680亩,人口476人。以农业为主,有骨胶厂。
    桥头Qiáotóu 别名:桥子头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9公里,淘金河东岸,村东北小河向西北入海,属丘陵平原。明崇祯年间,王姓九户由本县辛庄迁居桥北沟内,取名桥子头。后因出入不便,南移至村东南头小河的石桥旁,改名为桥头。耕地1,123亩,人口529人。以农业为主,有童鞋厂。
    小董家Xiǎodǒng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8.5公里,淘金河东畔,村东小溪穿村西流入淘金河,属丘陵平原。明万历年间,董阳伟由莱阳县岭上村,为避难到招远县川里林家当雇工,三年后迁至大董家村东落户,取名小董家。耕地1,493亩,人口762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北潘家Běipānjiā位于招远县城西北21,5公里,烟潍公路南侧,北临渤海,属沿海平原。明洪武年间,潘姓由四川华阳县大槐树底下迁此定居,取名潘家。明正德年间,潘姓另一文迁至村南建村,因与南潘家对应,改称北潘家。耕地273亩,人口240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和电热褥厂。
    石虎孙家Shíhǔsūn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20.5公里,烟潍公路南侧,东与马连沟毗邻,属丘陵平原。明永乐年间,孙姓由本县槐树庄迁此定居,取名孙家。嘉靖年间,孙姓集资修建关帝庙,庙门前凿有一对石虎,庙已早毁,石虎尚存,分守沟旁,改称石虎孙家。耕地767亩,人口461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和糖果厂。
    马连沟Mǎliángōu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20.5公里,烟潍公路东侧,属丘陵平原。北宋年间,唐、李两姓在此建村,因处沟旁,盛产马兰,故名马兰沟。明万历年间,刘、郝两姓由本县水盘、大郝家相继迁入,村名演变为马连沟。耕地1,530亩,人口1,043人。以农业为主,有渔业、养鸡厂、大修厂和地毯厂。
    水盘Shuǐpán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20.5公里,界河西岸,东北与黄县接界,西北临烟潍公路,属沿河平原。明永乐年间,刘姓由黄县状元坡迁此定居,因东临界河,西有清水沟环绕,村居其中,形如圆盘,故名水盘。耕地1,764亩,人口1,232人。以农业为主,有服装厂和塑料厂。特产芝麻糖。
   后康家Hòukāng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9公里的界河西岸,村西小河东流入界河,属丘陵平原。明洪武年间,康文、康武兄弟二人由胶州迁此定居。兄住西〓,取名西村。弟住东坡,取名东村。正统年间,康氏一支析居村北另建新村,改名后康家。耕地1,463亩,人口873人。以农业为主,有翻砂厂和纸箱厂。
    老店Lǎodiàn 别名:刚家沟、马家寨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23.5公里,诸流河入海口的南岸,西濒渤海,属沿海平原。唐朝中期,刚、马两姓在此分别建村,刚姓取名刚家沟,马姓取名马家寨,因处古驿道旁,两姓合资开店,招徕客商,人称老店。后来劫了皇纲(地方向最高封建统治者奉献的贡品和金银),被官府剿灭,马、刚两姓遭诛,幸免者易姓刘或逃走。北宋初年,张氏由本县芮里迁入,仍名老店。耕地2,035亩,人口1,078人。以农业为主,有砖瓦厂、开关厂和渔业。沿海有防护林带。
    磁口Cíkǒu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22.5公里,诸流河入海处,西北濒渤海,烟潍公路通过村东南,属平原地带。元朝中期,邹姓由胶州迁入,在此建窑烧制瓷器,人称瓷窑。元末,邹姓迁徙。明永乐年间,郭姓从掖县大冢坡迁此定居,因处瓷窑与诸流河入海口,故名磁口。耕地1,539亩,人口889人。以农业为主,有印刷厂、铆钉厂、果林业和渔业。沿海有防护林带。
    纪家Jì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28.5公里,烟潍公路北侧,西北濒渤海,村西南小河西流入诸流河,属沿海平原。明弘治年间,纪姓由掖县城迁此定居,取名纪家。耕地538亩,人口276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和胶帽厂。
    高家庄子Gāojiāzhuāngzī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22.5公里,烟潍公路北侧,西北濒渤海,村西小河沿村西流入渤海,属丘陵平原。西汉末年,高姓徒居此地,取名高家庄子。东汉光武年间,为防水患联村集资修建镇龙庵于村西,现已废毁。元至正年间,徐进之由本县沟下店迁居朱宋。明初,为防倭侵袭,在村西设墩,取名小家西。徐进之三子徐耀受命看墩报警,由朱宋携眷迁居此地。洪武年间,渤海受地震影响,海水倒灌,风沙淹没小家西,徐姓迁移高家庄子定居,村名沿袭。耕地2,700亩,人口1,348人。以农业为主,有修配厂、鞋厂、纸袋厂、沙厂、油料加工厂,奶牛场和渔业。沿海有防护林带。特产海参、美国扇贝。
