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货币种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蓬莱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332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货币种类
分类号: F822
页数: 2
页码: 485-486
摘要: 县内流通的货币主要有制钱、银两、银元、铜元,制钱停止流通。县内流通的货币主要有铜元、银元等,法币开始成为县内流通的主要货币,银元、铜元渐废。蓬莱区商公益会借款条、1938年北海银行发行的北海币、1939年汉奸郝铭传的流通券、1942年伪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的伪钞以及地方商号滥发的数百种杂钞均在县内流通,伪钞、流通券废,北海币为县内主要流通货币,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在县内流通,人民币成为县内流通的唯一货币,官铸当五、当十等大制钱也曾在县内流通。逐渐代替制钱在县内流通,铜元逐渐为法币取代。
关键词: 货币 种类 蓬莱

内容

清代,县内流通的货币主要有制钱、银两、银元、铜元,还有小量银角和英国杖洋、墨西哥鹰洋等。民国初年,制钱停止流通。1933年,国民政府宣布“废两改元”,县内流通的货币主要有铜元、银元等。1935年,法币开始成为县内流通的主要货币。银元、铜元渐废。1936年,国民党山东省民生银行的角券在县内流通年许。1937年,蓬莱区商公益会借款条、1938年北海银行发行的北海币、1939年汉奸郝铭传的流通券、1942年伪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的伪钞以及地方商号滥发的数百种杂钞均在县内流通。1945年,伪钞、流通券废,法币及地方商号杂钞贬值,北海币为县内主要流通货币。1949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在县内流通。1950年,北海币停用,人民币成为县内流通的唯一货币。
  制钱清代,县内流通的制钱主要有顺治通宝、雍正通宝、乾隆通宝、道光通宝、宣统通宝等。制钱枚称1文,1000文为一贯(俗称1吊)。官铸当五、当十等大制钱也曾在县内流通。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铜元出现,制钱渐废。
  铜元光绪二十六年(1900)开始,官铸铜元出现,逐渐代替制钱在县内流通,主要有当十文(俗称小铜子)、当二十文(俗称大铜子)两种。1935年以后,铜元逐渐为法币取代。
  银两 1933年以前,县内流通的银两主要有大锭、中锭、小锭、碎银。大锭,俗称元宝,马蹄形,重50两左右(16两1斤,下同);中锭,俗称元锞,锤形,重10两左右;小锭,亦称元锞,馒头形,重1~8两不等;碎银,系整锭割裂而成。1933年,停止流通。
  银元鸦片战争后,外国银元流入县内,主要有英国杖洋、墨西哥鹰洋等。光绪十四年(1888)官铸银元开始流通,先后在县内流通的有光绪元宝(俗称龙洋)、大清银元(俗称宣统元宝)。民国前期,孙中山头像银元、袁世凯头像银元在县内流通。1936年,银元停止流通。
  法币 1935年,国民党政府推行法币,确定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的钞券为国家法定货币,法币成为县内主要流通货币。1948年废。
  北海币 1938年12月,北海银行发行的北海币开始在县内流通。初期与法币等值,1942年法币贬值,北海币成为县内主要流通货币。1950年停止流通。
  人民币 1948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发行人民币,1949年开始在县内流通。1955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发行新版人民币。新版人民币1元等于旧人民币1万元,其面额为一分、二分、五分、一角、二角、五角、一元、二元、三元、五元、十元纸币共11种。1957年增发一分、二分、五分硬币。1980年增发一角、二角、五角铜币和一元镍币。1987年发行五十元面额人民币,1988年发行一百元面额人民币。

知识出处

蓬莱县志

《蓬莱县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蓬莱县志》是一部新编地方志书,书中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形式,全面系统地记述了蓬莱1840—1991年的发展历史。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综述县情大略和境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中按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顺序设专志,末设人物和附录。全志共30编,120万字,并配有图片百余幅。政治部类重点记述了蓬莱人民的革命斗争历程,突出了建国后在党派群团和政权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光辉业绩。经济和文化部类则着重记述了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生产、流通、城乡建设、文教科卫等各项事业所发生的重大变化。人物编除为民族英雄戚继光、一代枭雄吴佩孚、当代作家杨朔等著名蓬莱人立传外,还编纂了革命烈士英名录和模范人物名录。志书对驰名中外的蓬莱阁、迅猛发展的旅游业和风俗、方言等均设专编记述,并收录了海市蜃楼照片、八仙过海传说等珍贵资料,充分显示了“蓬莱仙境”、“旅游胜地”的地方特色,是中外宾朋了解蓬莱、游览仙境的指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