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抗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蓬莱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283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抗旱
分类号: S423+.1
页数: 2
页码: 312-313
摘要: 30年代以前,农民无力战胜旱灾,只能靠天等雨,或搞祭“龙王”、打“旱魃”等迷信活动。1938年,人民政府建立后,除发放抗旱专款资助农民抗旱外,还大力宣传“人定胜天”的思想,组织农民积极开展抗旱斗争。1944年春旱,政府在抗日根据地发动抗旱浇麦,产量比未浇的增长2倍。1957年,全年干旱,县人民委员会派出大批抗旱工作组,深入农村,发动农民打井、挖水,全县男女老少齐上阵,肩挑、人抬、车拉、机提,抗旱点种,抗旱保苗。1979年秋,在抗旱斗争中,马格庄和刘家沟两处公社在被认为地下水贫乏的玄武岩区打出水源较充足的大口井和机井。中共蓬莱县委、县革命委员会在刘家沟公社召开抗旱打井现场会,推动抗旱工作。
关键词: 作物 抗旱 保墒

内容

30年代以前,农民无力战胜旱灾,只能靠天等雨,或搞祭“龙王”、打“旱魃”等迷信活动。1938年,人民政府建立后,除发放抗旱专款资助农民抗旱外,还大力宣传“人定胜天”的思想,组织农民积极开展抗旱斗争。1944年春旱,政府在抗日根据地发动抗旱浇麦,产量比未浇的增长2倍。1949年夏旱,全县抗旱点种玉米4万余亩。1957年,全年干旱,县人民委员会派出大批抗旱工作组,深入农村,发动农民打井、挖水,全县男女老少齐上阵,肩挑、人抬、车拉、机提,抗旱点种,抗旱保苗。
  当年全县仅减产2~3成。
  1977~1982年,县内曾采取人工降雨技术进行抗旱。1977年10月,县成立人工降雨指挥部,组织抗旱高射炮班,调用5门高射炮,发射碘化银炮弹,施行人工降雨,最多一次发射炮弹七八百发,最大一次降雨30毫米。 1979年秋,在抗旱斗争中,马格庄和刘家沟两处公社在被认为地下水贫乏的玄武岩区打出水源较充足的大口井和机井。中共蓬莱县委、县革命委员会在刘家沟公社召开抗旱打井现场会,推动抗旱工作。1982年,春旱严重,全县投资1211万元,开工水利项目2217项,扩大和改善水浇地6万亩;组织1100名机关干部深入农村,发动和组织群众抗旱保春播、保麦苗;调动280部汽车、1400辆拖拉机、5000台抽水机械投入抗旱,使旱情得到缓解。

知识出处

蓬莱县志

《蓬莱县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蓬莱县志》是一部新编地方志书,书中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形式,全面系统地记述了蓬莱1840—1991年的发展历史。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综述县情大略和境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中按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顺序设专志,末设人物和附录。全志共30编,120万字,并配有图片百余幅。政治部类重点记述了蓬莱人民的革命斗争历程,突出了建国后在党派群团和政权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光辉业绩。经济和文化部类则着重记述了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生产、流通、城乡建设、文教科卫等各项事业所发生的重大变化。人物编除为民族英雄戚继光、一代枭雄吴佩孚、当代作家杨朔等著名蓬莱人立传外,还编纂了革命烈士英名录和模范人物名录。志书对驰名中外的蓬莱阁、迅猛发展的旅游业和风俗、方言等均设专编记述,并收录了海市蜃楼照片、八仙过海传说等珍贵资料,充分显示了“蓬莱仙境”、“旅游胜地”的地方特色,是中外宾朋了解蓬莱、游览仙境的指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