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小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蓬莱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346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小学教育
分类号: G62
页数: 4
页码: 526-529
摘要: 美英等国传教士在蓬莱县城乡先后开办27处教会小学堂(其中城里15处),县城里兴办官立蓬莱小学堂(高等小学堂)。全县共办高等小学堂1处。全县共兴办小学40处。全县有高级小学14处(其中县立2处。县立小学均停办。民众自办小学部分停办,开始推行小学5年一贯制。县内创办一批民办小学“兴办耕读小学,县内公办、民办、耕读小学并存。1969年小学改为五年制,小学设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图画、手工,1912年初等小学设修身、国文、算术、游戏、体操、图画、手工、唱歌、裁缝。
关键词: 初等教育 小学教育 蓬莱

内容

发展概况清咸丰八年(1858)以后,美英等国传教士在蓬莱县城乡先后开办27处教会小学堂(其中城里15处),但多数不久即停办。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废科举,兴学堂”。是年,县城里兴办官立蓬莱小学堂(高等小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兴办潮水小学堂(两等小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兴办河北崖小学堂(初等小学堂)。至宣统三年(1911),全县共办高等小学堂1处,在校学生35人;两等小学堂3处,在校学生83人;初等小学堂12处,在校学生198人。学制9年(初等5年,高等4年)。
  1912年学堂均改称学校。至1915年,全县共兴办小学40处。其中高级小学7处,在校学生395人;初级小学33处(其中私立17处),在校学生1156人。学制7年(初级4年,高级3年)。
  1921年,全县有高级小学14处(其中县立2处,区<镇>立10处,私立2处)、初级小学241处(其中县立5处、区立42处、私立194处),在校学生1996人。学制改为6年(初级4年,高级2年)。
  1926年,全县有两等小学18处(其中私立3处),在校学生711人;初级小学353处(其中私立274处),在校学生1791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40%左右。1930年,全县有两等小学14处(其中私立3处),在校学生540人;初级小学383处(其中私立285处),在校学生14885人;学龄儿童入学率30%。
  1937芦沟桥事变后,县立小学均停办,民众自办小学部分停办。
  抗日战争时期,崮山区、崮寺区、磁石区、巨山区南半部、辛店区南半部抗日根据地内,1939年有初级小学287处、完全小学44处,推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教育,儿童免费入学。初级小学每班不少于40人,高级小学每班不少于25人。每年上课不少于200天,每天上课4小时,其余的时间学生自修和参加救亡活动。各校统一组织儿童团。学生入学年龄放宽,25岁的女青年有的还在一二年级读书。峰山区、晓风区、金果区、尉阳区、北沟区、巨山区北部、雨山区南部等游击区,1940年共有小学104处(其中完小65处)。多数学校拥护抗日民主政府,表面上学日伪课本,实际上学抗战课本(学生人持两套课本,日伪课本当样子),抵制“奴化”教育。城区、环城区、姚琪区和辛店区中部等敌占区,共有学校107处。
  1948年2月,根据上级指示,学校暂时停办。同年秋,开始复学,至11月原126处完小复学35处;原387处初小复学205处。
  1949年,县内适当扩大设学点,聘请义务教师,扩大班次。是年年底,全县共有小学373处,在校学生39373人。
  1950年,执行开门办学方针,除正规小学外,还兴办一批半日班,同时对旧的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1952年,开始推行小学5年一贯制。1954年恢复“四二制”。1958年“大跃进”时期,师生参加劳动过多,影响了正常教学秩序。1959年,贯彻“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县内创办一批民办小学。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1963年贯彻小学“四十条”,教学秩序转入正轨。1964年,推行两种教育制度,兴办耕读小学,县内公办、民办、耕读小学并存。是年全县共有小学582处,在校学生70322人。
  “文化大革命”初期,小学一度瘫痪。1968 年12月,完小一律改办联中;小学下放到大队办。1969年小学改为五年制。此后,小学教育得到进一步加强。
  1984年,全县共有小学479处,在校学生46458人,教职员工2267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7%,巩固率99%,毕业率88.3%, 语文、数学两科及格率92%,12~15周岁少年儿童普及率100%。1991年,全县共有小学 365处,在校学生35108人。学龄儿童入学率 99.7%,巩固率99.8%,毕业率95%,语文、 数学两科及格率95.5%,12~15周岁少年儿童普及率98%。
  课程设置光绪二十九年(1903),小学设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图画、手工。
  1912年初等小学设修身、国文、算术、游戏、体操、图画、手工、唱歌、裁缝;高等小学设修身、国文、算术、中华历史、地理、博物、理化、图画、唱歌、体操、手工、游戏、裁缝、农业、商业。
  1923年初级小学设国语、算术、社会、自然、工艺、音乐、体育;高级小学设国语、算术、公民、历史、卫生、地理、自然、工艺、音乐、体育。
  1932年初级小学设公民训练、卫生、体育、国语、社会、自然、算术、劳作、美术、音乐;高级小学设公民训练、卫生、体育、历史、地理、自然、国语、算术、劳作、音乐、职业常识(商情、珠算)。
  1938年抗日根据地小学一、二年级设政治讲话、国语、常识、算术、体育、唱游、工艺;三、四年级设政治讲话、国语、自然、算术、音乐、体育、美术、劳作;五、六年级设政治讲话、国语、社会、自然、算术、音乐、体育、美术、劳作。1941年,五、六年级撤销政治讲话和社会课,增设历史、地理、政治。1944年,政治课改称公民课。
  1950年,初级小学设国语、算术、常识、珠算、体育、唱游、劳作、美术、音乐;高级小学设国语、算术、常识、政治、地理、历史、自然、珠算、体育、劳作、美术、音乐。
