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皮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蓬莱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293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皮革
分类号: TS5
页数: 2
页码: 350-351
摘要: 明末清初,县内民间即有皮革加工作坊,生产工具有刮刀、大缸等,手工加工猪、牛、驴、羊皮等。民国时期,县城内规模较大的“富聚永”制革作坊加工三色皮革、鞋面革和熏皮;“义兴成”皮匠铺生产鞔具。1954年,栾家口村14人联合成立“新成”皮革生产合作社,当年产值6.91万元,利润2.11万元。1957年,“新成”皮革社并入蓬莱县靴鞋生产合作社。1980年,以县制鞋厂皮鞋车间为基础,建立蓬莱县皮鞋厂。蓬莱县皮鞋厂位于县城南门外,县属集体所有制企业,1980年建成投产,当年生产三节头皮鞋8万双。1985年开始生产男女式尖头皮鞋、喇叭形高中跟加掌男女式单皮鞋和聚氨酯底大头鞋等。1985~1987年,全厂人均创利和全员劳动生产率连续3年列全省同行业之首。
关键词: 皮革工业

内容

明末清初,县内民间即有皮革加工作坊,生产工具有刮刀、大缸等,手工加工猪、牛、驴、羊皮等。民国时期,县城内规模较大的“富聚永”制革作坊加工三色皮革、鞋面革和熏皮;“义兴成”皮匠铺生产鞔具。
  1954年,栾家口村14人联合成立“新成”皮革生产合作社,当年产值6.91万元,利润2.11万元。1955年,县城内私营制革作坊加入“新胜”鞋业生产合作社。1957年,“新成”皮革社并入蓬莱县靴鞋生产合作社。1969年,以县制鞋厂制革车间为基础,建立蓬莱县皮革制品厂,主要生产鞔具和鞋底革。1975年改产汽车座垫。1977年改为蓬莱县座垫厂。1980年,以县制鞋厂皮鞋车间为基础,建立蓬莱县皮鞋厂。1991年,全县有村以上皮革制品企业6家,从业人员521人,年产皮鞋64.24万双,产值1485万元,利润63.3万元,分别占全县村以上轻纺工业总产值和利润总额的2.75%和3.08%。
  蓬莱县皮鞋厂位于县城南门外,县属集体所有制企业,1980年建成投产,当年生产三节头皮鞋8万双。1982年研制成功胶粘3~4厘米木跟男女式单皮鞋。1984年购置皮鞋生产专用设备和工业缝纫机,开始生产胶粘半条男女式靴鞋、4~6厘米跟合成革男女式皮凉鞋、胶粘猪皮修面革中跟双球女式皮棉鞋和童皮鞋。1985年开始生产男女式尖头皮鞋、喇叭形高中跟加掌男女式单皮鞋和聚氨酯底大头鞋等。1985~1987年,全厂人均创利和全员劳动生产率连续3年列全省同行业之首。1989年10月,通过省级先进企业验收。1991年,全厂有职工282人,固定资产281.0万元,年末流动资金200万元,年产各种皮鞋41.04万双,产值943.4万元,利润33.8万元。

知识出处

蓬莱县志

《蓬莱县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蓬莱县志》是一部新编地方志书,书中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形式,全面系统地记述了蓬莱1840—1991年的发展历史。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综述县情大略和境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中按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顺序设专志,末设人物和附录。全志共30编,120万字,并配有图片百余幅。政治部类重点记述了蓬莱人民的革命斗争历程,突出了建国后在党派群团和政权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光辉业绩。经济和文化部类则着重记述了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生产、流通、城乡建设、文教科卫等各项事业所发生的重大变化。人物编除为民族英雄戚继光、一代枭雄吴佩孚、当代作家杨朔等著名蓬莱人立传外,还编纂了革命烈士英名录和模范人物名录。志书对驰名中外的蓬莱阁、迅猛发展的旅游业和风俗、方言等均设专编记述,并收录了海市蜃楼照片、八仙过海传说等珍贵资料,充分显示了“蓬莱仙境”、“旅游胜地”的地方特色,是中外宾朋了解蓬莱、游览仙境的指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