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蓬莱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1795
颗粒名称: 概述
页数: 5

内容

蓬莱县位于山东半岛北端,地处东经120°35′~121°09′,北纬37°25′~37°50′;东邻福山区,南接栖霞县,西连龙口市,北濒渤、黄二海与长岛县隔海相望。县境总面积1207.2平方公里。1991年全县总人口为490828人。其中农业人口445366人,非农业人口45462人。
  蓬莱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即有人类聚居。汉元光二年(前133),汉武帝东巡,“于此望海中蓬莱山,因筑城以为名”。唐贞观八年(634),始置蓬莱镇,属黄县。唐神龙三年(707),登州治所移蓬莱,蓬莱遂升镇为县。明洪武九年(1376),登州升州为府。清代袭之。由唐至清,蓬莱一直为登州(府)治所。民国初废府存县,蓬莱改由山东省直辖。1914年始先后属胶东道、东海道。1928年废道,蓬莱由省直辖。1934年始先后属鲁东区、第七行政区。1938年蓬莱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属胶东行署北海区。建国后,先后属北海专区、莱阳专区、烟台专区、烟台地区、烟台市。县内行政区划历经多次变动,1991年设9乡11镇,辖607个行政村。县城位于县境北端之登州镇。
  蓬莱地处胶东隆起带栖霞复被斜北翼,属低山丘陵地貌类型。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深山区,中部和北部为浅山、丘陵,沿海及河流中下游有小片平原和洼地。县境内山地占31.36%,丘陵占48.29%,平原占20.35%。境内山脉多为南北走向,海拔300米以上的山峰75座,最高峰艾山海拔814米。县内无客水入境,河流均为季节性间歇河,超过3公里的有92条,最长的黄水河东支流境内长36.8公里。全县8处乡镇临海,海岸线总长86.26公里,深度基准面以上潮间带面积14367亩,15米等深线以内浅海面积348619亩。
  蓬莱属北温带东亚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大陆度为54.6%。因受海洋调节,夏无酷暑,冬无严寒。1959~1991年年均气温11.9℃、降水量606.2毫米、无霜期214天。
  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金属矿有金、铜、铁、铅等,非金属矿有氟石、大理石、玄武岩、花岗岩、石灰石、火山灰等。现已探明黄金储量11吨、氟石储量100万吨、石灰石储量2.6亿吨、火山灰储量2亿立方米。蓬莱海域有动物资源239种,藻类资源59种;盛产比目鱼、真鲷、对虾、扇贝、海参、褶牡蛎等海珍品和紫菜、石花菜、裙带菜、海带等藻类。真鲷肉白细嫩,口味极佳。海参系国内20余种食用海参中的上乘佳品,营养价值极高。褶牡蛎个大,肉肥,味鲜。
  蓬莱地处渤海前哨,扼守京津门户,历为海防要地。宋代于画河入海口置“刀鱼寨”,屯兵守卫海疆。明代设登州卫,建水城,立水师府节制山东备倭,为全国最早的水军基地。清代设登州镇,驻蓬总兵于此统辖全省军务。中日甲午之役登州为主要防地之一,守军曾于此击退过侵扰日舰。辛亥革命同盟会光复登州,曾于此地设立过军政府。此后,军阀、国民党和共产党均于此地驻过重兵。建国后,蓬莱仍属军事要塞。
  蓬莱地灵人杰,硕彦英杰代不乏人。明代监察御史浦铉、刑部尚书陈其学、民族英雄戚继光,清代礼部尚书沙澄、军事将领宋庆等国史有名。民国时期内务总长孙丹林、著名教育家杨振声、民族企业家丛良弼、爱国将领于学忠,建国后国务院秘书长周荣鑫、对外贸易部部长白相国、著名作家杨朔、优秀知识分子栾茀等在国内外都颇具影响。当今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徐惠滋、海军政委魏金山、二炮司令员贺进恒、煤炭工业部部长高扬文、著名物理学家葛廷燧、著名国画家许麟庐、京剧表演艺术家吴素秋、全国战斗英雄刘奎基和“蓬莱新八仙”等均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杰出贡献。
  蓬莱人民淳朴热情,嫉恶如仇,具有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戍蓟名垂青史,爱国志士翁曾坤赋《苏武牧羊》流芳千古。1928年共产党员赵鸿功于家乡创建党组织,翌年建立党支部,在蓬莱这片热土上点燃了革命之火。1937年11月中共蓬莱县委成立。1938年2月成功地组织了抗日武装起义,创建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二路。同年3月26日成立蓬莱县抗日民主政府,为山东省最早的县级人民政权之一。在抗日战争的严酷岁月里,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于艾崮山区建立抗日根据地,反“扫荡”,反“封锁”,反“蚕食”,浴血奋战,与日、伪、顽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1945年8月23日,蓬莱全境解放。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民党当局悍然发动全面内战。全县人民在开展反奸诉苦、土改复查运动的同时,踊跃参军,积极支前。1947年9月30日,国民党整编第八师占据蓬莱县城。全县军民与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先后作战176次,毙、伤、俘敌459名。敌被迫于1948年3月28日全部逃离县境。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全县12266名英雄儿女踊跃参军;出动长途支前民工20多万人次;2873名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建国后,全县人民努力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产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1949年全县社会总产值2015万元,国民生产总值1625万元,国民收入1504万元。