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水土保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蓬莱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262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水土保持
分类号: S157
页数: 1
页码: 250
摘要: 1949年,境内水土流失面积35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9.7%。主要形式是水力侵蚀,间有风力侵蚀和溶蚀,表现为层状面蚀和沟状侵蚀。县境南部遇驾夼、王庄、村里集、崮寺店等丘陵地区,地面坡度大,植被覆盖率和郁闭度低,水土流失严重,其他乡镇也有中度以上的水土流失区。为搞好水土保持,全县广泛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和育草活动,并结合修谷坊、挖鱼鳞坑、整修梯田地堰等工程措施综合治理,取得较好成果。1984年县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成立后,水土保持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县年侵蚀深度1.88毫米,年侵蚀模数每平方公里2553吨,属轻度侵蚀。
关键词: 水土保持 土壤侵蚀 关系

内容

1949年,境内水土流失面积35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9.7%。主要形式是水力侵蚀,间有风力侵蚀和溶蚀,表现为层状面蚀和沟状侵蚀。县境南部遇驾夼、王庄、村里集、崮寺店等丘陵地区,地面坡度大,植被覆盖率和郁闭度低,水土流失严重,其他乡镇也有中度以上的水土流失区。
  为搞好水土保持,全县广泛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和育草活动,并结合修谷坊、挖鱼鳞坑、整修梯田地堰等工程措施综合治理,取得较好成果。1952年,全县共修谷坊1125座,闸山沟178条,砌石量7416立方米,用工10738个。县内总结推广龙山店乡民山村修谷坊和村里集镇石门口村封山育林、育草和发展水果生产的经验,水土保持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至1957年,全县林地面积增至14.5万亩,果园面积增至6.8万亩,共修谷坊6085座、水库塘坝377座,增加治理面积17.9平方公里。
  1958~1962年县内大批树木被伐,滥垦荒地和“扒山皮”现象严重,水土保持工作遭到严重破坏。
  1963年以后,鼓励农民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和育草,总结推广聂家、石门口等发展林业生产典型经验,全县水土保持工作得到恢复和发展。
  “文化大革命”中,县内陆续修建一批水库、塘坝和梯田,有利于水土保持;也因片面追求粮食产量,采取毁林种地、滥垦荒地、坡堰种植等错误做法,造成部分新的水土流失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水土保持工作进一步受到重视。1983年4月县人民政府发布《蓬莱县水土保持条例》,并在龙山河流域的民山村、画河流域的司家庄村和蓬栖交界的郭家岭等地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其中司家庄村将600多亩山坡地和开荒地退耕还林还果,至1985年,共栽种用材树7200株、薪炭林树木3300株、绵槐7.5万墩、果树572亩,挖鱼鳞坑2万个,修谷坊196座,浆砌河道1.2万米,实行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坡面治理与沟道治理相结合、长远利益与当前生产相结合的规划治理原则,收到良好效果。
  1984年县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成立后,水土保持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1985年进行水土保持普查,微度侵蚀267.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2.11%;轻度侵蚀357.87平方公里,占29.57%;中度侵蚀348.13平方公里,占28.77%;强度侵蚀42.9平方公里,占3.55%;极强度侵蚀124.13平方公里,占10.26%;剧烈侵蚀29.4平方公里,占2.43%;水域40.04平方公里,占3.31%。全县年侵蚀深度1.88毫米,年侵蚀模数每平方公里2553吨,属轻度侵蚀。此后,对轻度侵蚀以上902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地带进行综合治理。至1991年,县内建成水平梯田32.16万亩、坝头地1.11万亩、谷坊1.18万座、塘坝338座、拦河闸338座,营造水土保持林11.68万亩、草地2.94万亩,治理面积384.95平方公里。

知识出处

蓬莱县志

《蓬莱县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蓬莱县志》是一部新编地方志书,书中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形式,全面系统地记述了蓬莱1840—1991年的发展历史。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综述县情大略和境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中按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顺序设专志,末设人物和附录。全志共30编,120万字,并配有图片百余幅。政治部类重点记述了蓬莱人民的革命斗争历程,突出了建国后在党派群团和政权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光辉业绩。经济和文化部类则着重记述了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生产、流通、城乡建设、文教科卫等各项事业所发生的重大变化。人物编除为民族英雄戚继光、一代枭雄吴佩孚、当代作家杨朔等著名蓬莱人立传外,还编纂了革命烈士英名录和模范人物名录。志书对驰名中外的蓬莱阁、迅猛发展的旅游业和风俗、方言等均设专编记述,并收录了海市蜃楼照片、八仙过海传说等珍贵资料,充分显示了“蓬莱仙境”、“旅游胜地”的地方特色,是中外宾朋了解蓬莱、游览仙境的指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