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困难户救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蓬莱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2428
颗粒名称: 社会困难户救济
分类号: D632.5
页数: 2
页码: 200-201
摘要: 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在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各级均成立救济委员会,具体负责社会困难户救济工作,动员与组织群众互助互济,亲邻相帮,同时大力募集粮款,救济赤贫者。1940年,县政府颁布《蓬莱县贫富互济暂行办法》,发动群众开展贫富互济。1941年县救济委员会募集款4944. 65元、贫富互济款9544. 66元、粮462.5公斤;1942年县救委会从栾家口、刘家旺、潮水和烟台等地募集54456.80元,救济抗日根据地贫民。1945年,募集粮食52785公斤、地瓜干15513公斤、款7.89万元、冬衣1770件、棉花50.5公斤,全部救济贫困户;是年秋,以村为单位成立义仓,全县共有义仓粮285587.5公斤,用以救济困难户。1991年,对624户实行月定期生活补助,共发放定期定量救济款7.27万元。
关键词: 民政工作 救济 困难户

内容

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在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各级均成立救济委员会,具体负责社会困难户救济工作,动员与组织群众互助互济,亲邻相帮,同时大力募集粮款,救济赤贫者。1940年,县政府颁布《蓬莱县贫富互济暂行办法》,发动群众开展贫富互济。1941年县救济委员会募集款4944. 65元、贫富互济款9544. 66元、粮462.5公斤;1942年县救委会从栾家口、刘家旺、潮水和烟台等地募集54456.80元,救济抗日根据地贫民。1945年,募集粮食52785公斤、地瓜干15513公斤、款7.89万元、冬衣1770件、棉花50.5公斤,全部救济贫困户;是年秋,以村为单位成立义仓,全县共有义仓粮285587.5公斤,用以救济困难户。
  建国初期,社会贫困户救济由民政部门负责,主要通过扶持困难户自力更生和集体补助、群众互助的途径解决;仍解决不了者,政府给予必要的救济。1952年,发放救济款2.05亿元(旧人民币)。1954~1956年,累计拨款17.2万元,救济困难户35997人次;发放农业贷款16.3万元,扶助贫困户购买生产资料。1957年,社会救济工作转入正常,在“国家扶持集体,集体保障个人”的前提下,政府再给予必要的救济。1957~1959年,为7357人发放口粮救济款2.6万元,为1745人发放冬衣救济款2980元。1960年,发放上级拨给和县内募集的棉花5000公斤、毯子3000条、布1.2万米、衣物27186件。1961~1965年,共发放救济款20.5万元,救济困难户8.4万人次。1966~1976年,共发放救济款47.5万元,救济困难户10.4万人次。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救济工作重点转向以扶助贫困户发展生产脱贫致富为主,对不符合扶贫条件的常年困难户,政府发放适当救济款。1982年,开始实行定期定量救济。1991年,对624户实行月定期生活补助,共发放定期定量救济款7.27万元。

知识出处

蓬莱县志

《蓬莱县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蓬莱县志》是一部新编地方志书,书中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形式,全面系统地记述了蓬莱1840—1991年的发展历史。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综述县情大略和境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中按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顺序设专志,末设人物和附录。全志共30编,120万字,并配有图片百余幅。政治部类重点记述了蓬莱人民的革命斗争历程,突出了建国后在党派群团和政权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光辉业绩。经济和文化部类则着重记述了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生产、流通、城乡建设、文教科卫等各项事业所发生的重大变化。人物编除为民族英雄戚继光、一代枭雄吴佩孚、当代作家杨朔等著名蓬莱人立传外,还编纂了革命烈士英名录和模范人物名录。志书对驰名中外的蓬莱阁、迅猛发展的旅游业和风俗、方言等均设专编记述,并收录了海市蜃楼照片、八仙过海传说等珍贵资料,充分显示了“蓬莱仙境”、“旅游胜地”的地方特色,是中外宾朋了解蓬莱、游览仙境的指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