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远县沿革考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省招远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4350
颗粒名称: 招远县沿革考略
分类号: K295
页数: 3
页码: 10-12
摘要: 考略招远县历史悠久,境内罗山南麓鲁格庄和宋家乡后大里、羊家村的古文化遗址出土的石刀、石斧、骨针、骨器,陶鼎、陶豆和陶鬶(规,古代炊具)等文物说明,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这里生息。三代以前的沿革情况,已难详考
关键词: 招远县 明朝 行政区划

内容

考略招远县历史悠久,境内罗山南麓鲁格庄和宋家乡后大里、羊家村的古文化遗址出土的石刀、石斧、骨针、骨器,陶鼎、陶豆和陶鬶(规,古代炊具)等文物说明,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这里生息。三代以前的沿革情况,已难详考。《尚书·禹贡》说:“莱夷作牧。”《史记》作“莱夷为牧”。《集解》孔安国日:“莱夷,地名,可以放牧。”《索隐》按:“《左传》云,莱人劫孔子,孔子称‘夷不乱华’。又云,‘齐侯伐莱,服虔以为东莱黄县是’。今按:《地理志》,黄县有莱山,恐即此地之夷。”据此,招远地毗黄界,史属黄县,距莱山不远,夏商周三代,当为莱夷地。
  齐灭莱后,地仍称“莱”或“东莱”。《左传·哀公》五年,“公(齐景公)疾……置群公子于莱。”杜预注:“莱,齐东鄙邑。”《国语·齐语》:“通鱼盐之利于东莱”可证。这时当属齐东鄙地。秦时为黄县地,先属齐郡,后属胶东郡(据王国维《观堂集林·秦郡考》)。《史记·秦始皇本记》:“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过黄、腄,穷成山,登芝罘。”《集解》:“《地理志》东莱有黄县、腄县”,是其证。
  西汉,公元前201年,高祖置东莱郡,辖县十七。在今招远城西22公里,与掖县邻近的西曲城置曲成县,并为圉侯虫达封国;于黄县西南置〓县。今招远大部为曲成县故地和〓县地,属青州。《前汉书·地理志》“曲成”下: “有参山、万里沙祠、阳丘山,治水所出,南至沂入海。”按参山,即今掖县三山岛;万里沙祠,即掖县境内的王河中段两岸;阳丘山,即招远境内的罗山。治水乃“沽水”之讹,即今大沽河。“沂”字为“斤”字之讹(见《续山东考古录》)。大沽河源出今招远县东部之阜山西麓。此地正属汉之曲成地。《续山东考古录》云,大沽河发源于蹲犬山,与今实际不符,因蹲犬山在汉属〓县,亦非曲成地。《后汉书·郡国志》:“〓侯国,《地道记》日:‘有百枝莱君祠’,《三齐记》日:‘南有蹲犬山’。”按,蹲犬山在今招远县偏西北境,招黄交界处,是其证。后汉、魏、晋、刘宋因之。北魏皇兴四年(公元470年),分青州置光州,领郡三;析东莱郡之曲成县置东曲成县,原曲成县治为西曲成县。此时招远县境属西曲成、东曲成及东牟郡之〓县地,属光州。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并东西曲成入掖县,省〓入黄县,并省东牟郡入东莱郡。是时招远当为掖县地,黄县地,属光州东莱郡。《北齐书·文宣帝记》:七年(即天保七年)十一月,诏日:“魏自孝昌之际……衣冠道尽,黔首涂炭……百室之邑,便立州名,三户之民,空张郡目。”当时并省郡、县,实为久经战乱,人口稀少或成废墟所致。隋改光州为莱州,历经唐、五代、北宋,皆为掖县、黄县地。
