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家禽饲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蓬莱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273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家禽饲养
分类号: S83
页数: 2
页码: 278-279
摘要: 清宣统三年,全县家禽存养12.60万只。1956年达到32.76万只。1981年增至68.79万只。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出现养鸡专业户,家禽存养量迅速增加,1984年突破100万只,1988年达到133.30万只。1991年全县家禽存养量135.77万只,创县内家禽年存养量历史最高纪录。其中鸡133.57万只,鸭2.08万只,鹅0.12万只;出栏家禽225.64万只;产禽蛋8062吨、禽肉3981吨。清末和民国初年,县内鸡的品种多为当地原始品种草鸡和当地改良品种糁糠鸡。县内鸭的品种主要有当地麻鸭、康贝尔鸭。此后,电孵器在县内种鸡场普遍运用。县内传统的家禽饲养方法为平地散养。80年代,开始提倡笼养,逐步应用推广阶段饲养法和限制饲养法,并采用人工光照、人工强制换羽等养禽新技术。
关键词: 畜牧业 家禽

内容

县内饲养家禽历史悠久,主要饲养鸡、鸭、鹅,鸡的存养量历年皆占家禽存养量的95%以上。清宣统三年(1911),全县家禽存养12.60万只。1921年为10.63万只。1936年为14.00万只。1949年为17.25万只。1956年达到32.76万只。1981年增至68.79万只。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出现养鸡专业户,家禽存养量迅速增加,1984年突破100万只,1988年达到133.30万只。1991年全县家禽存养量135.77万只,创县内家禽年存养量历史最高纪录。其中鸡133.57万只,鸭2.08万只,鹅0.12万只;出栏家禽225.64万只;产禽蛋8062吨、禽肉3981吨。
  清末和民国初年,县内鸡的品种多为当地原始品种草鸡和当地改良品种糁糠鸡。30年代引进来航鸡。50年代开始,先后引进芦花鸡、寿光鸡、东北大骨鸡、九斤黄、奥洲黑、洛岛红等良种鸡。80年代引进“星杂288”、“星杂579”、“京白皿系”、“823”、巴布孜克、伊莎红、海赛克斯、迪卡、“B6”、罗斯等20多个品种。县内鸭的品种主要有当地麻鸭、康贝尔鸭。
  1975年开始,先后引进白洛克、星布洛、“AA”、罗蔓、明星、艾维茵等肉食鸡品种。
  旧时孵鸡多取母鸡抱窝孵化法和火炕孵化法。1958年西扬头村试用架子孵化法成功,一次可孵化鸡蛋1~2万枚,孵化率80~90%,继而在全县推广。1973年,县食品公司养鸡场安装两台电孵器,每台每次上蛋1.6万枚;1977年引进圆筒式电子自控孵化器。1983年,县牧工商公司引进上海产自动调温、调湿、翻蛋的电子孵化器。此后,电孵器在县内种鸡场普遍运用。
  县内传统的家禽饲养方法为平地散养。80年代,开始提倡笼养,逐步应用推广阶段饲养法和限制饲养法,并采用人工光照、人工强制换羽等养禽新技术。

知识出处

蓬莱县志

《蓬莱县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蓬莱县志》是一部新编地方志书,书中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形式,全面系统地记述了蓬莱1840—1991年的发展历史。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综述县情大略和境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中按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顺序设专志,末设人物和附录。全志共30编,120万字,并配有图片百余幅。政治部类重点记述了蓬莱人民的革命斗争历程,突出了建国后在党派群团和政权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光辉业绩。经济和文化部类则着重记述了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生产、流通、城乡建设、文教科卫等各项事业所发生的重大变化。人物编除为民族英雄戚继光、一代枭雄吴佩孚、当代作家杨朔等著名蓬莱人立传外,还编纂了革命烈士英名录和模范人物名录。志书对驰名中外的蓬莱阁、迅猛发展的旅游业和风俗、方言等均设专编记述,并收录了海市蜃楼照片、八仙过海传说等珍贵资料,充分显示了“蓬莱仙境”、“旅游胜地”的地方特色,是中外宾朋了解蓬莱、游览仙境的指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