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基督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蓬莱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377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基督教
分类号: B97
页数: 1
页码: 646
摘要: 美南浸信会传教士海雅西首至登州,于北街观音堂创立教堂(1862年10月5日正式开堂),美北长老会倪维思、盖利、但福思诸牧师及其眷属亦于北街建立总堂,在画河西岸赵姓信徒家建立自立会。英美浸信会在沙诸仲家(今仲家)合办自立会,并先后建立孤儿院、医院、男女小学、妇女学校、男女工厂。同治二年(1863)美南浸信会高第配夫妇至登州,于同治五年(1866)在南街建浸信会教堂,同治十一年(1872)于画河桥南西侧建基督教圣会堂,花师娘、慕拉第女士、贺维德、浦琪维等美传教士曾先后协助高第配牧师从事教务活动。
关键词: 基督教 信仰 蓬莱县

内容

清咸丰十一年(1861)二月,美南浸信会传教士海雅西首至登州,于北街观音堂创立教堂(1862年10月5日正式开堂),时为华北浸信会第一教堂,教徒8人。同年,美北长老会倪维思、盖利、但福思诸牧师及其眷属亦于北街建立总堂,在画河西岸赵姓信徒家建立自立会。
  清同治元年(1862),英美浸信会在沙诸仲家(今仲家)合办自立会,建立教堂,教徒200多人,并先后建立孤儿院、医院、男女小学、妇女学校、男女工厂。
  同治二年(1863)美南浸信会高第配夫妇至登州,于同治五年(1866)在南街建浸信会教堂,同治十一年(1872)于画河桥南西侧建基督教圣会堂,花师娘、慕拉第女士、贺维德、浦琪维等美传教士曾先后协助高第配牧师从事教务活动。慕拉第女士于同治十三年(1874)到登州,在登州传教长达38年,1912年死于回国途中。
  同治三年(1864),美基督教长老会教士狄考文在登州创办蒙养学堂,后改办为文会馆和文会中学。光绪十三年(1887),美国传教士梅尔斯在登州创办全国第一所聋童学校,名为“启喑学馆”。光绪二十四年(1898)迁至烟台。清末民初,外国传教士在登州还办女子蒙塾、女学、道学院、女子师范学校等教会学校。教会学校课程设置以传教为主课,学生主课不及格不能毕业和升学。狄考文曾说:“以同种传同种易,异种传异种难”,“不若招集天生未漓之儿童,培之以真道,启之以实学,更复结以恩义,以其学成即用,布散国内,其收效之速,当不止倍蓰”。1941年,公开的教务活动终止,教会学校全部停办。
  1988年10月,县城基督教圣会堂恢复活动,时有教徒96人,成立基督教“三自”(自治、自养、自传)爱国运动委员会。1990年6月,开设徐家集镇南罗家村活动点。1991年1月,开设于家庄乡大道王家村活动点。1991年底,全县基督教徒发展到559人。

知识出处

蓬莱县志

《蓬莱县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蓬莱县志》是一部新编地方志书,书中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形式,全面系统地记述了蓬莱1840—1991年的发展历史。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综述县情大略和境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中按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顺序设专志,末设人物和附录。全志共30编,120万字,并配有图片百余幅。政治部类重点记述了蓬莱人民的革命斗争历程,突出了建国后在党派群团和政权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光辉业绩。经济和文化部类则着重记述了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生产、流通、城乡建设、文教科卫等各项事业所发生的重大变化。人物编除为民族英雄戚继光、一代枭雄吴佩孚、当代作家杨朔等著名蓬莱人立传外,还编纂了革命烈士英名录和模范人物名录。志书对驰名中外的蓬莱阁、迅猛发展的旅游业和风俗、方言等均设专编记述,并收录了海市蜃楼照片、八仙过海传说等珍贵资料,充分显示了“蓬莱仙境”、“旅游胜地”的地方特色,是中外宾朋了解蓬莱、游览仙境的指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