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远县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省招远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4341
颗粒名称: 招远县概况
分类号: K295.24
页数: 4
页码: 3-6
摘要: 招远县位于山东半岛北部,莱州湾东畔。东经120°08′—120°38′,北纬37°05′—37°33′。东连栖霞,西靠掖县,南与莱阳、莱西接壤,北与黄县为邻,西北濒临渤海。海岸线长13.5公里。境域纵长横狭,南北51公里,东西28公里。总面积1,430平方公里。辖招城、辛庄、蚕庄、金岭、玲珑、道头、毕郭7镇和宋家、张星、南院、新村、东庄、大秦家、栾家河、大吴家、大户陈家9乡,720个自然村,728个行政村。总人口545,662人。县内居民有汉、满、蒙、回、藏、壮、朝鲜等7个民族。其中绝大部分为汉族,占99.98%。县人民政府驻设在招远县城,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关键词: 山东省 招远县 概况

内容

招远县位于山东半岛北部,莱州湾东畔。东经120°08′—120°38′,北纬37°05′—37°33′。东连栖霞,西靠掖县,南与莱阳、莱西接壤,北与黄县为邻,西北濒临渤海。海岸线长13.5公里。境域纵长横狭,南北51公里,东西28公里。总面积1,430平方公里。辖招城、辛庄、蚕庄、金岭、玲珑、道头、毕郭7镇和宋家、张星、南院、新村、东庄、大秦家、栾家河、大吴家、大户陈家9乡,720个自然村,728个行政村。总人口545,662人。县内居民有汉、满、蒙、回、藏、壮、朝鲜等7个民族。其中绝大部分为汉族,占99.98%。县人民政府驻设在招远县城,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招远之来历含义,据《金史·食货志》载:“金,初入中夏,兵威所加,民多流亡,土多旷闲。太宗于天会九年(公元1131年)五月,始分遣诸路劝农使者,”招抚远避百姓回籍以务农桑。招远置县适在其年,这是招缉流亡,奖励农耕的措施,亦是招远县名称之由来,故《山东通志》云:“招远者,招携怀远之义也”。
    招远县地处胶东低山丘陵地带。地势东北部、中部和西部偏高,西北部和东南部偏低,东南部有河谷洼地,西北部为滨海平原,其余属丘陵。境内山岭起伏,层峦叠嶂,沟壑纵横,共有大小山丘1,295座。海拔700米以上的山有罗山、石城山、草帽顶、大拐山、三角顶、老云头顶等,均分部在东北部。其中以罗山为最高,海拔759米。山体主要由岩浆岩和玲珑混合花岗岩构成。全县丘陵占地表面积的60.9%,山地占21.2%,平原占18%,洼地占0.058%。构成全县土壤主体的是棕壤土。其中棕壤,俗称黄堰土,占总耕地面积的49.830%,遍布于各山丘中下部及平原洼地,多系冲积而成,土层厚,耕性好,保养性强,养分高,是全县主要农业土壤;棕性土,土层薄,地质粗,漏水肥,占耕地面积的32.55%;潮土占总耕地面积的11%。还有褐土,水稻土等。河流以东北部的罗山山脉,中部的丘陵和北、南部的低山,构成一个反“S”型水系的分水岭。东南侧为大沽河上游河系,总流域占全县面积37.2%。大沽河发源于招远县城东北的阜山西麓,境内全长47公里,是县内最长的河流。主要支流有李格庄河、万家河、下林庄河、薄家河、夏甸河、留仙庄河,经四乡镇,最后从新村乡东丁家村流入莱西县产芝水库;西北侧有界河、诸流河、淘金河、万深河等大小11条.总流域占全县面积的62.8%。界河发源于招远县城西南的尖尖山南麓,全长44.5公里,为全县第二条大河。主要支流有钟离河、罗山河、单家河,经六乡镇流入渤海。还有干流长度大于5公里的河流51条,总长548.8公里。全县平均河网密度达0.38平方公里。河流均属源短流急的时令河。
