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无机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蓬莱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263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无机肥
分类号: TQ440.2+1
页数: 2
页码: 252-253
摘要: 县内农业使用的无机肥料主要有氮素肥料、磷素肥料、钾素肥料和复合肥料。氮素肥料有硫酸铵、硝酸铵、碳酸氢铵、氨水、尿素等;磷素肥料有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磷矿粉、骨粉等;钾素肥料有氯化钾、硫酸钾等;复合肥料有磷酸铵等。1925年,沿海地区开始用硫酸铵做种肥、基肥、追肥。做种肥每亩用2.5~5公斤拌种,做基肥亩施5~10公斤,做追肥每次亩施5公斤,增产效果显著。1952年春季,小麦追肥5617亩,用肥田粉32723公斤;夏季,供销社供应肥田粉549357.5公斤。1957年,于木基迟家村建颗粒肥料加工厂,生产以硫酸铵、过磷酸钙为主要原料,以草炭土为添加材料的颗粒状复合肥料。另外,县内还有两种天然化肥资源。兰西村、北王村井水含氮量稳定在lOOppm以上。
关键词: 化学肥料 无机肥料

内容

县内农业使用的无机肥料主要有氮素肥料、磷素肥料、钾素肥料和复合肥料。氮素肥料有硫酸铵、硝酸铵、碳酸氢铵、氨水、尿素等;磷素肥料有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磷矿粉、骨粉等;钾素肥料有氯化钾、硫酸钾等;复合肥料有磷酸铵等。
  1925年,沿海地区开始用硫酸铵(俗称“肥田粉”)做种肥、基肥、追肥。做种肥每亩用2.5~5公斤拌种,做基肥亩施5~10公斤,做追肥每次亩施5公斤,增产效果显著。建国初期,肥田粉成为县内使用的主要无机肥料。1952年春季,小麦追肥5617亩,用肥田粉32723公斤;夏季,供销社供应肥田粉549357.5公斤。此后,先后推广使用硝酸铵、过磷酸钙和钙镁磷肥。过磷酸钙用做基肥,多与圈肥混合堆积发酵使用,亩施50~100公斤。1957年,于木基迟家村建颗粒肥料加工厂,生产以硫酸铵、过磷酸钙为主要原料,以草炭土为添加材料的颗粒状复合肥料。
  1964年开始使用氨水,用做基肥或追肥,亩施50公斤左右,随水浇灌或用氨水耧、氨水犁等沟施后复土,增产效果显著,且成本低,很快普及。70年代,几乎村村都建有氨水池。1978年县化肥厂生产的碳酸氢铵大量用做追肥或基肥,亩施25~50公斤。70年代末推广使用尿素、硫酸钾、氯化钾等。尿素多用做种肥、基肥和追肥,硫酸钾、氯化钾等多用于瓜果蔬菜生产。80年代,开始推广使用磷酸二铵等复合肥料,磷酸二铵用做基肥、追肥和种肥,基肥亩施5~10公斤,种肥亩施2.5~5公斤。
  另外,县内还有两种天然化肥资源。一是含氮井水:1973年普查19处公社400多个自然村,几乎每个村都有含氮水井,每个公社都有高氮井,含氮量5~180ppm,含氮量在10ppm以上有利用价值的肥水井1357眼,其中含氮量40ppm以上者179眼。兰西村、北王村井水含氮量稳定在lOOppm以上。1974年,巨峰村用含氮量80ppm的井水浇灌小麦1次,比浇灌水库水的增产14.2%。二是含磷风化石:1973年普查,县内分布较广、含磷量较高的含磷风化石有绿砂硼、黑砂硼、黄绵石、黄砂硼、青砂硼、白砂硼、马眼石等,一般全磷含量0.5%,速效磷含量0.08%(800ppm)左右,高优者含全磷2%,速磷含量0.3% (3000ppm)以上。

知识出处

蓬莱县志

《蓬莱县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蓬莱县志》是一部新编地方志书,书中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形式,全面系统地记述了蓬莱1840—1991年的发展历史。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综述县情大略和境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中按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顺序设专志,末设人物和附录。全志共30编,120万字,并配有图片百余幅。政治部类重点记述了蓬莱人民的革命斗争历程,突出了建国后在党派群团和政权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光辉业绩。经济和文化部类则着重记述了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生产、流通、城乡建设、文教科卫等各项事业所发生的重大变化。人物编除为民族英雄戚继光、一代枭雄吴佩孚、当代作家杨朔等著名蓬莱人立传外,还编纂了革命烈士英名录和模范人物名录。志书对驰名中外的蓬莱阁、迅猛发展的旅游业和风俗、方言等均设专编记述,并收录了海市蜃楼照片、八仙过海传说等珍贵资料,充分显示了“蓬莱仙境”、“旅游胜地”的地方特色,是中外宾朋了解蓬莱、游览仙境的指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