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蓬莱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3735
颗粒名称: 结婚
分类号: K892.22
页数: 2
页码: 638-639
摘要: 喜日前一天,男家派族人到女家送礼品及化妆品,名日“催装”。喜日,男家亲朋前来祝贺,俗称“喝喜酒”,并赠钱,称“上人情钱”、“赏钱”。家中及迎亲必经之路沿途张贴红“喜”字,从家中直贴至村头。门上贴大红双“喜”,挂彩红。新娘一席设在堂屋正中,新娘坐于上座特备的罗圈椅上,由新郎的女性长辈、媒人、女迎客、女送客等相陪。晚上,村中好凑热闹者纷纷前往“闹洞房”。翌日或间日,新娘家中差人将新娘接回娘家,名日“搬九”,上午即送回,同时新娘的父辈兄弟同到新郎家,名日“会亲家”,新郎家盛宴款待。南部山区“搬九”系新郎、新娘同去女家,女家中午设宴款待,下午返回。
关键词: 婚俗 结婚 蓬莱县

内容

结婚:旧时结婚,俗称“将(娶)媳妇”。结婚前择定喜日。喜日前一天,男家派族人到女家送礼品及化妆品,名日“催装”。喜日晨或前一二日,男家差人到女家抬取嫁妆,俗称“抬喜盒”。喜日,男家亲朋前来祝贺,俗称“喝喜酒”,并赠钱,称“上人情钱”(人情钱给户主)、“赏钱”(赏钱给新娘)。家中及迎亲必经之路沿途张贴红“喜”字,从家中直贴至村头。门上贴大红双“喜”,挂彩红。早饭后,新郎由本族两男(俗称“毡迎客”或“架毡的”)陪同,乘花轿,吹鼓手奏乐前导,前往女家迎娶新娘。新娘在家中梳妆等候,花轿至门,女家迎新郎入,奠于祖堂,拜见新娘亲长,宴少顷,先出乘轿,新娘以红绸蒙面,由其兄长搀扶进另一轿,由同辈男女各二人(俗称“送亲客”)陪同,随同新郎到男家。途中如遇庙宇、井、怪石等,“毡迎客”则抖开红毡遮挡之,谓之“避邪”。新娘上轿之前,女家差一儿童,持红布裹着的方盘,盘上整齐地摆着核桃大的生水饺,先一步送至新郎家(俗称“送小饭”),煮熟,等候花轿到来。花轿至男家村头落轿,由新郎的本族长辈在新娘轿顶扣一筛子,然后起轿,绕村街一周后到新郎门前落轿,两名女迎客(俗称“搀媳妇的”)至新娘轿前,给新娘喂饭,然后搀扶出轿。轿前放一马鞍,马鞍上放用红纸包裹的粘糕少许,新娘踩马鞍下轿,在“搀媳妇的”搀扶下(南部山区外加由新郎扯着红绸带拉着新娘)踩着“毡迎客”铺下的红毡(南部山区铺高梁秸皮编的“折子”)至院内,新郎、新娘面向天地牌位叩拜,名日“拜天地”;再至堂屋,拜祖先,拜父母;然后送入洞房,新郎、新娘同吃“小饭水饺”,喝合婚酒,新娘开始“坐床”。新郎仍由“毡迎客”陪同,返回新娘家(称“回亲”),新娘家只宴请姑舅亲戚及本族长者,新郎一一相认,宴后返回自家。新郎家中,中午大宴宾客。新娘一席设在堂屋正中,新娘坐于上座特备的罗圈椅上,由新郎的女性长辈、媒人、女迎客、女送客等相陪。晚上,村中好凑热闹者纷纷前往“闹洞房”。“闹洞房”者年轻人居多,亦有年长者,俗语谓“三日之内无大小”。翌日或间日,新娘家中差人将新娘接回娘家,名日“搬九”,上午即送回,同时新娘的父辈兄弟同到新郎家,名日“会亲家”,新郎家盛宴款待。南部山区“搬九”系新郎、新娘同去女家,女家中午设宴款待,下午返回。
  建国后,结婚坐轿、请吹鼓手、拜天地等习俗渐废。50年代,迎亲多用“轿车”(牲畜拉的大车,上装彩棚);60年代多用自行车;70年代多用拖拉机;80年代开始用面包车、小轿车。亦有旅行结婚和举行集体婚礼者。

知识出处

蓬莱县志

《蓬莱县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蓬莱县志》是一部新编地方志书,书中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形式,全面系统地记述了蓬莱1840—1991年的发展历史。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综述县情大略和境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中按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顺序设专志,末设人物和附录。全志共30编,120万字,并配有图片百余幅。政治部类重点记述了蓬莱人民的革命斗争历程,突出了建国后在党派群团和政权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光辉业绩。经济和文化部类则着重记述了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生产、流通、城乡建设、文教科卫等各项事业所发生的重大变化。人物编除为民族英雄戚继光、一代枭雄吴佩孚、当代作家杨朔等著名蓬莱人立传外,还编纂了革命烈士英名录和模范人物名录。志书对驰名中外的蓬莱阁、迅猛发展的旅游业和风俗、方言等均设专编记述,并收录了海市蜃楼照片、八仙过海传说等珍贵资料,充分显示了“蓬莱仙境”、“旅游胜地”的地方特色,是中外宾朋了解蓬莱、游览仙境的指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