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纺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蓬莱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293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纺织
分类号: TS1
页数: 2
页码: 348-349
摘要: 县内民间素有纺纱织布习惯。清末,农家多自备纺车纺线,用手工木机织土布、线带。民国时期,土布生产者增多。1941~1943年,160户的聂家村织布户达60家,平畅河一带有织布厂10余家。是年秋,国民党军队进占县城,“东生”织布厂遭严重破坏。此后,全县家庭织布作坊因产品无销路而陆续停业。蓬莱县第一棉纺织厂原名蓬莱县棉纺厂,1988年2月建于塌地桥村北、烟潍路南侧,县属集体所有制企业。1988年6月,改称蓬莱县第一棉纺织厂。是年末,有职工915人,固定资产2704.5万元,占用流动资金1043.9万元,生产主产品纯棉纱2260.6吨、纯棉平布316.1万米,产值2051.2万元。
关键词: 纺织工业 染整工业

内容

县内民间素有纺纱织布习惯。清末,农家多自备纺车纺线,用手工木机(俗称“腰机”)织土布、线带。
  民国时期,土布生产者增多。1914年,聂家村有10余家以手工木机生产40厘米窄布的家庭手工业作坊。1932年,县政府建设局投资6000元(银元)在水城创办平民织布厂,安装铁轮织布机6架、木织机4架、毛巾机2架,生产粗布、冷布、线呢、伏绸、毛巾等。40年代,全县大小织布作坊多达百余家,集中分布于沿海村镇。1941~1943年,160户的聂家村织布户达60家,平畅河一带有织布厂10余家。是时,大多使用铁轮脚蹬织布机,每架日织幅宽80厘米白布30多米。1947年4月,郑品斋在县城钟楼东街开办“东生”织布厂,安装织布机10架,生产合股白布、白细布、蚊帐布和各色条布。是年秋,国民党军队进占县城,“东生”织布厂遭严重破坏。此后,全县家庭织布作坊因产品无销路而陆续停业。
  建国后,县内纺织业长时间无发展。1955年,“东生”织布厂也因原料不足、产品销路不畅停业。1978年蓬莱县针织厂在县城建成投产。此后,纺织工业在全县迅速兴起,乡镇、村庄陆续兴办纺织厂、针织厂、羊毛衫厂、染线厂。1988年2月,蓬莱县棉纺厂建成投产。1991年,全县有村以上纺织企业41家,主要生产棉纱、涤盖棉、腈纶纱、羊毛衫裤、腈纶衫裤、弹力袜、棉毯;生产纱2451吨、毛线707吨、各种布414.13万米、膨体腈纶纱804吨、纯棉毛巾67万条;总产值34633.3万元,实现利润1261.2万元,分别占全县村以上轻纺工业年总产值和利润总额的64.13%和61.37%。
  蓬莱县毛纺织总厂原名蓬莱县针织厂,1978年建于县城北关路东段南侧,全民所有制企业,1979年改称蓬莱县羊毛衫厂,1986年改称蓬莱县毛纺织总厂。1991年,全厂有职工353人,固定资产417.1万元,年末流动资金167.6万元,生产针织绒447.47吨、羊毛衫裤13.21万件,产值1224.4万元,利润45.9万元。
  蓬莱阁纺织有限公司北沟镇草店村与香港中纺松柏有限公司合资企业,1987年7月成立,总投资132.76万美元,主要生产腈纶纱。1991年有职工450人,产值1783万元,利润149万元,创汇14.13万美元。
  蓬莱县第一棉纺织厂原名蓬莱县棉纺厂,1988年2月建于塌地桥村北、烟潍路南侧,县属集体所有制企业。初期生产纯棉纱和纯棉平布。1988年6月,改称蓬莱县第一棉纺织厂。1991年,投资710万元扩大生产,形成两万锭棉纱生产规模,并开发腈纶纱、涤纶纱、舒纶纱、麻灰纱等新产品。是年末,有职工915人,固定资产2704.5万元,占用流动资金1043.9万元,生产主产品纯棉纱2260.6吨、纯棉平布316.1万米,产值2051.2万元。

知识出处

蓬莱县志

《蓬莱县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蓬莱县志》是一部新编地方志书,书中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形式,全面系统地记述了蓬莱1840—1991年的发展历史。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综述县情大略和境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中按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顺序设专志,末设人物和附录。全志共30编,120万字,并配有图片百余幅。政治部类重点记述了蓬莱人民的革命斗争历程,突出了建国后在党派群团和政权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光辉业绩。经济和文化部类则着重记述了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生产、流通、城乡建设、文教科卫等各项事业所发生的重大变化。人物编除为民族英雄戚继光、一代枭雄吴佩孚、当代作家杨朔等著名蓬莱人立传外,还编纂了革命烈士英名录和模范人物名录。志书对驰名中外的蓬莱阁、迅猛发展的旅游业和风俗、方言等均设专编记述,并收录了海市蜃楼照片、八仙过海传说等珍贵资料,充分显示了“蓬莱仙境”、“旅游胜地”的地方特色,是中外宾朋了解蓬莱、游览仙境的指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