    招远县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暖和,有春迟、夏凉、秋爽、冬长的特点。春季少雨干燥,多西南风;夏季温暖潮湿,降水集中,风向偏南;早秋温和多雨,晚秋天高气爽,雨水渐少,常有干旱霜冻;冬季干冷少雪,多西北风,常有寒潮。年平均气温11.5℃,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3.8℃,极低温-18.5℃。(1971年1月5日);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25.4℃,极高温39.8℃。(1961年6月12日)。年平均降水量660.3毫米,分布不均匀,有60—70%的雨量集中于七、八、九月。每年霜期始于十月下旬初,终于翌年四月上旬末,年平均无霜期193天。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753.8小时,日照量7.5小时,日照率62%。主要灾害性气候是干旱,其次是干热风、冰雹、大风和暴雨等。据1957年以来的气象资料分析,早年占72%,偏涝年占20%,且呈局部性。1977年1—9月降水308毫米,库塘干涸,河道断流,地下水位下降2米,干死玉米、花生、地瓜15万亩,秋季10万多亩小麦不能下种,27个村人畜吃水困难。干热风多发生在五月末六月初,二至三年一遇,年均为3.23天,对小麦危害严重。十有八年遇冰雹,具有毁灭性,但成灾面窄。风灾多发生在夏秋季节,龙卷风也偶有发生,多见于南半部。暴雨多集中于七、八月份,每四至五年一遇,对河堤、塘坝、农田毁坏严重。
    经济以农业为主。全县耕地面积85.77万亩,其中山地20.07万亩,占23.4%,丘陵56.6万亩,占66%;平原9.1万亩,占1O.6%。清末民初,以种植谷、小麦、高梁、地瓜为主,产量极低。1949年以前,折耕亩产120斤,小麦平均亩产只有80斤。建国后,农业生产发展较快,现在全县拥有中型水库3座,小型水库275座,大小塘坝1320座,总库容量为27180万立方米,有排灌站55座,机电井5,517眼,配套动力81,500马力,有效灌溉面积61.72万亩。其中旱涝保收面积51.25万亩,拥有农业座机14,630台,载重汽车276辆,拖拉机4,428台,收割机875台,播种机992台,水泵及配套喷灌机8888台,农业机械总动力355407马力,平均每亩耕地拥有0.4马力,机耕面积占88.2%。农业经过一系列农田基本建设和科研活动,生产不断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落实了农村经济政策,充分调动了农村干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生产水平迅速提高。1984年在连续多年干旱的情况下,51.36万亩粮田,总产量达44,899万斤,平均亩产874斤,比1949年增长7.2倍;30.84万亩花生,总产量达到11,056.1万斤,平均亩产358斤,比1949年增长3.2倍。农业总收入达43,487万元。农业内部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林、牧、副、渔各业有了新的发展。1984年造林2万亩,现有林地面积31.65万亩,其中用材林6.8万亩,以黑松、刺槐、梧桐、杨、柳树为主。木材蓄积量约24.84万立方米,平均林木覆盖率为19.25%,1984年林业总收入达645.2万元。自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果业生产发展较快。1984年新增果园1.27万亩,现有果园10.2万亩,其中苹果园占72.4%、还有板栗、柿子、山楂、葡萄、梨、桃、杏、枣等果园群,果品总产量9,677万斤,总收入达2,620万元。有桑园1,113亩,产桑蚕茧406担。畜牧业开始向商品生产发展。1984年大牲畜存养量达30,039头。其中牛23364头,产牛肉55.5万斤,牛奶16万斤;生猪存养量21万头,产肉2,724万斤;羊存养量为2万只,产肉9.6万斤,产奶586万斤。其他家畜家禽的饲养量也有大幅度增加,畜牧业总产值5,052万元。沿海从事渔业生产的共18个村,有机动船38只,总吨位328吨,1,174马力;非机动船138只,总吨位117吨。1984年水产品总产量为722吨,产值57万元。主产鲅鱼、鮻鱼、带鱼等,特产加级鱼、刺参。淡水养鱼2万亩,产量147吨,产值为18万元。农村家庭副业由过去的种植、养植业为主,开始转向原料加工业生产,项目不断增加,从业者日渐增多,生产规模持续扩大。1984年全县有多种经营专业户1,019个,新经济联合体161个1,674人。副业总产值达14942万元。
