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县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蓬莱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254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县城
分类号: E95
页数: 1
页码: 223
摘要: 县城始建于唐神龙三年,为土城,明洪武九年扩建。扩建后的县城呈不规则正方形,4座城门,3座水门。东门名“春生”,南门名“朝天”,西门名“迎恩”,北门名“镇海”。各门外均筑有瓮城。3座水门分别为:上水门,位于西南,黑水河、密水河由此门入城;小水门,位于东南,密汾河由此门入城;下水门,位于西北,三河合流由此出城。环城挖掘深3.3米,宽6.6米的护城河。明万历二十一年,增筑炮台28座。明崇祯年间,加高城墙1.16米。清咸丰十一年,重修城墙。抗日战争胜利后,拆除东、南、西部分城墙。1947年,国民党军进占县城,修补城墙,增筑碉堡。建国后,城墙全部拆除,现仅存上水门。
关键词: 军事工程 边防工程 国防工程 军事设施

内容

县城始建于唐神龙三年(707),为土城,明洪武九年(1376)扩建。扩建后的县城呈不规则正方形,4座城门,3座水门。城墙里外两侧砖石砌筑,中间填土夯实,高11.6米,厚6.6米,周长5500米,上筑3座角楼、4座门楼,皆为砖木结构。东门名“春生”,南门名“朝天”,西门名“迎恩”,北门名“镇海”。各门外均筑有瓮城(俗称瓮圈)。3座水门分别为:上水门,位于西南,黑水河、密水河由此门入城;小水门,位于东南,密汾河由此门入城;下水门,位于西北,三河合流由此出城。环城挖掘深3.3米,宽6.6米的护城河。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增筑炮台28座。明崇祯年间,加高城墙1.16米。清咸丰十一年(1861),重修城墙。抗日战争胜利后,拆除东、南、西部分城墙。1947年,国民党军进占县城,修补城墙,增筑碉堡。建国后,城墙全部拆除,现仅存上水门。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于县城北画河入海口至抹直口村北,沿海岸分段堆沙为城,称为沙城,高2~3米,上宽5米,置炮10余门,以护县城。建国后,逐渐拆除。

知识出处

蓬莱县志

《蓬莱县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蓬莱县志》是一部新编地方志书,书中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形式,全面系统地记述了蓬莱1840—1991年的发展历史。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综述县情大略和境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中按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顺序设专志,末设人物和附录。全志共30编,120万字,并配有图片百余幅。政治部类重点记述了蓬莱人民的革命斗争历程,突出了建国后在党派群团和政权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光辉业绩。经济和文化部类则着重记述了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生产、流通、城乡建设、文教科卫等各项事业所发生的重大变化。人物编除为民族英雄戚继光、一代枭雄吴佩孚、当代作家杨朔等著名蓬莱人立传外,还编纂了革命烈士英名录和模范人物名录。志书对驰名中外的蓬莱阁、迅猛发展的旅游业和风俗、方言等均设专编记述,并收录了海市蜃楼照片、八仙过海传说等珍贵资料,充分显示了“蓬莱仙境”、“旅游胜地”的地方特色,是中外宾朋了解蓬莱、游览仙境的指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