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家庄大木偶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蓬莱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3556
颗粒名称: 荆家庄大木偶戏
分类号: J837
页数: 2
页码: 563-564
摘要: 荆家庄大木偶戏源自宋代的“杖头傀儡”,清乾隆五十年前后由外地传入,清末民初在境内活动最盛。大部分艺人半农半艺,农闲时组织演出。戏班由8~10人组成。艺人一般能唱演相兼,能表演生、旦、净、丑等各种角色。大木偶由村中艺人自行制作,高约1米。表演时以手、头部活动为主,眼、鼻、耳、口皆可活动,素以动作细腻灵活、形象生动活泼著称。演出时,搭一占地三四平方米、高1.7~1.8米的架子,四周围以幕布,幕布以上为舞台,艺人在幕后操纵表演。有时要配以吐火、喷烟等特技,夜间演出加灯光。伴奏乐器有坠琴、京胡、洋琴、二胡和打击乐器。唱腔以梆子腔为主,吸收了洋琴、吕剧、京剧等唱腔。
关键词: 木偶戏 蓬莱

内容

荆家庄大木偶戏源自宋代的“杖头傀儡”,清乾隆五十年(1785)前后由外地传入,清末民初在境内活动最盛。大部分艺人半农半艺,农闲时组织演出。戏班由8~10人组成。领班艺人要有全面的技能,负责戏的唱词、唱腔和唱、做、念、打以及舞台造型、服装、道具的编排设计。艺人一般能唱演相兼,能表演生、旦、净、丑等各种角色。大木偶由村中艺人自行制作,高约1米。表演时以手、头部活动为主,眼、鼻、耳、口皆可活动,素以动作细腻灵活、形象生动活泼著称。演出时,搭一占地三四平方米、高1.7~1.8米的架子,四周围以幕布,幕布以上为舞台,艺人在幕后操纵表演。有时要配以吐火、喷烟等特技,夜间演出加灯光。伴奏乐器有坠琴、京胡、洋琴、二胡和打击乐器。唱腔以梆子腔为主,吸收了洋琴、吕剧、京剧等唱腔。传统剧目以妇女、神怪、英雄故事为主,主要有《高老庄》、《闹龙富》、《葵花潭》、《四洲城》、《天妃闸》、《鱼兰记》、《群妖记》、《双仙图》、《大绒花》、《小绒花》、《金鸡崮》、《春阳崮》、《香罗带》、《双增寿》、《双官洗》、《对银盆》、《锯缸》、《颠鸾凤》、《洋腔》、《捉放曹》、《华容道》、《荐诸葛》、《天水关》、《南阳关》、《牧虎关》、《别窑》、《彩楼记》、《铡美案》、《武家坡》、《南天门》、《打渔杀家》、《借年》、《打狗劝夫》、《老少换妻》、《火烧冷楼》等。

知识出处

蓬莱县志

《蓬莱县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蓬莱县志》是一部新编地方志书,书中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形式,全面系统地记述了蓬莱1840—1991年的发展历史。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综述县情大略和境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中按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顺序设专志,末设人物和附录。全志共30编,120万字,并配有图片百余幅。政治部类重点记述了蓬莱人民的革命斗争历程,突出了建国后在党派群团和政权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光辉业绩。经济和文化部类则着重记述了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生产、流通、城乡建设、文教科卫等各项事业所发生的重大变化。人物编除为民族英雄戚继光、一代枭雄吴佩孚、当代作家杨朔等著名蓬莱人立传外,还编纂了革命烈士英名录和模范人物名录。志书对驰名中外的蓬莱阁、迅猛发展的旅游业和风俗、方言等均设专编记述,并收录了海市蜃楼照片、八仙过海传说等珍贵资料,充分显示了“蓬莱仙境”、“旅游胜地”的地方特色,是中外宾朋了解蓬莱、游览仙境的指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