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戏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蓬莱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355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戏曲
分类号: J82
页数: 3
页码: 563-565
摘要: 蓬莱小戏清光绪年间,坐腔扬琴由青州传入登州。境内早期琴书艺人有时开五、刘连春、商秀岑等。坐腔扬琴由三五人搭伙,多在街头巷尾、场上地边、村头树下拉摊演唱,不扮相,不上妆,由一副洋琴、一副坠琴和一个木梆伴奏。商秀岑艺班在登州最早授徒。坐腔扬琴在登州地域内流传、发展的过程中,表演形式发生了较大变化,由拉地摊演出变为搭台演出,由坐腔演唱变为分角色上妆扮相登台表演,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蓬莱地方特色的小戏,深受城乡广大群众喜爱。善此道者农闲和年节期间搭班化妆登台演唱。建国后,县内曲艺工作者积极创作曲艺作品,并多次在省、市曲艺创作和表演赛中获奖。
关键词: 戏曲 蓬莱

内容

蓬莱小戏清光绪年间(1875~1908),坐腔扬琴由青州传入登州。境内早期琴书艺人有时开五、刘连春、商秀岑等。坐腔扬琴由三五人搭伙,多在街头巷尾、场上地边、村头树下拉摊演唱,不扮相,不上妆,由一副洋琴、一副坠琴和一个木梆伴奏。商秀岑艺班在登州最早授徒。
  坐腔扬琴在登州地域内流传、发展的过程中,表演形式发生了较大变化,由拉地摊演出变为搭台演出,由坐腔演唱变为分角色上妆扮相登台表演,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蓬莱地方特色的小戏,深受城乡广大群众喜爱。善此道者农闲和年节期间搭班化妆登台演唱。蓬莱小戏曲调有四句腔、四句板、凤阳歌、天仙韵、四条腿、四平调、一板、二板、快板、叠断桥、乱弹、汉口调等,演出剧目有《苏保送妹》、《天保下苏州》、《三打三劝》、《王林休妻》、《独占花魁》、《棒打无情郎》、《红鸾喜》、《大团圆》、《乌龙院》、《秦雪梅吊孝》、《秦雪梅观画》、《李桂香打柴》、《王小赶脚》、《老少换妻》、《小姑贤》、《王定保借当》、《莲花庵》等。
  荆家庄大木偶戏荆家庄大木偶戏源自宋代的“杖头傀儡”,清乾隆五十年(1785)前后由外地传入,清末民初在境内活动最盛。大部分艺人半农半艺,农闲时组织演出。戏班由8~10人组成。领班艺人要有全面的技能,负责戏的唱词、唱腔和唱、做、念、打以及舞台造型、服装、道具的编排设计。艺人一般能唱演相兼,能表演生、旦、净、丑等各种角色。大木偶由村中艺人自行制作,高约1米。表演时以手、头部活动为主,眼、鼻、耳、口皆可活动,素以动作细腻灵活、形象生动活泼著称。演出时,搭一占地三四平方米、高1.7~1.8米的架子,四周围以幕布,幕布以上为舞台,艺人在幕后操纵表演。有时要配以吐火、喷烟等特技,夜间演出加灯光。伴奏乐器有坠琴、京胡、洋琴、二胡和打击乐器。唱腔以梆子腔为主,吸收了洋琴、吕剧、京剧等唱腔。传统剧目以妇女、神怪、英雄故事为主,主要有《高老庄》、《闹龙富》、《葵花潭》、《四洲城》、《天妃闸》、《鱼兰记》、《群妖记》、《双仙图》、《大绒花》、《小绒花》、《金鸡崮》、《春阳崮》、《香罗带》、《双增寿》、《双官洗》、《对银盆》、《锯缸》、《颠鸾凤》、《洋腔》、《捉放曹》、《华容道》、《荐诸葛》、《天水关》、《南阳关》、《牧虎关》、《别窑》、《彩楼记》、《铡美案》、《武家坡》、《南天门》、《打渔杀家》、《借年》、《打狗劝夫》、《老少换妻》、《火烧冷楼》等。
  蓬莱大鼓和梁派大鼓蓬莱大鼓:其前身为蓬莱民间盲瞽艺人的街头鼓曲,清光绪年间(1875~1908)县内河东姜家村艺人刘清花、高世佐集其大成,并有所发展,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蓬莱大鼓。其后,周德香、张福顺、周可军、任福庭、杜长发等民间艺人对蓬莱大鼓均有所发展。蓬莱大鼓采用方言演唱,具有曲调优美、节奏明快、唱腔浑厚、音调粗壮、感情纯真等特点,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演出的主要曲目有《秦英征西》、《婴哥行》、《东阁殿》、《刘公案》、《满汉斗》、《双钗记》、《薛礼征东》、《旋风案》、《薛刚反唐》、《薛丁山征西》、《回碑记》、《王二姐思夫》、《武松传》等,主要的演唱小段有《刘伶醉酒》、《八仙过海》、《韩湘子讨封》、《杨七郎打擂》、《吕尚女观花》、《秦雪梅吊孝》、《姜太公卖面》、《猪八戒娶媳妇》、《送饭劝夫》、《新媳妇回娘家》等。
