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舞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蓬莱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3562
颗粒名称: 第四节 舞蹈
分类号: J72
页数: 3
页码: 566-568
摘要: 民间舞蹈县内流传的民间舞蹈有40多种,主要有龙舞、狮舞、跑驴、跑旱船、小车、踩高跷、秧歌、花灯舞、霸王鞭、跑竹马、绸舞、串黄河、大头舞、抬竹杆、贴梨膏、老姜背老婆儿、猪八戒戏老婆、双拐、瞎婆观灯、封灯官、土地老过生日、四个大妞跳地蹦、双龙戏珠、走花盒、雷鼓舞、抬阁、泰易三、老紫婆、腰鼓舞和小老妈开谤、马大保借闺女、傻柱子痴老婆以及巫舞、烧纸舞等。其中,祭祀舞蹈和烧纸舞动作语言丰富多彩,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县城周围及北部沿海农村多兴戏曲秧歌、龙舞、狮舞、跑驴、跑旱船、踩高跷、花灯舞;南部山区多流行秧歌、高跷、跑竹马、戏曲秧歌等;金果山一带的接夼施庄、接夼梁庄、山上曲家等村则流行巫舞和烧纸舞。
关键词: 舞蹈艺术 舞剧 蓬莱

内容

民间舞蹈县内流传的民间舞蹈有40多种,主要有龙舞、狮舞、跑驴、跑旱船、小车、踩高跷、秧歌、花灯舞、霸王鞭、跑竹马、绸舞、串黄河、大头舞、抬竹杆、贴梨膏、老姜背老婆儿、猪八戒戏老婆、双拐、瞎婆观灯、封灯官、土地老过生日、四个大妞跳地蹦、双龙戏珠、走花盒、雷鼓舞、抬阁、泰易三、老紫婆、腰鼓舞和小老妈开谤、马大保借闺女、傻柱子痴老婆以及巫舞、烧纸舞等。其中,祭祀舞蹈和烧纸舞动作语言丰富多彩,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县城周围及北部沿海农村多兴戏曲秧歌、龙舞、狮舞、跑驴、跑旱船、踩高跷、花灯舞;南部山区多流行秧歌、高跷、跑竹马、戏曲秧歌等;金果山一带的接夼施庄、接夼梁庄、山上曲家等村则流行巫舞和烧纸舞。
  大秧歌:大秧歌汇集了县内除戏曲舞蹈和祭祀舞蹈外几乎全部民间舞蹈形式,是县内民间传统的群众性舞蹈活动项目。每年春节期间,几乎村村都成立大秧歌队,相互串村表演。数支大杆号头前开路,锣、鼓、唢呐随后,再后是大型彩灯。彩灯上书村名及“五谷丰登”、“欢庆丰收”等字样,内燃蜡烛,名日“高照”,由数人高举着,一俯一仰呈作揖状行进。后面依次为活报队、秧歌队、高跷队、龙舞、狮舞、跑驴、跑旱船、抬阁、腰鼓队、大头舞等。活报队中有扮唐僧师徒的,有扮八仙的,有扮《白蛇传》人物的,还有扮相公、闺秀、渔夫、老农、“痴老婆”、卖膏药的等各类人物形象,边走边舞。跑驴舞中的毛驴用竹木扎制,一个骑驴妇和一个赶驴郎为一组,数组成一队,表演跑、跳、卧、起、上山、下山、过河、尥蹶子、打转转等动作。旱船系用竹木扎制,一个乘船妇和一个摇橹船夫一组,数组成一队,表演行船中的平稳速行、破浪前进,艰苦颠簸等动作。狮子舞中的狮子系用竹木、麻丝等扎制,一只狮子由两人表演(幼狮由一人表演),一般两只狮子和一个手执彩球的逗狮人成一组,数组一队,表演狮子摇头、摆尾、搔痒、舔毛、抖毛、卧倒、打滚、跄、跳、示爱、争滚(滚绣球)等动作。高跷队一般由十几人以至数十人组成,踩高跷者扮成各种人物形象,两人并列前行,或串剪行进,表演各种人物动作。扮演丑角者一般还要表演返转、大跳、扑倒并大劈叉而后跃起等高难度动作。龙舞亦称耍龙灯,县内龙灯的龙体特点是头大、眼凸、节长,全身9节、11节或13节不等,由一擎珠人翻舞彩珠领舞,舞龙者随着彩珠舞动龙体,表演滑游、翻腾、回旋、绞柱、跷首盘节、串节变形等数十种动作。
  整个秧歌队由大小铜响打击乐器和大杆号、小唢呐配合,鸣放鞭炮。秧歌队串村表演,先有预约;进村前,鼓乐齐鸣,村中头面人物带领部分村民,敲锣打鼓,出村迎接;进村后,先串街走巷,边走边表演,然后在一宽敞地方煞住,进行场地表演。场地表演先由一扮相文雅者(多扮为卖膏药串江湖的)出场,打着伞,踏着锣点绕场一周,口中念着“我们这个秧歌本不强,来到贵地瞎嚷嚷,只为义气重山岗,还望乡亲多原谅”等客套话;接着扮演“痴老婆”者出场,“痴老婆”扮相奇特,头挽大勾勾纂,耳挂大红辣椒,满脸涂脂施红,脚穿大花鞋,一手摇芭蕉扇,一手舞大红巾,踏着锣点贴近围观者绕场扭舞两圈,逗得人们边哈哈大笑边后退,在嘻笑中随心所欲地拓宽演出场地;“痴老婆”退场后,由两个手拿“沙拉鞭”(花棍样)的男孩领着十几个女孩(旧时为男扮女装)出场,绕场扭舞,配以乐曲,不时停下演唱一支民歌小调。这些表演皆为“开场戏”,起安顿场地的作用。场地安顿好之后,正式表演开始。表演结束,村里备好茶食桌,摆放糕点,招待演员。而后,秧歌队列队谢茶,村民鼓乐齐鸣,热烈相送,秧歌队三进三退,缓缓离去。