  金天会九年(公元1131年,北齐阜昌二年),析掖黄两县地,在原曲成东22公里的罗峰镇置招远县(即今治),属山东东路莱州。按《登州府志》称唐置罗峰镇于此。《齐乘》称金初置镇,文皆无据。《续山东考古录》称:“《九域志》掖、黄并有罗山镇。”今经实地查对,黄县古今俱无罗山镇。《元丰九域志》“望掖”下有:“四乡、罗山、沧台两镇”。当时招远属掖县地,别无罗山镇,而招远今治自古民间口碑流传称“罗峰镇”。《地名大辞典》亦谓“罗峰”乃山东省招远县的异名。据此,《元丰九域志》“望掖”下“罗山镇”恐为“罗峰镇”之误。《金史·地理志》称:“袭辽制建五京……后复尽升军为州,或升城堡寨镇为县。”在莱州五县中有招远。又《金史·太宗本记》载,金太宗天会五年(公元1127年),挞懒徇地山东又下密州(今诸成),诏日:“其申谕以理,招缉安全之。”六年正月,宗弼破宋郑宗盂军于青州(今益都)。《金史·食货志》载:“金,初入中夏,兵威所加,民多流亡,土多旷闲。”“太宗天会九年五月,始分遣诸路劝农之使者”。招远置县,适当其时,其升镇为县,命名“招远”或为招缉流亡,奖励农耕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亦即招远县名称之由来。故《山东通志》载:“招远者,招携怀远之义也。” 元属山东东西道般阳路莱州招远县,《元史·地理志》般阳路莱州领县四,有招远。明属山东布政使司登州府招远县。《明史·地理志》登州府招远县下注:“元属莱州,明朝太祖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五月属登州。东北有原瞳河,北入海,西有东良海口巡检司。”清因之,仍属山东布政使司登州府招远县。《清史稿·地理志》载:“府西南百四十里。东北:罗山,颍门河出云屯。西南:齐山。北:乌喙城,(即凤喙山)。东:滚泉。西北际海,自掖迤东,万深河入。又东,东良海口,界河入。至黄界。其东徐家瞳,颍门及南栾河并从之。其南:会仙山,大沽河,亦古治水,入莱阳。西南:万岁河入掖。”此即今县约略境界。民国二年,废府置道,招远属胶东道辖八区,四十八乡。十四年,改属东海道。十七年,废道,直属山东省政府,为山东省招远县,辖九区,四镇,四十八乡。民国二十一年至二十七年,辖九区,二十八镇,一百四十二乡。
  1939年2月27日,日军入侵招远县境,国民党政府相继逃亡,日军乘机入县城,并逐步占领,东北到玲珑金矿,南到道头、夏甸,西北到黄山馆,在公路上设碉堡、据点,妄图统治整个招远县。为团结全县军民抗日,1940年2月22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招远县抗日民主政府,属山东省胶东行政公署西海督察专员公署领导。为便于对敌斗争,1941年1月,又析为南招县政府和北招行署,南招政府在招远南部毕郭、齐山、勾山、青龙一带活动,辖八个区,仍属胶东行政公署西海督察专员公署;北招行署在招远东部阜山、东北部纪山、西部灵山一带活动,辖十一个区,属胶东行政公署北海督察专员公署。1945年8月,日军投降,全县光复。南招县政府驻玉甲和立甲瞳,辖八个区,属西海专署。北招改行署为北招县政府,驻杜家镇,辖十一个区,一个镇,属北海专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1月1日,南北招合并,复称招远县,实行县、区、乡三级建制,政府驻招远城内,属山东省胶东行政公署北海督察专员公署。同年5月,胶东行政公署北海督察专员公署撤销,成立山东省莱阳地区督察专员公署,招远县属莱阳地区。1958年秋,莱阳专署与文登专署合并为山东省烟台地区行政公署,招远县归属烟台地区. 县内行政区域划分,建国前后为区乡两级制,1958年废区建大乡,又改乡为人民公社。到1959年,全县以地名命名公社。经过几次析并,于1976年,全县划分为城关,齐山、华山、灵山、界河、金岭、金山、纪山、罗山、阜山、磨山、毕郭、勾山、青龙、大秦家、大户陈家十六个人民公社,721个生产大队。1988年烟台地区改为烟台市,招远为市属县。1984年3月19日全县划分为招城、金岭、蚕庄,辛庄、道头、毕郭六镇和张星、宋家、罗山、大秦家、栾家河、南院、大吴家、新村、东庄、大户陈家十乡。1985年5月,罗山乡改为玲珑镇,全县划分为七镇九乡。

知识出处

山东省招远县地名志

《山东省招远县地名志》

本志记载了招远县行政区划、自然村、自然地理实体、人工建筑物、名胜古迹等各类地名的标准名称、历史沿革、地理方位、地形概貌、行政归属、自然经济、社会概况等,并插有现行地名图、历史沿革图、彩色照片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