1991年分别增至367307万元、145914万元、131410万元,比1949年分别增长181.3倍、88.8倍、86.4倍。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商业饮食业在社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1949年分别为88.7%、2.6%、0.9%、1.0%、6.8%,1991年分别为23.1%、69.2%、3.5%、1.2%、3.0%。197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12067万元,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11473万元)。1991年全县国民收入使用额79976万元。其中消费总额56561万元,积累总额23415万元,积累率29.3%;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971元,人均国民收入2675元。是年,蓬莱县被评选为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
  蓬莱国民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1949年工农业总产值为2039万元。1950~1952年胜利完成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工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8.2%。1953~1957年县内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3.0%。1958~1962年,由于“大跃进”“反右倾”的错误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工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率降至1.0%。1963~1965年全面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工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5.2%。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级党组织、政府被冲击,领导机构瘫痪,国民经济遭到巨大损失,1966~1970年工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率降为4.7%。1971年各级党组织相继恢复,全县干部、群众团结一致,贯彻“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工农业生产全面发展,1971~1975年工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9.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内全面系统地纠正左倾错误,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国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1976~1980年工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9.9%。1982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1985年全面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国民经济迅猛发展,1981~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20.3%。1991年进一步改革开放,工农业总产值较1990年增长23.1%,相当于1949年的164倍。
  县内农业长期以种植业为主,小麦、玉米、地瓜、花生为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建国前耕作技术落后,生产水平低下。194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987万元。其中种植业占75%,林业占0.3%,牧业占8.6%,副业占12.6%,渔业占3.5%;粮食总产57225吨,单产81.6公斤;花生总产9580吨,单产100公斤。建国后通过改革生产关系,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生产条件,推行科技兴农,农业生产得到全面发展。1991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84955万元(比1949年增长41.8倍)。其中种植业占43.98%,林业占1.35%,牧业占12.64%,副业占1.74%,渔业占40.29%;粮食总产260732吨,单产668公斤;花生总产40423吨,单产147公斤。蓬莱花生播种面积占耕地面积比例长期保持在40%以上,是全国花生生产基地县之一,年最高总产76695吨。花生丰产田曾创全国高产纪录,亩产曾达746.3公斤。蓬莱大花生果型大,果皮白,籽粒饱满,色泽鲜艳,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县内果品生产发展很快,1991年果园面积125134亩,果品总产38420吨。其中苹果产量为23939吨,是“烟台苹果”的主要产地之一。蓬莱水产资源丰富,渔业生产发展迅猛,为全国渔业生产先进县之一。1991年水产品总产101296吨,居山东省第三位,相当于1949年2500吨的41倍。但县内水资源不足,农业抗灾能力较低,生产丰歉在一定程度上仍受制于天,尚有待于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生产条件,推行科技兴农,加强综合开发,全面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县内工业基础薄弱,建国前仅有榨油、纺织等手工业生产。