    “龙口粉丝”盛产于招远,加工历史悠久,1863年开始对外出口,因当时外运大部经龙口港,故名。龙口粉丝加工素以面广、量大、质优,闻名中外,畅销五大洲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银丝之乡”之誉。1984年有161个加工单位,总产量为10,096吨,总产值达2,000万元。网扣是招远传统工艺品,已有近百年生产历史,现有100多个花样,1,000多个规格。“梅花牌”网扣,1980年被轻工业部评为优质产品。农村有3万多人从事这项生产活动,收入加工费达440多万元。草制品也是招远畅销国外产品,有1万多人参加生产,收入加工费335万多元。
    解放前工业基础极其薄弱,没有机械生产,只有部分红炉和乡间榨油、粉丝加工等作坊。建国后,工业生产迅速发展,不仅有轻工业,而且有了重工业。现已有企业政治部、经委、工业公司、二轻公司、黄金公司、化工局、乡镇企业局、电业局等工业主管部门。有冶金、化工、机械、建材、食品加工、纺织、皮革、轻化工、木器制造等工业。1984年全民和县、乡镇工矿企业已发展到170个,产品1,000余种。其中全民的16个,县办的26个,乡镇办的128个。工业总产值达24,452万元,占全县国民经济总产值的40.7%,实现利润3346万元。县制锁厂生产的“三环牌”铜、铁挂锁,1983年和1984年分别被省评为优质产品;“金峰牌”高保险弹子门锁,1983年获国家经委颁发的优秀新产品证书;招远县葡萄酒厂生产的“珑冠牌”全汁红、白葡萄酒,1984年被省经委评为优质品;招远县酒厂生产的玲珑白酒和玲珑二曲,1984年四次获省一轻厅优质产品证书。
    境内矿藏资源丰富,特别是金矿遍布全县,闻名中外。黄金生产是招远的优势,产量居全国之冠,有“金城天府”之称。座落在招远县城东北15公里处的国营招远金矿,1984年产黄金6万两,享有“金城天府之明珠”、“中国之第一金矿”的盛名。还有县办金矿6处,乡镇办的7处,村办的155处,其中年产黄金万两的乡镇3个,千两村3个。1985年全县黄金产量突破10万两大关,受到国家、省、市黄金公司的嘉奖。据统计,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五年中,黄金产量相当手建国三十年的总和。1979年建成一个日采选能力100吨,年产纯银8吨,纯利120万元的中型银矿。此外有铜、铁、铅、锌、铬、莹石、氟石、石英、石棉等多种矿藏。野生动植物、建筑石料等资源也较丰富。
    县内交通方便,以县城为枢纽,公路四通八达。县外公路干线6条,长达151.3公里。其巾沥青路面73.1公里。黄(山馆)水(集)公路纵贯南北,海(阳)掖(县)公路横穿东西。县际公路14条,全长260.3公里,北与烟(台)潍(坊)公路相接,南与烟青、兰烟铁路相通。班车通北京、济南、青岛、烟台和市内各县及县内各乡镇。1984年货运量达92.7万吨,货运周转量为4,203万吨公里。
    文教卫生事业,建国前全县只有初中1处,小学679处,在校学生29,646人,占学龄儿童63%。仅有设备简陋的少数私诊所和游医,没有地方职业剧团、剧院和电影院。建国后,随着全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文教卫生面貌大有改观。1984年全县已有高中7处,农业技术中学9处,卫生学校和劳动技工学校各1处,初中84处,小学671处,儿童入学率达99%,聋哑学校1处。拥有教师5,728人,在校学生95,665人。仅1977年至1984年全县输送大学生2,288人,中专生1,585人。据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全县每千人中有大专毕业生1.5名,高中毕业生80.06名,初中毕业生250.08名,小学毕业生360.07名。县城有容纳千人以上的剧院、电影院各1处,成立了职业剧团、电影管理公司,乡镇有电影放映队,活跃了人民文化生活。县设立了文化

知识出处

山东省招远县地名志

《山东省招远县地名志》

本志记载了招远县行政区划、自然村、自然地理实体、人工建筑物、名胜古迹等各类地名的标准名称、历史沿革、地理方位、地形概貌、行政归属、自然经济、社会概况等,并插有现行地名图、历史沿革图、彩色照片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