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蓬莱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3475
颗粒名称: 发展概况
分类号: G71
页数: 1
页码: 535
摘要: 1915年4月,于瀛洲书院旧址兴办乙种农业学校1处,设正科和预科,年龄较大者编入正科,年龄较小者编入预科。当年招生50人,教职员6人。学校工作敷衍,管理松散,土地荒芜,无农业学校特点。1917年,兴办商业学校1处,当年招生38人,教职员4人。学生无实习课,教学与普通学校无异,缺少职业性质。1937年“七·七”事变前停办。1976年于县园艺场成立蓬莱县五七大学果林学校,学制1年,招收县内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社会青年,学员自带粮油,每人每月国家补助生活费2元,余者自理。1982年,蓬莱县五七大学果林学校改称蓬莱县园艺场学校,每年只办5期短期训练班,每期招生40人左右,培训15~40天。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专业教育 蓬莱 概况

内容

1915年4月,于瀛洲书院旧址兴办乙种农业学校1处,设正科和预科,年龄较大者编入正科,年龄较小者编入预科。当年招生50人,教职员6人。学校工作敷衍,管理松散,土地荒芜,无农业学校特点。1917年,兴办商业学校1处,当年招生38人,教职员4人。1925年,农校、商校合并,定名蓬莱县立职业学校,校址迁至县城里万寿宫。1931年,在校学生126人,教职员6人。学生无实习课,教学与普通学校无异,缺少职业性质。1937年“七·七”事变前停办。
  1958年8月,县人民委员会于县园艺场兴办蓬莱县园艺专科学校,教职员32人,当年从县内初中毕业生和相当于初中文化程度的社会青年中招生4个班200人。1959年8月,招生两个班96人,学生带户口入学,口粮由国家供应,每人每月由国家供给生活费9元,办学经费由县财政局拨给和勤工俭学收入解决;实行半工半读。1961年4月停办。同期,县内曾兴办农业中学多处,不久皆停办。
  1964年于县城府后街创办蓬莱县职业学校(后迁至县城西关外),教职员20余人,当年从县内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历的社会青年中招收会统班1个50人,学制1年;园林班1个50人,学制1年;农业技术班1个50人,学制2年。同时从高小毕业生中招收小农业技术班1个50人,学制3年。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止招生;1969年1月停办。
  1976年于县园艺场成立蓬莱县五七大学果林学校,学制1年,招收县内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社会青年(由大队保送,毕业后回原大队),学员自带粮油,每人每月国家补助生活费2元,余者自理。每年招生1个班40~50人;实行半工半读。1981年,城关公社于县城南门里兴办技工学校,在社内招收初中毕业生,当年招生2个班,学制3年。1982年,蓬莱县五七大学果林学校改称蓬莱县园艺场学校,每年只办5期短期训练班,每期招生40人左右,培训15~40天。1982~1983年,先后兴办农业技术中学3处,学制皆为3年;1985年均改为职业高级中学,学制仍为3年。1985年,成立蓬莱县技工学校,学制3年。1987年,成立蓬莱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1991年,县内有职工中专和技工学校各1处,职业高中3处,共有在校学生2342人。

知识出处

蓬莱县志

《蓬莱县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蓬莱县志》是一部新编地方志书,书中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形式,全面系统地记述了蓬莱1840—1991年的发展历史。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综述县情大略和境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中按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顺序设专志,末设人物和附录。全志共30编,120万字,并配有图片百余幅。政治部类重点记述了蓬莱人民的革命斗争历程,突出了建国后在党派群团和政权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光辉业绩。经济和文化部类则着重记述了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生产、流通、城乡建设、文教科卫等各项事业所发生的重大变化。人物编除为民族英雄戚继光、一代枭雄吴佩孚、当代作家杨朔等著名蓬莱人立传外,还编纂了革命烈士英名录和模范人物名录。志书对驰名中外的蓬莱阁、迅猛发展的旅游业和风俗、方言等均设专编记述,并收录了海市蜃楼照片、八仙过海传说等珍贵资料,充分显示了“蓬莱仙境”、“旅游胜地”的地方特色,是中外宾朋了解蓬莱、游览仙境的指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