    邢家Xíng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20.5公里,淘金河西岸,西北有烟潍公路通过,属丘陵地带。据考,邢氏本姬姓,周初以封地而得姓,故姓邢。周武王克商后,封周公旦第四子清渊为邢地诸侯(今河北邢台地),公元前662年因受翟国进攻,将国都又迁夷仪(今山东聊城西南),公元前635年为卫所灭,其后人迁徒山西。元至正年间,邢氏始祖邢大岗、邢大岭兄弟二人由山西杏花村迁此定居,取名邢家。耕地1,413亩,人口621人。以农业为主,有采石和针织厂。
    孟格庄Mènggézhuāng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20.5公里,西临淘金河,西北有烟潍公路通过,属丘陵平原。据考,元初孟氏在此建村,取名孟格庄。到明朝中期,孟姓徙绝,只存一座姑姑庙(元延祐年间,为褒扬孟氏烈女而建的)。明洪武年间,刘锡由本县馆前刘家迁入,村名沿袭。耕地1,617亩,人口803人。以农业为主,有砖瓦厂和鞭炮厂。
    南潘家Nánpānjia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9.5公里的淘金河东岸,属丘陵地带。明初刘姓迁此定居,取名刘家宅科。正德年间,潘姓由北潘家析居此地,因处北潘家村南,故名南潘家。耕地1,542亩,人口630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
   丁家疃Dīngjiātuǎn别名:丁家庄子、钉家庄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23.5公里,烟潍公路北侧,西北濒渤海,东北靠诸流河畔,属沿海平原。元至正年间,徐进之等人由本县沟下店迁居村北沿海一带,因常受海潮风沙侵袭,移居此地,取名钉家庄,后演变成丁家庄子。1980年地名普查与城关镇丁家庄子重名,经政府批准,更名为丁家疃。耕地1,168亩,人口631人。以农业为主,有被服厂、肥皂厂和果林业。沿海有防护林带。
    宅上Zháishàng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23.5公里的诸流河下游西岸,西北濒渤海,村南有烟潍公路通过,属平原地带。明建文年间,李姓由本县后花园迁此定居,取名李家宅院。嘉靖年间,刘姓由本县水盘迁入,易名为宅上。耕地814亩,人口629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和渔业。沿海有防护林。
    小庄家Xiǎozhuāng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22.5公里的诸流河东岸,西北濒渤海,村东南有烟潍公路通过,属沿海平原。清乾隆年间,庄顺田由本县大庄家迁此定居,为念祖居村名,取名小庄家。耕地530亩,人口287人。以农业为主,有采石和塑料厂。
    后沟子Hòugōuzi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22公里的烟潍公路南侧,诸流河东岸,属丘陵平原。明成化年间,徐、李两姓分别由本县高家庄子和招远城里来此当雇工,后在朱宋村后小沟北建宅定居,取名后沟子。耕地426亩,人口207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盛产大梨。朱宋Zhūsòng位于招远县城西北21公里的诸流河东岸,丁家疃一路格庄公路沿村西穿过,属平原地带。北宋时,朱、宋两姓在此定居,取名朱宋。元至正年间,徐正之由本县沟下店迁入,朱、宋两姓绝徙,村名沿袭。耕地1,650亩,人口923人。以农业为主,富产沙金。
   大宋家Dàsòng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21公里的烟潍公路南侧,北邻湖汪,属丘陵平原。相传,南北朝时期,董姓在此定居,取名董格庄。明洪武年间,宋氏一世祖宋日敬由黄县河北宋家迁入,重建村庄,易名为大宋家。耕地2,240亩,人口1,023人。以农业为主,有塑料厂。
   小涝洼Xiǎolàow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21.5公里,烟潍公路东南侧,村南小河沿村北流入诸流河,属平原地带。明成化年间,李东坡由本县大涝洼迁此定居,为承袭祖籍,取名小涝洼。耕地311亩,人口215人.以农业为主,有纸夹厂。
    大涝洼Dàlàow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21.5公里,烟潍公路东南侧,诸流河东岸,属平原地带。据李氏族谱载:明洪武年间,李安、李厚兄弟二人由四川成都府金堂县徒居诸流河下游的涝洼地带,故名涝洼,因村北有小涝洼,此地改称大涝洼。耕地1,373亩,人口632人。以农业为主,有塑料厂。
