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防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蓬莱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283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防汛
分类号: TV8
页数: 1
页码: 313
摘要: 河道防汛 30年代以前,县内河道防汛主要是沿河村庄自发组织人力修筑河堤挡水。1938年人民政权建立后,河道防汛被列为政府工作,每年都组织沿河群众修筑河堤,疏浚河道。1952年,成立蓬莱县防汛总队部,区成立大队部,乡成立中队。1953年汛期,县内大河沿岸搭防汛棚114个,派人昼夜值班、巡逻。1955年,发生大洪水,县、区、乡各级政府和防汛组织积极发动和组织群众排积水、堵决口,加固河堤。汛期,沿河村庄组织干部、群众上堤防护。小(二)型水库和塘坝防汛由村干部负责,汛期组织人力上坝防守。
关键词: 防洪工程 治河工程

内容

河道防汛 30年代以前,县内河道防汛主要是沿河村庄自发组织人力修筑河堤挡水。1938年人民政权建立后,河道防汛被列为政府工作,每年都组织沿河群众修筑河堤,疏浚河道。1952年,成立蓬莱县防汛总队部(1953年改称防汛指挥部,1959年改称抗旱防汛指挥部),区成立大队部,乡成立中队。1953年汛期,县内大河沿岸搭防汛棚114个,派人昼夜值班、巡逻。1955年,发生大洪水,县、区、乡各级政府和防汛组织积极发动和组织群众排积水、堵决口,加固河堤。60年代以后,水库、塘坝等蓄水工程逐年增多,河道洪水减少,防汛工作重点转向水库工程,但各公社(乡镇)仍分工专人负责河道防汛工作,组织进行河道清障,以保安全渡汛。汛期,沿河村庄组织干部、群众上堤防护。
  水库塘坝防汛县内水库、塘坝防汛采取分级管理、包干负责制度。1982年起,实行定工程、定人员、定任务、定责任制度,签定责任卡片。水利部门每年汛前对工程进行检查,分类排队,提出存在问题和处理措施,督促除险加固。
  中型水库防汛由县和水库管理所共同负责:县政府分工一名领导和水利局一名技术人员包库;水库成立防汛指挥部,汛前召开会议,研究落实巡逻、报汛、抢险、物资、通讯、照明、报警、群众转移等事项,组织防汛队伍(抢险队、后备队、预备队)。水库管理所备有木材、铁丝、麻袋、草袋、炸药、石料等防汛物资和发电机组、探照灯、无线电报话机等照明、通讯设备。水库管理人员按照汛期控制运用方案或汛期控制运用指标,保证工程安全运行。县内3座中型水库防洪能力均达到设计标准。
  小(一)型水库防汛由乡镇负责人包库,常备管理人员值班。1973年开始,陆续为小(一)型水库配备通讯、照明设备和防汛物资。常备管理人员按照汛期控制运用指标,保证工程安全运行。1980年后,对其中被列为二类库的郭家、小院、高里夼、王庄水库,进行除险加固。1991年县内9座小(一)型水库防洪能力均达到校核标准。
  小(二)型水库和塘坝防汛由村干部负责,汛期组织人力上坝防守。1987年汛前检查,小(二)型水库:一类25座、二类86座、三类21座;塘坝:一类60座、二类210座、三类94座。此后,对二类、三类库(塘)均进行了除险加固。

知识出处

蓬莱县志

《蓬莱县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蓬莱县志》是一部新编地方志书,书中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形式,全面系统地记述了蓬莱1840—1991年的发展历史。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综述县情大略和境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中按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顺序设专志,末设人物和附录。全志共30编,120万字,并配有图片百余幅。政治部类重点记述了蓬莱人民的革命斗争历程,突出了建国后在党派群团和政权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光辉业绩。经济和文化部类则着重记述了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生产、流通、城乡建设、文教科卫等各项事业所发生的重大变化。人物编除为民族英雄戚继光、一代枭雄吴佩孚、当代作家杨朔等著名蓬莱人立传外,还编纂了革命烈士英名录和模范人物名录。志书对驰名中外的蓬莱阁、迅猛发展的旅游业和风俗、方言等均设专编记述,并收录了海市蜃楼照片、八仙过海传说等珍贵资料,充分显示了“蓬莱仙境”、“旅游胜地”的地方特色,是中外宾朋了解蓬莱、游览仙境的指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