  梁派大鼓:1943年,抗战文艺工作者梁前光在蓬莱大柳行一带成立盲人救国会,组织爱国盲人以演唱大鼓的形式从事抗日宣传活动。其间,梁前光在熟悉西河、京韵、奉调大鼓和琴书等北方曲艺各种旋律和唱词的基础上,虚心学习蓬莱大鼓的基本腔调和韵味,结合蓬莱民间流传的其他艺术形式,不断消化创新和实践。他打破以往“怀中抱月”式的轻柔打法,以激烈的甩头动作和铿锵有力的钢板把人们带入战斗气氛之中,使开场弦和大鼓套紧凑、激昂;在板式上,去掉太多的甩腔,增加激昂的口语化快板、反调快板和蓬莱烧纸调,以大鼓的贯口一气呵成,形成基本调、紧张调、愉快调、悲调四大新腔调。唱腔鼓板由大鼓套、起板、甩腔、平板、花腔、悲调、快板、反调快板、数板、落板、散板、烧纸调12种腔调组成,随演唱故事的情节发展而自由变换和衔接。这种唱腔格式随着由他编写的许多唱段在蓬莱、黄县(龙口)、掖县(莱州)、福山、牟平、烟台等地广为流传,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建国后被曲艺界誉为“梁派大鼓”。梁派大鼓演唱的主要曲目有《上营战斗》、《打大黄家炮楼》、《血洒七里庄》、《民兵英雄反蚕食》、《十里堡战斗》、《智女杀敌》、《赵保原屠刀下的一家人》、《儿童英雄李大朋》、《单臂夺枪芦宝祥》、《女担架》、《懒汉回头》、《方里伪军反正》、《活神仙》、《女英雄宫凤英》、《两大阵线》、《消灭黄伯韬》、《一等功臣洛瑞华》、《功臣连》、《算帐》、《军民大战回龙山》、《青岛市的赵小姐》、《姚大娘捉特务》等。
  曲艺创作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县内文艺工作者利用蓬莱大鼓、梁派大鼓、二人转、数来宝等曲艺形式开展抗战宣传和革命形势宣传活动,创作出一批优秀的曲艺作品,如梁派大鼓《打大黄家炮楼》等。建国后,县内曲艺工作者积极创作曲艺作品,并多次在省、市曲艺创作和表演赛中获奖。1975年,由聂家大队集体创作并派员演出的数来宝《打大井》参加山东省第二届曲艺会演,获优秀节目奖。1988年,张尉东创作的二人转《放风筝》获山东省曲艺欢笑节“乌金杯”大奖赛三等奖;1989年,由张尉东创作、李跃和杨绪霞表演的二人转《瓜为媒》分获山东省曲艺欢笑节“凤凰杯”大奖赛创作三等奖和表演三等奖。

知识出处

蓬莱县志

《蓬莱县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蓬莱县志》是一部新编地方志书,书中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形式,全面系统地记述了蓬莱1840—1991年的发展历史。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综述县情大略和境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中按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顺序设专志,末设人物和附录。全志共30编,120万字,并配有图片百余幅。政治部类重点记述了蓬莱人民的革命斗争历程,突出了建国后在党派群团和政权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光辉业绩。经济和文化部类则着重记述了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生产、流通、城乡建设、文教科卫等各项事业所发生的重大变化。人物编除为民族英雄戚继光、一代枭雄吴佩孚、当代作家杨朔等著名蓬莱人立传外,还编纂了革命烈士英名录和模范人物名录。志书对驰名中外的蓬莱阁、迅猛发展的旅游业和风俗、方言等均设专编记述,并收录了海市蜃楼照片、八仙过海传说等珍贵资料,充分显示了“蓬莱仙境”、“旅游胜地”的地方特色,是中外宾朋了解蓬莱、游览仙境的指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