    西汪家Xīwāng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21公里,村西县内公路纵贯南北,村南小溪西流入诸流河,属丘陵平原。清康熙年间,汪姓由本县槐树庄迁此定居,取名汪家。此地多荆条,又称荆汪家。1980年地名普查与罗山、磨山公社汪家重名,因处县城西,经政府批准,更名为西汪家。耕地1,448亩,人口664人。以农业为主,有胶帽厂和沙发厂等。
    小西庄Xiǎoxīzhuāng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8.5公里,西汪家东1公里的岭背上,属丘陵地带。清乾隆年间,徐、宋两姓分别由本县高家庄子和小宋家迁此定居,取名小庄。公社化后属汪家生产大队,因处汪家村东,也称汪家东小庄。1980年地名普查与磨山公社小庄重名,经政府批准,更名为小西庄。1984年自立村委会。耕地138亩,人口103人,以农业为主,有孵鸡厂和采石。
   小东庄Xiǎodōngzhuāng别名:小董庄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8公里的淘金河东岸的岭背上,村南小溪西经小董家流入淘金河,属丘陵地带。明万历年间,宋姓由本县界沟迁至小董家村西南定居,取名小董家宋氏胡同。天启年间,又析至村东建村,易名为小东庄。耕地540亩,人口241人。以农业为主,有采石。
    马埠庄子Mǎbùzhuāngzi  位于招远县城西南24公里的烟潍公路北侧,西与掖县接界,西北濒渤海,属滨海平原。元至正年间,辛姓由本县辛庄,姜姓由招远县城里迁此定居,因村东北“屈马沟”旁有一土阜,常放牧驿马,故名马埠庄子。耕地3,159亩,人口1,271人。以农业为主,有渔业、橡胶厂和糖果厂。沿海有防护林带。
    洼曲家Wāqǔ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24公里的烟潍公路西北旁,西与掖县接壤,属沿海平原。明永乐年间,曲、李两姓分别由掖县曲家和朱桥迁此定居,因处平原洼地,故名洼李曲家。后演变为洼曲家。耕地621亩,人口273人,以农业为主。
    海埠Hǎibù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22.5公里的烟潍公路东南侧,西北濒渤海,村西南小河向西北流入屈马沟,属平原地带。明洪武年间,张姓由掖县后坡村迁徙土阜后定居,取名埠后。成化年间,徐姓由高家庄子迁入。1980年地名普查与大秦家公社埠后重名,因临渤海,经政府批准,改名为海埠。耕地1,117亩,人口549人。以农业为主。
    西良Xiláng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21.5公里的诸流河西岸,村西北有烟潍公路通过,属平原地带。
  明宣德年间,吕姓朝卿、朝刚兄弟二人由掖县乌盆吕家迁此定居,因处古寺“西良院”旁,故名西良。耕地1,144亩,人口609人。以农业为主,有砖瓦厂和医药器械制造厂。
   西陈家Xīchén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21公里的诸流河西岸,村东公路纵贯南北,属丘陵地带。明永乐年间,陈姓由本县大转山堡迁此定居,因处古寺“西良院”旁,故名西良陈家,后简化为陈家。1980年地名普查与纪山、磨山公社陈家重名,经政府批准,更名为西陈家。耕地962亩,人口411人。以农业为主,有水泥制品厂。
   大庄家Dàzhuāng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20公里,诸流河东岸,村西县内公路纵贯南北,属丘陵平原。明洪武年间,庄雄、庄吉兄弟二人由四川迁此定居,取名庄家。清乾隆年间,析出小庄家,此地改为大庄家。后张姓由栖霞迁入,村名沿袭。耕地715亩,人口446人。以农业为主,有养鸡厂。
   大董家Dàdǒng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8.5公里的淘金河西岸,属丘陵平原。明景泰年间,董姓由本县下董家迁此定居,取名董家。因村北有小董家,此地改称大董家。崇祯年间,郭姓由本县城南曹家迁入,村名沿袭。耕地1,904亩,人口789人。以农业为主,有采石。
   南王家Nánwáng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8.5公里的淘金河西岸,北与大董家毗邻,属丘陵平原。明成化年间,王氏六世祖由本县小诸流迁此定居,因处大董家村南,故名南王家。耕地765亩,人口302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
   贾家庄子Jiàjiāzhuāngzi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7.5公里的淘金河东岸,属丘陵地带。据贾氏族谱载:明嘉靖年间,贾景先由本县小贾家迁此定居,取名贾家庄子。耕地1,026亩,人口456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和油料加工。特产香油。