  秧歌队的各项表演活动具有强烈的时代特点,形式和内容在不断变化。近几年增加大型彩车进行企业、产品宣传。
  蓬莱烧纸舞:蓬莱烧纸舞是伴随民间烧纸活动而表演的一种祭祀性舞蹈,为蓬莱县所独有。主要流传于蓬莱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民间,金果山一带最为流行。在舞蹈风格上,北部沿海一带表演动作较为粗犷有力、严肃稳健;东南部山区的表演动作较为活泼风趣、热烈火爆。每伙艺人由4人搭班,3人上场表演,一人替换。祭祀仪式由表演者之一“领坛”(领唱领舞),2人“扛腔”(帮唱伴舞)。表演者均左手持单皮鼓,右手持鼓鞭(用牛筋编制而成)击鼓,边唱边舞,在直径不到2米的圆形场地内时而绕行,时而穿插移动,时疾时缓,有点有顿。舞蹈动作由挪移身形和耍鼓两部分构成。鼓式动作有茉莉鼓、掏心鼓、挽花鼓、转身鼓、扣鼓、插架鼓等,身段动作有支、偏、挂等。仪式开始后,表演者即一刻不停,协调一致地边唱边舞边击打单皮鼓,直至曲终。
  舞蹈创作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县内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扭秧歌的形式从事抗日宣传活动。建国后,县文化部门派专人外出学习舞蹈艺术,不定期地举办舞蹈培训班,将《小车舞》、《十大姐》、《锯缸》、《碟舞》、《花鼓舞》等舞蹈节目推广传播到各公社(乡镇)和学校。1959年,县大秧歌剧团排演舞蹈《刨地瓜》,深受群众欢迎。1972年“蓬小红”艺术学校排演《白毛女》、《洗衣歌》等舞蹈,慰问驻军指战员。1973年,孙靖、邹雪芬编排《十女打井》、《艾山脚下储粮忙》、《跟着爷爷过长江》等舞蹈,分别获烟台市中学生舞蹈汇演一、二、三等奖。此后孙靖陆续创作舞蹈《丰收乐》、《梦游蓬莱阁》、《海情》、《晨曦飞鸿》,在烟台市有关项目竞赛中获奖。李跃为中国公共关系协会艺术委员会会员、东方文化艺术联谊会会员,1989年以来,创作舞蹈《快乐的架线工》、《春韵》、《春恋》、《春的韵律》曾分获烟台市文艺调演创作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并获烟台市文艺调(汇)演表演一等奖1次、三等奖1次、优秀奖3次。

知识出处

蓬莱县志

《蓬莱县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蓬莱县志》是一部新编地方志书,书中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形式,全面系统地记述了蓬莱1840—1991年的发展历史。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综述县情大略和境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中按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顺序设专志,末设人物和附录。全志共30编,120万字,并配有图片百余幅。政治部类重点记述了蓬莱人民的革命斗争历程,突出了建国后在党派群团和政权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光辉业绩。经济和文化部类则着重记述了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生产、流通、城乡建设、文教科卫等各项事业所发生的重大变化。人物编除为民族英雄戚继光、一代枭雄吴佩孚、当代作家杨朔等著名蓬莱人立传外,还编纂了革命烈士英名录和模范人物名录。志书对驰名中外的蓬莱阁、迅猛发展的旅游业和风俗、方言等均设专编记述,并收录了海市蜃楼照片、八仙过海传说等珍贵资料,充分显示了“蓬莱仙境”、“旅游胜地”的地方特色,是中外宾朋了解蓬莱、游览仙境的指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