建国后经过国家计划安排和全县人民的艰苦奋斗,工业生产迅猛发展。1991年全县共有工业企业2149个,其中利税过百万元的骨干企业41个;全民所有制企业32个,集体所有制企业809个,私营企业1308个;国家二级企业3个,省级先进企业14个。形成机械、光电、黄金、建材、轻工、食品等六大门类。完成工业总产值254066万元,比1949年的52万元增长4885倍;实现利润10237万元。著名工业产品有汽车、彩色电视监视器、洗涤机械、水泥、聚氨酯制品、特种漆包线、弹子门锁、铸石管、节能灯等。为全国年产黄金万两县之一。95种工业产品获国、部、省优质产品称号,优质产品产值率达12.6%。其中县绣花厂生产的“蓬莱阁”牌梭子花边连续12年荣获国家优质产品金牌奖,县工艺美术机械厂生产的R30干洗机和县铸石厂生产的薄壁铸石管分别荣获国家银牌奖。不少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1991年工业产品外贸出口额达12522万元。但县内传统工业比重仍然过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不快,尚待进一步发展在国内外市场叫得响、打得住的拳头产品和“龙头”企业。
  蓬莱交通便利,隋唐时期登州即为全国四大通商口岸之一,直通长安的东西大道横贯县境。清代,县城有通往福山、栖霞、黄县3条驿道,沿海港湾与天津、辽东半岛、江淮等地均有船只通航。1922年烟潍公路建成,境内始通客车。1931年建成蓬寨公路和牟黄公路。建国后修建蓬莱港,新筑蓬水公路和大批县乡公路,水陆交通网基本形成。1991年,日有客货班轮通往辽东半岛和长山列岛;可泊万吨巨轮的蓬莱新港亦已初具规模。蓬莱有干线公路4条,境内总长150多公里,烟潍、牟黄两条公路横穿县境东西,蓬寨、蓬水两条公路纵贯县境南北;县乡公路19条,总长278.4公里,乡乡有客运,村村通汽车;长途客运线路20条,短途客运线路22条,旅客从蓬莱乘汽车可直达北京、南京、济南、天津、青岛等地。横贯县境的德烟铁路亦正在筹建中。1991年公路客运量306.5万人次,周转量23928.39万人公里;港口客运量53.7万人次,货物吞吐量47.51万吨。
  县内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始设电报支店,光绪二十四年(1898)设大清邮政局,1931年设电话事务所。建国后,邮电事业发展迅速,为全省最早实现电话程控化和长途、市内、农村电话联网的县份之一,并在省内率先开通了可视电话和无线电话。
  蓬莱历为州府驻地,商业颇为繁盛。清末全县有较大商号和客货栈130余家、农村集市26处。1949年全县有商业网点1164个,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748万元。建国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购买力与日俱增,商业网点迅速增加,逐步形成了以国营和集体商业为主体、个体商业为补充、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社会主义商业体制。1991年全县共有商业零售网点5656个,从业人员16173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3742万元,相当于1949年的72倍;集贸市场39处,集市贸易成交额为13258万元。但县内商业在经济发展中仍呈滞后状态,第三产业亟待进一步发展。
  蓬莱系山东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仙境”之称,为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春夏时节蓬莱海域常现海市奇观。散而成气、聚而成形的海市蜃楼虚无缥缈、变幻神奇。由此而生的“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之说曾引秦皇汉武巡幸驻跸,纷纷来寻不死之药。宋登州郡守朱处约依海市中虚幻的“重楼翠阜”建蓬莱阁,以“为州人游览之所”;一代文宗苏轼“知登州军州事”,作《海市》诗。八仙过海的神话亦依附于此,更增添了蓬莱的几分仙气。丹崖海滨“仙阁凌空”、“万里澄波”、“神山现市”、“日出扶桑”、“晚潮新月”、“狮洞烟云”、“渔梁歌钓”、“万斛珠玑”等系列景观相映成趣。蓬莱仙境的山海名胜吸引着古今中外的游人趋之若鹜,纷至沓来,大有“身到蓬莱即是仙”之势。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诸多自然、人文景观得到进一步开发和修缮,旧貌换新颜,更添魅力。蓬莱仙阁高耸于丹崖山巅,登州古港横卧于丹崖山左,著名的古代水军基地——蓬莱水城壁垒森严,民族英雄戚继光祠和戚家牌坊壮丽巍峨。蓬莱阁西侧建田横山公园、动物园和北方国际射击场,蓬莱阁东侧建太平楼、古船博物馆、八仙幻宫、海水浴场和登州古市。水城小海内置游艇,造仿古战船,建海上游乐场。丹崖海滨形成了以仙阁为中心的综合旅游区。1988年6月,令人神往的海市奇观再现于蓬莱海域。山东电视台于此抢拍下了世上第一部海市录象,使临仙境者均可领略这一天下绝胜。近年来县内又增添了蓬莱阁宾馆、八仙居度假村等一大批旅游服务设施,年均接待中外游客百万人次以上。1991年世界旅游日庆典活动在蓬莱举行,全县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
  蓬莱自古文风甚盛,清代设有府学、县学和大东、瀛洲等6处书院,考取进士58名、武进士16名,举人177名、武举90名。清同治三年(1864)创办于蓬莱的登州文会馆(后改办为齐鲁大学)为省内最早的高等学校。清光绪十三年(1887)创办于蓬莱的启喑学馆为全国第一所聋校。民国时期山东省立第八中学曾设于县城。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后,大力发展教育,开办师范、中学。建国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全面发展。1991年境内除烟台市辖烟台电视大学蓬莱分校、山东省蓬莱师范学校外,还有高中4所,在校学生3406人;初中24所,在校学生24194人;职业高中3所,职业中专和劳动技校各1所,在校学生共2342人;小学365所,在校学生35108人;幼儿园347所;另有教师进修学校、职工中专、聋童学校各1所。县内7处乡镇实施初级中等义务教育,13处乡镇实施初等义务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99.7%、巩固率99.8%、毕业率95%。1977~1991年全县共向大中专院校输送新生8397人。