   北台上Běitáishāng 别名:淘金河台上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7.5公里的淘金河西岸,属丘陵地带。明洪武年间,台姓在此建村,因居淘金河西岸的土台上,故名淘金河台上,后简化为台上。万历年间,王姓由本县西良村迁入,村名沿袭。1980年地名普查与金岭、罗山公社台上重名,因在县城北,经政府批准,更名为北台上。耕地1,953亩,人口795人。以农业为主,有塑料厂和砖瓦厂。
   官道Guāndào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23.5公里的烟潍公路西北侧,西南与掖县接界,属平原地带。明正德年间,王清、王胜由掖县城迁此定居,刘姓由本县蚕庄迁入,因处青、莱、登古驿道旁,故名官道。耕地197亩,人口119人。以农业为主,有采金。
   徐家疃Xújiātuǎn 别名:徐家滩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23公里的烟潍公路东南侧,西北濒渤海,村南小溪西流入万深河,属平原地带。据王氏族谱载:北宋开宝年间,高密县大河村王兴在掖县新城一带经商,娶妻徐氏。徐门陪嫁妆奁是一处海滩。因在此定居,取名徐家滩,后演变为徐家疃。耕地2,439亩,人口959人。以农业为主,有机座厂、无线电配件厂和渔业。沿海有防护林。
   东庄子Dōngzhuāngzi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22公里,西与徐家疃毗邻,村北公路横贯东西,属丘陵平原。明嘉靖年间,王君由掖县朱桥河西庄子,柳成由栖霞寺口迁此定居,因此地是掖县河西庄子地主庄田,故名东庄子。耕地768亩,人口369人。以农业为主,有玻璃钢厂和糖果厂。
    西上庄 Xīshāngzhuāng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21公里的招(远)掖(县)边境,村北小溪西流入万深河,属丘陵地带。明永乐年间,李廷芳由河北省迁入,刘氏由掖县城后刘家迁入,因居岗背上,取名上庄。1980年地名普查与勾山公社上庄重名,因在县城西,经政府批准,更名为西上庄。耕地1,662亩,人口629人。以农业为主。
    西沟李家Xīgōulǐ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20公里的诸流河西岸,属丘陵地带。明万历年间,李棠由掖县寺庄迁此定居,因座落在沟沿,村东是东沟李家,故名西沟李家。耕地670亩,人口782人。以农业为主,有修配厂。
    洼孙家Wāsūn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9.5公里的诸流河东岸,村西县内公路纵贯南北,属丘陵平原。明永乐年间,李姓由掖县城北关迁此定居,因处河畔洼地,取名洼李家。成化年间,孙姓由本县槐树庄迁入,万历年间,孙姓兴旺,改村名为洼孙家。耕地2,734亩,人口1,427人。以农业为主,有据木厂、轧钢厂、暖气装配厂、修配厂和采、淘黄金等。
    东沟李家Dōnggōulǐjiā 别名:淘金河李家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7公里,淘金河上游西岸,村南小溪穿村东流入淘金河,属丘陵地带。元朝末年,阎姓在此地大钱沟定居,取名沟里村。明崇祯年间,李姓由西沟李家迁入。清顺治年间,李氏兴盛,改称淘金河沟李家。1958年公社化时,因西有西沟李家,易名为东沟李家。耕地2,526亩,人口1060人。以农业为主,有翻砂厂、养鸡场和果业。
    郭家Guōjiā  位子招远县城西北16公里的淘金河上游东岸,西与东沟李家毗邻,属丘陵地带。明万历年间,郭振其由掖县大冢坡迁此定居,因处淘金河畔,故名淘金河郭家,后简化为郭家。耕地1,066亩,人口458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和饮料厂。
   前康家Qiánkāng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8.5公里的界河西岸,属丘陵平原。明洪武年间,康文、康成兄弟两人,由山东胶州迁此定居,兄住西〓高处,取名西村。弟住东坡,取名东村。到1951年东西两村合并,改为前康家。耕地3,021亩,人口1,548人。以农业为主,有食品厂和果业。
    界沟Jiègōu 别名:夹沟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7.5公里的界河西岸,属丘陵平原。宋氏祖宋子英于明永乐年间,由本县年头宋家迁此定居,因居东流沟溪两岸,取名夹沟,后演变为界沟。耕地838亩,人口534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
