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品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蓬莱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2682
颗粒名称: 栽培品种
分类号: S565.2
页数: 2
页码: 263-264
摘要: 清同治元年以前,县内种植的花生主要品种是蓬莱白粒小花生和“四粒红”。蓬莱白粒小花生皮薄粒小,仁皮色浅近白色,生育期133天,百果重84克,百仁重42克,出米率74%,含油率53%。“四粒红”一般每果有种仁三四粒,仁皮深红色,生育期130天左右,百果重140克,百仁重45克,出米率72%,含油率52%。清光绪十五年蓬莱县县学院内曾立碑志之。大花生在县内经多年繁殖选育,定名“蓬莱一窝猴”,生育期150天左右,枝蔓直立,生长健壮,荚果大而整齐,百果重204.8克,果仁个大,色泽鲜艳,百仁重88.8克,含油率53%,果、仁均出口,享有盛名。1991年县内种植的花生主要品种有“蓬选2号”、“蓬选1号”、“鲁花4号”、“双纪2号”、“海花1号”等。
关键词: 经济作物 油料作物 花生

内容

清同治元年(1862)以前,县内种植的花生主要品种是蓬莱白粒小花生和“四粒红”。蓬莱白粒小花生皮薄粒小,仁皮色浅近白色,生育期133天,百果重84克,百仁重42克,出米率74%,含油率53%。“四粒红”一般每果有种仁三四粒,仁皮深红色,生育期130天左右,百果重140克,百仁重45克,出米率72%,含油率52%。
  清同治元年(1862)美国传教士梅里斯将美国佛吉尼亚型大花生传给县内大杨家村杨得来试种,此为县内栽培大花生之始。清光绪十五年(1889)蓬莱县县学院内曾立碑志之。大花生在县内经多年繁殖选育,定名“蓬莱一窝猴”,生育期150天左右,枝蔓直立,生长健壮,荚果大而整齐,百果重204.8克,果仁个大,色泽鲜艳,百仁重88.8克,含油率53%,果、仁均出口,享有盛名。
  1959年引进推广“伏花生”,生育期130天,百果重185克,百仁重74克。60年代先后引进推广“徐州68—4”和“大油果”。1970年引进推广“白沙1016”,生育期130天,百果重190克,百仁重80克。此后陆续引进推广“花17”、“花28”、“花37”、“花39”(后改称“鲁花4号”)、“海花1号”等品种。“花17”和“花39”果、仁皆适宜出口。80年代引进推广“双纪2号”、“鲁花9号”。 50年代初,县内农业科技人员从大花生品系中选育出“蓬莱半爬蔓”花生品种,每株结果35~70个,百果重197克,百仁重78克,含油率53%,比一般品种增产约10%,曾在县内推广种植。1974年从“白沙131—17”杂交品系中选育出“蓬选1号”,夏播,生育期125天,百果重187克,百仁重78克,果大仁饱。1977年从“花29”品系中选育出“D1—6”,夏播,生育期110天,具早熟、果大等特点。1989年从“鲁花17”品系中选育出“蓬选2号”,属普通型直立中熟大花生品种,百果重190克,百仁重93克,出米率71%,清脆可口,香甜不腻,县内大面积种植,供出口。
  1991年县内种植的花生主要品种有“蓬选2号”、“蓬选1号”、“鲁花4号”、“双纪2号”、“海花1号”等。

知识出处

蓬莱县志

《蓬莱县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蓬莱县志》是一部新编地方志书,书中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形式,全面系统地记述了蓬莱1840—1991年的发展历史。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综述县情大略和境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中按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顺序设专志,末设人物和附录。全志共30编,120万字,并配有图片百余幅。政治部类重点记述了蓬莱人民的革命斗争历程,突出了建国后在党派群团和政权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光辉业绩。经济和文化部类则着重记述了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生产、流通、城乡建设、文教科卫等各项事业所发生的重大变化。人物编除为民族英雄戚继光、一代枭雄吴佩孚、当代作家杨朔等著名蓬莱人立传外,还编纂了革命烈士英名录和模范人物名录。志书对驰名中外的蓬莱阁、迅猛发展的旅游业和风俗、方言等均设专编记述,并收录了海市蜃楼照片、八仙过海传说等珍贵资料,充分显示了“蓬莱仙境”、“旅游胜地”的地方特色,是中外宾朋了解蓬莱、游览仙境的指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