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城镇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省招远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4356
颗粒名称: 招城镇概况
分类号: K925
页数: 5
摘要: 本文介绍了山东省招远招城镇概况。
关键词: 招城镇 概况 招远县

内容

招城镇位于招远县中部,东与大秦家乡毗邻,南与大吴家乡、道头镇接壤,西接大户陈家乡、金岭镇,北与张星乡,东北与玲珑镇分界。全镇面积100.6平方公里,辖76个行政村,69个自然村。人口46,822人,除满族9人,蒙族2人,回族8人,其余均系汉族。
  该镇明清属黄山乡坊北社。民国初年建区改社为乡后,属第八区。民国20年改属一区坊北、温泉两乡。1949年属南招抗日民主政府第一区。1950年南北招两县合并后,属城关区。1956年置城关镇。1958年公社化后为国庆人民公社,1959年改为城关人民公社,1981年改为城关镇。1984年又改为招城镇。镇政府设在招远城北一街。地势西高东低,西面群山连绵,较高的山有架旗山、张画山,海拔均在200至400米之间。东面界河纵贯南北,旁城向北流去,又称招城东河。属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最高气温36.4℃,最低气温-12.5℃,全年无霜期196天,年平均降水量736.7毫米。
  招远县城是县治所在地。唐、宋为莱州掖县的罗峰镇,以矗峙于城东北的罗山主峰得名。金天会九年(公元1131年)升为招远县,在此置土城。元末毁于兵。明代又重修石城,并建城楼雉堞。城周二里许,有“斗大山城”,如“弹丸、黑子”之称。城始建未置西门,城西旧无居民,巨石〓岩,累累相望。城西北,荒冢一片,以后虽经鸠工剷削,置西门(俗称鬼门),也堵塞不开。1939年2月27日到1945年8月,招远城被日军侵占。
  解放前,招远县人民因受封建制度、国民党政府的残酷统治和日军的蹂躏,生活穷困。城里只有一条东西不足半里的短街,小铺零落,道路泥泞,景象凄凉。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全县解放,招远城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建国后,城区逐渐向四周扩建,现已建成纵横全城的主要大街十余条,并铺设了柏油或水泥。百货大楼、影剧院、电影院及机关、学校、医院、工厂、银行、招待所、职工住宅等楼群日增。昔日一片荒冢的城西北已成为文化区,城北、河东一带成为工业区,财贸商业多在东、西大街和北大街。城区比原招远城扩大十几倍,已初具规模。是招远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
  招城镇耕地49,130亩,占全镇总面积35.6%。近三十年来,经过全镇人民的艰苦努力,巳建成高产稳产田3.99万亩。水库塘坝132座,总蓄水量1.918.7万立方米,其中较大的水库,中部有龙王水库,库容量850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8,400亩。南部有张石埠水库,库容量252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6000亩。排灌机574台,共O.8万马力;机电井460眼,固定机电排灌站63处,共4,347马力。有效灌溉面积4.54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17,981马力,每村平均240马力。坐机12,771马力,每村平均170马力;行机5,210马力,每村平均69马力。
  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地瓜、花生等。1984年粮食亩产946斤,为1950年的4.9倍,总产量3,241.1万斤;花生亩产378斤,比1950年增加260斤,总产量303.9万斤。果业生产以苹果、大梨为主。1984年果品总产量683.35万斤。1984年出产蚕萤10,445斤。
  镇办企业19个,工人1189名。主要生产项目有农业机械、服装、家具、砖瓦、建筑、轧钢、水泥、水泥预制件等。1984年工业总产值为965.11万元。主要矿业有县办中型银矿1处,正在开采中。
  镇内交通,黄(山馆)水(集)公路纵贯南北,文(登)招(远)公路横贯东西,招远城与各乡镇之间,每天都有班车往返。文教卫生方面,解放前,有全县唯一的1所初中,学生170余名;有1所高小,几家私营小诊所和小药铺。现有高中1所,初中8所,小学71所,在校学生10,445名。有卫生院1所,合作医疗站76个,医护人员200余名。有电影队、文化站、兽医站各1个。
  为纪念1940年灵山战役和1942年仰望顶战役、1947年道头阻击战,以及全县各地在抗日、解放战争各次战役中英勇牺牺的我军烈士,招远县政府于1960年在招远城西初家山东坡建立烈士陵园1处,占地约250亩。现已满山苍松翠柏,绿树成荫。每逢清明佳节,各界人民都怀着崇敬的心情来祭扫献花,慰藉忠魂。
  名胜有张画先春、架旗阴雨、温泉晚浴等。城东有温泉,泉涌甚盛,灼热如沸汤。解放在此甃石为池,供人民沐浴和煮菜等用。现已在此建起浴池楼和黄金职工疗养楼各1幢,有400多张床位、供群众和干部职工洗浴及疗养之用。

知识出处

山东省招远县地名志

《山东省招远县地名志》

本志记载了招远县行政区划、自然村、自然地理实体、人工建筑物、名胜古迹等各类地名的标准名称、历史沿革、地理方位、地形概貌、行政归属、自然经济、社会概况等,并插有现行地名图、历史沿革图、彩色照片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