    界河于家Jièhéyú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7公里的界河西南岸,属丘陵平原。明永乐年间,于姓由本县石对头子家迁此定居,取名于家。1980年地名普查,与齐山公社玉甲同音,经政府批准,改名为界河于家。耕地741亩,人口383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
    五截Wǔjiē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6公里,钟离河和界河交汇口的西南岸,属河谷平原。明万历年间,此地原是大刘家刘永昌的庄园,名北庄子。刘氏为了管理方便,分派二子刘桐、五子刘杭迁居此地,因距祖籍五截地(五段地),取名为五截。耕地2,194亩,人口1,112人。以农业为主,有露酒厂、果脯厂和果业。
    乔家Qiáo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6公里的钟离河西侧,属丘陵地带。明万历年间,乔氏由掖县平里店迁此定居,取名乔家。耕地1,176亩,人口633人。以农业为主,有粉丝加工和塑料厂。
    台子李家Táizilǐ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20公里,南邻大刘家,村前小河东流入钟离河,属丘陵平原。元至正年间,赵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处沟北岸土台上,取名台子赵家。明万历年间,李姓由本县马连沟迁入,赵姓迁出,更名为台子李家。耕地1,592亩,人口830人。以农业为主,有粉末冶金厂和酒厂。
    院里Yuànlǐ 别名:园里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5.5公里的钟离河西岸,属平原地带。明永乐年间,孙勇、孙智由掖县西由孙家迁此定居,以种蔬菜为业,人称园里。后建成宅院,演变成院里,耕地261亩,人口201人。以农业为主,有木器厂和酱菜厂。
    北朱家Běizhū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5.5公里,东邻北截矿区,村东南小溪东流入钟离河,属丘陵地带。明洪武年间,朱氏兄弟三人由蜀迁招,三弟朱达论定居此地,取名朱家。1980年地名普查,与金岭公社朱家重名,经政府批准,改名为北朱家。耕地1306亩,人口505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
    北截Běijié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4.5公里,东与大刘家毗邻,村前小河沿村东流入钟离河,属丘 陵平原。元至元年间,王有成、有聚、有珍兄弟三人由登州府西关迁徙招远,卜居钟离 河支流建村,居河北者称北截。耕地2,086亩,人口1,311人。以农业为主,有采金、灯 具厂、木器厂和粉丝加工。村北金矿古今闻名,县办北截金矿设于此地。
    大刘家Dàliújiā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5公里的钟离河西岸,属丘陵平原。据刘氏族谱载,刘始腾、始德、始宗于明洪武年间,由直隶(今河北省)杨柳青迁徒本县蚕庄。至万历年间,始宗析居此地,取名抬头刘家。1925年改名为大刘家。耕地2,844亩,人口2017人。
  以农业为主,有粉丝加工、塑料厂、采石和果业。
   曹家Cáojiā 别名:香炉曹家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9.5公里的五龙口西北侧,淘金河东岭的沟壑之间,属丘陵地带。明洪武年间,曹东山由莱州府迁此定居,以烧香炉为业,人称香炉曹家。解放后简称曹家。耕地1,350亩,人口528人。以农业为主,有果林业、采金和糖果厂。
   白石夼Bāishíkuǎng 别名:吕家沟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9公里,北截金矿以西的山夼之中,村前小河东流入钟离河,属丘陵地带。元至元年间,吕八在此沟定居,取名吕家沟。据刘氏族谱载:明洪武年间,刘氏九世祖刘可令迁此买地定居,吕氏徙绝,因村西北地表露有白石,改名为白石夼。耕地1,371亩,人口425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和采金。
   山子上Shānzishàng 位于招远县城西北14.5公里,东与白石夼毗邻,村前小溪东流入钟离河,属丘陵地带。清康熙年间,尹姓由本县蚕庄东沟迁此定居,因居山岭上,取名山子上。隶属白石夼村委会。耕地390亩,人口190人。以农业为主,有果业。

知识出处

山东省招远县地名志

《山东省招远县地名志》

本志记载了招远县行政区划、自然村、自然地理实体、人工建筑物、名胜古迹等各类地名的标准名称、历史沿革、地理方位、地形概貌、行政归属、自然经济、社会概况等,并插有现行地名图、历史沿革图、彩色照片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