  建国后县内广泛开展科普活动,大力培养和引进科技人才,注重科研攻关和科技成果推广,推动高新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1991年全县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861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者176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者1998人。是年组织实施烟台市以上各类科技发展计划75项,其中国家“火炬”计划3项、省以上“星火”计划20项。1978~1991年获县以上科技成果奖308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级31项,硬质微孔塑料系列产品、PG—2型喷淋管、KZG—130型开合式自动扎盖机、聚氨酯声学材料及制品等填补国内空白。
  县内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1991年有乡镇以上医疗卫生机构65个,卫生技术人员1043人,病床974张。县人民医院门类齐全,设备完善,为全县医疗保健中心。境内乡镇均设医院,行政村普设卫生室,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人民健康水平有很大提高。据第四次人口普查推算,1989年全县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2.48岁。其中男性为70.19岁,女性为74.76岁。
  县内文化体育设施完备。县城有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电影发行公司、电影院、人民剧场、广播电台、电视台、转播台和设施齐全、占地4万多平方米的体育场,乡镇有文化站、广播放大站、电影放映队和影剧院。1991年全县共有图书馆(室)249个,图书销售网点44个,电影放映单位124个,专职和兼职通讯报道员418人。县内一批文艺创作者的作品多次在省以上刊物发表并获奖。是年,58000多人在体育活动中达到国家锻炼标准;年末县内有等级运动员328人,年内在烟台市以上体育竞赛中获奖139项次,其中全国奖15项次、省级奖26项次;向上级体育运动队和体育专业学校输送运动员125名,其中22人在省、全国、国际体育竞赛中获奖。
  建国后,县内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199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61元,职工年人均工资1924元,分别比1956年增长11.2倍和3.1倍。全县城乡居民银行储蓄存款余额95405万元,人均1944元。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电风扇、电视机在城乡居民家庭中基本普及,洗衣机、电冰箱、摩托车等现代交电用品已进入普通农民家庭。1991年抽样调查,100户农民家庭拥有自行车185辆、手表244只、缝纫机88架、电视机98台(其中彩色电视机53台)、电风扇62台、收录机40台、洗衣机55台、电冰箱5台、摩托车7辆。城乡居民生活标准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化,主食以面粉为主,副食讲究营养可口,穿着趋向新颖高档,居舍讲究美观宽敞。1991年抽样调查600户农民家庭,户均住房74.79平方米;人均年消费食油9.4公斤、肉类10.1公斤、蛋类7.6公斤、鱼虾类6.0公斤、水果22.9公斤;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79.6元。
  回顾历史,成绩斐然,勤劳俭朴的蓬莱人民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创立了辉煌业绩。瞻望未来,前程似锦,聪慧勇敢的蓬莱人民必将同心同德,开拓奋进,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把人间仙境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知识出处

蓬莱县志

《蓬莱县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蓬莱县志》是一部新编地方志书,书中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形式,全面系统地记述了蓬莱1840—1991年的发展历史。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综述县情大略和境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中按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顺序设专志,末设人物和附录。全志共30编,120万字,并配有图片百余幅。政治部类重点记述了蓬莱人民的革命斗争历程,突出了建国后在党派群团和政权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光辉业绩。经济和文化部类则着重记述了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生产、流通、城乡建设、文教科卫等各项事业所发生的重大变化。人物编除为民族英雄戚继光、一代枭雄吴佩孚、当代作家杨朔等著名蓬莱人立传外,还编纂了革命烈士英名录和模范人物名录。志书对驰名中外的蓬莱阁、迅猛发展的旅游业和风俗、方言等均设专编记述,并收录了海市蜃楼照片、八仙过海传说等珍贵资料,充分显示了“蓬莱仙境”、“旅游胜地”的地方特色,是中外宾朋了解蓬莱、游览仙境的指南。

阅读