  1961年,初级小学设周会、语文、数学、体育、音乐、图画;高级小学设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自然、体育、音乐、美术。
  1971年,小学设政治、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四、五年级增设常识。
  1982年后,小学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四、五年级增设自然、历史、地理。
  典型学校简介潮水中心小学: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潮水村秀才张其勇和廪生张占城将两个私塾合并,利用村西北庙宇“圣寿寺”的廊房为校舍,创办两立高等小学堂。光绪三十四年(1908),更名潮水集新民小学堂,张其勇任校长,学生近百人,教师2人,无一定学制,设国文、算术、英语、历史、地理等课程。宣统三年(1911),创办专招女生的端明女校,借用祠堂做教室。教学认真,管理有方,就学者渐多,外县亦有慕名而来的,寄宿生近40名,校舍不敷应用,教师带领学生拉倒庙内泥塑神像,扩充5个教室,校舍仍不足,校董张子生募大洋5000余元扩建校舍。1931年,男女合校,更名潮水镇小学,设有文科延长班(学习初中课本),在校学生400余人。1937年“七·七”事变后,进步教师参加小学教师抗战服务团,上课之余,深入农村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创办《潮水日报》宣传抗日救国道理。抗日战争时期,这个学校参加革命的学生近百人,女生约占半数。1947年2月和7月,学校两次发动学生参军,近百名学生奔赴前线。1954年,毕业生张华英(女)、张志琳带头参加农业生产,积极钻研农业生产技术,成绩突出,受到共青团山东省委通报表彰。1955年,山东人民出版社以张志琳的事迹为素材,出版画册;张华英出席华东先进青年代表会议。《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大众日报》等都先后刊登过潮水小学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调查报告。同年,学校被定为县重点小学。1960年5月,被评为山东省文教战线先进集体,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锦旗一面。1970年3月,改为潮水镇联办中学。1982年8月,取消初中班,更名潮水中心小学,在校学生400余人,11个教学班,教职员工13人。1991年,学校占地面积14241.4平方米,校舍面积1872平方米,12个教学班352名学生,教职员工23人。
  易三小学:为纪念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的蓬莱县独立营营长盛易三,1953年县人民政府将县城里景熙小学(校址在万寿宫)更名易三小学。1954年秋,易三区将“鉴明”、“世英”两处小学并入易三小学,迁至原造正小学旧址(现校址处——钟楼北路西侧)。校舍除原造正小学6个教室外,余者均为土改没收的地主住宅;初小班13个,高小班12个,在校学生1275人,教职员工43人;隶属易三区。1965年,在校学生1320人,教学班30个,教职员工49人。1968年12月改办联中。1969年学生1400余人,小学班16个,中学班16个(含4个高中班)。1972年改建15个教室。1974年县拨款扩建二层教学楼一幢14个教室。1981年筹款扩建三层教学楼一幢,12个教室。1982年,取消中学班,被定为重点小学,学生1500余人,教学班30个,教职员工87人。1984年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毕业率均达到100%。1985年5月,定为县实验小学,隶属县教育局。1991年,学校占地面积11800平方米,校舍面积4100平方米,3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365人,教职员工97人。
  良弼小学:1924年1月,丛良弼和陈立东于县城里合办私立荫德初级小学,招生75人,丛超杰(丛良弼长子)任校长,不久陈退出,当年费用880元由丛一人承担。1925年2月,学校迁址通顺街,更名丛氏第一小学,当年招新生和插班生41人,编为高级补习班。是年秋,丛氏用8000元购后花市街民房33间、空地3亩,用2000元修缮和添置教具。1926年2月扩大招生,在校学生增至230多人。这时学校已发展成为完全小学,同年4月呈报省厅立案。后因军阀混战,部分校舍被占,学生人数锐减,1929年3月在校学生只剩130余人。是年,县内第一个中共党员赵鸿功到校任教,秘密开展党的工作,学校部分教师、学生受其影响,倾向进步,后赵鸿功被捕英勇就义,学校更名私立良弼小学。1932年,在校学生350余人。是年9月,被占校舍全部收回,学校成立图书馆、游艺室等,图书馆藏书8000余册。1935年,举行建校10周年庆祝大会,县长曹长春、教育局长李显宗及各界代表到会祝贺,近百个省内外单位和个人发来题词、贺信。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学校停办。良弼小学历经10余年,在校学生从38人增至428人,年经费从800多元增至3850元,教职员工从2人增至13人,毕业生7届,共95人。

知识出处

蓬莱县志

《蓬莱县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蓬莱县志》是一部新编地方志书,书中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形式,全面系统地记述了蓬莱1840—1991年的发展历史。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综述县情大略和境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中按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顺序设专志,末设人物和附录。全志共30编,120万字,并配有图片百余幅。政治部类重点记述了蓬莱人民的革命斗争历程,突出了建国后在党派群团和政权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光辉业绩。经济和文化部类则着重记述了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生产、流通、城乡建设、文教科卫等各项事业所发生的重大变化。人物编除为民族英雄戚继光、一代枭雄吴佩孚、当代作家杨朔等著名蓬莱人立传外,还编纂了革命烈士英名录和模范人物名录。志书对驰名中外的蓬莱阁、迅猛发展的旅游业和风俗、方言等均设专编记述,并收录了海市蜃楼照片、八仙过海传说等珍贵资料,充分显示了“蓬莱仙境”、“旅游胜地”的地方特色,是中外宾朋了解蓬莱、游览仙境的指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