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经济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蓬莱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2767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经济林
分类号: S725.7
页数: 2
页码: 290-291
摘要: 县内经济林木种类繁多,属农业经营的有桑、柞、水果等,属林业经营的有干杂果树、特用树木和条林类,主要树种有苹果、梨、桃、板栗、核桃、花椒、山楂、大枣、柿、香椿、杜仲、紫穗槐、蜡条、雪柳、杞柳等。建国前,经济林木多植于庭院、宅旁、田边隙地,呈零星或小片分布。桃、梨、李、山楂、杏等产量少,不足当地需用;花椒为蓬莱山区特产,年产十万多公斤,多销往外地。40年代,因受战争破坏,花椒树数量骤减。1962年,全县紫穗槐林发展到2000余亩,道路两侧、地堰边零星栽植数百万墩,年产编条300余万公斤。70年代中期,提倡“两槐上山”,以紫穗槐为主的条林进一步发展。1976~1978年,共种植灌木1955.2万墩,其中紫穗槐189.2万墩。
关键词: 人工造林 栽培造林 植树造林

内容

县内经济林木种类繁多,属农业经营的有桑、柞、水果等,属林业经营的有干杂果树、特用树木和条林类,主要树种有苹果、梨、桃、板栗、核桃、花椒、山楂、大枣、柿、香椿、杜仲、紫穗槐、蜡条、雪柳、杞柳等。建国前,经济林木多植于庭院、宅旁、田边隙地,呈零星或小片分布。桃、梨、李、山楂、杏等产量少,不足当地需用;花椒为蓬莱山区特产,年产十万多公斤,多销往外地。40年代,因受战争破坏,花椒树数量骤减。
  建国后,各级人民政府重视发展经济林。50~60年代,县境南部山区大力发展花椒、板栗、核桃等干果林,北部平原、海滩大力发展苹果和以紫穗槐为主的条林。1957年,全县植花椒林2853亩、板栗776.5亩。1961年,全县有花椒82377株,板栗发展到298705株,年产花椒皮14862公斤、板栗850公斤。1962年,全县紫穗槐林发展到2000余亩,道路两侧、地堰边零星栽植数百万墩,年产编条300余万公斤。1969年,小柱大队在虎山北坡营造板栗丰产园2.4亩,嫁接改换良种(红国光、红栗)树头,加大土肥水管理措施,进行科学管理,1980年亩产459.4公斤,创全国板栗亩产最高纪录。
  70年代中期,提倡“两槐(刺槐、紫穗槐)上山”,以紫穗槐为主的条林进一步发展。1976~1978年,共种植灌木1955.2万墩,其中紫穗槐189.2万墩。1978年后,山楂生产发展迅猛,至1985年,全县建山楂密植丰产园211亩。1991年,全县实有经济林木面积222870亩。其中水果林201499.5亩,占经济林的90.4%;干果林12844.5亩,占5.8%;其他经济林8526亩,占3.8%;年产山楂323.6万公斤、板栗15.5万公斤、柿子10万公斤、核桃0.8万公斤、花椒1.3万公斤、各种编条1029.3万公斤。
  此外,1959年曾引进毛竹,试种100亩;1967年曾引进茶种,试种1.5亩,皆因环境不适而失败。1974年引进淡竹、毛竹,试种1.5亩,当年淡竹成活90%,毛竹成活40%。至1991年,全县有竹林10.5亩。

知识出处

蓬莱县志

《蓬莱县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蓬莱县志》是一部新编地方志书,书中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形式,全面系统地记述了蓬莱1840—1991年的发展历史。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综述县情大略和境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中按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顺序设专志,末设人物和附录。全志共30编,120万字,并配有图片百余幅。政治部类重点记述了蓬莱人民的革命斗争历程,突出了建国后在党派群团和政权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光辉业绩。经济和文化部类则着重记述了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生产、流通、城乡建设、文教科卫等各项事业所发生的重大变化。人物编除为民族英雄戚继光、一代枭雄吴佩孚、当代作家杨朔等著名蓬莱人立传外,还编纂了革命烈士英名录和模范人物名录。志书对驰名中外的蓬莱阁、迅猛发展的旅游业和风俗、方言等均设专编记述,并收录了海市蜃楼照片、八仙过海传说等珍贵资料,充分显示了“蓬莱仙境”、“旅游胜地”的地方特色,是中外宾朋了解蓬莱、游览仙境的指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